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俄罗斯为什么要誓死保卫叙利亚

2.海湾战争的资料?

3.2007年世界发生的十件大事

4.世界各国发生的大事

5.俄罗斯究竟有多穷

6.俄罗斯与格鲁吉亚

俄罗斯油价上涨_俄罗斯宣布停火油价崩了

基本判断:主要矿产品受发达国家经济减速影响,需求有所放缓,但由于地缘政治危机不断恶化,石油等受运输制约的重要矿产品价格将振荡加剧,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可能冲高,经济发展成本进一步加大。

2012年1月12日欧洲央行宣布,维持基准利率1.00%不变,同时宣布,维持隔夜存款利率在0.25%,并维持隔夜贷款利率在1.75%不变。标准普尔13日发布报告,宣布剥夺法国的“AAA”主权信用评级;与此同时,银行暂停了与希腊之间有关债务重组的谈判进程,这对试图遏止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欧盟各国***来说是今年的第一次打击。标准普尔在报告中宣布,该机构决定将塞浦路斯、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各下调两个等级;将法国、奥地利、马耳他、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的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各下调一个等级;同时确认比利时、爱沙尼亚、芬兰、德国、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现有的长期评级。

从全球最主要的三个经济体美国、中国、欧盟公布的经济数据看,经济增速减缓的迹象非常明显。同样就业问题也在困扰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美国失业率数据保持9%的高位,虽然近期的制造业数据有所回升,但占经济70%比重的消费仍旧疲弱,代表消费能力的就业数据表明美国目前的复苏主要为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带动的结果,并不具备内生性。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美国的经济形势必然会转弱;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漫延使欧洲经济蒙上了阴影,因此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必然带来对大宗商品需求的减弱,预计2012年矿产品价格在目前的价位上波动上行。

专栏11 全球经济形势影响矿产品价格

2012年的宏观大背景是全球经济走弱,重要国家进入选战阶段,经济走势可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欧债问题激化。前4个月是欧债集中到期的一个阶段。欧洲长短期救助措施都难以摆脱众口难调的结局,这势必使得市场悲观情绪难退。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极可能伴随着法国等AAA国家评级的丧失,部分国家国债收益率飙升以及美元指数的走高。在这一阶段,铜或有明显的空头行情。黄金作为前期抗击通胀的重要品种也势必在全球经济走弱的大环境下走低。第二阶段,则是后欧债时代。欧债问题的激化势必促使问题以某种方式解决,比较悲观的是欧元区的解体,比较乐观的是财政联盟制度化,欧洲央行担当最后贷款人角色。此时欧洲各国将会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降低失业上。而中国及美国的政策动向以及在此影响下的经济走向造成对矿产品需求的变动将成为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

煤:国内煤价走势更取决于国际煤价。从国内市场来看,由于煤炭新增产能仍将逐步释放,煤炭产量能够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而受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放慢等因素影响,煤炭需求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如果国际煤价能够在目前基础上保持相对平稳运行,国内煤价本身上涨动力将明显减弱。2012年国际煤价走势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继续下跌,也可能回升,当然也可能继续维持窄幅震荡。如果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欧元区实体经济出现明显下滑并波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情况,国际市场能源需求必然会出现下滑。届时,煤炭价格也将会出现回调。但经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将更有能力协同救市,所以这种假设成为事实的概率相对较小。相反,国际煤价上涨的概率反而较大。为了给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当前主要经济体仍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部分经济体甚至再度启动了量化宽松政策,这给国际市场能源价格上涨埋下了隐患。

原油:继续走高,在发生伊朗战争等极端事件时油价可能会冲高到150美元/桶以上。2012年原油价格在110美元/桶附近波动。2012年2月7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月报中上调其对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预测,为上年10月来首次调高,并预计因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减少,石油市场将趋紧。EIA上调2012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长预估5万桶至日增长132万桶,同时亦调高2013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长预估2万桶至日增149万桶。EIA还下调非OPEC国家2012年日产量预估14万桶至日产5254万桶,较2011年日产量高出77万桶;上调2013年产量预估9万桶至日产5339万桶。EIA还称,欧佩克成员国1月份原油总产量降至每日3077万桶,为上年10月份以来首次下降。1月份欧佩克原油产量下降主要是因为沙特阿拉伯原油产量减少。

美国原油、成品油库存增加(图55),原油进口量减少。截至2012年2月3日,美国原油库存增加30.4万桶至3.39亿桶。汽油库存增加163万桶至2.32亿桶。包括取暖油和柴油的馏分油库存增加117万桶至1.47亿桶。2012年1月下旬开始,原油运价指数开始回落,有利于原油价格保持稳定。

铁矿石:稳中有降。未来国外矿山扩产情况要大于中国粗钢产量的增加,因此铁矿石供求格局将出现变化,铁矿石市场重新回到疯狂上涨的局面难度较大。2012年铁矿石价格变动将会更频繁,但价格变动幅度收窄,总体价格呈缓慢下降趋势,但仍处于高位。国内对房地产市场的担忧,宝山钢市综合指数一路下滑(图56),钢材市场将在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下震荡筑底,钢铁行业已经进入非常严峻的时刻,不仅行业利润降至冰点,钢铁行业亏损面也在不断扩大,对铁矿石需求将有所放缓。

专栏12 地缘政治局势恶化拉升原油价格

自2011年中东地区的突尼斯、埃及、利比亚政权相继更迭后,叙利亚成了新的“重灾区”。美欧西方国家以及俄罗斯等大国围绕叙利亚问题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激烈角逐。阿盟各国外长在开罗召开的会议上,呼吁联合国安理会批准成立阿拉伯国家与联合国联合维和部队,取代叙利亚观察团,监督叙利亚对立方实施停火。

西方国家对叙利亚政权步步紧逼,从政治打压、外交孤立,到经济制裁、军事威慑,矢志推翻叙利亚巴沙尔现政权。在这背后,他们究竟是打的什么“如意算盘”。美欧此举是为保以色列安全,同时挤压中、俄等国在中东的利益。控制中东、实施“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是美国长久以来的战略设计。此次“阿拉伯之春”虽然背景动因十分复杂,但与美国长期以来的外部干预和战略设计有十分直接的关系。美国正欲借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扫清反美政权,稳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控制和主导地位。

目前,叙利亚局势仍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将成为中东格局转变的重要分水岭。由于叙利亚独特的地缘位置和影响力,叙利亚局势的变化,不仅会对伊朗、黎巴嫩和巴勒斯坦等国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可能改变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叙利亚局势持续动荡或政权更迭将成为中东格局转变的重要分水岭,必将超出埃及、利比亚等国政权更迭产生的影响。一是对中东和平进程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对中东能源输出产生重大影响。叙利亚本身虽然没有储量惊人的石油资源,但其政局变化将直接影响邻近的伊拉克、沙特、伊朗、科威特等产油大国的石油出口,从而引发石油价格波动甚至石油危机;三是叙利亚局势动荡将为恐怖主义提供土壤;四是中东战略力量对比将进一步失衡。

伊朗与美国的“战火”再次升级,美国宣布冻结伊朗在美所在资产、美欧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伊朗威胁将封锁全球重要的原油供给渠道——霍尔木兹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大多数中东原油输出的必经之路,而中东又占世界能源需求供应量的70%,每天有大量原油从该海峡通过,粗略估算,相当于波斯湾石油出口总量90%,或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40%。如果说2011年利比亚是原油市场的一颗炸弹,那么2012年伊朗有望步它后尘。中东政治局势是2012年国际油价不稳定因素之一。2011年,利比亚的政治动荡引发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显然利比亚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地位远远不及伊朗和伊拉克。一旦两伊出现问题,将直接导致国际原油供需大幅下跌,引发的恐慌因素将进一步导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可以说,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油库,其任何政治动荡都将引发国际油价的动荡。

2012年2月19日伊朗石油部在其网站宣布,伊朗已经停止向英国和法国公司出售石油。石油行业是伊朗经济命脉,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第二大原油生产国,伊朗日均出口原油260万桶,其中约20%输往欧盟国家,主要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而法国不是伊朗石油在欧洲的主要出口对象,英国已于去年第三季度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

2011年伊朗向中国出口为每日原油22万桶及天然气6万桶,超过中国每日石油进口总量的10%。而目前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和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UNIPEC)已经达成协议,将对中国石油出口提高至每日50万桶。

2011年中国从中东进口原油占全年进口总量的58.6%,加上中东北非地区前景不明朗,中国政府重视中东地区局势发展,采取石油进口多元化,鼓励从非洲、俄罗斯等国进口石油。

铜:上涨乏力。历史上全球精铜供应最紧缺的一年或已过去,后期供需对铜价的作用将由推动转为支撑。研究表明,铜市供应短缺迹象将在2012年达到低点后于2013年转好。随着前期(2009~2010年)铜矿开发投入资金的成熟运转,至2013年精铜供给增长率与需求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将趋于平衡。

虽然宏观经济面对铜价影响已经走弱,但是仍存在一定的延续效应。2011年,由于全球宏观经济较弱,全球铜消费增长缓慢。中国虽占了铜消费的40%左右,但萎缩了近1/3,这主要是由于国内货币紧缩政策及其他房地产调控政

图55 美国原油库存变化情况

图56 宝山钢市综合指数变化

专栏13 铁矿石定价机制及其影响

铁矿石定价出现从长协价到季度定价,再到月度定价,并逐渐向指数化定价等几个阶段的转化。实际上是国际铁矿石市场长期垄断的结果。

长协机制。由于铁矿石本身属性的特殊,供需双方本着长期合作的精神,以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目的进行交易,采用长期协议确定数量、品种、价格(FOB离岸价格),运输由买方负责,形成的特定的交易惯例和价格机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铁矿石年度长协机制。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始于1981年,铁矿石供应商和消费商谈判协商双方确定一个财政年度的铁矿石价格。

季度定价。2010年,国际铁矿石三大矿山巨头先后弃长协机制,更改定价规则,从传统的年度定价机制过渡到更短期的与现货市场挂钩的季度定价机制,长协机制定价时间周期从一个财政年度缩短为一个季度。钢铁行业大量增产导致铁矿石供不应求,钢企被迫接受季度定价,长协机制至此崩溃。中国钢铁企业要比去年多付700多亿美元。

指数定价。在铁矿石价格的长协时代,价格基本上是矿山与钢厂通过谈判形成的,体现了行业的共识。但在2010年,随着三大矿山强行推动季度定价后,维持40年之久的长协模式消亡,指数化定价随之出现。指数化定价实行之后,铁矿石价格的确定不再只是矿山和钢厂之间的事情。市场参与主体除矿山和钢厂外,还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甚至还有很多来路不明的投机者。

铁矿石定价机制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供需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回暖,全球铁矿石需求日渐攀升,价格也必然随之水涨船高,三大矿商选择了有利于供方利益的定价机制。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与长协价差价过大,有时甚至相差一倍多。金融危机时,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一些钢铁公司转而从现货市场购买价格更便宜的铁矿石。但当经济复苏时,需求又出现大增,现货市场价格上涨,钢厂又重新选择按长协价购买铁矿石。三是铁矿石现货市场的发展为季度定价提供了参考价格。现货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据保守估计现货市场的交易量至少已占铁矿石总交易量的10%。四是铁矿石定价机制变更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金融炒家的身影,他们看到了铁矿石这种商品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和价值,铁矿石在他们眼中早已具备了如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拥有的金融属性。五是铁矿石价格金融化已经开始。2008年5月,德意志银行推出铁矿石掉期交易。2009年5月,摩根斯坦利、高盛和巴克莱三大投行联手推出了现金结算的铁矿石投机交易。目前,全球有三大铁矿石指数,即环球钢讯的TSI指数、金属导报的MBIO指数和普氏能源资讯的普氏指数,全都以中国需求为主要参考指标。2011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研发并推出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CIOPI),10月10日正式向社会公开发布2011年10月第一周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这也是该指数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也是中国参与铁矿石定价迈出的重要一步。策导致铜需求的减少,从下半年开始,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中国铜消费的增长受累于铜的下游行业的不景气,如汽车、高铁、房地产等行业的表现不佳。这些需求因素将可能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压制铜价,下跌周期仍无法打破。但随着宏观经济面的好转,国内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宽松,需求逐步恢复,实体消费的内生性动力得到一定的加强,铜价下半年将有可能摆脱弱势震荡行情。因此,短期内铜价的弱势行情将延续,再次下跌可能性仍存,回归基本面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铝:宽幅震荡。欧洲需求放缓,中国铝材出口将面临很大挑战。国内房地产宏观调控明年不会放松,房地产投资将继续减速。汽车受节能减排补贴门槛提高及限购影响,产销将难现大规模增长。供应方面,由于电解铝产能向西部转移,以及中东部铝厂很多都建有自备电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电价上调对提升成本的影响。2012年整体市场仍将偏弱。一季度,全球经济形势难有转变,铝价或将延续震荡下行。一方面是受欧债持续发酵、美元反弹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库存高位,库存压力的释放需要时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可能迎来底部,二季度迎来反弹。中国方面,3月份“两会”闭幕后,经济政策将更加明朗。随着2月份后大量欧债的到期,欧元区的关键时刻来临。届时欧债危机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宗商品的走势。若美联储因而推出QE3,从而对铝价产生利好。第三、四季度或许再次出现调整,这取决于美国及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增长的情况。铝价将继续表现为“内强外弱。”

黄金:波动上行。2012年黄金价格在全球经济复苏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将会在短期回调后继续走高。但是随着全球量化宽松政策的陆续推出和欧美经济的缓和,黄金价格肯定会有一系列的调整,因此2012年黄金价格将在不断震荡回调的过程中继续上行。一是由于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美联储将继续执行宽松政策。美联储将2012年经济增长预测中位数由3.5%调低至2.7%,并预期2012年底失业率为8.6%,远高于经济衰退前5%的水平。专家认为美联储为增加就业将继续维持利率于极低水平,并在需要时进一步放宽银根。二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短期内估计难以解决。虽然在2011年10月份举行的峰会上,欧元区国家同意扩大作为区内援助基金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的规模,但不少投资者质疑其解决危机的成效,财政稳健国家是否愿意继续向财政困难国家提供援助,也充满变数。毕竟财政援助是无法令财政困难国家回复财政稳健的,这些国家只有采取必要的削减财赤措施,才能令投资者重拾信心。当然,财政困难国家会否落实有关措施,投资者是不是耐心等候措施得以落实,目前都还是疑问。正因为如此,第三季度市场对黄金的投资需求表现强劲,显示出投资者把黄金作为避险资产及保值的投资工具。

水泥:稳中有降。鉴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将持续,预期水泥行业平均售价将略微下降。受到供应节制的影响,不同地区受到的压力可能不同。

钾:高位调整。2012年钾肥价格走势仍伴有较多不确定因素,“涨跌互现”的局面或继续存在,上半年短时间内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在冬储计划推迟、采购数量大幅缩水的情况下,市场悲观氛围较为浓厚,钾肥价格也一直处于低位震荡的局面。而伴随着青海地区钾肥抢运工作的开展,订单供应略显顺畅,使钾肥社会库存量逐渐增大。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沿海港口氯化钾库存近140万吨,国产以及边贸钾肥库存量近200万吨。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国产钾肥以年均增长18%的速度不断扩大产量。2012年上半年,钾肥供应总量将会达到700万吨左右,短时间内会出现供大于求。预计钾肥市场整体或将呈现震荡下滑并触底小幅反弹的趋势。

俄罗斯为什么要誓死保卫叙利亚

利比亚局势分析

自本月16日以来,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不断升级,其死亡人数之多、暴力程度之严重,已引发阿拉伯国家联盟和联合国安理会相继召开紧急会议,敦促立即结束暴行,并逐步解决民众的合法诉求。

对于该国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由於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著深刻的根源。

利比亚曾经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卡扎菲在1969年的一场军事政变中掌权后,依靠武力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还迁都至的黎波里,将利比亚的政治重心向西转移。其政权对东部基本上是不管不顾,尽管利比亚的很多石油财富都在那裏。

报道认为,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族之争维持了统治,并将自己的部族提拔到关键的安全岗位和决策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整个政府,使潜在政治对手失去支持基础或威信,从而成功地抑制了其他政治权力中心的生长。作为其伊斯兰革命意识形态招牌的体现,他还在20世纪80年代对全部民营企业实行国有化。

而路透社的评论认为,卡扎菲对于利比亚长达40年的领导并没有使得这个国家成为一个人民的国家。相反的,利比亚是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份额2%的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600万人口。

据利比亚知情者说,卡扎菲自己的部落“卡扎法”控制著部分武装部队,他们花费数年时间摧毁了对手“瓦尔法拉”的基地。瓦尔法拉曾被认为是该国最大的部落联盟,但这已成过去。

现在,在利比亚的政治忠诚遭受严峻考验之时,很多曾被卡扎菲冷落或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瓦尔法拉的几位部落首领日前就曾现身,号召人们推翻卡扎菲。来自利比亚东部的“扎维亚”部落也在周末加入了示威人群,一位首领曾威胁说,如果卡扎菲继续当权,就要切断至关重要的石油供应。

事实上,持续的冲突和内战的可能性已经惊扰了全球石油市场,国际油价跃升到两年多以来的最高水平。外电分析称,利比亚将影响整个地中海经济,而作为其前殖民统治者的意大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目前,利比亚内务部长奥贝迪、司法部长亚利等已宣布辞职退出卡扎菲领导的政府,奥贝迪并号召军队支持反对派以及履行“公民法定义务”。此外,至少有7名利比亚驻外大使以辞职来抗议国内的事件,一些高级外交官则呼吁卡扎菲下台。

未来的预测

西方多国的参与势必加剧利比亚的局势,中国已在安理会弃权,但现在又为什么不停地发表论文,我认为中国的退出将是一种沉默,我们在利比亚的投资找谁去要。既然现在还在攻击反对派那就是还要继续的意思。动嘴皮子和实际行动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周以前停火的话明显是叛军占的地方多,而现在不一样了。如果卡扎菲的重装备受到联军空中力量的限制实际上用轻武器和技术车和叛军巷战也不会占优势。不过现在用平民当肉盾的话联军即便用SDB这样的武器也很难进行CAS。基本上这个决议的条件也是没有地面上的介入,所以除了监视和收集情报的特种部队以外叛军在地面战斗里获得不了什么实质的协助。如果以实质的分裂结束的话那么毫无疑问会出现人道主义危机。毕竟现在叛军的装备太有限了。

反过来联军也不会因为这个声明就停止行动,毕竟实际动作和这个声明完全背道而驰。实际上联军在利比亚能采取什么行动完全要看叛军有什么样的要求

这是老卡的一个阴招,也是他一贯风格,如果说老萨是一头凶恶的狮子那么老卡就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间而言之,整个中东革命风暴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阴谋,加深对已控制的国家的控制,对没有控制的国家纳入控制之中。看清了这点就很容易看清楚卡扎非为什么停火了,因为西方国家并不想真的对卡扎非动武,他们清楚利比亚是一个泥潭,不想陷进去,好多事他们没干呢,他们没钱也没精力去打利比亚,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一个傀儡政府,卡扎非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他不想过分逼迫西方国家,因为如果西方真决定对卡用武,后果不是卡能够承受的,至于利比亚未来的局势应该还会持续的僵持。手机打字好辛苦,加点分吧!

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有10个国家投赞成票,中国、俄罗斯两个常任理事国以及印度、德国和巴西三个非常任理事国投了弃权票。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一个决议案在获得9票赞成,且没有任何一个常任理事国投反对票的情况下即可获得通过。决议说,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义救援为目的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根据决议,有关国家可以单独或通过地区组织及其他安排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但其中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队占领利比亚。

然而这几日政府军继续用飞机对反对派阵营实施轰炸,所以法、美、英、西班牙、意大利才要军事干预(挪威、比利时、荷兰、丹麦、加拿大、阿联酋、卡塔尔等国也表示要派飞机),目标是利比亚的机场、飞机、坦克,这些重型武器 。

我仅以此希望热爱和平的民众为利比亚的和平而放声呐喊,尽快恢复那里人民往日的笑容!

海湾战争的资料?

表面上看,俄罗斯挺叙的理由很简单: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的几乎唯一盟友,盟友受难,俄罗斯当然要挺身相助。

这当然是符合逻辑的解释,但远远不是全部原因。

为什么这么说?

俄罗斯帮叙利亚当然是再正常不过,但帮到直接出兵相助的地步,这个就有点夸张了

自打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力大衰,已经甚少对外军事干涉。眼下俄罗斯的处境并不好,不仅被美欧经济制裁,油价的下跌,也更使其财政举步维艰,在这个时候,俄罗斯突然在叙利亚挑事,这多少有些不合情理。

当然,如果是俄罗斯被逼到墙角,那出兵倒也说得过去。比如08年时,俄罗斯便因地缘政治上的退无可退,所以选在北京奥运期间出兵格鲁吉亚。只要但凡只要还有转圜之余地,俄罗斯一般是不会选择出兵这种极端解决方式的。

那么,是叙利亚对俄罗斯太过重要,以致绝不能丢弃?

叙利亚位于中东腹地,周边的以色列、沙特、土耳其,正是美国在中东的三个最主要的盟友和战略支撑。如果俄罗斯有意经略中东,那以叙利亚为基地,可以同时对三国构成威胁,起到中央突破、四面开花之效。从这个角度说,叙利亚之于俄罗斯,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战略价值。

但问题是,这种价值,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会显现出来的。具体来说,俄罗斯要想让叙利亚这颗棋子发挥其价值,前提条件是——它本身决定强势进取中东。

可是,即便是在苏联最鼎盛的时代,中东也是美国势力主导,俄罗斯从没有在这块土地上取得过什么战略性突破。现在的俄罗斯,国力与当年的苏联已相差万里,而且最近又深陷困境。这也就是说,至少在现在,以及可预期的将来,俄罗斯绝无进取中东,与美国一较短长的可能。

如果俄罗斯不进取中东,那叙利亚基本上就是一颗废子。毕竟叙利亚与俄罗斯并不接壤,又被美系三大盟友包围,自身实力也在三国之下——这也就是说,在没有强势外力相助的情况下,它自己是绝无挑战美系秩序之力的(实际上,苏联解体后,阿萨德——巴沙尔政府也确实很老实,很少对外煽风点火)。

综上所述,只有当俄罗斯在中东取“攻势”时,叙利亚才有价值。而现在的俄罗斯,明显是采取守势——保住残余的地缘影响力不被美系鲸吞就不错了,至于攻,那是绝无可能。

当然,俄叙“同盟”本身也是苏联当年的政治遗产之一,俄罗斯哪怕就是出于守的考虑,也有帮它的必要。但由于叙利亚现有价值有限,俄罗斯的这种帮,本身也应该是有节制的,不至于帮到直接出兵的份上——可做比较的是,苏联解体后,大批俄罗斯盟友甚至加盟共和国都叛投美国,俄罗斯也并没有因此出兵,甚至这两年热火朝天的乌克兰,俄罗斯也只是用志愿军的形势来干涉,在正式出兵方面一直保有节制。

连乌克兰这么性命攸关的地方,俄罗斯都强忍着不出兵,为啥在叙利亚却开了荤?

这就引出了第二种通常意义上的解释——以叙利亚方向的施压,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妥协。

这种围魏救赵的说法盛行一时,甚至有许多专家也持此意见。但在云石君看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如果俄罗斯想在叙利亚问题上寻找筹码,那起码得有个条件——美国自身也深陷叙利亚。可问题是,美国虽然在政治上表态支持反对派,但在行动上并不热心,它不仅没有划定禁飞区,也没有大幅武装叙利亚反对派,实际上,真正对叙利亚反对派,包括IS提供支持的,主要是土耳其和沙特两国,美国不过是出了个吆喝而已。

美国之所以这样的原因,云石君之前的《地缘政治:美国为什么对打叙利亚不热心》一文中已经有说明,此处不加累述。但这样的格局,决定了,俄罗斯介入叙利亚,真正利益受损的是土耳其、沙特两国,对美国不仅没有任何直接伤害,反而会激化与土耳其、沙特的冲突,让本就深陷困境的自己更加雪上加霜——从这角度看,美国倒巴不得俄罗斯在叙利亚陷的再深些呢!

既不是要帮盟友,也不能直接威胁美国,既然如此,俄罗斯劳心费力的进入叙利亚,究竟有何图谋呢?在云石君看来,俄罗斯此举,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目的:

一逼沙特拉抬油价。石油出口对俄罗斯的重要性,大家都一目了然。尤其是当下,俄罗斯被美欧经济制裁,国家深陷困境,更是急需通过石油出口换取外汇收入,以维持国家运转,为与美欧的对抗提供支撑。

可是,自2014年年中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下跌,已由之前的100美元以上,直线下跌到今日的30美元左右,这给俄罗斯的打击可想而知。

而油价之所以下跌,除了全球经济低迷,原油交易市场的供过于求,也跟沙特的操纵密不可分。正是这个掌握全球原油市场话语权的土豪大国的坚持不减产,原油价格才会一路下滑,直至后来的冰点。

沙特这么做的目的,云石君之前在《地缘政治:沙特系列》中已有说明,简单点说,沙特糟糕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要趁石油红利还在,冲突鸟不拉屎的阿拉伯沙漠,占领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相对优质的地缘板块,否则一旦石油枯竭,沙特将万劫不复。

沙特的这种做法,必然会招到相关国家的激烈反抗。尤其是伊朗和伊拉克,本身都是中东一流地缘大国,虽然因各种原因,这些年元气大伤,但毕竟底子还在,一旦恢复元气,沙特再想进取,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强势阻击。

所以,沙特要想成就大业,必须遏制两伊的战争潜能,而打压油价,则是最好的办法。两伊都是石油生产大国,不过伊拉克深陷战乱,伊朗刚刚被解除制裁,元气尚未恢复,此时打压油价,会严重阻滞他们的国力恢复能力。

当然,沙特自己也是靠石油出口维生的。这种打压油价,虽能打击敌人,但自己也会受内伤。不过沙特毕竟积累了几十年,财大气粗,一时半会儿的油价下跌还扛的住。在它看来,只要坚持几年,让两伊深陷困境无暇他顾,自己就能趁着这个机会,搞定实力最弱的叙利亚。取得这个阶段性成果后,再酌情限产保价,把油价拉起来就是了。

不得不说,沙特的这个如意算盘打的还是不错的。只不过俄罗斯的介入,打乱了沙特的步伐。随着它的进入,叙利亚局势逐渐改观,沙特支持的IS等势力被严重削弱,巴沙尔政府则稳住阵脚,开始收复失地。

这对沙特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些年的投入,因俄罗斯的介入,而面临打水漂的风险。

当然,沙特也可以重头再来,甚至正面与俄罗斯的对抗。但之前云石君也说了,沙特本身也是靠石油续命,油价跌到这个份上,沙特实际上也是内伤严重,只是咬着牙苦苦支撑。现在再重头再来,沙特未必还有这份财力,至于跟俄罗斯对抗——俄罗斯虽然麻烦缠身,但毕竟是世界级大国,家底,尤其是军事实力,远非沙特这个土货可比。跟它正面冲突,沙特的财政更是承担拿不起。

这也正是俄罗斯的打算。通过出兵叙利亚,摧毁沙特这几年的成果,这个石油土豪战略受挫又一时无力翻身,接下来就只能与大家合作限产,拉抬油价,俄罗斯的经济窘境就有了转机。

当然,俄罗斯也可以坐视不理,任由叙利亚败亡。只要搞定了叙利亚,达到了阶段性战略目标,沙肯定会重新拉抬油价——毕竟油价老这么低,它也顶不住。

只是,俄罗斯不可能这么做。且不说叙利亚是自己盟友,而沙特是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基石,这么做只是割肉资敌。而且即便沙特一时性的抬升油价,但接下来,为了打击两伊,它依然会根据自身战略部署,随时将油价再打压下去——这等于是在自己头上安了个定时炸弹。

所以,权衡得失,还不如直接出兵叙利亚,逼沙特就范来的实惠。

而出兵叙利亚,还有可能为俄罗斯谋取更大的利益:

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最受伤的便是土耳其和沙特两国。而与此同时,叙利亚和两伊这三个什叶派执政国家则大火其利——什叶派三国与土沙有着结构性地缘矛盾,而且沙特的打压油价,又直接影响到了两伊的复苏。俄罗斯此次出手,对三国而言等于是天降甘霖——这会极大拉近俄罗斯与什叶派三国的距离。

这对俄罗斯来说十分重要。自打苏联时起,俄罗斯就有意在中东配置亲俄势力,但这些年下来,除了个叙利亚,其他的一无所获。像伊拉克,长期在美俄之间打太极;至于伊朗,由于跟俄罗斯的中亚、南高加索势力范围大面积接壤,对这个北方强邻有着天然的畏惧,所以即便受美国长期制裁,也一直只和俄罗斯有限度合作。

而俄罗斯的出兵,将极大的增进两伊对俄罗斯的好感。而且从长远看,沙特与土耳其都有在中东拓展势力范围的图谋,叙利亚和两伊作为沙土两国的觊觎对象,势必会内部加强联合,外引俄罗斯为援——这意味着中东有可能出现一个亲俄的什叶派联盟。

如果这个联盟果真成了气候,俄罗斯将从中收获巨大的好处

首先,将有力的改变全球原油市场的格局。众所周知,全球原油交易市场的话语权一直由沙特为首的海合会把持。而沙特在历史上,多次用操纵油价的手段打压俄罗斯,最著名的就是,上世纪80年代,沙特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长期让国际油价打压在低位,这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成为其最后土崩瓦解的一大原因。

对此,俄罗斯当然是恨的咬牙切齿。但也一直无计可施。但如果能将伊朗、伊拉克这两个欧佩克石油生产大国联合起来,三个石油生产大国同步进退,将会对沙特的垄断话语权地位构成极大冲击——这对俄罗斯的好处是不可估量的。

其次,将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两伊是中东第一流的地缘大国,叙利亚虽然弱些,但也是阿拉伯世界的地缘中枢。虽然眼下,这三个国家都各有各的难处,但他们地缘潜力决定了,一旦这三个国家恢复元气,并在什叶派的旗帜下联合在一起,其蕴含的能量将十分惊人,再加上俄罗斯在背后的支持,这个什叶派之弧有能力对他们三国的共同敌人——同时也是美国在中东的三大战略盟友——沙特、土耳其、以色列构成巨大的威胁。

一旦什叶派之弧压过了美系三国的风头,美国对中东秩序的主导权必然出现松动——这对俄罗斯来说当然是梦寐以求的。

当然,对此美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理,可面对如此强大的地头蛇,美国要摆平也需费极大的功夫。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就有了和美国谈判的筹码,可以以自己减少对什叶派之弧的支持,换取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妥协。

这便是俄罗斯的如意算盘。虽然出兵叙利亚本身,并不能直接帮助俄罗斯脱困,但通过出兵叙利亚后中东政局演化的操纵,俄罗斯却可以借什叶派之弧,达到这一目的。

而从后来的形势发展来看,俄罗斯的这种做法还确实收到了效果,去年2月底,在美俄的推动下,叙利亚政府与反对派武装达成停火协议,持续5年之久的叙利亚内战,总算由此出现转机。随后,叙利亚政府军节节反攻,反对派势力大幅萎缩。

2007年世界发生的十件大事

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保持长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迅速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换。旧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失调,造成了局部地区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区性强国跃跃欲试。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出动10万大军侵入仅1.78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海湾危机。海湾危机是伊拉克和科威特争端激化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1、领土纠纷。事实上,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公元8世纪,科威特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行省的一个县。后来伊,科同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23年英国策划分别建立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王国。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长期以来,两国领土纠纷一直不断。尽管科威特不时用金钱“孝敬”伊拉克,但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科是伊领土的一部分,科分离出去是因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一心想早日收回来。

另外,伊科之间12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有一段生产石油的沙漠地区尚未画界。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盗采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认为该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属科领土。

2、关于石油政策。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 超产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亿美元的损失。

3、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联酋 及其他海湾国家300亿美元债务。伊拉克提出与伊作战保卫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50亿美元的债务。科威特,阿联 等国认为难以接受。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可避免地同在海湾存在巨大战略利益、而且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美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海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和西方的生命线(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为了控制海湾的石油资源,从经济和军事上打垮伊拉克,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势力均衡,并显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国便打着“维护正义”和“解放科威特”的旗号,迅速出兵。

战争的爆发与经过: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情况下,多国部队航空兵空袭伊拉克,发起"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分为两个阶段。

1、空中战役阶段(1991.1.17~2.23) 目的是夺取和保持制空权,摧毁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主要军工厂、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瘫痪伊军指挥系统,瓦解科威特境内伊军,为尔后地面进攻创造条件。空中战役包括战略性空袭、夺取战区制空权和为地面进攻做好战场准备。11天后,多国部队已完全掌握制空权。进入第三周后,空中行动的重点转入科威特战区。至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伊军实施消极防御,以藏于地下、隐真示假、疏散国外等措施躲避空袭,保存实力;同时不断以"飞毛腿"导弹袭击以色列、沙特、巴林境内的目标,迫使多国部队延长空中战役时间并出动大量飞机寻歼伊军"飞毛腿"导弹。伊海空军则对多国部队实施有限反击,多次以飞机和导弹艇出击,但均告失败,发射的"飞毛腿"导弹多数偏离预定目标或被美"爱国者"防空导弹击落。地面袭击包括1991年1月29日~2月2日对海夫吉镇的袭击,但未能改变多国部队继续空袭的决心。此外,伊军曾试图以向海湾倾泄石油、点燃科威特油井和威胁使用化学武器等手段阻滞和遏止多国部队的军事行动,均未达目的。

2、地面战役阶段(1991.2.24~28) 目的是消灭科威特战区的伊军特别是共和国卫队,恢复科威特领土主权和合法政府。地面战役发起前,多国部队成功实施了战役欺骗。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从沙科边界以南向西机动数百公里,进抵沙伊边境的进攻出发地域。在确认伊军前线兵力损失近半并对上述西调行动毫无察觉之后,多国部队于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发起地面进攻,在沙科、沙伊边界约500公里正面上由东向西展开5个进攻集团: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由海湾六国机械化步兵编成的"巴克尔"、"奥斯曼"、"奥马尔"三支特遣队组成)沿海岸向北进攻,占领科威特市;美第1陆战远征部队(辖2个陆战师、1个陆战远征旅和1个陆战航空联队)从沙科边界"肘部"向北进攻,夺取穆特拉山口,切断科威特市通往科东北部的道路,将伊军主力吸引到科威特;阿拉伯国家北线联合部队(由埃及、叙利亚、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的2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步兵师和数个机械化步兵旅组成)从沙科边界西段向阿里塞莱姆机场方向进攻,协同友邻部队消灭科威特境内伊军并占领科威特市;美第7军(辖4个美军师、1个英军师和1个美军装甲骑兵团)实施主要突击,避开伊军在科境内构筑的防线,从巴廷干河以西向北推进,直插伊拉克纵深,尔后挥师东进,与其左邻第18空降军协同作战,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约8个师)围歼在巴士拉以南地区;美第18空降军(辖3个美军师、1个法军师)实施辅助突击,从沙伊边界突入伊境至幼发拉底河岸,控制塞马沃以东通往巴格达的8号公路,孤立科威特境内伊军部队,协同美第7军歼灭伊军共和国卫队。

进攻首先由美第一陆战远征部队发起,尔后阿拉伯国家东线联合部队在波斯湾多国部队海军和两栖部队配合下发起进攻,吸引伊军注意力,为西部主攻部队发展进攻创造条件。美第7军原计划2月25日发起进攻,后因东部3个进攻集团和美第18空降军进展迅速,且科威特境内伊军有北撤迹象,遂提前于24日午后发起攻击。美第7军和美第18空降军利用空中机动和装甲突击力强等优势,在海空军支援下实施"左勾拳"计划,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合围于巴士拉以南地区。伊军遭受38天空袭后,损失惨重,指挥中断,补给告罄,战场情况不明,对多国部队主攻方向判断失误,防御体系迅速瓦解。在此期间,伊军继续向沙特、以色列和巴林发射导弹,使美军伤亡百余人;在海湾布设水雷1167枚,炸伤美海军两艘军舰,但未能扭转败局。1991年2月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伊军迅即崩溃。28日晨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历时100小时的地面战役至此结束。

海湾战争的特点: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水平的高科技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投入了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战争一高技术物资设备作为支撑;一是运用了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相适应的作战方法,整个战争面貌焕然一新。即:使作战理论,编制体制,战略战术,指挥原理和后勤保障等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表现在:

(1)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沃战争一样)。

(2)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有人评价海湾战争是“信息化的第一场战争”,现在看来应当认为是由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转变中的最典型的一场战争。海湾战争保留了机械化战争的最先进样式。连续38天的空袭是以空中力量为主配合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的远程攻击,是一种非线式作战,没有前后方、没有明显的战线划分,开辟了许多新的战争样式。应该说这是在核威慑下的20世纪最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的影响: 海湾战争中,美军亡390人、伤3336人、被俘21人、失踪45人,损失飞机34架、直升机22架、坦克35辆,2艘海军舰只触雷负伤;英军亡36人、伤43人、失踪8人、被俘12人,损失飞机7架;其他国家军队亦损失轻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战争节奏快、烈度高、立体性强。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十分之一,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骗、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等,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海湾战争对美国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把苏联撇在一边,无视许多国家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和呼声,执意发动战争,充分暴露其支配、领导全球的野心;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更加快了独霸全球的步伐。

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世界各国发生的大事

1月:伊拉克美军增兵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增加了驻伊美军数量。这一决定会成为美国开始扭转形势的时刻,抑或只是失败的最后一搏,目前还言之太早。一些重要问题仍有待回答。内战是否爆发在即?如果美国撤回增派的军队会发生什么情况?

即便如此,目前已经明确的是,增兵是一个重要事件。它表明布什已决定拒绝棘手被广泛视为美国撤军战略的“贝克报告”(Baker report)。到年底,伊拉克(特别是巴格达)暴力事件的减少,已开始说服一些对增兵持怀疑态度的人。即便获选呼声颇高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也拒绝承诺:到2013年美国将从伊拉克全面撤军。增兵事件显示,美国将长期驻军伊拉克。

2月: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的慕尼黑演讲

这位俄罗斯总统凭借一次不同寻常的愤怒演讲,表明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新倾向。他在演讲中指责美国“几乎毫无节制地使用武力……使世界陷入了冲突的深渊”。普京的演讲预示了这样的一年:从科索沃导弹防御到军备控制及能源政策,俄罗斯在一切问题上都越来越自信。油价高企和国内经济的繁荣发展,增强了俄罗斯政府的信心。俄罗斯在海外的自信,与国内威权主义的日益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俄罗斯认为自己正在重新崛起,它希望全世界都认识到这一点。

8月:信贷危机

今年夏季,美国住宅贷款危机爆发,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也许最终这“只是”一个金融和经济问题。若果真如此,信贷危机可能不该在本年度五大最重要地缘政治事件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近年来,美国消费者不断购买的能力一直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如果次贷问题使其陷入停顿,并间接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该事件将对全球政治具有重要意义。中美关系将会恶化;欧洲经济将承受压力,整个全球交易体系也是如此。美国将发现更难为其作为世界警察的角色埋单。我们应当记住:上世纪30年代政治动荡的背景,正是1929年的华尔街股灾。

11月:中石油(PetroChina)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的确,有大把理由说明这件事有些虚幻。该公司在上海证交所发行的股份仅占其总股本的2.2%.该公司的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市值的两倍),这当然反映了中国股市的泡沫。不到一个月,中石油的市值就蒸发了三分之一(尽管其市值仍高于埃克森)。不过,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是中国企业,这一事实具有无可辩驳的象征性冲击力。中石油的成功并非侥幸。目前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4家是中国公司。

11月:巴基斯坦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Pervez Musharraf)发动小型政变

如果你在列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事件,你为何会挑选某个国家,而不是另一个国家呢?我有理由列举的事件包括: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当选法国总统;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辞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分裂;或乌戈-查韦斯(Hugo Chavez)在委内瑞拉全民公决中受挫;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AKP)大选获胜,结束了该国的宪法危机,并确立了文官执政;当然,还有那些成为报刊头条的长期趋势,例如油价上涨和北极冰盖融化。

相反,我选择了穆沙拉夫上将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的事件。巴基斯坦这个国家似乎集合了美国外交政策中所有最棘手的问题。美国的政策是要发展民主,打击恐怖主义,抑制核扩散。但在巴基斯坦,美国发现自己的盟友是一个军事政权,一个核扩散者,一个在反恐和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力量等战争中立场模糊的不坚定盟友。穆沙拉夫上将紧握大权和软禁该国法官的决定,令西方国家深陷窘境,而且证明了巴基斯坦依然有多么不稳定。但美国并未断绝与他的关系,因为所有看似可行的替代方案似乎都更加糟糕。

是否有一个共同主题将这五个事件联系在一起?当然有。这个联系就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美国陷入了一场实力不断消耗、士气日益受损的战争。美国的老对手俄罗斯正变得愈加自信。新对手中国正在崛起。而美国至关重要的盟友巴基斯坦,威胁要与其分手。目前,美国经济承受着比过去多年更大的压力。新年快乐。

俄罗斯究竟有多穷

一、英国求助国际货币基金(IMF):近几月来,英国让危机陷于灾难,无法自拔,值得警惕。人人都知道英国负债累累,依赖金融业甚深,需要大力整顿,开发新产业。然而,首相布朗却发动最后一波挥霍。随英镑直线下坠,英国将耗尽资金,最后将求助IMF纾困。

二、足坛紧缩:欧洲两个最富裕的足球球会是英国和西班牙,无论转队费和球员薪资都是天文数字。但两个球会都受重创。有线电视台转播费少了,俄罗斯和中东投资者也不再花大把钞票在体育上。罗纳度等球员别再梦想八位数字的签约金了。新的一年里,用最低薪资就可以请到他,他连鞋子也得自行打理。

三、俄罗斯加入油国组织(OPEC):油价涨逾140美元或许离谱,但没几个人认为油价会跌破40美元。油价下挫,对俄罗斯冲击最大。俄罗斯马上发现自己的经济尚未现代化:原物料很多,民众靠此财富挥霍。俄罗斯有必要让油价回到70美元以上,怎么办?加入OPEC。OPEC无法控制需求,却可以控制供给。

四、不少报纸会转为网际网路化:大部分报业这些年来惨淡经营。景气好时尚且如此,不景气时,科技更新加上广告萎缩,多数报业更难以为继。但仍有一条活路,转为全面网路的媒体,成本能大幅缩减。只要有报纸率先投入(英国卫报有此可能),其他报纸就会跟进。

五、省钱达人出头:华丽风潮过后,得开始适应朴素风。电视频道房地产的节目将下档,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种菜的教学节目。自家车跑上10万英里将是引以为傲的事。省钱达人出头,传授如何善用小钱,最厉害的是能靠小钱致富。

六、傅利曼(Milton Freidman)理论再度抬头:目前,全球师法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的理论,靠政府赤字来振兴经济。到了年中,我们会转向傅利曼,拯救我们脱离沈迷于凯恩斯派的需求管理。我们无法靠支出来摆脱衰退,这么做终究只会负债累累,拖延经济复苏。

七、新创企业会蔚然成风:众多投资银行家中年失业,没有多少人穷得只剩下钱,能够安逸退休,找新工作又不容易,因为重新包装贷款成花稍债券的技能难以移转。不过银行家都聪明勤劳,无路可走时,自然会像大部分人一样自行创业。因此创业潮会兴起,奠定下波经济复苏的基础。

八、长达六年的大多头市场展开:多头市场有点像恋爱,很久之后才会知道;股价已经暴跌到大萧条以来最低点,2009年和2010年间,股市会逐渐攀升,大部分专家到时候会斥之为死猫反弹,然后说是空头市场反弹,到2011年,会有不少人开始谈论多头市场,美好时光再度降临!预料这波大多头市场会从2009年延续到 2015年。

俄罗斯与格鲁吉亚

苏联解体24年后,俄罗斯人又变回了穷人。而且,穷得超乎你想象。

先看几个数据:

2015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3.7%;

2015年,俄罗斯通货膨胀率为13%,2016年1月达15%;

2015年,俄罗斯人均工资为3.3万卢布(约合2800元人民币),史上首次低于中国。

2016年,如果油价维持在30美元/桶,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减少2-2.5万亿卢布(约合1700-2120亿元人民币)。

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和公共管理学院(RANEPA)预计,2016年,将有50%的俄罗斯公民,也就是大约7000万人成为穷人,早前预期是30%;2015年,这一数字是15%,即大约2100万人。

俄罗斯的贫困标准是月收入低于9662卢布(约合840元人民币)。

光看这些,你或许也很难想象俄罗斯人的生活有多艰难。打开新闻,头条依然是普京:普京推动叙利亚停火协议、普京向无名烈士幕献花、普京跟士兵玩自拍、普京不出席核峰会、普京……

而有些故事,你在新闻里看不到。图图的同事、一名喀山留学归来的妹子告诉我:

“我去超市买东西,不止一次遇到衣着整洁干净的老奶奶,一脸歉意的说,姑娘能不能买个‘大列巴’给我,我挺饿的……大列巴十几二十卢,算下来人民币一两块钱。”

“路边很多路都走不稳的老奶奶推着小车卖自己种的土豆或者腌菜,又好又便宜,买了之后她们还会说一堆好话谢谢你。”

“不过也遇到过脸色惨白的大叔,在公交车站问人家要车费,攒够了钱转身就进超市买酒喝……”

“一到月底,室友常会可怜兮兮的发信息说,能不能给我买个巧克力,我好饿……别误会,人家不是馋零食,巧克力加红茶就是一顿饭了……”

以上就是很多俄罗斯百姓的日常,是不是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样?

另据俄罗斯国有调研机构全俄民意调研中心(VTSIOM)的数据,2015年12月,有85%的俄罗斯人表示自己的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其中37%的人表示,物品价格上涨使他们在购买食品上也受到了限制。

那就讨论一下吧

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无需争论,俄罗斯从历史的高点重重的跌到了低谷,今年来由于国际油价飞涨,美国911,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形式总体来说还是好的.所以车臣战争之后,俄罗斯踏着能源外交的风,发展很是迅猛.俄罗斯人很民族荣誉感很强,有野心,有苏联时期工业底子,所以一定会有所作为.美国为保持霸主地位一定会设好多的假想敌,俄罗斯和中国都应改是美对象.所以美会找很多的原因减缓你的发展,设点卡,比如可以给车臣提供武器,给格鲁吉亚提供武器和国际声援.大家都知道,打仗一定会影响国家发展,再一说人们刚刚对复苏的俄罗斯产生信心,都不想重温车臣,和前些年的经济危机,所以大家都会换外汇,对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所以美国策略还是很有效果的.但是俄罗斯有油有气,用这个来威胁欧洲和美国.记得前镇还和中国说中国要付出和欧盟一样的价钱才可以买油.现在估计不会说这个话了.中国的国策韬光养晦,吃点亏力求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现在来看还是明智的举动,并非中国软弱.俄罗斯和格鲁吉亚战争,中国会稍稍好过些,可以暗地援助俄罗斯一些,但是还是要和俄罗斯讲些条件好.比如降低海关税,减少进口限制.俄罗斯这个国家很不讲理...强的时候就说要不要中国商品,就欺负我们商人,扣我们的货.所以还是始终让他保持中等水平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