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 油价_墨西哥油价最低多少
1.原油市场的噩梦要来了,热带风暴,克劳德特即将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啥情况?
2.世界石油大国是哪个国家?
3.10月9日:本轮油价不作调整,全国92、95号汽油最新价格
4.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有哪些?
5.石油价格下调对中国有那么不利的影响?
6.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原油市场的噩梦要来了,热带风暴,克劳德特即将袭击墨西哥湾沿岸,啥情况?
1.利比亚计划在8月出口120万桶原油。根据运输计划,利比亚将在出口180万桶原油。利比亚仍处于内战中,自1月以来,东部部队一直阻碍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出口。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已多次宣布原油出口出现不可抗力。这导致利比亚大部分能源输出停止,储油罐满了。
2.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从每月不到940万桶增加到每天近980万桶。由于欧佩克+决定放松减产,俄罗斯计划每天增产40万桶原油。
3.历史上最早的热带风暴13L和14L将于下周初来袭,或者影响墨西哥湾和得克萨斯州的产油区,石油市场可能出现波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两次风暴按预期发展,将是历史上飓风季节形成的最早的“L”型风暴,之前的记录是1995年8月29日的刘易斯风暴。预计下周热带低气压和热带风暴劳拉将登陆墨西哥湾,墨西哥湾产油国正处于确保商业安全的初级阶段。
4.富国银行分析师罗杰·里德认为,在风暴袭击墨西哥湾之前,炼油厂不太可能大规模关闭,但墨西哥湾沿岸的许多炼油厂处于更广泛的“危险地带”。在石油市场普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从宏观角度来看,停产应该是一件积极的事情。然而,由于预计油价不会对风暴的影响作出反应,预计这对直接受影响的产油国将是一个负面事件。
5.中国原油买家租用了约19艘油轮,并将向中国运输约3700万桶原油。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它将创下今年5月创下的进口美国石油3520万桶的新纪录。
自从欧佩克+决定放松减产,俄国计划每天增产40万桶原油,原油产量开始增加,供应量增加,原油不好;双风暴可能在下周初登陆美国,短期内会对油价产生影响,影响程度需要特别关注最新的影响;技术上,近3个月国际原油保持区间波动,波动幅度有所下降,而国内原油在持续回调后有企稳迹象。
世界石油大国是哪个国家?
石油大国是科威特。
石油国家有委内瑞拉、加拿大、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等,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科威特是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北部,东临波斯湾,该国石油资源丰富。
石油开采是科威特的主要经济命脉,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石油,科威特有时也被称为浮在石油湖上的国家。石油,地质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生物沉积变油,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
10月9日:本轮油价不作调整,全国92、95号汽油最新价格
今天是10月9日,也是十一国庆假期后的上班第一天,而2020年的第19轮油价调整窗口也将在今晚24时开启,昨天油价计价最后一天里,因为欧佩克推迟2021年1月增加原油产量的预期,以及潜在的原油供应减少的利好消息刺激,国际原油价格显著上涨,并触及两周以来的高位。但是幸运的是,昨日国际原油上涨逾3%,油价最终的计价结果显示,本轮油价不作调整。
周四,国际原油市场利好消息不断,大致都是围绕全球原油供应收窄,像墨西哥海湾因飓风关闭油井正常工作、挪威石油工人停工、亚洲9月份燃油消耗增加和OPEC+推迟增产计划等,缓解了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的压力,油价也因次涨势明显。
截止至今天10月9日收盘,WTI原油11月期货价格上涨1.24美元,或3.10%,至41.1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12月期货价格上涨1.35美元,或3.22%,至43.34美元/桶。
第十个油价计价窗口的结果显示,原油均价为42.393美元,原油价格变化为1.263%,预计油价调整金额为上涨45元/吨,没有触及50元/吨的调整红线,因此,今晚油价不作调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轮油价预测调整金距离油价上调相差只有5元/吨,广大车主们将继续享受油价的5元时代。
2020年,国内成品油调价已呈现“三涨四跌十二搁浅”的格局。截止至本次调价,汽油价格累计每吨下调1860元,柴油价格累计每吨下调1790元。
以下是全国加油站汽、柴油最新价格一览表: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有哪些?
一、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特点
1.作业范围广且质量要求高
移动式钻井平台(船)不是在固定海域作业,应适应移位、不同海域、不同水深、不同方位的作业。移位、就位、生产作业、风暴雨雪等复杂作业工况对钻井平台(船)提出很高的质量要求。如半潜式钻井平台工作水深达1500~3500米,而且要适应高海况持续作业、13级风浪时不解脱等高标准要求。
2.使用寿命长,可靠性指标高
高可靠性主要体现在:(1)强度要求高,永久系泊在海上,除了要经受风、浪、流的作用外,还要考虑台风、冰、地震等灾害性环境力的作用;(2)疲劳寿命要求高,一般要求25~40年不进坞维修,因此对结构防腐、高应力区结构形式以及焊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要求;(3)建造工艺要求高,为了保证海洋工程的质量,采用了高强度或特殊钢材(包括Z向钢材、大厚度板材和管材);(4)生产管理要求高,海洋工程的建造、下水、海上运输、海上安装甚为复杂,生产管理明显地高于常规船舶。
3.安全性要求高
由于海洋石油工程装置所产生的海损事故十分严重,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向深海区域发展、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变化、海上生产和生活水准的提高等因素变化,对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安全性能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对包括安全设计与要求、火灾与消防及环保设计等HSE的贯彻执行更加严格。
4.学科交叉,技术复杂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结构设计与分析涉及了海洋环境、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钢结构、船舶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只有运用当代造船技术、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电与液压技术、现代环保与防腐蚀技术等先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方能有效解决海洋石油开发在海洋中定位、建立海上固定平台或深海浮动式平台的泊位、浮动状态的海上钻井、完井、油气水分离处理、废水排放和海上油气的储存、输送等一系列难题。
二、总体历程
海洋石油钻井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难度,随着技术的进步,钻井平台也得到快速发展。
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海洋钻井平台作为海洋石油开采的必备装备,从一开始就与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同步发展着。189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ummerland滩的潮汐地带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长的木架,把钻机放在上面打井,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钻井。那是人类海洋石油开发的开端,也是海洋钻井平台发展的伊始。图34-12是海洋石油平台发展历程简图。
纵观世界海洋钻井平台的发展历史,自1887年世界上最早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工作起源以来,直到50多年以后,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海上石油工程才开始有了起色,并发生了较大变化。当时世界范围内共有3个国家能够从事海上石油开发工作,所用的平台都是固定式平台,且结构和钻井方式均比较简单,平台适应水深的能力只有几十米。但随着装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石油的战略意义和石油本身带给人们巨额利润的诱惑,致使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60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以美国、挪威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海洋勘探开发水平已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无论从钻井平台本身而言,还是从钻井装备能力、控制技术及适应性而言,均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一方面钻井平台的数量剧增,品种多样;另一方面,适应水深和钻深的能力越来越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仅移动式钻井平台数量已接近700台,最大适应水深能力已超过3000米,钻井深度已超过12000米。不仅如此,世界范围内具备从事海洋勘探开发能力的国家和海洋油气开采量也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全球范围内能够从事海洋勘探开发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00多个,所开发的油气产量已占全球总油气产量的35%左右,其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图34-12 海洋石油平台发展历程简图
1887年,世界上最早的海上石油勘探。
20世纪40年代末,海上石油工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50年前,全世界只有3个国家进行海上石油开发,所有平台都是固定式平台,可钻井水深只有几十米。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海上石油工程作业;海上石油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35%左右;全世界有近700台移动式钻井平台工作;工作最大水深已超过3000米。表34-2为1950—1980年30年间钻井装置发展情况。
海洋钻井平台是主要用于钻探井的海上结构物。平台装钻井、动力、通信、导航等设备,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员生活设施,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不可缺少的手段。开发海洋石油,首先从浅水海域开始,然后逐渐向深海发展。
表34-2 1950—1980年世界钻井装置发展情况
海洋钻井平台经历了由浅海到深海、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图34-13)。
图34-13 随水深增大的钻井平台的发展
三、详细历程
世界现代石油工业最早诞生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村。一个名为乔治·比尔斯的人于1855年请美国耶鲁大学西利曼教授对石油进行了化学分析,石油通过加热蒸馏分离成几部分,每部分都含有碳和氢的成分,其中一种就是高质量的用以发光照明的油。1858年比尔斯请德雷克上校带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钻至69英尺时,终于获得了石油。从此,利用钻井获取石油、利用蒸馏法炼制煤油的技术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现代石油工业诞生了。
随着人类对石油研究的不断深入,到了20世纪,石油不仅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材料,而且其五花八门的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被人们称为“黑色的金子”,“现代工业的血液”,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的进程。高额的石油利润极大推动了石油勘探开采活动,除了陆地石油勘探外,对于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也日益深入。
1897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ummerland滩的潮汐地带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长的木架,把钻机放在上面打井,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钻井。
1897年,在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钻井的旁边,美国人威廉姆斯在同一个地方造了一座与海岸垂直的栈桥,钻机、井架等放在上面钻井。由于栈桥与陆地相连,物资供应就方便多了。另外,钻机在栈桥上可以随意浮动,从而在一个栈桥上可打许多口井。在海边搭架子,造栈桥基本上是陆地的延伸,与陆地钻井没有差别。
1920年,委内瑞拉搭制了木制平台进行钻井。
1932年,美国得克萨斯公司造了一条钻井驳船“Mcbride”,上面放了几只锚,到路易斯安那Plaquemines地区“Garden”岛湾中打井。这是人类第一次“浮船钻井”,即这个驳船在平静的海面上漂浮着,用锚固定进行钻井。但是由于船上装了许多设备物资器材,在钻井的时候,该驳船就坐到海底了。从此以后,就一直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钻探。这就是第一艘坐底式钻井平台。同年,该公司按设计意图建造了一条坐底式钻井驳船“Gilliasso”。1933年这艘驳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号井”,钻井进尺5700英尺。以后的许多年,设计和制造了不同型号的许多坐底式钻井驳船,如1947年,Johnhayward设计的一条“布勒道20号”,平台支撑件高出驳船20多米,平台上备有动力设备、泵等。它的使用标志着现代海上钻井业的诞生。
1936年美国为了开发墨西哥湾陆上油田的延续部分,钻成功第一口海上油井并建造了木制结构生产平台,于1938年成功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木制结构平台改为钢管架平台。
1953年,Cuss财团建造的“Submarex”钻井船是世界第一条钻井浮船,它由海军的一艘巡逻舰改装建成,在加利福尼亚州近海3000英尺水深处打了一口取心井。1957年,“卡斯一号”钻井船改装完毕,长78米,宽12.5米,型深4.5米,吃水3米,总吨位3000吨,用6台锚机和6根钢缆把船系于浮筒上。用浮船钻井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由于波浪、潮汐至少给船带来三种运动,即漂移、摇晃、上下升沉,钻头随时可能离开井底,钻井液返回漏失,钻遇高压油气大直径的导管伸缩运动而不能耐高压等。这样就把防喷器放到海底。该船首先使用简易的水下设备,从而把浮船钻井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浮船钻井的特点是比较灵活,移位快,能在深水中钻探,比较经济。但它的缺点是受风浪海况影响大,稳定性相对较差,给钻井带来困难。
1954年,第一条自升式钻井船“迪龙一号”问世,12个圆柱形桩腿。随后几条自升式钻井平台,皆为多腿式。1956年造的“斯考皮号”平台是第一条三腿式的自升式平台,用电动机驱动小齿轮沿桩腿上的齿条升降船体。1957年制造的“卡斯二号”是带有沉垫和4条圆柱形桩腿的平台。由于经济原因,自升式钻井平台开始兴起,滨海钻井承包商们认识到在40英尺或更深的水中工作,升降系统的造价比坐底式船要低得多。自升式钻井平台的腿是可以升降的,不钻井时,把腿升高,平台坐到水面,拖船把平台拖到工区,然后使腿下降伸到海底,再加压,平台升到一定高度,脱离潮、浪、涌的影响,得以钻井。
1954年提出张力腿式钻井平台(TLP)设想,英国北海Hutton油田首次于生产中使用此平台,1983年安装,年投产。
随着钻井技术的提高,在一个钻井平台上可以打许多口井而钻井平台不必移动,特别是近海的开发井。这样,固定式平台也有发展。固定式平台就是建立永久性钻井平台,大都是钢结构,打桩,然后升出海面;也有些是水泥结构件。
1962年,壳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号”半潜式钻井船钻井成功。“碧水一号”原来是一条坐底式平台,工作水深23米。当时为了减少移位时间,该公司在吃水12米的半潜状态下拖航。在拖航过程中,发现此时平台稳定,可以钻井,这样就得到了启示,后把该平台改装成半潜式钻井平台。1964年7月,一条专门设计的半潜式平台“碧水二号”在加利福尼亚州开钻了。第一条三角形的半潜式平台是1963年完工的“海洋钻工号”,第二条是1965年完工的“赛德柯135”。
随着海上钻井的不断发展,人类把目光移向更深的海域。半潜式钻井平台就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海况恶劣的北海,更是称雄,与之配套的水下钻井设备也随之发展,从原来简单型逐渐趋于完善。半潜式钻井平台一般都是用锚系定位的,而深海必须使用动力定位。第一条动力定位船是“Cussl”,能在12000英尺水深处工作,获取600英尺的岩心。以后出现了动力定位船“格洛玛·挑战者号”,它于1968年投入工作,一直用于大洋取心钻井。世界上真正用于海上石油勘探的第一条动力定位船是1971年建成的“赛柯船445”钻井船,工作水深在动力定位时可达600米以上。
1950—1970年,由于石油钻采技术的迅速发展,陆地和近海勘探发现大量油气储,石油产量剧增,工业发达国家纷纷弃煤用油,加上汽车工业特别是家用汽车迅猛发展,大量耗油促使产油和炼油大增。
1971—1980年,由于中东战争等因素,油价攀升至每桶约32美元,促使海洋石油工业大发展,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设计建造数量从1975年的304艘增至1985年的772艘。由于油价从1981年开始下跌的延后效应(最低下跌至每桶不足16美元)。
1981—1996年,海洋石油钻井采油陷入不景气的低谷,投入海上勘探开发钻井逐年减少,1996年海洋钻井平台减至567艘,各石油设备制造厂商也大幅度萎缩或合并,海上新平台建造也较少,多数将旧平台更新改造,用以适应钻井水深和钻井深度向深部推进的需求。
1997—2004年,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诸多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中东伊拉克对科威特战争和相随而至的两次美伊战事等原因,油价又逐渐上升,海上移动式钻井平台从1996年的56艘增至2002年的670艘。2003—2007年,各年依次为677艘、678艘、673艘、641艘和654艘(参见《世界石油》,2007年10月号),其中超水深的平台骤增,如2006年,世界工作水深不小于1524米(5000英尺)的超深水钻井平台(船)已111艘(包括83艘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28艘超深水钻井船)。
2001年,墨西哥湾钻井水深达2964米。
2002年,雪佛龙公司钻井垂深达9210米。
2003年,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四、发展趋势
在海上石油开采的最初阶段,由于向海上进军难度很大,在海上建造平台与在海上钻井的难度很大,所以最初的海上平台只是靠近海岸、在浅海处、用木头建造的近海结构物,而进行的也不过是在水深很浅的海域进行简单的钻井活动,还未能开始进行油气的规模开采。
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建筑材料的掌握更加深入,因此构建海洋钻井平台的材料由木材变成了钢材,离海岸的距离也逐渐变远,从由海岸建筑向海洋延伸逐渐转变为出现在海面上的钻井平台。
当钻井平台由近海位置向海洋方向进发时,海洋平台下方海水的深度会发生变化,逐渐增大,特别是达到大陆架的范围之后。此时海洋钻井平台就出现了各种类型,如适于较浅深度的稳性较高的重力式平台、便于移动的半浮式平台、在风浪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张力腿式平台。
(1)海洋钻井平台被少数国家长期垄断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
在海洋钻井平台技术发展过程中,美国、挪威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起步早已积累了一定经验,尤其是在海洋深水技术开发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和垄断地位,但随着近几年世界多个国家涉足海洋勘探开发领域,尤其是中国、巴西、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崛起,今后海洋装备技术将呈现出多渠道、多国化、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
(2)海洋钻井平台将向高可靠性、自动化方向发展。
面对风、浪、流等各种复杂的海洋作业环境及海上安全与技术规范条款的要求等,石油装备的高可靠性是保证海洋油气能否顺利开发的先决条件。同时,为了提高平台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及减小手工操作的误差率,海洋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已得到较好的应用。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尚需对DP3定位系统、自动化管子处理系统以及海洋水下设备下入工具等做进一步研究。
(3)海洋钻井平台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
20世纪90年代后期,部分钻井平台开始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新型的多功能海洋平台不仅具有钻井功能,同时还具备修井、采油、生活和动力等多种功能。如具有动力定位装置的FPSO,不仅完全具备上述功能,而且还可以作为穿梭油轮,实现一条船开发一个海上大型油田的目标。多功能半潜式钻井平台不仅可用作钻井平台,也可用作生产平台、起重平台、铺管平台、生活平台以及海上科研基地,甚至可用作导弹发射平台等,适用范围越来越广。
(4)海洋钻井平台向深水领域发展必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世界主要海洋装备制造强国均已开始研究并制造大型化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作业水深已由早先的10~25米发展到当今的3000米以上,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最大钻井深度可达12000米。目前,第5代、第6代超深水半潜式平台已成为发展潮流。根据美国权威机构统计分析,2001—2007年全世界投入的海洋油气开发项目为434个,其中水深大于500米的深水项目占48%,水深大于1200米的超深水项目达到22%,各大石油公司在深海领域的投资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海洋钻井平台正不断向深水领域发展。
石油价格下调对中国有那么不利的影响?
若您指的是油价下调对中国石油股票的不利影响,油价与石油股票成正相关,即油价上涨,石油股票也会上涨,油价下跌,石油股票也会跟着下跌,因此,油价下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石油股票下跌。
因此,投资者可以在油价上涨的时候,配置一些与石油相关的股票,在油价下跌的时候,卖出,或者减少石油相关股票的配置。
影响油价涨跌的因素有:
1、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影响石油价格上涨的直接因素,即当市场上的石油供不应求的时候,会推动石油价格上涨,反之,供过于求,则会导致油价下跌。
2、美元影响
长期以来石油交易价格主要以美元来计价,美元贬值说明了美元的实际价值在下降,所以要想买到同等的石油,那就需要支付更多的美元,表面上看就直接导致石油了价格的上涨,反之,则会导致油价下跌。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0-2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油价为什么会那么高呢?什么时候才能降下来呢?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国际油价在近几年来的上涨过程。 在2001年911前后,当时的油价在每桶20 美元左右。而到2003年初,油价上涨接近30美元/桶。一年后的2004年初,更突破40美元/桶关口。到2006年初,油价开始接近60美元/桶大关。而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则先后突破80、90美元/桶的关口,直至2008年初的百元大关。 当然,国际油价最近突破百元大关,有一定的偶然性,主要是受到市场利空因素的影响。例如,2008年初尼日利亚石油港口城市的武装,令人们担心这个世界第八大石油出口国的石油供应可能进一步缩减。同时,美国能源情报署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原油库存已连续7个星期下降,并已降低到2005年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但偶然性中也有必然性,因为在那些左右油价的供求关系中,包括需求量、产出量、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中,又确实包含着推动油价持续走高并保持高位的成份。我们来逐一加以分析。 首先来看世界经济与石油需求。我们知道,这一轮油价高企,并不某个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变化,而是受到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而普遍增长的有力推动。研究表明,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GDP增长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耗量的增长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耗的增幅显著高于GDP的增幅。 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世界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可能在2015年前后回引发更加严重的供应问题。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需求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有的机构,如埃克森美孚公司预测,全球石油需求80%的增长部分,将来自发展中国家。 在考虑石油需求方面,交通系统、特别是汽车,需要格外被提及。以美国为例,美国拥有近3亿辆汽车,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5%,但石油生产只占全球石油产量的大约9%。美国经济、特别是美国交通系统的燃料,有97%是石油。 中国汽车拥有量的猛涨,也使得石油消费强劲。中国现在将近有2050万辆车,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增长了3倍,近年来车辆的销售增长率一直在20%以上。自1993年以来,一直就是石油净进口国。目前,石油需求的近半依赖进口。至于邻国日本和韩国,石油更是100%依赖进口,突显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对石油的巨大需求量。 其次来看石油的供给与储备。总的情况是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赶不上需求的增长。世界性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在短期内还会呈现加剧态势。用有的学者比较悲观的描述,就是世界每消耗了两桶石油的同时,却只发现一桶新石油的产能,因为世界上大多数成熟油田的产能都处于下降的趋势之中。 美国已开采完大多数的传统油田。英国北海石油的产量从1999年就开始衰退。墨西哥油田也在2006年达到产量峰值。沙特的7大油田占全国石油供应的90%,但产能也在逐年衰退。在中国,约占石油总产量30%的大庆油田,产量也以2-3%的年均速度递减。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产量也一直在下降。几乎全球都在发生相似的情况:产量达到最高点后,面临两倍数的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于预期。 当然,我们说全球石油紧张和产量下降,主要是指开采条件优越、天然油质好、经济价值高的高效、低成本的轻质油田(传统油田)的储量和产能减少,并不否定全球范围内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潜力。事实上,油价有反作用力。在油价处于低位时,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是没有开发价值的,反之则不然。 打个比方,传统油田的产油成本低。按美国能源部的测算,包括勘探、开采、运输成本在内,传统油田的生产成本一般在10美元/桶以内,理论售价应在40美元/桶之间。采油条件特别好的国家,如沙特,原油生产成本可低至3-4美元/桶 - 在那里,人们只要向大油田的底部加水压,油质好、价值高的轻质油便浮到表面。可惜的是,这样的优质大油田正越来越少,跟不上需求的增长。 所以,综合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来看,有三句话可以概括:第一、快速增长的石油需求,拉动油价持续上涨;第二、传统油田产量的下降,推动油价提升;第三、油价上涨带动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产油方式的扩张,反过来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抑制油价过高的攀生。 所谓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典型的类型包括油页岩矿、油沙矿、以及分布在北部高纬度寒冷地带的特殊油田。 作为前者,油页岩看起来象普通岩石,但加热后就会渗出油泡。美国、中国、巴西、爱沙尼亚、澳大利亚等国都有此类油页矿。美国更是独占优势,有超过世界油页岩矿产量72%的储备。仅在科罗拉多落基山表下面,就蕴含2万亿个桶的储量,具有8倍于沙特、18倍于伊拉克、21倍于科威特、22倍于伊朗的原油产能;其规模超过当今世界已被证实的全部传统油田的原油储量。 作为后者,加拿大等国在北部艾伯塔等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沙矿资源,产能可达数百亿桶油的规模。另在加拿大的西北寒冷地带,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发现了储量在400亿桶的特殊油田。说它特殊,主要是因为其气候恶劣,开采条件差 - 这是一个冬天冰山覆盖、夏天一片沼泽的特殊地带。冬天的温度可下降到零下60 和70度,使人和机器在那里作业面临非常危险和困难的状态。 但从技术的可能和可行性上,现在我们已完全具有开采油页岩、油沙、以及北部高纬度地区特殊油田的成熟能力。不过,从现实性、迫切性来看,是否进行实际的开采活动、以增加石油供应量,还要看油价高低是否满足开采成本及盈利的空间。按估算,油页岩矿的开采成本在每桶25 美元左右,油沙及北部高纬度地带的油田开采成本也离这个数值不远(均与传统油田存在显著成本差异)。在油价在35-40美元/桶时,不会有任何公司去花钱投资和生产。但当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就会有许多公司积极介入生产,以获得现实的利润。 而所谓其他形式的产油方式,则主要包括一种煤转液技术(CTL)的技术过程。这种技术的萌芽,其实早在二战的德国就已开始。当时的传统做法,是第一次技术过程实现煤转化为气(一氧化碳和氢),第二次过程再将气转变成柴油、汽油或其他相关产品。制约此项技术应用的现实性和迫切性的因素,同样是成本和油价之间的盈利空间。 因为煤转液过程的生产成本在每桶30-40美元,所以不到油价上涨至75-80美元/桶,不会有许多公司真正地去应用这项技术,增加石油市场的供应。但到价格到位、市场条件成熟时,煤转液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据美国五角大楼估算,仅美国一国,就具备可生产9640亿个桶油的煤资源。其产能,大于整个中东地区约6850亿桶油的传统油田产能。 从上述角度分析,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石油需求、供应条件和价格因素来看,当市场油价上涨到75-80美元/桶时,尽管会有时滞,但世界石油会有一个来自于包括传统油田之外的其他类型油田和其他形式的产油量的显著扩张,从而大幅增加供应,缓解供求矛盾,舒缓价格上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美国能源情报署关于2008-2009年世界油价可能会适度回落到每桶80美元附近的预测结论。 当然,具体到特定时点的油价是跌是涨、何时跌涨,除了考虑上述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之外,还必须结合分析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的影响,当然,我们认为:石油需求、供应与价格的狭义的相互影响,对油价跌涨起着长期的、基础性的支配作用,而国际政策、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等广义因素,更多地对油价跌涨起着短期的、伸缩性的配合作用。 先来看国际政策。欧佩克、俄罗斯等国的政策对世界石油的供应影响巨大,而美国的政策则对世界石油的需求影响显著。短期内,约占全球原油总产量40%的欧佩克还不会改变限制成员国产量以防油价下跌的基本态度。而俄罗斯,虽然在过去几年中因油价上涨和开采技术进步,石油生产得到快速扩张,产量已超沙特,但它对与西方公司合作扩大石油产量的呼吁兴趣不大,更愿意与欧佩克一起坐享油价上涨的巨额利益。 作为石油消耗大国的美国,已在2007年12月通过了由布什总统签署了新能源法案,决意改变对石油长期以来的高度依赖性。根据新能源法案,到2020年,美国汽车的油耗必须比目前降低40%,而生物乙醇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必须达到360亿加仑。美国正试图通过这种坚定的政策导向,影响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需求。 但鉴于在美国历史上、特别是尼克松总统任内、卡特总统任内,曾都有过“摆脱对外国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独立”等的类似政策、但却从未成功的先例,布什总统的这一次新能源法案的政策效果,还有待观察。只不过,前几次总统政策的失败,大多源于国际市场油价的走低所致(其中包含欧佩克的政策反击)。可从导致油价降低的结果来看,也不能说是政策的完全失败。 最后,我们来看金融、投资(投机)衍生性因素。这里,最重要的,是美元贬值、以及石油期货市场及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美元连续贬值,当然会反过来促使以美元标价的石油价格的持续高走。事实上,如果我们按美元贬值幅度回算各年度的油价实际涨幅,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名义涨幅的60%左右。 石油期货市场方面,一些养老基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的投资(投机)性参与,对价格起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美国市场的资料显示,以对冲基金为主的非商业交易商,所持有原油期货仓位可达到30%以上,非常活跃。它们改变了石油市场由石油生产方和消费国占主导的传统格局。对冲基金、投资银行的任何动向,都会加剧油价和市场波动。这一点,在解释世界油价短期波动、特别是振幅加大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