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澳大利亚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时间都是什么时候?如失业率等。

2.什么是货币危机?如何会爆发货币危机?

3.伊朗胆肥抓美军 是作死还是求生

4.是不是石油一涨价,就要地震? 中国发改委说汽油涨价,肯定会有地震发生 是这样么?

澳大利亚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的公布时间都是什么时候?如失业率等。

菲律宾油价会下跌吗吗_今日菲律宾

被标普降为AA+?这意味着美债信用水平低于英德法加等国?专家称或导致美债缩水 ?出于对美国预算赤字问题的担忧,世界三大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公司北京时间今晨宣布,将美国3A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失去AAA评级。 ?标普声明称,出于对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不断增加的担心,决定调低对美国长期借贷信用的评级。 ?“降级反映了我们的观点,即美国国会和政府最近达成的财政巩固方案不足以达到我们所认为稳固美国政府中期债务状况所需要的程度。”声明中称,将美国国债评级置于负面观察名单,未来12到18个月内仍有可能继续调降。 ?标普曾于今年4月18日将美国信用评级前景定为负面,并于7月14日将美国评级置于负面观察名单。周二,因美国债务上限协议达成,评级机构惠誉和穆迪宣布维持美国AAA信用评级,但均未排除未来降级可能。 ?因此,标普的动作备受人们关注。这是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美国的国债信用首次从顶级跌落,AA+评级意味着美国国债信用水平低于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国债的水平。 ?标普当天早些时候告知白宫准备下调评级。一名白宫消息人士5日晚告诉路透社记者,标普关于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分析报告存“严重且根本性的错误”。? 美国财政部也对标准普尔降低美国信用评级做出回应,称存在错误,其发言人表示,标普的评估中有2万亿美元的错误。? ?2日签署国会通过的提高美国国债规模上限和削减赤字法案,打算今后10年削减2.1万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但标普认为,要巩固美国财政状况,至少要削减4万亿美元赤字。 ?●外媒评述 ?  美国降级?或连累全球经济? 美股“黑色星期四”的余波未平,标准普尔此次动作更是引发“轩然大波”。美国《华尔街日报》将其形容为“史无前例”。报道称,标准普尔调低美国评级将使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波动”,并对潜在的全球经济复苏造成威胁。? 早前美国《纽约时报》就断言,双底衰退可能“正在发生”。《华尔街日报》则表示,美国经济增长模式失灵,难寻出路,经济阵痛期可能持续5年甚至10年。?美国NBC电视台也报道称,美国国家债券,这一曾经全球毫无疑问最安全的投资,现在却沦为了比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债券评级还要低的债券。 美国卡博特货币管理公司经理威廉·拉金表示,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如果现在没有发生,未来的数个月内也很有可能会发生。而现在的评级结果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影响已经发生,“池塘已起涟漪”。 ●专家解读 ?  “钱景”不明?美债或缩水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劵研究所陶长高博士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标准普尔此次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必定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此次标普下调评级很大程度上是受当时美国债务违约的风险的影响。 ?陶长高认为,首先,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将增加美国的资金筹集成本,美国将会付出比之前更高的利率来借贷。再者,将使美元遭受“信任危机”,进而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最后,此次降级也表明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也反映了其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不行。 ?陶长高认为,对于今后穆迪、惠誉等两家公司是否将会跟随标普的脚步,进一步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还得看美国经济的复苏情况。 ?而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的标普降级将对各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有影响,中国为最大债主,势必也会受到影响,甚至有资产缩水的风险。该业内人士分析称,国债在市场上有价格,而评级对市场的价格产生了影响,进而可能导致国债风险进一步加大,中国损失惨重。全球股市大幅跳水,市场担忧世界经济再陷衰退泥潭 欧美债务危机持续发酵? ?因市场担忧美国经济二次衰退和欧洲债务危机蔓延,全球股市和原油市场4日出现全线抛售。美国股市4日开盘伊始即一路俯冲,道指狂跌500多点,创2008年12月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欧洲股市5日早盘继续4日的暴跌态势,欧洲斯托克600指数大跌3%至235.98点。全球股市大跌风波直接影响到亚太和拉美市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经历高台跳水。由于美国5日公布的就业报告好于预期,美股5日早盘出现小幅回升,但分析认为,该报告的长期提振作用有限。 遭遇“黑色星期四” ?各地股市跌势不断? ?受欧美债务问题不利前景影响,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4日大跌逾4%,纳斯达克指数下挫5%,创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欧洲三大股指5日持续前一交易日跌势,英国富时100指数跌2.9%至5234.14点,德国DAX?30指数跌3.6%至6187.00点,法国CAC40指数跌2.2%至3246.00点。据路透社报道,本周欧洲股市大跌,使欧洲主要国家蓝筹股指数的总市值蒸发约4000亿欧元,规模超过瑞士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相当于欧元区现有救助机制——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4400亿欧元的贷款能力。? ?受此影响,全球其他股市也纷纷跳水。巴西圣保罗股市4日收盘时,博维斯帕股指比前一天下降了5.72%,这是2008年11月以来该股市单日行情下跌幅度最大的一天,其中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分别重挫5.77%和5.39%,巴西石油公司股价大跌7.36%。拉美其他主要国家的股市出现不同程度下跌:阿根廷梅尔瓦股指跌幅达6.01%,为该国股市今年以来最大跌幅,秘鲁股市股指大跌5.57%,墨西哥股市股指下跌3.37%,为近两年来的最大跌幅。拉美是美国的后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必然拖累拉美经济,特别是如墨西哥这样有80%出口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 ?美国和欧洲可能带来另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亚太股市5日上午垂直下挫,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的主要股市都在开盘后的几分钟之内下跌至少4%。其中东京股市日经指数5日暴跌359.30点,跌幅达3.72%,失守9300点关口,并创下近4个半月新低。香港恒生指数下跌了4.4%,澳大利亚股市5日下跌近4%。原油价格下跌?市场恐慌蔓延 ?美国两党日前达成的减债和提高债务上限协议,不仅没有安抚市场,反而因削减开支内容让投资者普遍认为政府不可能再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再陷衰退的担忧加剧;欧洲债务危机恐将蔓延,这无疑是对市场恐慌情绪“火上浇油”。欧洲债券市场上,意大利和西班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达6.19%和6.27%。市场对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至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担忧加剧。欧洲央行4日在法兰克福召开月度例会,宣布维持1.5%的银行主导利率不变,行长特里谢的表态含糊不明,并没有回应外界对欧洲央行是否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券的关切。? ?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欧债危机对能源需求构成的威胁,原油市场出现大幅抛售,据菲律宾ABS—CBN新闻网报道,亚洲油价5日一夜之间下跌超过5%。新加坡巴克莱银行商品分析师陈欣怡称,由于目前美国的宏观经济数据表现更弱,原油价格下跌“很大程度上是由宏观经济层面的担忧所造成的”。德意志银行首席能源经济学家亚当·西明斯基称:“对美债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导致双重衰退的恐慌正让每一个人都束手无策。”? 作为传统避险工具的黄金价格再创新高。美国纽约现货市场的金价一度达到每盎司1681.72美元,之后回落到每盎司1647.57美元。在香港,黄金的开盘价也达到每盎司1643美元到1644美元。 美国经济增速放缓 ?欧债危机影响扩大 ?投资者普遍关注的美国7月非农就业报告于5日发布。报告显示美国新增就业岗位11.7万,失业率由6月的9.2%下降到9.1%。这一好于预期的就业数据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市场对美国经济滑向二次衰退的担忧。5日纽约股市一开盘,道指开始回升。但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引发4日美股暴跌的并非单一因素,而是过去几个月里市场积聚的多重担忧情绪的集中爆发,美国就业报告对股市的提振作用可能有限。? ?最近一系列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增速正急速放缓。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和恶化,投资者担心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下,美国政府可能已无力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接近于零的短期利率和两轮定量宽松政策依然没能让美国经济恢复健康。有分析认为,美股暴跌是市场在9日美联储例行政策会议前向其施加压力的信号。 ?市场“唱衰”欧洲金融市场,让欧洲***无法坐等。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4日敦促欧元区各国议会和***,尽快落实已达成的所有协议,重新评估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规模和结构,防止危机向其他欧元区国家扩散,并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欧元区有能力解决主权债务危机。但有关分析认为,巴罗佐的表态意味着已达成的希腊救助协议没有达成安抚市场的预期效果,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影响范围已不仅限于外围国家。 ?此间舆论还认为,新兴经济体为抑制通胀而降低经济增速的行为,使世界经济找不到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也是造成投资者恐慌的原因之一。 ?点评 ?此轮欧美股市、国际油价暴跌的原因,说到底是一种不确定性累积效应。虽然美国债务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此起彼伏,引发投资者对欧洲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复苏前景产生担忧,形成心理恐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花了很大力气来解决债务问题,但欧美仍没有躲过债务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警告很中肯,各国应该尽早互相协调财政和金融政策,使全球的财政收支、金融收支趋向平衡,否则,此类市场恐慌必定还会出现。

什么是货币危机?如何会爆发货币危机?

[编辑本段]货币危机的定义

货币危机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编辑本段]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国民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汇率是这一联系的“纽带”,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制度,实施相配套的经济政策,已成为经济开放条件下,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增长的停滞已不再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过高的汇率、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出口下降和经济活动放缓等都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先兆。就实际运行来看,货币危机通常由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过于庞大、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对政府的不信任等引发。

(一)汇率政策不当

众多经济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快速流动的条件下是不可行的。固定汇率制名义上可以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常常发生在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正因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曾经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比如巴西、哥伦比亚、南韩、俄罗斯、泰国和土耳其等。然而,这些国家大多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汇率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自信心的丧失、金融系统的恶化、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政局的动荡。也有一些国家从固定汇率制成功转轨到浮动汇率制,如波兰、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二)外汇储备不足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保持的理想外汇储备额是“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由于汇率政策不当,长期锁定某一主要货币将导致本币币值高估,竞争力降低。货币危机发生前夕,往往出现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减少,甚至出现巨额逆差。当国外投资者意识到投资国“资不抵债”(外汇储备不足以偿还所欠外债)时,清偿危机会随之出现。在其它众多不稳定因素诱导下,极易引发撤资行为,从而导致货币危机。拉美等地发生的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经常项目逆差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而无法偿还对外债务造成的。如阿根廷公共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1年底为54%,受阿比索贬值的影响,2002年年底已上升到 123%。2003年阿根廷需要偿还债务本息达296.14亿美元,相当于中央银行持有的外汇储备的2.9倍。

(三)银行系统脆弱

在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东欧国家,货币危机的一个可靠先兆是银行危机,银行业的弱点不是引起便是加剧货币危机的发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银行收入过分集中于债款收益,但又缺乏对风险的预测能力。资本不足而又没有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向国外大肆借取贷款,再贷给国内成问题的项目,由于币种不相配(银行借的往往是美元,贷出去的通常是本币)和期限不相配(银行借的通常是短期资金,贷出的往往是历时数年的建设项目),因此累积的呆坏帐越来越多。如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5年—10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信贷市场的年增长率均在20%—30%之间,远远超过了工商业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储蓄的增长,从而迫使许多银行向国外举债。由此形成的经济泡沫越来越大,银行系统也就越发脆弱。

(四)金融市场开放过快

许多研究材料表明:一些拉美、东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国家过快开放金融市场,尤其是过早取消对资本的控制,是导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金融市场开放会引发大规模资本流入,在固定汇率制下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极易扭曲国内经济;而当国际或国内经济出现风吹草动时,则会在短期内引起大规模资本外逃,导致货币急剧贬值,由此不可避免地爆发货币危机。在转型经济国家中,捷克本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1992年底,捷克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物价稳定,财政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然而,为加入经合组织,捷克加快了资本项目开放步伐。1995年10月生效的新《外汇法》规定了在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和在资本项目下的部分可兑换,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义务。由于银行体系脆弱和有效监管缺乏, 1997年底大量短期外资外流,最终引爆了货币与金融危机。据统计,在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匆匆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已有3/5发生过金融危机,墨西哥、泰国都是比较经典的例子。

(五)外债负担沉重

泰国、阿根廷以及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就与所欠外债规模巨大且结构不合理紧密相关。如俄罗斯从1991年一1997年起共吸入外资237.5亿美元,但在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短期资本投资约70%。由于俄金融市场的建构和发展一直是以债市为中心,债市的主体又是自1993年后由财政部发行的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国债(80%是3个月—4个月),这种投资的短期性和高度的对外开放性,使俄债市的稳定性弱,因而每每成为市场动荡的起源。在危机爆发的1997年10月,外资已掌握了股市交易的60%—70%,国债交易的 30%—40%。1998年7月中旬以后,最终使俄财政部发布“8.17联合声明”,宣布“停止1999年底前到期国债的交易和偿付”,债市的实际崩溃,迅即掀起股市的抛售狂潮,从债市、股市撤离的资金纷纷涌向汇市,造成外汇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直接引发卢布危机。

(六)财政赤字严重

在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财政赤字问题,赤字越庞大,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财政危机直接引发债市崩溃,进而导致货币危机。

(七)政府信任危机

民众及投资者对政府的信任是金融稳定的前提,同时赢得民众及投资者的支持,是政府有效防范、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墨西哥比索危机很大一部分归咎于其政治上的脆弱性,1994年总统候选人被暗杀和恰帕斯州的,使墨社会经济处于动荡之中。新政府上台后在经济政策上的犹豫不决,使外国投资者认为墨西哥可能不会认真对待其政府开支与国际收支问题,这样信任危机引起金融危机;加剧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裙带资本主义”不断滋生“内部交易”长此以往,造成外国投资者和民众对政府产生严重的信任危机; 1998年5月一6月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的主要诱因也是国内“信任危机”。

(八)经济基础薄弱

强大的制造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防止金融动荡的坚实基础。产业结构的严重缺陷是造成许多国家经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如阿根廷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虽实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但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牧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的 60%,而制造业出口只占10%左右。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走低及一些国家增加对阿根廷农产品壁垒之后,阿根廷丧失了竞争优势,出口受挫。再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夕,泰国、印尼等国产业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业,在中国大陆与东欧转型国家的竞争下,逐渐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出口不断下降,外汇收入持续减少。俄罗斯危机也是因为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经济复苏与出口创汇过多依赖石油生产与外销,国际油价下跌,外汇收入减少,还债能力被大大削弱。

(九)危机跨国传播

由于贸易自由化、区域一体化,特别是资本跨国流动的便利化,一国发生货币风潮极易引起临近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动荡,这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泰国之于东亚,俄罗斯之于东欧,墨西哥、巴西之于拉美等反复印证了这一“多米诺骨牌效应”。尽管危机通常只在一个新兴市场出现,但是惊惶而失去理智的投资者往往将资金从所有新兴市场撤出。这是因为:一方面,投资者担心其它投资者会抛售证券,如果不捷足先登必将最终殃及自己,因此投资者作出抛售决定是理智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投资者在一国资产(如俄罗斯债券)上出现亏空,他们会通过在其它新兴市场出售类似的资产(比如说巴西债券)弥补整个资产的亏损。这对于单个投资者来说是完全正常的。然而,从整体上看,众多投资者撤资会造成了一种不理智的结果,势必将相关国家置于金融危机的险境。

(十)基金组织政策不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存在造成或者至少是加剧了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依据与美国财政部达成的“华盛顿共识”,向要求遭受危机、等待救援的国家硬性推出“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三大政策建议。原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名经济学家、“休克疗法”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等,猛烈抨击:IMF的“华盛顿共识”,认为IMF造成的问题比解决的多,该组织迫使受危机打击的国家提高利率,从而加深了衰退,使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由此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华盛顿共识”倡导的是一个“各国政府被跨国公司和金融集团的决定压倒”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对IMF更深刻的批评涉及到IMF的救援行动会引起道德风险,即对陷入危机国家的救助,会引起投资者和一些国家不理智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在遇到麻烦时总会得到国际救助。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先后肆虐于西欧(1992年—1993年)、墨西哥(1994年—1995年)、东亚(1997年—1998年)、俄罗斯(1998年)、巴西(1999年)、土耳其(2001年)、阿根廷(2001年—2002年)等国家或地区。大多数遭受危机侵袭的国家几乎走过了同样的道路,最后尝到了同样的苦果。这一历程可概括为:固定汇率一快速增长一币值高估一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国际收支持续恶化一货币贬值、金融危机、经济直至社会危机一全面衰退一被迫作休克性调整,最后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十分痛苦漫长的恢复期

伊朗胆肥抓美军 是作死还是求生

伊朗胆肥抓美军,是作死还是求生?

在前几天向美国航母舰队附近发射火箭后,伊朗又搞出“大事”了。根据美国五角大楼的表示,伊朗扣留了两艘美国军舰和10名美国大兵。据称,这两艘军舰是在驶入伊朗领海时被扣。

面对伊朗扣留军船和美国大兵,美国官员当地时间周二(1月12日)表示,两艘美国海军小型船只和10名海军在波斯湾水域被伊朗方面扣留,美国国务卿克里已经和伊朗外长扎里夫通电话,并称美方船只是误入伊朗水域。扎里夫已经表示将很快释放美方人员和船只。同时,CNN引述一名美国高级官员称,事件不存在伊方有冒犯行为,且美国也已经从伊朗高层处获得保证,被拘留的9男1女预计将在当地时间今日早上获得释放。

伊朗这是要搞什么?美国这是演得哪一出?这和中东现在格局什么关系呢?

在占豪看来,伊朗的这一行为,根本目的有三:

一、借扣留美军展示“强硬”,化解沙特的“战争”压力。

我们知道,伊朗在沙特处死沙特什叶派核心人物后表现非常强硬,包括伊朗宗教领袖哈梅内伊都出来喊话警告沙特,称要让沙特付出惨重代价。然而,沙特表现比伊朗更强硬,不但以大使馆被冲击为由直接联合盟友与伊朗断交,甚至还空袭了伊朗驻也门大使馆并造成人员伤亡以报复伊朗。

面对沙特战争冒险的倾向,伊朗并不想与沙特起军事冲突,因为刚与美国就伊核问题达成妥协,伊朗不想错过大好的发展机遇。对伊朗来说,还想靠这个机遇期从国际社会多赚些钱,多淘换回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果冲天一怒与沙特冲突,伊朗就可能措施这大好发展机遇,而且中东的局势也会进一步复杂化。

那么,如何既不和沙特发生冲突,又能挽回颜面?于是,伊朗将目标瞄准了美国,通过在美军身上“碰瓷”找回面子。可能有人会说,美国侵入了伊朗的海域,被抓也没什么。这话可不是那样,因为正常情况下越界是驱离而不是抓获。至于是不是伊朗的海域,如果双方没有默契,完全可以不承认。甚至,都不能排除这不过是双方为了彼此建立直接沟通的一次默契行动,因为在事件发生后克里与伊朗外长通了电话进行了直接交流。

也可能会有人狐疑,对美国“碰瓷”不怕“撞死”吗?伊朗不怕。因为,美国既然与伊朗进行了核问题的妥协,那么就说明美国不想与伊朗开战,那么伊朗适度冒险就是安全的。这一点就像菲律宾在南海不断挑衅中国一样,菲律宾弹丸小国,中国不想打菲律宾,反而要借菲律宾叫嚣干一些事情,所以无论菲律宾怎么蹦跶,中国都不会对其进行军事打击。不过,中国会因此会提升在南海菲律宾方向维权的能力,正是菲律宾的叫嚣,黄岩岛才被下决心拿回来了。对伊朗来说,通过连续“挑战”美国,既可以展示“强硬”,又可以不与沙特针锋相对而引发军事冲突。

二、借扣留美军给国内民众安慰。

由于沙特的强硬,伊朗国内民意压力较大,若伊朗没有什么反击动作,恐国内民众反弹。如何既不与沙特针锋相对又能安慰民意?“挑战”一下世界第一强国的威严,摸一摸老虎的屁股和胡子,转移一下国内民众的注意力,民众心理上就会一定程度的安慰,伊朗政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政府压力也会小一些。

三、以小搏大刺探美国底线。

很显然,在处死什叶派核心人物前,沙特就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其中就包括战争的准备。伊朗虽然开始表现强硬,但不想与沙特进行军事冲突却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伊朗对于沙特心里是没底的。到底沙特是不是会发动战争,以及会发动什么样级别的战争,这一点美国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伊朗通过这样的连续测试,可以刺探到美国的底线。

如果美国对伊朗表现强硬,那意味着沙特继续冒险概率会增加,而且一旦战争打起来很可能会迅速扩大,因为背后有美国的明确支持;相反,如果美国表现柔软,则说明美国在中东方向与沙特态度不完全一致,那么沙特就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一旦爆发冲突相应也会更容易控制。伊朗没办法从沙特身上刺探出深浅,找美国则容易达到目的。

那么,美国这是在干什么呢?面对伊朗的一再“挑衅”却又为何忍气吞声?在占豪(微信号:占豪)看来,这里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在中东问题上依然是想坐山观虎斗而不是直接参与,是想用时间换空间。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因美国实力衰退导致,毕竟影响力已不如前,不想随便冒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任期只有一年,共和党就是在等政府犯错,然而取而代之;民主党则相反,否则按美国以前的做法,麦凯恩所说的1万美军加9万沙特等国的联军就已经开入伊拉克了。然而,白宫做出的选择是,小规模部队的介入,点到为止。不过,这种格局恐怕也只能保持一年多了,美国新总统一上台,战略调整是必然的,包括中东、亚太政策都可能做出调整。

事实上,为了报复沙特,如果“挑战”美军不能完全达到效果,那么伊朗还可能出另外一招,以实现既报复沙特又不会导致战争。据媒体报道,沙特准备处死60个在押的逊尼派人士,这就是伊朗的后手。至于沙特恐袭伊朗驻也门大使馆这一过节,估计伊朗会通过其它手段反击,譬如通过给胡塞武装武器的方式以实现报复。总之,伊朗不想与沙特动武才是关键。

所以,伊朗的这一系列动作,实际上都不是“作死”动作,而是“求生”动作。因为伊朗深知,现在适度挑衅美国,美国不会轻易与伊朗翻脸,看似危险实则无险;相反,现在如果直接反击沙特,反而可能带来战争,因为沙特正准备与伊朗一较高下。作为刚刚被解除制裁的国家,伊朗更希望借机发展自己的经济,出售更多的原油,购入更好的军备以及技术等等。

同时,伊朗向外的势力扩展更希望通过资助其它组织的方式实现,而不是直接发动战争。譬如,伊朗通过支持也门胡塞武装,现在竟然已占领了半个也门,这就是极小的代价付出却收效甚大的案例。但是,面对沙特的“战争”挑衅,若不回应会伤及伊朗的威信和战略,直接回应就可能使得事件失去控制,在这种背景下伊朗选择了一些间接的方式,这也是波斯人的智慧。

作为旁观者,伊朗的选择当然是“理性”的,这说明伊朗是政治上成熟的国家,这一点上比沙特更加老练。然而,伊朗的这种选择也仅能暂时避免双方直接尖锐对立,但这并不能真正改善沙特和伊朗双方的关系,也不会对中东格局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所以,伊朗算盘虽然打得好,但中东紧绷局势依旧。

未来,中东依然随时可能爆出火花,而火花则可能燎原。特别是原油价格被打到30美元以下后,包括俄罗斯、沙特、伊朗等国都会躁动不安。刚刚说过,伤他最深的不是西方的联合制裁,而是低油价。所以,随着油价的进一步下跌,某个时刻因某件事触发重大事件完全可能。

是不是石油一涨价,就要地震? 中国发改委说汽油涨价,肯定会有地震发生 是这样么?

2010年4月13日发改委决定上调油价,早上7时49分,青海玉树7.1级地震。

2010年10月25日发改委宣布,10月26日零时起上调油价。同一天,印尼苏门答腊岛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2010年12月22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日本发生7.4级地震。

2011年2月20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新西兰发生6.5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日本发生9.0级地震,

2011年4月7日零点上调油价,晚上日本再次发生7.4级地震。

2012年2月8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汶川都江堰交界发生3.7级地震。

2012年3月19日发改委再次上调油价,墨西哥发生7.6级地震。

只能说巧合得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