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什么时候油价下跌_中国什么时候减税控制油价
1.进口原油要交哪些税
2.油价下调对国内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的区别,以及原因
4.我国汽车每年的增长率是多少…
5.:2008年前油价最高达149美元,2008年8月以后跌至49美元,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一下
进口原油要交哪些税
进口原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
进口原油交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原油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进口原油可以保障国家的能源需求,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然而,进口原油需要消耗大量的国家财政支出,包括原油的购、运输、储存等成本,在这些成本中纳税是其中的一项。
2、支撑国家财政收入:进口原油涉及到关税、增值税等多种税收,这些税收将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部分,用于支撑国家的各项开支和建设。
3、维护国内石油产业:进口原油的存在可能会对国内石油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国内石油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进口原油征收税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国内石油产业和保护国家的石油。
4、遵守国际贸易规则:进口原油是一种跨境贸易,需要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家的相关贸易政策。
进口原油交税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国家提供财政收入:进口原油交税可以为国家提供重要的财政收入,这些收入可以用于改善国民生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
2、促进国内油气产业的发展:进口原油交税可以促进国内油气产业的发展,通过对进口原油加征关税等方式,可以提高国内油气产品的竞争力,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国内油气产业的发展。
3、控制国内油价波动:进口原油交税可以控制国内油价波动,通过加征关税等方式,可以控制进口原油的价格,从而对国内油价产生一定的影响,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保证国内油价的稳定。
4、提高国家能源安全:进口原油交税可以提高国家的能源安全,通过加强对进口原油的监管,可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避免因国际原油市场波动而对国家能源安全造成的影响。
5、促进能源节约和环保:进口原油交税可以促进能源节约和环保,通过加征关税等方式,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进口原油交税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家财政收入、维护国内石油产业、遵守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的考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律授权院规定的,依照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油价下调对国内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油价下调对石油依赖型产业来说是有利的,会促进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提高其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力,但国际竞争力不一定会提高,因为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油价相对也外国来说并没有下调太多,也就是说相比之下国内石油依赖性产业生产的产品成本会比国外高。
中国油价与国际油价的区别,以及原因
在2004年即将走进历史的时刻,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像往年一样都纷纷发表报告,分析2004年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势,并展望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应该说2004年世界经济的发展轨迹比经济学家早期的预测还要好些,在众多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其经济表现仍可圈可点,让世人欣喜;与此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概括地说,2004年世界经济呈现以下较为突出的特点:
一、世界多数地区和国家经济强劲复苏,其经济表现普遍好于上年,使世界经济处于周期性高点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世界各国和全球经济表现的重要综合指标,从各方的预测分析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高于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0月联合召开的年会上,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近一年来全球经济趋于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会前曾预测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高达5%,高于4月预测值的4.6%,是30年来的最高增速,与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4.75%的预测值相接近。世界银行11月16日发布的《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其预测值为4%,虽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但认为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强劲,呈现同步性复苏和增长:首先看美国,从2002年下半年起,在超低利率和大幅度减税等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重新走上复苏之路,其经济增幅逐年提升。2004年美国的增长率将超出4%,美国在7月30日公布的年中预算回顾报告中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高达4.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月的预测为4.5%,世界银行11月的预测值为4.3%。其次看日本,日本经济在2002年步入周期性回升,但其反弹力度不强,2003年日本经济持续复苏,取得了2% 的增长,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4.3%,大大高于日本央行3.1%的预测值。这使人们联想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去年底曾做出的预测,亦即2004年全球多数国家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唯有日本经济可能出现反复,经济增长率降为1.4%。但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调高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尽管目前各方的预测值不尽相同,但日本经济好于上年己成定局,日本认为它的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复苏”。再看欧盟,欧盟经济虽然摆脱了上年零增长的疲软状态,但与美、日相比仍有逊色,由于高昂油价和强势欧元的双重挤压,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低于人们的预期,为此,欧洲央行和欧盟己下调了其增长率,全年经济增幅约在1.8—2%之间,在世界经济三强中的排序,欧盟仍陪敬末席。
从对世界经济的上拉作用看,除美国外主要是中国。中国经济在宏观调控和局部降温形势下,仍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保持了“快、好、稳”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于9%,没有出现有人所说的中国经济将会“硬着陆”的局面。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中国经济现已成为预测亚洲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不得不考虑的要素。实际表明,近两年来,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只有美国和中国。由于美、日、欧及中国经济总量基数大又表现不俗,使全球经济总量在年内增加了数以千亿美元。除中国外,包括印度等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大国仍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因此,2004年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增速仍高于发达国家。世界银行《2005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2004年可望成为14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最高的一年,预计增长率为6.1%,其中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高达7.8%,南亚次大陆为6%;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4.7%;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3.2%;中东和北非地区为4.7%。在发展中国家中,东亚地区仍一枝独秀,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东亚的强劲增长属于出口拉动型,特别是本地区众多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日趋增多。二是受益于全球整体经济复苏的拉动。三是世界高科技出现周期性反弹,对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数码电器产品需求增加。四是东亚国家加速融入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步伐,进一步拓展了对外经贸合作更为广泛的空间。俄罗斯于1999年扭转了经济负增长的局面,此后五年因原油出口增多、原油价格见涨、居民实际收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出现积极变化,使其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6.7%,其中2003年为7.3%,2004年上半年达7.4%,全年仍可超过7%。
世界经济进一步普遍好转和复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因素的作用,也有外部因素的拉动。其共性因素是得益于“六个增加”,即国内消费需求增加;对外产品出口增加;工业生产增加;企业利润增加;工业设备投资增加;区域经济整合数目及其力度增加。
二、全球贸易急骤攀升,双边和多边贸易依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据世贸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贸易额增长率,2001年为2.5%,2003年为4.5%,2004年预计为7.5%。联合国贸发会发表的2004年度世界贸易和发展报告指出,2003年全球商品生产和贸易普遍恢复增长,2004年全球贸易将继续加速增长,可望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全球贸易迅速回升的导因,首先是由于美国人己经成为全球的终极消费者,美国的消费能力远远超出美国的生产能力,两者间的缺口是由那些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国家来补充的,美国一年花费一万多亿美元从这些国家进口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换言之,这些国家源源不断地给美国人送去吃的、穿的和用的。其次是中国入世三年来不断降低关税税率和减少非关税壁垒,加上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进而导致农矿原料及设备等进口的大幅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等在对美国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其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主要依赖对中国出口的增加。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跃居世界第三位,贸易总额达到1.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500多亿美元,这种增长幅度在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实践表明,中国己从所谓的潜在的贸易大国成为现实的贸易大国。可以说中国经济的良好运行及进口的大幅增长,为许多国家的企业创造了商机,增加了就业机会,进而拉动了其经济增长。
全球贸易虽然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但制约全球贸易发展的因素并不少,主要表现为主要发达国家之间在国内消费需求方面仍存在巨大差异;主要经济集团之间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正在加剧。这两大因素导致了以反倾销、反补贴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据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自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运作至2004年6月以来,各成员方共发起了2537起反倾销调查,预示着世界进入了贸易摩擦的多发期。贸易摩擦增多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下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贸易摩擦不仅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也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但当前的国际贸易冲突与矛盾仍主要发生在贸易大国之间,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贸易大国,自然成为其他国家反倾销、反补贴的重要对象。但国际经验表明,美、欧、日之间的所谓“贸易战”虽然此起彼伏,但从未中断相互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国际贸易总是在摩擦与斗争中寻找国家利益的平衡点,推动国际贸易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反补贴,我们必须理智地加以应对,保持平常心态,而不要把贸易摩擦政治化和情绪化。
三、国际资金流量增多,外国直接投资处于恢复性增长
外国直接投资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400亿美元的高点,但在此后三年,外国直接投资逐年减少,2001年下跌41%,2002年下降17%,2003年又减少了18%,只有5600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各国经济不景气及投资安全系数下降,使投资欲望不振,2003年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较上年锐减25%,仅为367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则同比增长了9%,共计达1720亿美元,但其分布不均,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为10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53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吸收国。
联合国贸发会议9月22日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复苏反弹,预计外国直接投资在亚太地区和中东欧地区等将会持续上扬,尤其流入中国、印度和波兰等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将出现攀升之势。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美国仍为世界第一大投资国,2003年为1520亿美元,欧盟和日本则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两大变化,其一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资本输出国,2001—200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维持在7%左右,2003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累计为8590亿美元,约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存量的10%。预计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将超过7000亿美元,但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其二是外国直接投资逐渐向服务业倾斜,而对制造业的投资则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外国直接投资在服务业领域仅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5%,1990年增至50%,目前则上升为60%以上,制造业所占比例己下降至34%。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转向服务业,体现了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为此,世界各国己纷纷放宽了外国直接投资进入服务业的规定,允许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以往只对国内开放的服务行业。尽管2004年国际资金流量增多,但许多国家仍在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以满足投资者的三性要求,即安全性、获利性、变现性。因此,争取更多国际资金的流入以弥补发展资金不足的缺口,依然是各国所追求的目标,争夺资金的竞争将更为加剧。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和推进
尽管世界银行分析指出,全球在新的贸易体制下可望通过自由贸易,发达国家每年削减3000亿美元对农业的补贴将会每年给予全球的贸易总收入增加5200亿美元。但这一诱人的“大蛋糕”,并没有消除各成员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2003年7月坎昆会议以失败而告终。2004年8月,147个成员虽然己就“多哈回合”的主要议程达成了框架协议,但距离完成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尚需走很长的路程,在2005年1月结束“多哈回合”已是无法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了。
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迟缓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现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以双边和多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从而把国际经贸合作关系推向了更高的高度及更广的广度。区域内贸易现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50%,其中欧盟相互间的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0%,北美自由贸易区为40%,而亚洲区域内贸易仅占20%。这表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较为缓慢,使亚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此,进入21世纪以来,亚洲特别是东亚在各国共同推动下,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东盟自由贸易区及东盟经济共同体、“10+3”合作、“10+1”合作以及中、日、韩三方合作对话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通过实施“早期收获”安排及分两阶段全面取消所有关税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表明双方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近两年来,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扩大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而对欧美的出口份额却明显下降。2004年双边贸易总额已提前一年实现了1000亿美元的目标。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及东亚各个经济体之间日趋增大的互补性,东亚乃至亚洲仍有进一步增加对中国出口的空间。东盟秘书长王景荣认为,到自由贸易协定完全落实之际,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额将高达1400亿美元。届时,东亚内部贸易所占比例将会明显上升。
世界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各国面对的经济问题千差万别,有的经济增长低迷,有的经济增长过热;有的通货紧缩,有的通货膨胀;有的消费需求旺盛,有的消费需求乏力,等等。世界经济也向来是在光明中有暗点,在黑暗中有亮点,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同样如此,既有喜讯又有忧虑。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4年9月11日刊登了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滕的一篇文章:《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未来风险》,此文集中阐述了世界经济面临的五大风险,亦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急剧上升、美国财政预算失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可能导致硬着陆、石油价格继续高涨。伯格斯滕所说的五大风险的确是制约2004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五个重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好,应对失误,也将影响200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走势。此文所说的五大风险,美国就占居了前三个。美国2004财政年度的赤字为4130亿美元,美国的进口是出口的两倍,其贸易赤字高达6000亿美元。美国“双赤字”问题空前恶化,又使美元外于长期贬值态势。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分析,美元贬值有利于美国扩大出口、纠正贸易失衡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财政赤字增加及国民储蓄下降,又迫使美国加速向外举债,因而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由于美国的外债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计价的,因此,美元贬值实际上意味着债务负担的减轻,并使其他国家购买的美元债券受损失。由此可见,美元贬值对美国具有多重意义,这就是美国口头上说要“维持美元的强势地位”,而实际上任由美元贬值的原因。由于财政赤字大幅度上升,又势必引起利率不断上升。因此,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己四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将其利率从1%提高到2%,并有继续加息的空间。利率不断上调势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消费和经济增长。然而,美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目前还没有使美国经济脱离基本正常的轨道。但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将会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它所取的任何经济政策对其自身和其他国家都会产生正反两面作用,如果美元反弹升值,进口进一步增加,贸易赤字继续窜升,美国就会取更加严厉的市场保护措施,其他国家对美出口就将面临更多的困难。美元汇率走向是一个利弊权衡的问题,因此,尽管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早就美元汇率问题,取得了“汇率过度波动和无序运动不利经济增长”的共识,但美元仍处于弱势状态,欧盟与日本尽管批评美元贬值,而至今并没有取联合干预行动,这说明弱势美元尚未对美国、欧盟、日本经济造成致命性的打击。2005年,美国将从何处着手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其经济持续发展,仍有待观察。格林斯潘认为,美国减少财政赤字是降低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最好方法,而减少国内投资和压低消费等其他选择都不是积极的长期措施。为此布什宣称在其第二个任期内,将把联邦财政赤字削减一半,但目前尚缺少可行的有效应对措施。上述美国存在己久的三个老问题在2005年仍难以发生根本性的逆转。
伯格斯滕提出的第四个所谓“中国经济因素”,即中国经济过热,宏观调控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硬着陆,进而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实际上没有成为现实。相反2004年中国的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继续对世界经济发展发挥着拉动作用。然而,仍有人预言2005年中国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这一预言也难以变成为现实。国际社会把“中国经济因素”作为分析与预测世界经济的要素,这是一件好事,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至于第五个风险—石油价格上涨问题,的确是2004年乃至2005年国际社会关注的大问题。农矿原料,特别是油价上扬对世界众多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和威胁,油价上涨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国际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美国商业原油库存数量变动;国际突发影响原油正常供应;原油期货市场投机活动,等等,因而促使每桶原油价格曾一度突破55美元的大关。但总体看,由于石油交易主要是以美元支付,美元大幅贬值,使实际油价基本上处于尚可承受的价位区间,因此,油价上涨对石油消费国及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大。自12月以来,国际市场油价趋于下滑。然而,国际社会对2005年油价是继续上浮抑或下调,其看法依然不尽相同。基于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费国取节约能源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加上石油供求关系出现缓解迹象以及油价上涨过猛、过高对其产油国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可能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鉴于上述分析,2005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国际资本流量继续增多,国际经贸合作继续拓展,各国对自身存在的经济瓶颈将进行政策性的调整,以应对内外部环境面临的各种挑战,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和代价。因此新的一年里,世界经济将会持续增长,但与2004年相比,有的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将略有减缓。全球经济增长率有可能降至4%以下。美国经济存在已久的三个老问题及美联储将继续取的加息措施,预计将使美国经济增长率减至3.7%左右;欧盟三分之二的贸易集中在其内部,使用欧元交易,因而受美元贬值的影响不大,在德国经济进一步复苏的带动下,欧盟经济甚至可能将略好于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2%上升为2.5%;日本经济开始步入自律性复苏阶段,其经济增长率有可能稳定在2—3%之间。俄罗斯作为经济转轨国家由于油气价格低于上年,其经济增长率也将有所放缓。亚、非、拉三展中群体中,拉丁美洲由于出口增加和原料价格上涨,拉动经济已连续两年好转,但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国民储蓄率纸,因而难以确立以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政局较为动荡,因此,其经济复苏只是陷入低谷后的恢复性反弹,与2004年相比,经济增幅将减少一个百分点左右。非洲大陆内在过去五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1%,低于人口增长率,贫困问题依然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一点与东亚地区不同,在过去五年间,东亚的贫穷人口减少了2.5亿人,中国、越南和泰国等国家在改善人民生治和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国际社会公认的变化。由于非洲大陆加速推动内部改革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国家内乱及地区冲突减缓,因此经济增幅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仍可维持5%左右的经济增速,但由于经济总量甚微,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限。亚洲经济前景看来将依然光明,整体经济增长率大体维持在6.5%左右,其中南亚在印度的带动下,将取得6%左右的经济增长,东南亚将略高于5%。东北亚、东南亚、南亚经济的同步强劲增长,将进而带动亚洲内需的增强,使其整个亚洲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并增强区域内经济的进一步整合。
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2004年12月中央、院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给出了正确的客观结论,会议明确指出,总的看,和平、发展、合作是形势的主流。从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只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主要任务,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就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继续对世界经济发挥可持续的积极推动作用。
我国汽车每年的增长率是多少…
近来,国家发改委在《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这意味着多年来饱受各地不公正待遇的小排量微型车,如雨后沐浴春风,多方突围之后终于步入了一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季节。作为“国情车”的微型汽车凭借其价格低廉、省油、费用低、用途广泛适应百姓需求,在近10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近年来,各地“限微”政策时常见诸于报端,微型车行业的表现和市场走势却不禁人意,远远落后于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随着《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颁布实施、国际原油市场价格一路攀登、燃油税即将开征之际,关于微型汽车的发展问题再次引起国人的关注。那么,我国微型汽车的发展能否再现春天呢?我们拭目以待。 一、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微型汽车的原因分析 我国微型汽车的发展是一部新产品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发展壮大的历史。在未经国家多少支持、在夹缝中生存的微型车行业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度增长后,克服了19年以来在各地不断蔓延的限制政策,近几年依然保持两位数的较高的增长势头。但其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已低于全国汽车的增长率,同时,其占全国汽车的比率也在逐步下降,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地位正在削弱,自2002年以后,无论是政策因素还是行业内部的诸多变化,都给一直相对稳定的微型车市场掀起层层波澜。尽管微型车的发展一波三折,但在我国仍然必须大力发展微型汽车。 1、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人口占据绝大多数等,这些国情决定了不能要求全国都去发展排气量大、技术含量高的中高级轿车工业。而微型车由于其省油、价廉、占地小等优点很适合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和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微型汽车是它的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对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解决能源和环保压力的需要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十分有限,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石油。从1993年起,我国就成为纯石油进口国,2000年全国石油进口量达到7000万吨,2004年达1.2亿吨,预计2005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5亿吨,因此,石油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的能源。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石油的需求量将逐步加大,其汽车消耗的石油占全部总消耗量的2/3,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能源压力,严重的威胁我国的能源安全。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因严重的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1000亿元以上,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我国就有7个。根据国家环保中心的预测,2010年空气污染源的64%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而微型车具有能耗小、排放量低的优点。所以,为了解决能源和环保两大难题,也必须大力发展微型汽车。 3、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当前我国汽车工业整体水平落后,与汽车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差距,加入WTO后将面临着国际汽车巨头的严重冲击。而只有在微型汽车领域,我国与国外差距不大,并且微型汽车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在汽车行业的比重已经增加到35.6%。总体讲,目前,我国微型汽车已经形成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生产集中度高(前5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6%以上),行业发展较为健康的良好态势和低廉的价格,依靠广阔的市场,将使我国微型汽车在同国际汽车巨头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不败,并逐步发展壮大。 4、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需要 一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经验对别的国家来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日本在50年代为了发展本国的汽车工业,先后专门制订了《轻四轮车法》(日本的轻四轮车即微型车,发动机排量在0.66L以下),从税收等方面鼓励发展微型车,促进了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在美国,用“油老虎税法”处罚大排量汽车,鼓励使用耗能少、排气量小的汽车。这是因为发展微型汽车,不仅可以在国民收入较低的时期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是在国民收入提高到一定程度、汽车工业发达的今天,作为节省燃料、节省能源、节省停车场所、使用方便的汽车,微型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由于日本一贯重视、提倡使用微型汽车,日本的微型汽车市场所以能够形成今天这样的规模。所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中也应借鉴日本经验,鼓励使用节能和低污染汽车产品,尽快出台《小排量汽车法》,并在车辆购置附加税,税费、停车费、过路过桥费及领取牌照等方面给予优惠,依法保护微型汽车的发展。 5、微型汽车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价格最便宜、使用费用低。中国目前价格在3万以内微型轿车有3款,这也已经实实在在地突破了购买者的心里底线。同时,微型车的年均养车费用也较低,不超过2000元。其次,应付交通拥挤游刃有余。虽然微型轿车内部空间略显局促,动力也不够充沛,但至少微型轿车具备了一定的舒适性和代步功能,而且它小巧的车身在交通日益拥挤的城市行驶起来游刃有余。再次,微型汽车省油、低污染。在全球性石油供应紧张和油价持续增长的今天,人们每当给汽车加油时就发现,应付油价攀升的开支越来越不能小视。 二、当前微型汽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整体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 据国家有关部门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微型车行业还存在诸多发展瓶颈,具体表现在:行业组织运行能力不强,体制和资本结构不够完善,成本支出有待进一步压缩;行业结构不合理,零部件生产企业集中度低,绝大部分难以达到经济生产规模,难以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升级;产品研发能力不强,无法满足新的消费需求;模块化和系统化供货渠道尚不成熟等。整体参与国际竞争能力较弱的现状决定了在当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在加入WTO后,微型车的发展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中,因此,当前加快提高微型车行业竞争力和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2、对微型汽车发展不利的各种因素的存在 近几年来,国内微型汽车行业遇到了二十年发展历程中最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首先,环保和安全政策法规更加苛刻,国家经贸委颁布了41号文件《关于微型车执行新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化油器微型汽车2003年5月31日后停止生产, 12月31日后停止销售;凡未通过正面碰撞试验的平头微型客货车,2004年起停止生产和销售。其次,国家实施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也制约了微型车的发展。再次,各大中城市以环保、安全为借口,对小排量的微型轿车和“6”字头的微型客车压缩销售和生存空间,甚至“封杀”,完全禁止销售,对小排量微型汽车的歧视和禁行有增无减,使微型汽车的发展受到重大的挫折。最后,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轿车价格水平的急剧下降,严重挤压和制约了微型汽车的价格优势和市场占有率。 3、国家的有关政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落实 2004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颁布实施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该政策明确规定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能耗、低污染、小排量、新能源的汽车,以便促进微型汽车的发展。同年,《乘用车燃油消耗量限值》正式出台。这些政策都客观上有利于微型汽车的发展。然而全国各地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同时往往并没有到位,国家关于发展小型汽车的政策不能落实,甚至一些地方在落实政策时阴奉阳违,自己另搞一套。如,2004年,有些地方还在颁布实施限制微型汽车通行的禁令,严重阻碍了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微型汽车的发展。 三、取多种手段促进微型汽车的发展 1、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中国的《微型汽车法》 我国应借鉴日本发展微型车(轻四轮车)的经验,尽快制定我国的《微型汽车法》。一方面通过法律确立对购买和使用微型汽车在减税、减费等政策上的支持,以保证鼓励购买和使用微型汽车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将发展微型汽车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保微型汽车快速健康发展。只有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法规制度,才能促进中央和地方的政策相统一,区域、部门间政策和标准相统一,消除对微型车多层管理、多头管理的弊端,杜绝对微型车生产、使用的区域歧视政策,鼓励生产和使用微型车产品,提高我国微型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国家可在税收、市场进入、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如目前国家在汽车消费税上,已经按不同的车型进行分档,按其排量分别适用8%、5%和3%的税率,鼓励小型车的发展。 2、应积极支持微车企业加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微型汽车与其他车型相比,技术难度相对较低,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较为容易,在我国汽车工业领域中微型汽车将最有可能率先实现自主开发。因此,国家应高度重视微型车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一方面,国家、社会和企业集中优势实施重点项目的攻关,争取重点关键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微车企业也应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开发。再一方面,国家应对微车企业自主开发的产品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产品开发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最后,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发挥集团集体攻关的优势,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 3、严格落实和实施国家有关微型汽车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当前,我国微型汽车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微型汽车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微型汽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在贯彻、执行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微型汽车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加大政策和法规执行、落实的检查力度,同时还应该出台与政策、法规相配套的一些优惠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法规的贯彻和执行,为微型汽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008年前油价最高达149美元,2008年8月以后跌至49美元,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一下
一
经济学里面讲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石油价格作为各国经济命脉 被普遍看作经济风向标 其最主要的导向因素 还是供求 只要仍然有买方接受当前价格 价格就不算高 这也就是我们讲的供求原理
简单的分析 应有以下几点
1从需求面看,国际经济增长 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对石油的需求极大 发达国家和中国大多建立起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 面临填补库存的问题
而当前经济形势下滑 各国工业生产趋于减缓 这对石油需求影响较大
2从供给面看,OPEC国家由于国内财政状况不容乐观 石油仍然是一种弹性相对较小的初级产品 加大产量不但不能增加收入 反而可能减少收入 国际收支更加恶化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OPEC国家达成一致协议 甚至挪威、俄罗斯和墨西哥也愿意通过减产来推动价格上涨
因此产量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3中东局势 之前的中东局势由于伊朗与美国的摩擦而处于动荡
相比现在的则比较友善 不断抛出对话希望
4美元强弱 石油是由美元进行标价的 因此当美元走强时 石油价格必定下降 美元的汇率直接与美国经济有关 因此 美国经济的衰退与复苏 将对石油价格产生复杂的影响
二
当前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 因此各经济体都应该拿出相应的措施来抵御经济衰退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
1美国的减税政策
在经济衰退、个人与企业开支极度减少的情况下,需有直接的干预去刺激经济。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减少个人与企业税负是更好的刺激经济方式 低税负不仅刺激消费,而且鼓励人们去创业以及创造财富
这是世界摆脱经济危机的最根本方式
与此同时 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三大难题是个人储蓄率为负、企业和家庭债台高筑、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初看起来,巨额的减税对于刺激美国低迷的储蓄,激励人们工作,从而对刺激美国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其真正的前景并不乐观。如果减税造成经济环境的恶化,不仅无法刺激经济,相反会引起经济的后退
2
日本的消费卷
毋庸置疑 与其希望 外国人帮忙摆脱经济危机 不如依靠自己 因此 大力发掘本国的购买力就成为各国的首要发展方向 但是居民消费需要的是刺激 因此 发放消费券是可行的
但是也要考虑到 居民的消费是建立在 失业率较低 制度完善的前提下的 如果单单鼓励消费而没有完善 相应的制度 则有可能起到相反地效果
3
中国的4万亿经济刺激
中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的 政策导向支持 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国有企业也需要国家的政策指引使他们度过暂时的难关 的投资是必要的 且应主要在公共设施、基础设施上,这既能保证增长的后劲,又能增加就业。投资所拉动的内需不是最终需求,而是中间需求。譬如,钢材、水泥等,都是中间需求。而最终需求包括出口和居民消费,中间需求中有一部分转化为最终需求。那就是投资建设中雇佣的劳动力,他们取得劳动报酬后把一部分拿去消费,从而产生最终需求。
而中国面临的问题有两点 1 高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容易被美国的印钞机转嫁通货膨胀风险
4万亿的投资 也将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
2国家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 避免 重复性建设 盲目建设 4万亿元的投向必须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资金投向“高污染、高耗能、型”项目,即“两高一资”项目
希望能有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