1.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2.著名公知的代表人物

3.美国有多少辆汽车?

4.俄罗斯为什么有那么多富豪?

5.什么是市场多元化原则?在具体应用时采取哪些策略/

6.韩国是发达国家吗?

复旦大学下坡路_复旦大学油价涨太少

什么是美国的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 ) ,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 :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有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一句话:住房断供,引起银行倒闭,人民被迫减少消费,导致经济萧条,引起大公司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投资者信心降低,撤资,接着萧条。。。。

他对全球范围内有些什么影响

次借贷危机是美国格林斯潘时期后的一个病症。当年美国中央联邦储备降低银行利率,从而是很多子银行大胆向母银行借贷。我举个例子,如果美国联邦储备把储备率定为10%,有100美圆,那么联邦储备就会把90美圆借贷给子银行或者金融机构,那么当子银行拿到90美圆的时候,根据10%的储备率,又可以借贷81美圆给社会,设想一下,100美圆,到最后可以变成多少美圆流入到市场。

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银行手头有很多资金,他们需要借贷给社会从而赢利。所以响应的,很多银行降低信用贷款的门槛,使很多原来拿不到贷款的低信用和低收入者也拿到了买房贷款(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事实上美国当年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是因为这点。当银行大量的资金外流,从而使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多,伴随着这种大量消费,通货膨胀也随之加剧(当然通过膨胀有很多因素引起,在这里我们只假想这个经济体只有单纯的这个事件存在)通货膨胀的影响是不好的,政府当然知道这点,于是经济需要降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会压缩消费和投资。在这种紧缩型的经济情况下,很多企业的效益不好,销量下降,这也影响到工人的收入等方面,但是银行当年定下的还款利率是不会变的,所以有很多人,企业开始不能按时按期还款,甚至不还款,这样就造成了金融的崩盘。

次借贷危机由美国发始,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对世界很多国家产生经济方面的影响。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当美国经济出现问题时,首先影响的是中国的出口贸易。当然此次信用危机也使全世界大多数银行开始审视自己的贷款政策。最直接的表现就在于大多数的银行开始提高贷款利率。严格审核贷款企业或者个人的信用记录或者经济情况。对中国而言,也并非不是坏事,因为房价的离奇偏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贷款利率低,门槛低。而现在很多房产商都崩溃了,房价也有所下降。当然对中小企业,还有正在发展壮大的企业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没有稳定收益预测,也没有雄厚的资产作为抵押,银行几乎不象那类的企业发放贷款,或者是以高利率发放贷款,这使得企业的发展成本增加,效益显然的下降。现在的中国现状是银行基本抱着好企业大企业不放,你要多少贷款我都给,对于那些小企业,冷眼看待

次贷危机对中国影响到底多大

www.cnfol.com 2008年03月27日 17:55 国际金融报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的局面,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次贷危机向全球范围内扩散的速度也开始加快。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注入流动性,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关于“次贷”形成的背景、表现和原因、损失及影响,以及一些国家应对危机的政策干预和效果评价等问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热点话题。

美国次贷危机是指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违约增加,进而影响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的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流动性危机。在这一危机中,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相互衔接产生了特殊的风险传导路径,即低利率环境下的快速信贷扩张,加上独特的利率结构设计使得次贷市场在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后出现偿付危机,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与冲击力,而金融市场国际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化又加快了金融动荡从一国向另一国传递的速度。在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波。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次贷危机中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次贷的证券化分布以及证券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发展中最担心的不确定性通过次贷危机集中体现出来。也正是由于上述不确定性造成了次贷损失的难以计量和对市场的巨大冲击。既然如此,那么次贷危机会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哪些有用的启示呢?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三)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攻玉

1、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可以肯定,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2、既要加强创新又要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首先,要加强金融创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其次,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第三,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通过尽快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明确风险资本管理政策,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等措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客观地说,在次贷危机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政策,对隔离境外金融风险作出了较大贡献。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在自身经济和金融结构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理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尤其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目前,我们要审慎放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当然,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也是必然的,而且巨大的外汇储备和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已经为相关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任何一国的经济发展都无法摆脱其他国家的影响。在世界日益感受到中国影响的同时,“全球因素”也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中的重要变量。有鉴于此,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变动的影响,在着手防范以化解金融外汇市场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完善汇率机制改革的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对话和协调,共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医改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人作了详细的阐述,介绍一点对医药板块的影响:

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明朗化,政府已经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要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目标”。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着力建设四项基本制度--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医疗体制的改革是最直接影响整个医药行业发展和结构改变的催化剂。医改的核心“全民医保”,覆盖面及方式分:城镇职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非从业居民(中小学生、儿童及其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总体趋势是政府将加大对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市场的投入,全民医保将带来未来约1000亿元以上的药品市场扩容。2008年国内医药市场将面临重大变革。医疗体制的改革已箭在弦上,医疗机构的运行模式将发生深刻改变,制药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策略,以适应这种改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制将日趋成熟,为制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市场空间。价格调整、流通体制改革等立体化的行政组合将取代单纯的反商业贿赂行动。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也将逐步改变企业研发的模式。近年来,国内主要制药企业纷纷改变发展模式,试图跟上或者创造性地适应医药市场的变革。市场营销的竞争、产品研发的竞争以及成本和人才的竞争将在2008年形成新的格局,外部环境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

中意的股票有一只,沃华医药(002107)。

沃华医药的发展战略是长期专注于心脑血管中成药领域,持续开发预防、治疗、康复相关产品,搭建一流服务平台,以产品经营为主,资本运营为辅,坚持做实、做专、做强、做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满足心脑血管医生和患者多样化需求,建立起可盈利可持续发展的营运模式,打造成为中国心脑血管中成药领域最受专家、医生和患者尊重的企业。为有效实施公司的发展战略,沃华医药先后设立山东沃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山东沃华中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山东沃华医药经营有限公司,正在筹建山东沃华心脑血管健康网有限公司。上述四家公司将成为实施战略的主要载体和支撑点。

短期来看,沃华医药除了股本小、收益高、土地出让金丰厚、定向增发价格高、产品市场空间大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产品属于传统的中医中药,具有成本低、疗效好、有专利的优势。

长期来看,政府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我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还得依靠百姓信赖的传统中医中药,而不能只依靠专利费用高、毒副作用大的西药,这也是在《中国基本药典》里中药占有半壁江山的原因。

个人甚至认为医药的回归,绿色用药可能会走上大量使用草药的路,能与化学西药并驾齐驱。当然这是中国足够强大、影响足够深远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事情。

2008-7-12 11:47:1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7月12日专电(记者季明)瑞银证券日前发表分析报告称,对国内中成药行业发展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预计今后中国中成药行业将加速向药用消费品领域延伸,向现代化中药方向发展。

数字显示,去年国内中成药行业销售收入达1300亿元,2003年至2007年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达22.5%,高于整体医药产业和化学成药行业。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研究部分析师邹敏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因为中成药的销售渠道以药店为主,受到医院系统波动的影响较小;二是在过去24次药品降价中仅涉及5次。

瑞银证券分析,由于国家继续对重要行业采取扶持的政策导向,而随着正在酝酿中的新医改方案对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强调,中成药行业的发展空间存在扩大的可能。同时,中成药行业仍将面临在医院销售比例偏低、原材料中药材价格上升、发展前景不明等现实问题。

邹敏预测,未来国内中成药行业将进一步向药用消费品领域延伸,例如云南白药开始生产白药牙膏,广东凉茶也做成了功能性饮料。“向消费品领域延伸,既可以抵御原材料涨价压力,同时可以提升药企的品牌运作能力和营销水平。”

另一方面,中成药行业也将加速向现代化中药方向的发展。邹敏说,现代化中药具有化学药的特点,在医院具备一定的认可度,只有做大现代化中药产业,才能增加中成药在医院销售中的比例。而研发水平和医院销售队伍,将是现代化中药领域竞争的关键。

著名公知的代表人物

经济增速持续加快,物价上涨的压力在增大。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的带动和房地产拉动。现在出口这驾马车的拉动力没有以前那么强,但是内需拉动中加入了汽车行业的动力,拉动作用可能进一步加强。预计今年投资增长依然会在25%左右,还是在高位。消费在汽车和房地产的带动下会持续保持上升,但是相对比较稳定,同时国家今年肯定会有很多财政方面的资源投入,进一步刺激消费、刺激民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都会加强,这些也会对消费有拉动。

房地产市场由于已经有了一轮较快的上升,同时最近政策持续打压,可能会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是股市会不会在以后出现新的一轮涨势,形成明显的泡沫,目前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对物价影响比较大的两个因素,一是食品价格,它影响CPI,比重是30%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CPI和PPI的影响虽然有一段滞后期,但是不会太长,如果国际大宗商品包括石油持续回升,会对CPI、PPI构成较大上涨压力。有人说油价调整对物价没有多大影响,从绝对的统计来看,可能直接的影响只有零点几,但油价提升之后,对各行各业成本的提升带来一系列涨价效应,这是不能忽视的。

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防止走向偏热,包括GDP、物价、资产价格等各方面,所以我说经济升温,要注意防止偏热。

今年信贷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许多流到了制造业,也就是实体经济当中。从现在开始,各家商业银行对开发商贷款开始趋紧。

要防止经济走向偏热,各种政策都需要很好地搭配使用。在未来,货币政策恐怕还是数量型的工具担当主角,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央票回购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信贷等。现在来看,灵活度最大的还是公开市场操作。

如果美国不动,我们的加息会进一步推进资本流入,考虑到可能的压力和副作用,也会谨慎使用。未来我觉得刺激加息的最主要因素还在于物价,如果CPI在3%以上持续好几个月,同时资产价格又有明显的泡沫,今年加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二季度末到三季度,这种可能性比较大,幅度不一定大,对实体经济本身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它会释放一个明确和强烈的信号,就是需要收紧信贷。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余光胜:后危机时代,企业要更关注长期应对之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都是在一种相对温和、平衡的态势下发展的,由原来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慢慢走向今天竞争残酷的买方市场,现在遭遇到这样的严峻形势,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很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企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是实实在在的。

很多中小型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纵向分布的下游,没有一种掌控自我发展的能力,缺乏品牌,缺乏自主创新、自主研发能力,整个生产链条在发生波动,企业自身的命运就很难把握。

中国经济如果一直在温和环境中高速发展,可能导致泥沙俱下,一些素质不好的企业也可以在经济高涨时获得生存和发展,占用了本来可以用于更好发展的资源,整个经济体系里就存在不健康成分。因此危机不一定是坏事。先知先觉企业本身有良好的战略规划、长远的设想、自主发展能力,面临如今的经济形势没有大碍,可能收益减少,但生存能力不会降低,反而可能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后知后觉企业也可以在大势不好时进行反思,亡羊补牢。通过危机,如果能将“不知不觉企业”淘汰出去,客观上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面对危机,短期内企业可以进行四个方面的调整,包括调结构、压成本、降投资、不盲动。除了这些短期考虑,要更关注长期应对之策。

从长期来看,后危机时代企业战略主要考虑三点:

其一要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调查浙江、江苏大量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发现,相当多企业对未来发展缺乏憧憬和干劲,还有些企业习惯于将资金用于炒房、炒股票、炒期货、炒艺术品。

其二要立足于产业审视战略,围绕目前的主业来做发展规划。做多宽?也就是产业的横向边界究竟在哪里;做多长?就是产业的纵向边界在哪里;做多远?就是产业的空间边界在哪里。把这样的问题想清楚了,整个企业发展战略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其三,将价值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这是最根本性的创新;价值创新,不是开发出某一种技术或者全新的产品,而是对顾客的价值有一个增加;规则创新,就是以一种新的游戏规则重新做一个产业。

对于中小企业,价值创新可能是最为根本的一个路径,不需要很多资源的沉淀和投入,仅仅要求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做一些调整。

中国国际期货研究中心总经理兼首席分析师明枫:A股市场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欧洲目前还处在危机中,整个欧元总体的情况非常糟糕,欧元制度本身也出了问题,这样货币汇率对比的情况下欧元会弱于美元,在全球汇率变化出现不确定情况下,美元可以成为避难所。

美元上涨应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能需要有更多方面的配合,包括当前美国经济的复苏,在今年二到三季度,美元的强势将很明显。资产价格变化是制约美元的因素之一,此外还有经济增长和通胀,这几个方面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方面。

美国经济的数据还算良好,目前经济复苏在慢慢形成,这也刺激了投资者信心。从美股当前形态来看,确实还有进一步往上走的空间。

而A股市场和欧洲股市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A股市场在未来一年都会不太明朗。从过去两三个月来看,基本上大盘股没有明显向好的趋势。经济过热可能产生的加息预期非常强烈,政策如何退出是今年股市最大的不确定性。打压房价、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对股市都会产生影响。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

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会利平:

制造业企业今年由于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比如说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服务业或一些新兴行业没有特别明显的感受。

新能源、环保以及符合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推动消费增长的医疗保健、教育、媒体等一些创新的模式,这些行业会长期受益。

未来的一到三年我还是比较乐观的。从IPO发行的角度,比如创业板虽说刚开始时有泡沫,可能会有一些调整,但是发行速度、势头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中小企业增长动力非常强劲,中小板、创业板等在未来两三年内,对PE投资者来讲还是比较有机会的。

金地集团杭州公司总经理王南:

作家三毛说爱不能说,一说就错,现在房地产市场和爱差不多,基本上就是捉摸不定,我个人希望这个行业能够稳定健康发展,老百姓都能买得起房子。

铁矿石谈判空间小

连平:铁矿石谈判形势比较严峻,我们对铁矿石的需求一直在增长,短期内看不到需求平稳一些或说适当萎缩一些的状态,谈判的空间不大,可能经过艰苦的谈判会有所改变,但打破现有的价格状态很难。钢铁价格肯定是要上涨,未来的问题就是能不能通过涨价来消化掉国际市场铁矿石涨价带来的经营上的压力,这是钢铁企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余光胜:

铁矿石价格肯定会涨,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再生的东西的价格走势历来都有上涨的趋势。之所以价格下不来,还涉及到利益博弈,铁矿石基本上是卖方垄断,我们是多方参与博弈,多方对一方,交易成本很高,价格下不来。

美国有多少辆汽车?

中国年度公知榜

“公知”是指在社会上公开发表言论的知识分子。

设立年度公知榜的目的是让人们分清是非,谨防上当受骗。有些公知的言论对国家有益,有些公知的言论对国家有害。

2010年

最混蛋的公知:北京大学张维迎:“国企占GDP的比例不应该超过10%”,“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腐败是一种激励机制,一种次优安排”。

2011年

最阴险的公知: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说:“邓氏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封建特权的升级版”。

2013年

最右的公知: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说:“道德能值多少钱?损人利己未必不可取,只要损人很少而利己极大,此种行为就有利于社会。”“卖国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错误。”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吴敬琏说:“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

北京大学厉以宁说:“中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中国的问题恰恰是贫富分化太小,这表明中国仍然是一个绝对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必须彻底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拉大贫富差距,中国人才有勤奋工作的压力和动力,GDP才能上去,中国才能进步。”“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24%的物价上涨也问题不大。”“国有资本在混改企业中一定要减持只占30%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经营得法而有了‘赢余或利润’,不仅进一步发展教育的资金有了部分的保证,而且可以使投资者得到一定的回报。既然存在着教育投资可以得到一定回报的例子,会不会使那些不准备投资于教育的人也产生投资于教育的愿望与行动呢?这样,教育的发展不就会加快吗?”

2016年

最激进的公知: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说:“中国强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灭了日本”。

2018年

最敢说的公知: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炮轰转基因,揭露演艺圈。

最左的公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新城,主张“消灭私有制”。

2020年

最光荣的公知: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

最可耻的公知:国家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说,“感染新冠肺炎是因为吃蝙蝠”。

最缺德的公知:复旦大学黄有光说,“用一妻多夫制解决男性超过女性的问题”,“汽油税应该提高十倍,高油价限制车辆使用,可以解决城市拥堵”。

2021年

最敢说的公知:北京居民司马南,炮轰联想。

最狂妄的公知:阿里巴巴集团马云说:“钱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得到的东西”,“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

最荒唐的公知:

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建议:“中国应该销毁核武库,用来取信美国”。

华安基金林采宜说:“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主义怎么爱呢?很简单,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2022年

最能扯淡的公知: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反对城市化。

最不靠谱的公知:《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扬言,“击落佩洛西的飞机”。

最缺德的公知:

全国政协委员丁佐宏说:“66岁至79岁仍是中年,要鼓励60岁以上初老群体再就业。”

南开大学李剑阁说:“我们不能提高劳动者的工资,低工资是我们的优势,老百姓工资太高了,应该降到合理水平。”

厦门大学赵燕箐建议:“适当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最荒唐的公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现在低工资制应该说是我们对外经济的一个优势。”

清华大学徐宪春说:“低收入人群可以出租闲置房或者用私家车拉活来增加收入。”

北京大学王福重说:“农民不要用收割机收割麦子,会污染环境。”

北京师范大学董潘建议:“坚决不能取消预售制,因为预售制可以减少烂尾楼。”

鼎信汇金(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陈浩说:“国内家庭总资产300万很正常,谁家没有50万现金呢?”

2023年

最荒唐的公知:

中国科学院高福说:“医院不是菜市场,不是去排队抢菜,我们应该预约制,逐渐逐渐过渡到看病要预约。”

西湖大学施一公说:“科学上没有所谓的真理。”“宇宙中从来不存在时间,时间就是运动。”

合肥师范学院陈宏友说:“如果你考上了安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任意挑选安徽的男人和女人;如果你考上了美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挑选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

上海交通大学陈欣说:“中国并不存在房贷压力大的问题,因为居民的存款总额远远超出房贷。”

俄罗斯为什么有那么多富豪?

数据有点老了,不过还是有点意义。(话说回来,汽车保有量变化基本上还是很缓慢的)截至2008年底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5亿辆,但2009年该国汽车保有量出现自1960年开始统计以来的首次显著下滑。2009年,在汽车市场萎 缩和油价上涨等因素影响下,美国新车销量仅有约1000万辆,而在政府实施的“旧车换新车可获退款”政策刺激下, 该年美国报废了约1400万辆汽车。故截至2009年底,美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由2.5亿辆降至2.46亿辆。 对于美国汽车保有量下滑,有研究所表示:不能把这仅看做是经济衰退引发的暂时现象,美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一定的饱和度,预计到2020年美国汽车保有量还将进一步减少2500万辆。

什么是市场多元化原则?在具体应用时采取哪些策略/

俄罗斯富豪!

国内某些人士提到俄罗斯的进步,每每津津乐道于俄罗斯的GDP和人均GDP。其实所谓俄罗斯的人均GDP是没有意义的,俄罗斯的财富占有情况是世界上最不平衡的,俄罗斯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有30位,手中集聚着3500亿美元的财富,而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仅为5200亿美元,也就是说——所谓俄罗斯的GDP只是这30几个富翁的,而不是全体俄罗斯人的,这还不算数量更庞大的1亿美元至10亿美元这个区段的。可见那个人均GDP均不到1.4亿芸芸众生头上,难怪许多俄罗斯人将“莫斯科是世界上亿万富翁最多的城市(超过纽约、伦敦、东京)”视之为俄罗斯的耻辱,而不是国内某些人肤浅的理解的所谓俄罗斯崛起的标志。这个GDP对俄罗斯人来说是美丽的肥皂泡,诚然他们会在税收、福利上获得一定点好处,但对改变他们自身的状况没有多少实质意义!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富裕”的国度俄罗斯的**要到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卖*,而且据俄罗斯人权组织评估,在中国卖*的俄罗斯性工作者竟占俄罗斯性工作者总数的40%。她们为什么不回国享受高福利、高待遇,而在这里丢国格、人格和“高贵”的俄罗斯人的尊严,看看前面的所谓GDP构成就全都明白了!

附:

[金融时报]身价逾10亿美元俄富豪共30位 掌控3500亿美元

据英国一家财产管理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目前俄罗斯身价逾10亿美元的富豪手中集聚着3500亿美元的财富,相当于俄罗斯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二,是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百万富翁财富总和的两倍。

根据福布斯4月号杂志公布的排名,目前俄罗斯的10亿级富豪共有30位,仅次于美德两国。与这些富豪手中3500亿美元的总财富相比,俄罗斯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5200亿美元。

据俄联邦统计署最新计算结果显示,虽然最近几年俄国民收入年平均都上涨10%以上,但相对于富人阶层的收入年均上涨20%而言,穷人的收入根本就没有变化。其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在居民总收入构成中,10%最富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0%,10%最穷人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最富人和最穷人的平均收入差距已扩大到15倍,是西方发达国家相应指数的2倍多。

千万乃至亿万富豪的频频涌现构成了俄罗斯经济改革中的特殊景象。美国《福布斯》杂志排出的2006年俄罗斯前100位富豪名单中,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大富豪有44人,这些富豪的资产总额高达2480亿美元,相当于俄国内生产总值的1/4多。美国《财富》杂志称俄罗斯亿万富翁的数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不仅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超大富豪和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大富豪数量在增加,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中小富豪如今也增加到10万人之众。富豪财富增长之快、富豪人数急剧膨胀,令许多国家难望其项背。

莫斯科是全球除纽约之外亿万富翁聚集最多的城市。在8.8万名百万富翁中,有33名亿万富翁,按千人数计算,莫斯科亿万富翁数居世界第一。《福布斯》据此评论道,“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都很难一次出现那么多的亿万富翁。”至于莫斯科的那种“符合世界水平的”富人,即家庭年均收入12万美元以上者,其数字也不比西方发达地区少。也正是因此,莫斯科居民的富有程度要比周边地区高出2%-2.5%。

与富豪群体的强烈膨胀相比,俄罗斯的穷人阵营却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缩小。俄国社会学家的调查表明,俄罗斯60%的成年人属于贫困阶层,处于较低收入阶层的人平均月工资不超过110美元。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俄罗斯目前有20%的人口生活在赤贫线之下,有关人口每月收入仅1000卢布左右,即约38美元。报告指出,如果俄罗斯全国薪金水平突然下降10%,当地生活于赤贫线之下的人数将会激增50%。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富人和穷人占有和获得的机会不平等,富人越富和穷人越穷的“马太效应”在未来可能更加明显。俄罗斯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结果表明,未来10年中,富人变得更富的概率为96%,而穷人能够致富的概率只有30%。

当然,贫富差别并不单纯地从财富数字上体现出来,按社会指标衡量,富人和穷人之间也出现了惊人的落差。以医疗服务为例,俄罗斯首富阿布拉莫维奇目前正投资8000万英镑在莫斯科建造一家俄罗斯最豪华和技术最先进的医院,且专为俄罗斯富人和名人提供“五星级”服务,但普通公民却由于医疗保险资金的不足根本无钱去一般医院看病。同样,富豪子弟可以走进莫斯科的顶级学校,但贫穷子女则因为支付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得不过早地加入就业者的行列。

社会阶层对立情绪

经济转轨中少数人暴富,多数人受挫,前者成为“富人”,后者成为“穷人”——由财富占有结果不同最后导致社会民众的急剧分化,这在俄罗斯格外显著。按照社会结构理论,一个国家最理想的人口财富分配比例是“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各占少数,而中间收入阶层占绝大多数。但在俄罗斯,目前的中间阶层充其量仅占总人口的20%,贫困人口则占60%以上,富裕群体只有6%—7%。除此之外,还有300万本应属于中间阶层但从收入状况考察又归属为贫穷阶层的知识分子。在中间阶层塌陷的情况下,贫富两极的对比自然就异常清晰,二者之间的对抗非常突出。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俄罗斯富人与穷人在财富来源与使用认知上出现的思想分裂相当明显。俄罗斯大多数民众认为,富豪们的财富都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有钱人都是些权欲旺盛、利欲熏心、贪婪且不正派的人。

相形之下,尽管俄罗斯富豪对于自己在《福布斯》上的排名都讳莫如深,但在追求超级享受方面却一贯以出手阔绰而闻名。资料表明,仅奔驰轿车在俄罗斯的销量,2005年达到了5000多辆,2006年将突破一万辆。而在前不久莫斯科的一个“百万富翁展销会”上,一瓶价值3.5万欧元的香水,一部140万欧元的手机,一座高达2400万欧元的海岛,竟然吸引了4万名俄罗斯富翁的疯抢,以致阔老们最后总计狂花5亿欧元。美林证券也发出研究报告指出,俄罗斯在奢侈品的消费金额,将于2009年占全球奢侈品总消费额的9%。

消费行为的极度张扬自然引起了普通百姓的反感,也招徕了舆论的普遍诟病。专家们指出,富豪们手中数额庞大的资金就像是一股股汹涌的恶浪,对俄罗斯的消费市场形成强烈冲击,并成为驱动国内通胀率上扬的主要力量,最终让无数收入微薄的消费者为此埋单。

更令俄罗斯民众不满的是,那些控制着金融和工业的经济寡头们已经不再在国内投资、为扩大就业做贡献,而是将财富大量转移到了海外。据《福布斯》杂志报道,过去5年中,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本流出俄罗斯,其中相当一部分被用于购买英国的住宅。与此相关的一个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最近一年半,英国伦敦售价达千万英镑的大宅院一半以上被俄罗斯人买走,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俄罗斯人已经买下英国的半壁江山。

无疑,俄罗斯民众对于国内富豪普遍充满着仇视的心态。“民意研究全俄中心”进行的调查表明,只有7%的俄国人对俄罗斯出现如此众多的富翁感到自豪,39%的受调查者为此感到耻辱,许多人甚至称富豪榜是俄罗斯的“窃贼榜”。同样,莫斯科国家战略研究所就俄罗斯前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一事先后进行了几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民众对霍氏的判刑表现得很平静,多达67%的人表示坚决拥护普京总统的决定,大多数人对霍多尔科夫斯基这样的富人表现出强烈不满甚至憎恨。

因此,在俄罗斯当一名招徕眼球的富豪式人物已经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甚至还是危险的。对于富人来说,虽然财富使他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但也使他们成了犯罪分子攻击的目标。近两年来,53.7%的富人家庭遭到过各种不愉快事件,是各种各样刑事犯罪案件的牺牲品。有些犯罪行为几乎是专门针对富人的,如抢夺、暴力威胁、敲诈和讹诈等。

熨平贫富差距长路漫漫

俄罗斯最近几年经济的超速增长使得贫困人口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最新资料显示,俄国内穷人数量已经出现了明显减少,即由3年前的24%减少到目前的18%,而且穷人数量减少的趋势还会延续。按照俄政府计划,到2010年,俄国内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将减少到10%,到2015年减少到6%以下。但是,穷人绝对数量的减少并不等于贫富相对差距的缩小。普京总统在日前通过电视表情严肃地告诉俄罗斯人民,缩小贫富差距是他面临的最大任务之一。

俄罗斯政府对于收入重新分配的调控不力确实是亟须反思的。以税收为例,目前俄政府对所有人仍实行统一标准的个人所得税率,无论是贫民,还是亿万富翁,统一纳税13%,而且个人所得税率还是欧洲最低的。不仅如此,在大部分欧洲国家,从富人那儿征收的税用于向穷人发放补助,但在俄罗斯,个税只用于增加国库收入,再分配职能几乎没起到任何作用。正是如此,俄罗斯许多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目前应该向穷人慷慨解囊的不是富人,而是国家。

俄政府目前也急于在这方面做出成绩。作为为解决贫富问题所打出的最新“组合拳”,政府决定将2007年俄平均最低生活费提高至4414卢布,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标准的居民数量将减至14%。根据近日通过的2007年俄联邦预算法案,2007年最低劳动报酬将由1100卢布增至1400卢布,预算部门人员的工资将上涨15%,军人工资上涨26%-28%,退休金上涨20%。

显然,只有具有广泛基础的、持续性的增长才可能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减少俄罗斯的贫困。与此同时,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保护承受力差的群体,使其不受价格放开和就业机会减少的影响,以及怎样通过加强现有的社会保障计划保证这些人的生活水准不至下降。因此,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助、俄罗斯政府正在极力推进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看点。

实际上,俄罗斯原本已经设计出了一套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对一些食品和其他消费项目的补贴、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儿童补助金等。养老金与失业保险是永久性的安全手段,它们能够在经济转轨时期起到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但是,俄罗斯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却存在着许多缺陷。如在养老金方面,虽然目前每4个俄罗斯人中就有一个人领取养老金,但只有那些被认为承担最大风险的人的实际收入才能够得到保护,而且大约30%的养老金领取者取得的养老金低于估计的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收入。而在失业救济方面,救济金不仅长期处于低水平,而且由于其与价格指数相脱离,救济金的使用效率实际处在不断下降过程中,更由于社会上对失业者的歧视,导致许多失业者没有登记申请救济。至于儿童补助金,由于地方政府和联邦政府财政困难,许多儿童实际并没有得到补助金,而且平均儿童补助金仅为平均工资的4%。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政府对于救济金管理一直推行着地方和中央分散管理的机制,从而弱化了救济金的宏观平衡功能。例如,俄中央就业基金只占所收工资税的10%,而另外的90%则留在了地方。中央的这一份额很难满足失业人员增加因而财政收入基数减少的那些地方的需要。因此,俄罗斯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应当贯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最低救济金应至少与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收入相同,并充分加以保障,以使其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央政府转移支付的职能。

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匹配,目前俄罗斯社会保障部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执行了一些以生活条件差的人员(包括残疾人)为目标的社会援助计划。社会人口保障基金,作为一项预算外基金,除了其他事务外,还参与了销售来自国外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社会人口保障基金由于缺少固定的资金来源,还广泛参与了创收活动,这些活动显然对穷人有所帮助,例如投资生产主要用于穷人消费的商品。

为了提高居民收入的透明度,俄罗斯税务总部门从5年前就开始收集俄公民收入的信息,并且目前已经建成了一个十分翔实的资料库,而按照俄税务总局的规定,收入超过100万卢布及10亿卢布的人将被分成两个档次重点监视,其目的就是为政府进行收入调控提供参考指标。

在俄罗斯谁是富人?

石油富豪 俄罗斯社会学家们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人包括近一半的富人均认为“诚实劳动并不能致富”。这反映了俄罗斯改革过程中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一个特点。认真研究俄罗斯富豪的发家史就会看到一个规律:俄罗斯富豪大部分出现在原料、资源开采领域,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行业造就的富豪最多,他们的财富数量也最可观。《福布斯》杂志评出的100名俄罗斯富豪中,有40人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行业有关。现在俄罗斯首富阿布拉莫维奇依然是石油大亨,此人个人资产高达180亿美元;而资产增长最快的富豪阿列克佩罗夫也是石油大亨,他个人资产一年之内增长86亿美元,净增比例达到200%。

显然,资源领域能够成为诞生富豪的摇篮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密切相关。在私有化过程中,俄罗斯许多富人靠收购能源相关企业起家,他们不仅敏锐地把握了商机,以极低的价格购买石油资产,再转手高价倒出,以此大发横财,而且在最近几年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不断飞涨的市场背景中,他们也获得财富再次发酵的机会。

“新俄罗斯人” 现代技术需要大量职业技能和教育水平高的职员,其工资自然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上涨,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俄罗斯经济结构目前正处于飞速升级过程中,因此,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雄厚技术与知识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员就成为了社会财富分配中的强者。在10多年前国内进行疯狂私有化的时候,俄罗斯的许多青年奔赴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著名大学或专门商业学校里充电,如今他们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在西方建立起了人际关系网络,并且有了经商的经验,其中涌现出了不少的金融天才和大企业家。按照《福布斯》杂志的评价是:“他们挣钱靠的是自己的大脑,而非石油或者政治影响。”这类富翁的年收入不低于100万美元,并构成了俄罗斯的一个特殊阶层——“新俄罗斯人”。

私人部门就业者 体制性差别也是导致贫富分化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新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由于新技术缺乏和投资不足,其劳动生产力很低,除去那些从国外获得收人的以生产原料为主的部门(首先是石油生产部门)外,大多数的处境都很凄惨;国家拨款状况不佳,工资停发或延后发放。另一方面在文化、教育、科学诸领域工作的人们,只能依靠国家保障其生活,但所得工资相当之低,而且由于通货膨胀,绝大多数居民的收人比以前大为减少,甚至困苦不堪。与此相对应,在私人经济部门中,报酬虽有时低于改革前的数额,但要比国有部门高得多,而且准时发放工资。

服务业从业者 由于经济的加速转型,俄罗斯经济结构中的生产部门不再占优势,代之而起的是日益蓬勃的服务业,由此对居民的社会职业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居民在私人开办的商业、服务业中从业的人数剧增,资本剥削劳动的范围扩大,新冒尖的企业主也由此增加了收人。虽然单从私人企业主的增加数来看目前并非显著,而且他们的人数不多,但据俄罗斯官方统计,这些服务行业新兴企业主获得的收人所占的比重已经差不多相当于全国居民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转移支付的规模。居民中多种群体拥有财产状况的差距被成倍地拉大了。

韩国是发达国家吗?

尽管在1997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东亚与中国多元化企业的绩效普遍较专业化经营的企业差,但西方企业曾经盛行的对本业热情冷却、为剩余资金寻找出路的多元化,仍在中国不断上演,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失败公式与西方也有相同之处。那么,保持企业基业长青的多元化原则有哪些呢?

年前与一位企业家谈及企业转型的话题。他说在矿业赚了很多钱,但觉得太辛苦,不忍心一帮创业的兄弟再如此下去,所以决定将资金分散投资到其他五六个项目上去。这些项目颇为多元,从高科技、造纸到办学校都有。显然,这位企业家有充裕的资源,也不乏为其资源找出路的策士,但是他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管理这些不熟悉事业的人才。笔者本想与其聊聊中外多元化的经验,可惜缘悭一面,就以此文与大家分享吧。

西方商业史上的

多元化失败公式

在西方商业史上,企业多元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失败者多,且少数成功者有非常特定的条件。美国企业近期多元化的热潮,发生在1973年首次全球能源危机后的15年间。突如其来的能源危机,令石油价格在1973-1981年间史无前例地暴涨了10倍,让许多依赖石油与天然气的下游产业惊恐不已,担心将长期萧条,成为夕阳产业。有些企业因此大胆利用兼并收购的方式进入新领域。这些投资,有些是往本业上游或下游发展。例如,1981年美国杜邦公司(DuPont)以当时史无前例的天价70亿美元收购CONOCO石油公司。

杜邦与其投资银行的盘算是,石油价格经历过1973年与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后已连涨了8年,至1981年每桶已近34美元,以此预测,油价将在短期内涨到100美元/桶,那么,CONOCO油田储量的估价将远超杜邦的收购价。未来若油价上涨造成杜邦的石化纤维行业利润减少,可被上游石油产业利润的增加弥补;并且,杜邦进入石油业后,通过垂直一体化内部交易,可控制本业的原料价格,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但是市场并不这么想,在宣布这桩并购案后,杜邦股价狂泻,股票纷纷被投资人抛售。市场分析认为,杜邦对油价的估算太过乐观,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油价从来没有超过每桶35美元。另外,杜邦也高估了垂直并购带来的效益。第一,杜邦本业是化工,并不熟悉石油产业。第二,杜邦认为石油与化工部门间可以互相补贴、经营风险降低的想法也被质疑。试想,若石油部门在油价每桶100美元时必须以35美元的价格卖给自己的关联企业,在此预期下,管理者和员工哪有心思努力工作?两部门间的勾心斗角及缺乏市场竞争的鞭策与激励,将为杜邦公司带来额外的管理成本。就算是杜邦的盈利波动因并购而降低,投资人也未必追捧杜邦的股票,因为他们若担心杜邦的盈利波动,大可自己去买CONOCO的股票来对冲风险,不需要杜邦去收购CONOCO,更何况还要经营一个不太熟悉的新行业。

说到底,杜邦在这项并购案中真正能兑现的效益,是保障了其本业化纤产品生产原料在市场剧烈变动下的稳定供应,避免原料供应中断的各种损失,如厂房及设备停机的成本、下游客户的流失等。但是,杜邦并未在收购公告中提及此效益,可能是这一效益远不足以大到支持其收购的天价。杜邦最后在1999年卖出了CONOCO公司。

在美国这一时期多元化的热潮中,也有许多企业利用并购进入了与本业几乎不相关的领域。例如,因会计丑闻而清盘的安然公司(Enron)收购了电缆事业。其理由很有趣,说是可以将电缆埋设在自家的天然气管道旁,节约土地成本。后来也被会计丑闻困扰的美国知名影印机巨头施乐(Xerox),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金融保险业。老牌相机相纸企业柯达(Kodak)以并购进入了医药业。另一家老牌企业固特异轮胎(Goodyear)在1983年并购一家石油天然气公司后,斥资7.5亿美元建了一条从加州到德州的当时美国最长的输油管(All American Pipeline)。竣工营运后不久,因天气寒冷,石油凝固堵塞了这条输油管。美国主流媒体也不禁评论,固特异是花了股东一大笔钱制作了一管长达1200英里的牙膏。

众多企业的多元化策略,大都以失败退出告终。它们所犯的共同错误是,认为家花没有野花香,邻家的土地比自家的肥。当然,这种想法最后变成被公司执行的策略是有原因的。第一是来自对本业萧条的担心,认为未来再怎么努力经营也不容易有钱赚,看到别的行业好像很好赚钱,就投了进去。第二是已在本业稳居领先地位,手中现金充裕,在有钱、有信心的鼓舞下,挥师进入新领域。第三是委托代理机制下的利益冲突,钱不是自己的,赌一把,赢了是我的功劳,输了是股东(在中国还有国有银行)的损失。总结这些西方企业的教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多元化失败的公式:对本业丧失热情,现金过剩,利益冲突。 基业长青的多元化模式

由以上的各类型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失败与西方有相同之处:企业控制人不满足于本业,资金过剩,利益冲突。但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失败与低效率也有特别的原因,就是基于各级政府做大、做强的动机,企业积极寻求政府扶持以实现业务扩张,而不重视效率管理与资本成本;还有,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大背景下,企业控制人扩张的信心与野心远大于其管理能力。但我们相信,仍有许多企业家眼光长远,未雨绸缪,希望企业能够长期、永续经营。那么,基业长青的多元化模式是什么呢?

(1)围绕核心技术

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首先要依托自己的核心优势,将经营范围延伸至原有专长能充分发挥的领域。这种优势可能是一种特殊技术。以染料化工为主业的家族企业浙江龙盛集团(600352),从1970年创立至今40年间长期占据行业龙头地位,与其领先市场的技术转型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任董事长阮伟祥(复旦大学高分子材料硕士,创始人阮水龙的二儿子)进入公司以来,领导浙江龙盛完成了“助剂—染料—中间体—精细化工”的技术转型三部曲,从低成长、成熟的传统染料市场,透过技术与研发优势纵向进入下游的精细化工领域。技术行家出身的阮伟祥敏锐的战略转型意识和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再造了浙江龙盛的生命曲线,可谓中国企业高度相关纵向多元化转型的好案例。

另外一种较可能成功的多元化是“横向关联化”。这种途径要求企业以“技术相关”为行业拓展路线,通过进行主业横向相关的业务扩充,提升竞争力。台湾《商业周刊》曾报道中碳化学的横向关联多元化经验。中碳是台湾中钢集团的子公司,原本业务是处理母公司在将煤炭变成焦炭的提炼过程中所产生的煤焦油、粗轻油和细焦碳等副产品及废料。这些煤炭流出的浓稠物,被称为软沥青,是中碳的主导产品,可用于铺马路或当防蚀防锈材料。在市场中,中碳的软沥青具有垄断地位,获利丰厚,但其产能严重依赖母公司的焦炭产量。为突破这一瓶颈,中碳自主创新,对软沥青进行了两次以上的再加工,升级成介相沥青,可当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2010年,中碳又进一步将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涂料加工成精制黏结沥青,这是一种碳纤维材料,可以加工成为运动器材,如脚踏车、高尔夫球杆甚至是飞机的复合材料。横向关联化使得中碳由传统产业迈进到高科技领域,产品的附加值和获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2)重视资本成本与回报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应避免过度追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资本的回报。国人常有“大而全”的思想,构建企业帝国的雄心不断膨胀,一味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大,不断进入新的领域。然而问题是,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经营特征,其资本回报率存在差异,而且,为支持业务扩张,企业常常需要进行再融资,而资金的供应者一般对新进事业的资本回报要求较高。因此,在多元化之前,企业应权衡融资成本和投资收益,这项工作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渐趋完善而益发重要。

(3)完善公司组织与治理,强化各事业间的协调与综效

多元化带来的企业规模扩大,对内部的组织和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管理者应考虑是否对企业组织进行再造,依据新行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如事业部制或地区制等;同时,对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探索制度化管理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多元化企业应着手公司治理的完善,随着业务的增多,企业经营变得复杂,需要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使企业经营变得更加规范、透明。

韩国是中等发达国家,它实际的发展程度并没有中国人认识的那样发达!在亚洲四小龙中是老大!尤其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经济近乎崩溃边缘,在IMF的伴随苛刻要求条件下的大额贷款的支持下,加之其民族强烈的凝聚力,得以缓解,但未恢复到1997年前的水平。

2004年世界GDP排名

名次--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面积-----人口------人均GDP--

01美国---117423.51亿美元--面积--963.14万Km2--人口--29523万--人均--39709美元

02日本---59487.61亿美元--面积---37.78万Km2--人口--12733万--人均--46719美元

03德国---25862.04亿美元--面积---35.70万Km2--人口---8242万--人均--31378美元

04英国---19448.58亿美元--面积---24.48万Km2--人口---6027万--人均--32269美元

05法国---18516.13亿美元--面积---54.70万Km2--人口---6043万--人均--30640美元

06中国---16492.12亿美元--面积--959.70万Km2--人口-131185万--人均--1257美元

07意大利--15758.59亿美元--面积---30.12万Km2--人口---5806万--人均--27417美元

08西班牙--8361.00亿美元--面积---50.48万Km2--人口---4028万--人均--20757美元

09加拿大--8343.90亿美元--面积--998.47万Km2--人口---3251万--人均--25665美元

10墨西哥--6260.80亿美元--面积--197.26万Km2--人口--10496万--人均--5965美元

11韩国---6053.31亿美元--面积----9.85万Km2--人口---4860万--人均--12455美元

但是一个国家是否发达,还要看他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方面韩国还有欠缺。

中新浙江网8月29日电 2005年过半,亚洲各国的经济增长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就在日本宣布已经正式走出后泡沫经济时期,经济增长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邻居韩国的GDP增长率却始终徘徊不前。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最近公布的一项经济预测报告,韩国明年的经济增长还将继续下滑。根据这份报告,2006年韩国GDP增长将在东亚国家中排名倒数,仅略高于柬埔寨。韩国仍未走出低增长阴霾。

亚洲开发银行报告指出,包括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和韩国在内的10国,明年的经济平均增长将达到6.6%。其中中国和越南位居前列,GDP增长预期分别为8%和7.3%,而韩国与新加坡和菲律宾均以4.7%的增长率并列倒数第二。

近年来,韩国政府制订的经济年增长目标为5.0%,但2003年韩国GDP仅有3.1%的实际增长,2004年4.6%的GDP增长虽较2003年略有上升,但增长数值均未达到预期构想。这次亚洲开发银行还将韩国今年的GDP增长预期由原来的4.2%降为3.7%,经济增长离韩国政府的目标越来越远。

事实上,韩国国内机构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敏感程度也比较高。早在去年年底,韩国开发研究院(KDI)就给出了今年4.0%的经济增长预期。

而就在一个月之前,韩国开发研究院和韩国中央银行再次将2005年的增长预期下调至3.8%水平,此数值和这次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值比较接近。

包括韩国开发研究院、韩国中央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在内的国内外机构相继降低韩国增长预期,其原因仍然是需求因素。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缓慢,特别是由于国际油价上涨影响所造成的出口下滑,对韩国经济增长造成了最直接的不良影响。

可以说,国际原油价格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最不稳定的因素。目前,国际油价在60美元以上高位徘徊,几乎比2004年平均油价高出一倍。因此今年6月底,韩国财政经济部长韩惪洙称,油价高企将导致2005年韩国GDP增幅减少0.9个百分点。由于受到油价高涨这一经济体系外部冲击,韩国政府准备正式将2005年GDP增长目标从此前的5.0%下调至4.0%水平。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韩国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来激励经济,预期此政策措施今后仍将持续,直至韩国经济增长走出弱势。

在货币政策方面,韩国的通货膨胀率自2004年8月达到5%最高点以来,已呈现下滑趋势,目前已经低于3%,因此韩国中央银行有可能采取更为中立的宏观货币政策,但考虑GDP增长率持续下滑,以及近期油价上涨所造成的成本推进因素,韩国央行也有可能继续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刺激增长。

而在财政方面,近期韩国政府又提出5万亿韩元(约合49.3亿美元)的补充预算,预计韩国政府将继续采取稳步的扩张政策,促进消费,启动内需,以期重新启动GDP增长的良性机制。作者:冯剑(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