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价格为何一涨再涨?

2.为什么国际油价一直下跌,中国的石油价格一直上涨?

3.油气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4.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5.50%依存度是国家石油安全的警戒线吗?

6. 国家油气安全的表现形式

国家油价上涨对我有影响_油价下限和国家安全的关系

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

一、供求关系

也就是供应与需求,再说直白点,就是产油国的产量与出口(比如OPEC,俄罗斯等)和原油需求国购买、储备、发展所需(比如:美国、中国、印度)当产油国的原油供应量大于进口国的需求时(即:供求)原油价格就会下跌,就像最近伊朗,沙特等国增加产量,导致国际原油产量过剩;反之,当产油国的原油供应量小于进口国的需求时(即:供<求)原油价格就会上涨,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二、地缘政治与战争

石油除了具备一般商品属性外,还具有战略物质的是属性,所以受政治实力和政治局势的影响。所谓政治是战争的延续,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比如:美国总统大选,英国脱欧、中国南海争议等等重大政治事件。再比如,英国脱欧问题,原油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和欧元又是竞争关系,如果公投显示英国留在欧盟的可能性小,则利空欧元,推之则亦利空原油,这类事件都会从货币上去影响原油走势。至于战争,有句话叫“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拼的是国力,拼的是资源,拼的是钱,这个可以好理解一点。

三,原油库存变化

库存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缓冲,当期货价格高于现货时,商业库存会增加,刺激现货价格上涨。相反促使现货价格下跌。(这里的库存,一般是指美国库欣库存或者原油库存)当本次库存的实际值大于前一次库存值和预期值时,就是利空原油,反之利多。库存数据一般为周三凌晨4:00的API和晚22:30的EIA数据。FX168财经网-全球视野下的中文财经资讯网站,专业外汇黄金原油期货等投资资讯网。

四,OPEC与国际能源署IEA的市场干预

他们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市场供应格局,从而改变人们对石油价格走势的预期。这两个关于石油的组织,凭借其在世界原油储备和产量上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其对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通常是通过供给来影响的,另外,它们的增产和减产决策一定程度上对油价也有着迟滞性。同时也是其操控原油价格走势的指标。

五,国际资本市场热钱流出或者流入

当全球金融市场投资机会缺乏,大量的资金进入国际商品市场,尤其是原油市场,不可避免地推高国际油价,并使其严重偏离基本面。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情绪,比如,此次加拿大火灾、利比亚政权混乱、委内瑞拉经济崩溃、尼日利亚遇袭罢工的等,致使原油供应及出口减少,当消息面明显的表现出利多的时候,大批的投资者或许就大资金的买进原油,反之亦然

六,利率变动

当利率提高时会减少资本投资,导致较小的初始开采规模;高利率也会提高替代技术的资本成本,导致开采速度下降。以美联储是否加息为例。当美国经济发展较快时,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较多,政府为了经济调控,会选择增加利率,也就是加息,投资者会倾向于把钱存入银行,那么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利多原油金银;反之,当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政府选择降息,投资者更倾向于把钱从银行取出来在市场做投资,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多,利空原油金银。

七,汇率变动

原油价格变动和美元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存在负相关关系,美元上涨使以美元结算的原油承压。比如,美元与欧元与人民币,都存在着竞争关系,也就是负相关。当非美元区域经济衰弱的时候,非美货币兑美元就减少,那么美元升值,相对的其他货币就会贬值,原油也就会下降。

八,异常气候

异常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还是以本次加拿大火灾为例,同样位于北半球,加拿大纬度大概在41°N—81°N左右,现在这几个月份正是加拿大最难熬的时候,也是森林火灾的高发期;同样的,高纬度地区(比如:俄罗斯),在冬季的时候,又格外严寒,风雪足以让所有的油田变成冻土甚至还会受到极夜的影响。

九,税收政策

税收是保证一个国家财政的最主要因素。税收加大时会减少原油开采的净利润,相应减少了开采时期的积极性。而且税收会降低新发现储量的投资回报。这就是说,税收太重,成产成本增加,打压原油生产的积极性。同时,税收增加,原油进出口亦会收到打压。

另外,原油与与美元呈负相关,美元与黄金呈负相关,那么,原油于黄金则呈正相关,当黄金持仓量与黄金期货大量买卖单也将推动原油价格的涨跌。

FX168财经网-全球视野下的中文财经资讯网站,专业外汇黄金原油期货等投资资讯网。

石油价格为何一涨再涨?

一、全球油气资源的政治性博弈和控制权争夺愈演愈烈,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空间可能被挤压

对于石油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专家汉斯·摩根索曾经有一段较为深刻的描述:“谁能把它们(指石油)加入自己的其他原料来源,谁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资源,并且以同样比例剥夺了对手的资源。在这个意义上,对它们的控制一向是强权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美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有法国,在近东从事那种被适当地称为‘石油外交’的活动,即建立势力范围,从而在某些地区得以独占石油储藏。”近30年来的世界石油资源较量和斗争史,以及未来世界石油资源格局的演变趋势表明,世界能源生产或消费大国,特别是美、欧、俄等国家和地区及其跨国公司,将会继续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争夺和控制世界上具有稀缺性、战略性的油气资源。2003年3月的伊拉克战争尽管有着种种理由,但是与1990年的海湾战争一样,它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与“石油”有关的战争。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并试图建立亲美的伊拉克新政权,是为了达到多重石油战略目标,其实质是为实现美国全球石油战略和全球霸权战略奠定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多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石油主要生产和出口地的中东、非洲、拉美、里海-中亚和俄罗斯东部地区,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油气资源争夺最为激烈的主战场。目前,世界排名前20家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8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而且,中国在海外的石油资源产地大多分布在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地区。所有这些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中国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所作的贡献不相称。中国必须依托大国外交、经济合作和一定优势的海权,在全球范围参与石油竞争,确保在海外石油市场份额及石油运输的安全。除了在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我国南海等石油资源富饶地区参与竞争外,还要参与西非、拉美、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的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寻求广泛的海外油气资源来源,以拓宽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空间。

二、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中心向亚太转移,中国将在获取海外份额油方面遇到更激烈的竞争

由于石油所具有的宽沸点、高能量和低污染的品质,石油日益成为支配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部分,在未来20年内石油仍将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处于领先地位。近10年来,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迅速上升且大体平衡。1999年北美洲和欧洲与10年前大体相同,其消费总量之和在世界消费总量中仍占50%以上。而亚太石油消费则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世界消费增长中心向亚洲地区转移。1989~1999年,世界石油生产和消费变化不大,但地区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北美洲一直是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大户。10年间,其消费总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只下降0.2%,同期石油生产比重却下降了2.9%。亚太地区成为了世界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10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地区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中印石油生产在亚太地区总产量中的比重10年中分别下降了0.4%和1.3%,而消费总量却上升了3.3%和1.2%。

亚太地区这种石油产量比重增长滞后,消费比重却大幅上升的反差现象,预示着该地区石油供给短缺及由此引起的对外依存度将持续扩大。这将是中国能源安全不可回避的矛盾。能源自给能力及其需求对外依存度,是一国能源安全环境好坏的两个关键标志。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此后中国的石油消费、生产、进口和进口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逐年增大。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有不同的预测,但其计算结果大体一致,认为中国未来20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2%。

三、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

近10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北美洲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区,其石油消费量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在1989~1999年下降了0.2%。而此间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量,却由19.9%增加到26.9%,猛增了7个百分点,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为2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将不可避免地使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中国石油威胁论”有所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

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这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美国美中防务委员会在2002年呈交给美国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在世界能源市场上正面临来自中国日益有力的竞争。同年6月,美国安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弗兰克·加夫尼(FrankJ.Gaffney)在众议院国际委员会的证词中指出,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美国与中国争夺能源供应方面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日本也有人认为,中国未来大量进口石油将引起世界石油市场的混乱,为了维护石油安全,中国可能采取军事手段,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近年来,美、俄、日等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意无意地干扰、排挤中国石油企业的对海外石油开发权公平竞争的几个实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五、全球石油供应链中断的潜在风险依然存在,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难以避免

世界石油供应链是否连续而完整、油价的波动能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仍然具有不确定性。这是未来各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国际环境,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各石油消费大国所严重关切和担忧的问题。国内外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国际石油供求态势大体平衡。除非受到国际政治、地缘战略等非商业性的剧烈争夺而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石油供应链应该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然而,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汽车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六、美国石油生产滞后,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将持续增高

美国石油消费占全球石油消费的1/4,而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则超过50%以上。因此美国石油供给形势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能源安全环境。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10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在已过去的10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预计未来10年,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近期的中心目标,也是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为什么国际油价一直下跌,中国的石油价格一直上涨?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由于油价反映了现货和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定价权,因此,不同时期油价的涵义有所不同。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石油的政治属性弱化,经济属性成为常态,金融属性越发明显,油价波动成为金融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播报的“油价”,一般都是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的即时价格,事后统计和研究用的油价则一般都是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2-01-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油气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由于国内油价调整与国际油价调整的时间差,油价调整存在滞后现象。国内油价根据22个工作日内布伦特、迪拜和辛塔原油在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进行调整。如果这三个地方的原油平均价格上涨超过4%,可以考虑向上调整。如果下降超过4%,可以考虑向下调整,导致不同步调整。

石油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化石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中国的石油储备实际上并不丰富。因此,从国家角度来看,减少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消耗,对确保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种资源产品,市场调节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并非所有的国际原油都能提炼成汽油和柴油。事实上,我们必须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国际油价。它的目标是国际原油价格。什么是原油,它是提炼汽油的原料,我们通常称之为石油。在炼油过程中,汽油是炼油的衍生产品。根据市场公开数据,国内汽油精炼水平的精炼油率约为60%,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左右。因此,在炼油过程中,这一损失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汽车尾气是近年来中国雾霾天气等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纯化石能源消耗几乎无法避免空气污染。然而,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降低到接近汽油汽车的水平。为了进一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将通过提高汽油价格形成汽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的巨大差价,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分析我国石油安全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

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核心是保障经济的持续增长,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又是这种技续增长的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支柱。石油的安全就是保证满足经济持续发展需求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

由于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油气在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地位,油气资源不可避免成为世界各国渴望长期拥有的资源财富。油气资源的开采利用理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六大原则。

生成条件:

要看生油层中有机质数量的多少,通常称为"有机质丰度"。主要测定其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以确定一个地区有无生油层、有多少生油层,并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好的、中等的和差的生油层,进行分类评价。

第二类为腐植型有机质,生物来源主要是高等植物,为III型干酪根,属质量较差的有机质。第三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有机质,为II型干酪根,是质量较好的有机质。实验室通过对样品的分析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确定一个地区的有机质类型,对有机质的质量作出评价。

50%依存度是国家石油安全的警戒线吗?

1.国际石油“需求动荡”将会威胁到我国石油安全

国际能源署日前表示,2005年的石油需求增幅将会较去年创纪录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依然脆弱的全球石油供应链仍有可能再次重演2004年需求动荡的一幕。国际能源署在月度报告中表示,去年的需求暴涨完全出乎市场人士预料,因此难以排除今年再度出现意外的可能。预计2005年的日原油需求量将增加140万桶,低于去年的265万桶。2004年的原油需求增幅是1976年以来最大的,几乎是最初预期的两倍。同时,美国东北部的寒冷天气及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可能再次削减配额的担忧推动纽约期交所石油期货再度逼近每桶50美元大关。二月份交割的轻质低硫原油报每桶49.26美元。目前外界猜测,由于夏季驾车季节前需求通常疲弱,欧佩克可能进一步削减产量,以推高油价。但国际能源署将第二季度对欧佩克石油的需求量调整到每天2680万桶,仅略低于该组织目前日产2700万桶石油的产量上限。国际能源署的报告称,挪威、加拿大和俄罗斯冬季的恶劣天气将增加全球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程度。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增量占全球41%——这一比例在今年还会增加,国际石油“需求动荡”也将威胁到我国石油安全。

燃油税不开征威胁我国石油安全

2.燃油税不开征威胁我国石油安全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曾晓安表示,国家将结合当前形势,根据节约能源和道路交通税费改革的总体要求,不断完善燃油税的改革方案,择机开征燃油税。燃油税开征受阻于“择机”长达10年之久。1999年通过的《公路法》修正案,将开征燃油税正式列入法案,上升到法律层面。随后出台的《交通和车辆税费改革实施方案》,对我国燃油税的纳税人、纳税环节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当燃油税的推出看起来顺理成章的时候,却一再搁浅。

此前,许多人把燃油税不能开征,归结为油价太高,这种托辞显然难以令人信服:第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开征燃油税的时候,将低油价作为必要前提。第二,油价的变化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油价的高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实际上,国内外油价本身就是一个互动关系:国内油价高的时候,国际油价更高,国内油价相对而言仍是低的(如目前的情况);国内油价低的时候,国际油价更低,国内油价相对仍然是高的(如2006年和去年年初,国际油价下跌而国内油价不调整)。

3.汽车产业发展威胁我国石油安全

在第五届长春汽博会期间举办的中国汽车·长春论坛2007峰会上,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的专家王忠宏公布了一项研究数据,数据显示,到2020年,即使严格控制下中国石油需求量仍将翻番,同时,机动车耗油量占石油比重将不断增加,将由2000年的三分之一增加到60%,届时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17%。快速增长的汽车工业对中国石油供应安全构成挑战。

 国家油气安全的表现形式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累计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4%。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4.8%。

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的十几年里,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一路攀升,到2006年突破45%。其后每年均以2%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2007年为49.6%,2008年为50.9%。

新中国刚成立时,由于遭到石油进口封锁,中国千辛万苦地找油。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飞机大炮的开动问题,也就是国防问题。但是今天,石油已经从国防血液成为中国的经济血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对于石油的需求有增无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冯连勇,依据其研究的“石油峰值”理论预测,按照目前的国内经济发展方式,2020年、2030年国内所需的石油量分别为5.3亿吨和6.5亿吨。而中国石油产量则预计在2015年达到高峰后开始减少,峰值产量不超过2亿吨。这意味着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越来越大,2020年、2030年国内供需缺口将分别为3.36亿吨和4.88亿吨。

2009年初公布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预测显示,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0%。而《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则指出,202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上升至64.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的有关研究也证实了这些预测:2020年我国石油的需求量将为4.5亿~6.1亿吨。届时国内石油产量估计为1.8亿吨,进口量将为2.7亿~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

石油进口量不断提高,至少有两个意义:其一,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石油进口量的提高,意味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迅速增加和自产石油的下降。其二,标志着我国国内能源供求将更多受制于国外。

从各国经验看,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0%,是一条安全警戒线。当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当石油进口依存度超过60%时,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加大。因此,很多专家认为,中国石油消费的进口依存度已达54.8%,这意味着中国能源环境已从“比较安全”向“比较不安全”转移。将一半以上的石油需求放在国际贸易上,这意味着国际油价波动、地缘政治、气候变化、运输等种种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意味着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变动联系更加紧密,涨涨跌跌将更频繁,也意味着我国面临着很大的石油依赖威胁。

前面的论述已经说明,本书所讨论的国家油气安全主要是指油气的供应安全。那么涉及油气供应安全又有哪些问题呢?我们从油气供应安全的表现形式来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油气供应安全。我们认为油气供应安全的因素主要有:油气储量、产量安全,国际石油市场安全,油气贸易安全,油气储运安全,油气勘探开采技术安全,国际石油合作安全等。只要在这些安全形式上严格防范和控制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恰当的战略与策略,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来有效地保障国家油气安全。本节主要就油气储运、油气技术上的安全问题展开讨论,国际石油市场与贸易、国际石油合作将分别在第四节和第五节讨论,油气储量与产量等问题将在后续章节继续研究。

一、油气储备安全

世界上资源战略储备问题的提出,最早出现在1917年的英国。这主要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经历,使各国政府认识到,争夺自然资源和原料是国际冲突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资源战略储备最早作为一种备战的重大措施而提出,而且大量的战略性资源储备是通过国际市场取得的。这种储备对矿产资源的实际占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储备的含义还远不止如此,它实际上是通过国际市场争夺世界矿产资源的一种形式,一些国家和企业,正是通过储备来控制国际油气市场的。但是,由于油气储备一般是国家为了保障油气安全而采取的战略性措施,成本较高,因此,多数为政府行为。下面我们从油气储备的产生来看看发达国家建立油气储备的意义,并借鉴其油气储备的安全措施。

1.石油储备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建立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的国家是美国。1923年,美国总统哈丁下令建立了阿拉斯加国家海军地下油储,以保障海军石油的安全供应。所谓“地下油储”是指建立这些地区的石油储量,对这些油区只探不采,仅在紧急情况下开采供海军使用。由于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以及战争的不确定性,从美国建立海军地下油储开始,油气储备的形式和目的开始多元化。

就目前各个国家所建立的石油储备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矿产资源战争储备,这种储备是从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军事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矿产资源储备,其主要用途是供战争时期使用。作为战争储备的矿产资源有很高的机密性,储备工作主要由国家政府来实施。

第二种储备是国家经济安全储备,这种储备是为保障和平时期经济发展,防止矿产资源供应中断,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消除市场大幅度波动而进行的储备,也主要由国家来实施。据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估计,世界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将会推动通货膨胀上升0.5%,经济增长放慢0.25%。2000年一季度,美国联邦储备局公布的国家发展数据表明,官方通货膨胀率在1.9%左右,但如果将油价暴涨也考虑在内,则其通货膨胀率为2.7%。同样油价暴涨也使欧元11国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能源成本增加将直接导致经济复苏的脚步减慢,因此建立国家能源储备,将有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特别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抛售油气战略库存,降低油气价格,使与油气供求关系十分密切的行业不会发生较大的波动,减少油气价格上涨的负面效应。

第三种类型是市场安全储备。这种储备是为防止由于季节变化、供求变化以及其他各种原因造成的油气供应障碍而进行的必要矿产资源储备。由于这类储备是为了保证矿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因此也叫商业储备,主要由大型油气集团进行。2000年上半年,埃克森美孚、BP等一些大油气公司业绩突出,收益比上年明显增长,其增长的原因,除了高油价因素外,不能排除这些公司在石油高价位时抛售低价油库存。因此油气价格对大型企业集团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型企业集团建立有一定范围内支配权的油气战略库存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为国民经济的能源供应设立可靠的战略保证,同时可以调节企业经济利益,规避国际油气价格的频繁波动,为企业利润平稳增长奠定基础。

1974年成立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在1998年的国际能源机构的国际能源计划协议承诺,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24个成员国要建立相当于各自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应急储备。

2.天然气储备

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天然气平均运距的加大,以及用气量的季节性和昼夜性变化,就会出现如何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和连续供气的问题。国外曾靠用金属储罐、储气管束和地下储气库储存天然气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金属储气罐和储气管束的容量不大,经济效益低,因而未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比较公认的储气方式是建设地下储气库,以便在用气高峰时补充供气量的不足。

目前,国外天然气地下储存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季节调峰、应急对策(短期)、牟利和战略储备(长期)四种。季节调峰型储气库,主要是适应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供求变化;以应急对策为目的的储气库主要应付供应源管线的短期中断供应问题;战略储备型储气库主要用来对付政治上的不稳定,国家禁止输出等长期停止供气的情况;牟利型储气库是随天然气现货贸易市场价格的变动而进行压入或抽出天然气,以及为其他公司进行储气服务,如加拿大。通过这种方式储气的商业集团可以牟取利润。许多国家的地下储气库的目的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目的兼而有之,以季节性调峰为目的的占多数,如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

二、油气运输安全

油气运输安全主要是指油气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能够安全地从资源开采地运输到消费地。石油运输可以采取海运、陆运、空运、联运、管道运输等多种形式。由于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之间远隔重洋,而且进出口数量庞大,所以,目前石油运输主要是海上船运。海上船运具有运量大、运费低,不受道路和铁路限制等优点。而天然气则由于其多以气态的形式存在,因而天然气的运输比石油更复杂,它还涉及气态天然气液化的问题,因此,本节就这些问题展开简单的分析。

1.海上航线

目前,海上运输线主要有: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航线,波斯湾—龙目海峡—望加锡海峡(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等(王金洲,1999)。在世界石油贸易中,北美地区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其贸易航线主要从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进入太平洋,然后到达美国的圣弗郎西斯科港。同时,日本进口的原油有60%多也是从中东进口的,也需要从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和中国的南中国海到达日本。这样,这条航线的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的战略意义十分巨大,也就成为了中、美、日等大国争夺海权的地带。

2.管道运输

采用管道运输石油具有运量大、安全、方便和运费低等优点,因而成为各国油田与油港、炼油厂之间的纽带,在石油进出口贸易中,也是与油轮相辅的运输方式。由于天然气的物理形态的特征,天然气主要采取管道输送。世界油气管道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形成了远距离、大口径的管道系统,二是管道分布广,但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前苏联。那里的天然气管道星罗棋布并已实现了国际联网。例如,天然气干线密度在美国为185米/千米2,在荷兰为265米/千米2,法国为48米/千米2。另外美国在天然气管输基础设施的规模和复杂性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截止到1999年末,美国有天然气长输管道408525公里,100余个州际天然气管输公司,管网遍及本土48个州。此外,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还分别有6条和4条国际供气管道。

西欧天然气供应最初是区域性的,但从荷兰发现格宁根气田后,西欧开始了天然气管网系统的建设。东欧也在积极扩建其输气管道。就参与国的数量而言,欧洲的天然气市场是全世界最复杂的天然气管网,天然气用户有两亿。

近几年来,随着天然气需求的增长,输气管道的建设稳定增长。全欧对清洁燃料需求的增长,正推动着由前苏联地区、北非以及北海外输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实施。欧洲目前在建和计划建设的项目中,有起自北海和阿尔及利亚的ZeepipeⅡ管线、“欧洲管线”、霍尔腾管线以及欧洲—马格里布管线。在东欧输气、配气管线的修复与新建计划正在进行。北非输气管线长度的增长与欧洲天然气扩建项目密切相关。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正在开始建设欧洲—马格里布管道系统在其本国的系统。在亚太地区,天然气和管道建设发展前景巨大。由俄罗斯远东地区向韩国和日本输送天然气项目正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管道项目。

就世界各国(地区)的管道建设与发展来看,有如下特点:

第一,油气管道建设与经济和资源的关系密切。世界油气运输,特别是天然气运输业最发达的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前两者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后者是世界天然气蕴藏量最大的地区。他们都有强烈的油气消费欲望。

第二,油气消费量是管道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北美、西欧、前苏联地区和中东地区是天然气和石油管道最发达的地区,同时前三者也是世界天然气最大的消费区。

第三,油气产区远离消费区是油气管道发展的前提。从世界储量分布分析,这种产、需区域严重分隔的现象将不断推动油气管道的发展。

3.LNG(液化天然气)船运

液化天然气是将气态的天然气进行液化处理,以便于运输,这种运输主要是指海上船运。亚太地区是LNG贸易量最大的地区,其次是欧洲。出口LNG的国家主要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尔及利亚、卡塔尔、文莱等国。其中亚太地区,除马来西亚有少量LNG向欧洲出口到西班牙外,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的LNG全部出口到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省。另外中东地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阿曼等国的LNG除少量出口到欧美地区外,很大数量的LNG出口到日、韩两国。中国可以从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LNG,确保中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从以上LNG的进出口国别方向来看,与石油进出口方向基本一致,因此,其运输特点基本一致。要保证国家油气供应必须兼顾所有这些运输渠道的安全。

三、油气技术安全

石油工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百年石油工业发展史已经证实技术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世界油气资源是丰富的,但是现在还有很多油气资源没有办法开采出来,如全球海上待发现油气储量的90%蕴藏在915米以下的深海。我国剩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前陆盆地、低渗透储层、碳酸岩盐层区、滩海及海域中,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很少涉足、油气资源禀赋非常复杂、目前技术还不成熟的领域。只有这些领域的勘探理论和技术进步了,才能带动储量增长和产量上升,才能满足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需要。没有技术的进步,或者技术被封闭起来,世界将面临油气供应危机。

近年来,世界油气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有美国石油公司所拥有的比较先进的油藏描述技术、钻井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集成技术等;日本和韩国有比较先进的LNG技术等。还有天然气水合物技术,将天然气转换为可用常规输油管道技术输送的液体燃料技术,管道泄露技术,地下储气库技术等。这些比较先进的储运技术一般为北美、西欧和前苏联地区的国家所拥有,拥有这些先进技术的国家,可以凭借其技术优势,与缺乏这些技术但油气比较丰富地区的国家和急需这些技术的国家展开合作,影响需要这些国家的油气管道的建设和油气的消费,确保拥有这些先进技术的国家在全球的地缘政治优势。

从石油公司的投资战略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油气公司集中精力经营核心业务,石油天然气部门的资本支出居公司各部门之首,其比例高达8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达90%以上,而在油气部门中,勘探开发支出占整个油气部门支出的绝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