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油价下跌了吗_角力是什么意思?
1.俄罗斯经济怎么了,卢布怎么贬值一半
2.两大电网狂砸巨资,充电桩行业爆发在即,概念股闻风而动
3.世界秩序重塑有四个动向,谈谈中国如何掌握国际秩序变革博弈的战略主动权
4.慈禧太后到底有多愚昧
5.求 近两年在 时政和经济方面的重要事件
6.安德烈 摩弗昌:俄罗斯经济究竟糟糕到什么地步了
7.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受哪些因素影响
8.09年,中国用250亿美元“救”了俄罗斯,自此打开能源合作新局面
俄罗斯经济怎么了,卢布怎么贬值一半
今年俄罗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卢布持续贬值。分析人士认为,卢布贬值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要国际油价维持在每桶90美元以下,俄罗斯卢布汇率就会继续下跌。
首先,地缘政治是卢布贬值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国家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的支持是造成乌克兰危机的主要原因,因此,自今年3月以来对俄罗斯进行了多轮经济制裁。这些经济制裁涉及能源、金融、军工等俄罗斯经济的主要领域,而且西方国家并不打算取消这些制裁。
其次,卢布贬值紧跟国际油价下跌的步伐。俄罗斯经济学家黑斯坦洛夫指出,俄罗斯经济(过去)能够实现增长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俄罗斯能通过能源出口获得大量收入,而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下跌,建立在原有油价基础上的俄罗斯财政预算无法实现,这自然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经济前景的担忧。
总结:美国压低油价,俄罗斯外汇减少,资本市场恐慌,资本外逃。
两大电网狂砸巨资,充电桩行业爆发在即,概念股闻风而动
在受到疫情的短暂冲击下,随着新基建的提速,充电桩行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机遇期。
4月14日,国家电网召开2020年全面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项目集中联动开工视频会议,宣布今年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
受此利好消息影响,充电桩概念指数行情走高,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充电桩概念板块于昨日收盘时上涨2.91%,69家企业上涨,1家平盘,仅3家下跌,其中,国电南自、云内动力涨停。不过,今日开盘充电桩概念的行情却接连下挫,今日下午收盘,仅有20家实现上涨。
此前,另一巨头南方电网也宣布未来4年将在充电桩领域计划投资251亿元,两大电网强势发力,为充电桩未来的高速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疫情之后,相关部门对充电桩更加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还是需要大力发展充电桩。”4月15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能源汽车分会副秘书长曾丕权告诉我们,如果充电桩布局到位,随着企业的降本增效,把电池成本再继续降低,新能源汽车市场将飞速发展。
充电桩概念长期看好
步入3月份,疫情冲击让新能源汽车行业陷入低谷,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配套之一,充电桩市场也未有积极的市场表现。
在国家电网宣布发力充电桩建设的消息之后,资本市场释放了一波利好行情,我们查询东方财富网获悉,充电桩概念总计73家成分股,昨日收盘上涨2.91%。其中,69家上涨,国电南自、云内动力涨停,1家平盘,3家下跌。
中超控股、国电南自分别领涨,上涨幅度为10.17%、10.03%,南洋股份、雪莱特、奥特迅都上涨超过6%;亿利洁能平盘;创力集团、胜利股份、茂硕能源分别下跌1.30%、0.28%、0.09%。
新能源车概念股也上涨2.%,其中,161家上涨,1家平盘,14家下跌。曙光股份领涨10.03%,宁德时代、奥特佳、欣旺达、科达利纷纷上涨10%。
不过,这波上扬行情并未延续太久,截止今日下午收盘,充电桩概念下跌0.66%,仅有20家上涨,1家平盘,52家下跌。
其中,国电南自上涨9.97%,比亚迪上涨3.83%领涨大盘。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涨幅或与其剥离半导体业务,引入战投,寻求独立上市有关。
对于充电桩概念的行情走势,资深证券评论员郭施亮告诉我们,充电桩概念股之前有所表现,是因为市场存在爆发式增长预期,但近期全球油价大幅下行,用油成本减少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热情。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恢复,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将大幅回升,与此同时,沙特阿美和主要产油国在4月13日达成了史上最大的石油减产协议,油价或在可预期内得以回升,这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是又一利好。
多方角力和不同因素都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的资本行情,不过在郭施亮看来,油价低迷更大程度上离不开市场的供需关系,长期来看,油价会存在价格修复需求,新能源汽车也是未来代步的重要选择方式,充电桩的建设并不会因为油价大跌而影响长期战略建设。
郭施亮还表示,对充电桩行业来说,中长期的需求仍存,但最终还是要看行业盈利前景、市场真实需求等因素,行业龙头企业中长期将受益明显,但行业内竞争也会加剧。
充电难充电慢仍是痛点
在国家电网昨日召开的会议中,还披露了充电桩项目将会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湖南、青海等24个省(市),并涵盖公共、专用、物流、环卫、社区以及港口岸电等多种类型。行业预计,国家电网此举可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过200亿元。
事实上,充电桩等基础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和不均衡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桎梏。目前,全国大范围多地进行充电桩的投入布局将有助于提高部分潜在消费者的购买电动车的欲望。
4月15日,曾丕权告诉我们,现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个主要难题就在于,一个是价格成本高,一个是充电难问题,充电难的解决办法之一就在于大量布局新的充电桩。
“目前充电桩的配套比例国内还是偏低,根据相关政策引导的比例,车桩比应为1:1,现在的数据是3.6:1,公共充电桩的缺口依然很大。”4月15日,上海咔酷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刘波博士告诉我们。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41.1万台,同比增加18.1%。截止2019年12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21.9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1.6万台,私人充电桩70.3万台。
而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高达38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31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充电桩等核心配套的实时到位也势在必行。
此前,南方电网也表示,计划未来4年投资251亿元建设充电设施,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
两大电网相继发力充电桩领域,行业在未来的持续高速发展将被看好,不过,如何才能保障提量又提质是行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目前,市面上的快充由于造价成本更高,对电力容量要求更严格,因此快充还未能得到大量普及,充电慢也困扰着大多数的新能源车主。
刘波向我们表示,目前充电难、充电慢仍是制约充电桩行业的痛点所在。虽然充电桩的大量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紧张的问题,但充电的功率小和不安全等因素还是需要逐步改善。
此外,充电场景种类多样也导致了充电桩较低的兼容性。曾丕权告诉我们,包括换电技术、充电场景等方面还是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城乡地区,车主充电不够方便。
曾丕权还表示,充电桩的利润很薄,加上目前国内的充电桩数量覆盖率不高,导致充电桩行业的盈利点偏低,不少企业的发展受到阻力。
不过,在有关部门和全行业大力促进充电桩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趋势下,痛点之下更多的依然是机遇。
刘波表示,公司旗下的交流充电桩可兼容各品牌车辆,直流充电桩体积小、支持多种应用及支付场景接入等优点。虽然目前行业竞争激烈,但在此番基建提速和政策驱动下,充电桩企业通过自身降本增效、不断创新、提升质价比等方式,依然能创造出良性的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国家在大力发展充电桩,行业机遇期显现,优质的产品智能化程度高,未来应该能更好打开市场。”刘波如是说。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世界秩序重塑有四个动向,谈谈中国如何掌握国际秩序变革博弈的战略主动权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变幻莫测、危机不断,其背后则是世界步入动荡多变的秩序重塑期,国际及地区秩序更替复杂、重塑艰难,各种矛盾亦随之叠加爆发。在此背景下,中国“战略机遇期”中的风险面有所上升。
第一,秩序之基呈现力量对比新分化。世界力量对比是国际秩序的基础,大国间实力消长必然引发国际秩序重塑,当今国际战略格局演进呈现新分化。
发达国家有升有降、分化加剧。美国经济复苏“一枝独秀”,“一超”地位回稳。以页岩气、3D打印、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动力释放,加之力度空前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奏效,美国2014年经济增长2.4%并向3%以上高位迈进,在2015年国情咨文中强调“美国业已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对外,美汲取“盲目开战”教训,注重施展“巧实力”,避免直接卷入军事冲突,而是强调借助盟友伙伴、利用与制造地区矛盾、假手多边规则、“制人”而非“制于人”等。与美国“走强”形成鲜明反差:欧元区复苏严重乏力,乌克兰危机与中东大乱局严重恶化其安全环境,可谓内外交困、影响力下降;日本“安倍经济学”穷途末路,外交上坚持顽固右倾、挟美自重、与邻为恶,方向性错误加剧实力下滑。
新兴大国有喜有忧、分化明显。中印继续领衔新兴经济体增长,2014年分别增长7.4%和6.9%,当前中国改革正挺进纵深,印度改革步伐也显著提速。俄罗斯与巴西因遭遇内外困境,经济增速大幅下挫:俄因乌克兰危机几番受西方制裁,国际油价持续下跌更是令其雪上加霜,预计2015年俄经济将萎缩3%;巴西受制于外需低迷,陷入了衰退滞胀。
国际格局渐呈中、美“两枝竞秀”与“双引擎”态势。金融危机引发大国力量对比重新洗牌,中美成为GDP总量在10万亿美元之上的仅有的两国,世界多极化格局渐入中美齐头并进与各自引领的新阶段。
第二,秩序之争凸显三对大国矛盾。大国是国际秩序博弈的主体,大国关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及地区秩序,当前大国博弈凸显三对矛盾。
新兴与西方大国两大“集群”竞逐国际秩序主导权。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继续发展,“金砖国家”成立开发银行,共同扩大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中俄共同致力于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另一方面,美国利用欧亚大陆两端地缘矛盾强化美欧、美日同盟,借助推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整合西方发达国家,极力把持国际体系主导权。
俄西矛盾激化,俄与美欧在乌克兰问题上激烈角逐。美欧与俄围绕乌克兰危机爆发冷战后颇为罕见的大国对抗,俄西矛盾骤然升级被指形同“新冷战”。在此较量中美成为操控矛盾的实际受益者,欧盟与俄则是“双输”。与此同时尽管美欧总体一致对俄,但也存在分歧,尤其是在美德之间。
中美“竞合博弈”更趋复杂。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缩小,双方战略竞争更趋激烈。政府不甘受制于乌克兰危机与“伊斯兰国”,执着在亚太方向加大投入,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重点介入亚太海洋争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强化同盟体系及美印合作,力求“限制”中国崛起、维持其亚太主导权。
第三,三大地区秩序艰难重组。地区秩序是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地区秩序变革也是国际秩序重塑的重要内容,当前东欧、中东、亚太三大地缘战略正经历“板块”裂变重构。
乌克兰危机冲击冷战后欧洲秩序。乌克兰危机折射出西方与俄激烈角逐东欧及“后苏联空间”。由于西方一再挤压俄战略空间,美在2014年初再度导演乌“颜色革命”颠覆亚努科维奇政权,招致俄强烈反击,俄趁机兼并乌克里米亚,俄乌在乌东部问题上对抗加剧。
大乱局瓦解中东旧秩序。2011年中东大变局以来形势复杂严峻,诸多矛盾交织发酵,尤其是“伊斯兰国”趁乱崛起、跨境库尔德人走向联合等挑战中东国家间既有边界,地区秩序及“变天国家”的内部秩序重建艰难。
三方互动博弈加剧亚太秩序“代谢紊乱”。美国多管齐下竭力攫取地区主导权。中国主动塑造稳步扩大自身主动权。区内一些国家或“脚踩两条船”,或傍美制华,努力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第四,非传统安全新挑战多发高发,凸显全球治理缺位失序。当前,非传统安全新挑战层出不穷、危害增大,彰显全球治理低效乏力及机制滞后。表现在:埃博拉等重大疫情挑战全球公共卫生防控机制;国际恐怖活动新的高峰期考问全球反恐合作,“伊斯兰国”、“基地”分支、“博科圣地”等一再制造血腥惨剧;气候变化危害呼唤全球集体行动;网络空间无序竞争折射规则主导权角力。
面对动荡多变的国际秩序重塑期,中国当以出台《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为契机,统筹内外,兼顾发展与安全,稳扎稳打、稳中求进、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牢牢掌握国际秩序变革博弈的战略主动权。
慈禧太后到底有多愚昧
其实谈论慈禧太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是绕不开管理的。大家都知道,一个企业家要获得成功,他需要不断地作出各种各样的正确的判断,而作出判断的依据则源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打个比方,现在油价下跌了,那么你作为使用者,你是囤积一些呢,还是观望一下,等再跌才买呢?这就需要对信息的了解和判断。那么晚晴是什么情况呢,晚晴政府虽然看起来是慈禧太后把持,慈禧是最高统领,能定夺生死,左右一切,但是它作出决策需要判断依据啊,晚晴其实是派系林立,各种势力交织的时代,洋务派、保皇派、南洋派、北洋派各种势力互相角力,此外世界各国对清政府又虎视眈眈,所以慈禧太后的决策就得依靠大清的官员了,一旦被糊弄,这个国家的决策就被带偏了。打个比方,1867的某一天,英国人策划修建铁路得以实施,一个叫杜兰德的英国商人出面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大约一里的小铁路,当时老百姓没见过,很害怕,大清的官员就给慈禧汇报,说洋人在宣武门外弄了铁龙,这下慈禧自然把铁路拆除。今天看来,好像慈禧很愚昧,排挤铁路,实际上大清的官员谁也没给慈禧太后解释这是什么玩意,没有人给太后说原理,别说慈禧不懂,光绪也不懂啊。另外,北洋派和南洋派之争,也直接造成了吴淞铁路被拆毁的悲剧。直到20几年后,李鸿章带着小火车的模型面见太后,给慈禧说清楚其中的缘由,最终才得到慈禧太后的点头,中国铁路才有了发展。再说说八国联军侵华,当时有主战派和主和派两方,端亲王载漪因为自己儿子当不成皇帝,对洋人怀恨在心,伪造了假的情报,说洋人要慈禧交出权,这慈禧一听,那还得了,直接导致慈禧断然与各国开战,最终发生了惨剧。当然,端亲王载漪最后也很惨,被流放新疆。所以我们不能说清廷的衰落完全就是慈禧的愚昧,她其实不愚昧,只是底下的人都在糊弄她,她作为女人,也不可能时不时去微服出巡,抛头露脸,她就只能深居宫中。包括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变法主张一下子就把数千年来执行的制度来个一刀切,谁受得了?(这就好比国家明天告诉你,你的退休金没有了,你自己想办法存钱养老吧,那你反不反?)所以慈禧把光绪软禁了(当然光绪本身也是傀儡)。日本不同,日本是从幕府过渡到明治天皇的,这意味着上一个朝代(幕府)已亡,新的时代开始,所以改革很好进行。所以晚晴的问题,更多在于清廷这个权利机构本身出了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慈禧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可以追溯到康雍乾时代的,是上百年来积累下来的顽疾。而决策这个问题,还延续到了国民政府,国民党最后也因此败走台湾。当然后来我们国家也出过问题,比如和那十年。
求 近两年在 时政和经济方面的重要事件
2009年考研时事资料汇总:国内国际重要事件 2008年12月29日11:28 海天教育 我要评论(0) 第 1 2 页
国际重要时事
1、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创新纪录,全球华人齐心协力护卫奥运圣火
3月24日,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奥林匹亚点燃,开始了历时130天、行程15万公里、走遍五大洲113个城市的传递活动。这是奥运史上传递路线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火炬接力活动。奥运火炬在中国境外传递过程中,引起当地民众、华侨华人的广泛关注。针对在部分城市传递过程中出现了抢夺火炬的行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展开了一系列护卫奥运火炬的行动。
2、胡锦涛访问日本,“暖春之旅”开创中日关系新局面
5月6日至10日,应日本国政府邀请,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首次访日。胡锦涛主席此次“暖春之旅”开创了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新局面。
3、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总统,普京出任政府总理
5月7日,年仅43岁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次日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正式任命前总统普京为俄罗斯新一届政府总理。俄权力新格局——梅普组合完成。
4、中国发生“5?12”特大地震,全民动员全力救灾,国际社会积极援助
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国政府和人民全力抗震救灾,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救援之手。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救援人员和各地志愿者赶到现场救援。许多国家政府、民间组织及民众纷纷捐款支援地震灾区。
5、朝鲜炸毁宁边核设施冷却塔
根据六方会谈2007年10月通过的《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共同文件,朝鲜6月27日炸毁了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冷却塔。炸毁冷却塔不是落实共同声明第二阶段行动的规定内容。朝方提前炸毁冷却塔显示其希望通过六方会谈早日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决心和意志,但因美朝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宁边核设施的去功能化一波三折。
6、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第十三届残奥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刷新奥运纪录、世界纪录及参与人数创历史之最
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在16天的比赛中刷新了38项世界纪录和85项奥运会纪录,全球共有45亿人观看。第十三届残奥会9月6日至17日在北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都创造了参与人数、创纪录数的新纪录。北京奥运会在奥运史上首次进行了全球数字媒体直播报道。
7、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冲突
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进入南奥塞梯控制区,并对其首府茨欣瓦利市进行炮击。当天,俄军开进南奥塞梯。26日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均表示反对。格鲁吉亚一时成为俄罗斯与西方角力的政治舞台。
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各国联手救市
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全球。从3月至10月,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全军覆没”,国际金融市场随之剧烈动荡,全球股市暴跌,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逐步显现。各国政府纷纷投入巨资救市以稳定金融系统,刺激经济发展。20国集团***会议、APEC会议、亚欧首脑会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均把应对金融危机作为中心议题。
9、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多项合作倡议,亚欧合作加强
10月24日至25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及能源、粮食、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的背景下,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等成果文件,通过了多项合作倡议,显示了亚欧加强合作的意愿。
10、巴拉克?赢得总统大选 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总统
11月5日,美国总统大选揭晓,47岁的民主党候选人巴拉克?以365张选举人票对173张选举人票的压倒性优势赢得大选胜利,成为美国历史上第44位总统,也是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的第一位非洲裔总统。
11、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
11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组太阳系外四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它们被称为HR8799星系和北落师门星b。研究人员至今已发现300多颗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外的行星,但都是通过测量它们的重力、速度和亮度变化等方式发现的。这次,人类首次直接捕捉到了行星的“真迹”。
12、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
11月26日晚,印度孟买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孟买市中心的火车站、酒店和市政府等多处建筑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长达59个小时的恐怖袭击造成195人死亡,295人受伤。
13、泰国政局持续动荡,总理沙马、颂猜先后下台,阿披实作为泰国最年轻的总理上任
12月2日,泰国宪法法院以贿选为由解散了总理颂猜领导的人民力量党及六党执政联盟中的另外两个政党,颂猜政府成为沙马政府之后今年第二个因法院判决而倒台的政府。12月15日,44岁的阿披实当选总理,成为泰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今年泰国政局混乱已持续数月。
14、索马里海盗猖獗,国际社会联手抗击
猖獗的索马里海盗近来连出重手。今年以来,亚丁湾海域已有上百艘船遭抢或被劫。12月17日,中交集团“振华4”轮遭遇海盗袭击,船长率领全体船员沉着周旋4个小时,在多国海军部队的舰艇和直升机支援下,最终迫使海盗退走。面对索马里海盗的猖獗,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制裁索马里海盗。欧盟、俄罗斯等国分别派出军舰前往,加强对海盗的打击。中国决定将派军舰参加护航活动。
15、国际油价飙升后急剧回落
1月2日,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后一路飙升,但自7月11日触顶每桶147.27美元之后,油价就一路狂泻。因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威胁。油价不到5个月便跌至每桶近40美元。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力推减产措施,但仍未能扭转油价下跌趋势
安德烈 摩弗昌:俄罗斯经济究竟糟糕到什么地步了
安德烈 摩弗昌:俄罗斯经济究竟糟糕到什么地步了
作者:安德烈·摩弗昌(Andrey Movchan) 卡内基莫斯科中心“经济政治”项目主管
在经历了两年来的经济衰退后,俄罗斯迎来了自己的2016年。自2013年俄罗斯GDP达到2.15万亿美元的峰值之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到2015年,俄罗斯GDP已降至不足1.2万亿美元。而据俄财政部和俄罗斯央行预测,在2016年俄GDP仍会进一步下跌。如今,俄罗斯的经济规模甚至小于墨西哥,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15位(人均GDP排名第75位)。
探究俄罗斯经济现状的成因,则要从2000年弗拉基米尔·普京上台说起。当时俄罗斯刚刚开始实施以以资源租金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即通过出口自然资源赚得现金,而这些现金不断流入与克里姆林宫联系密切的少数寻租人手中。这一模式在此后的12年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导致俄罗斯的预算收入、黄金和硬通货储备量,GDP增长以及汇率全都直接与石油价格挂钩。
不可否认,“荷兰病”是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尽管俄罗斯采取严格措施控制货币供应量、集聚大量黄金和硬通货储备(占GDP总额33%以上),但仍然无法完全消除自然资源部门的异常繁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国外投资和信贷也流入俄罗斯经济,但和占美国证券市场半壁江山的国内现金流不同,这种货币供给十分昂贵并且会对经济收入产生不良影响。2013年是俄罗斯的荷兰病最为严重的一年,以市场为主导的汇率和因通胀因素调整的汇率差值高达50%。
同时,俄罗斯经济发展也受制于贪污腐败,制度崩坏和对商人及投资者法律保护的缺乏。除此之外,石油美元收入对非石油产业的投资额从2009年开始急剧下降。虽然在2010和2012年间有过短暂回升,但由于投资萎缩和资本开支减少,俄罗斯的GDP 增长率此后便开始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率下跌,即便之后石油美元滚滚而来,国家公开宣布支持外商投资,也没能扭转颓势。随着行业垄断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上对国家管控的金融寡头(例如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的依赖,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而俄罗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也在宏观层面上愈发凸显。
俄罗斯起初乐观的认为国际油价会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并且欧洲各国长期需要俄罗斯的石油供给,所以当俄罗斯经济开始出现停滞现象时,普京政府并未太过在意,只是采取一些初级措施来维持其支持率,具体表现为:普京政府为庞杂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这一部分占到俄罗斯劳动力资源的38%)加薪,且加薪水平超过GDP和生产力的增长水平;大幅增加社会保障福利;低效盲目地使用预算资金。到了2013年,俄罗斯的工资水平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关税增幅大于8%,而GDP几乎没有任何增长,与此同时,投资额,基本建设水平和出口额均有所下降。
2014年,国际油价的下跌使俄罗斯国内的经济形式进一步恶化。这一冲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内的过度消费现象。事实上,俄罗斯GDP的下降更反映出了该国进口额下降,以及家庭和公司消费支出的减少。另一方面,石油危机也稍稍缓解了当时的滞胀状态,而俄罗斯央行采取维持较高水平的黄金和硬通货储备策略,这使得卢布对美元汇率减半,并缓解了从2005年开始就困扰着俄罗斯的荷兰病。
2015年的低油价几乎拖累了俄罗斯所有的主要经济指标。耐用品需求萎缩了近一半,进口额暴跌35%,用卢布结算的贸易额下降近12%,不仅如此,在2014年就已经几乎为零的国外投资,到了2015年更是全部蒸发。总而言之,在2015年,俄罗斯的GDP下降了3-5个百分点,而通胀率则高达14%-16%。
尽管俄罗斯的经济困难重重,但进入2016年,俄罗斯基本上已经从油价下跌的影响中恢复。其黄金和硬通货储备大体上和两年进口额持平,卢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通货膨胀也在逐渐缓解。当然,此前15年间盲目粗放的经济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会凭空消失。俄罗斯依然处于僵化的出租经济模式,其经济仍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科技以及人口三部“引擎”的支持。
尽管已经熬过石油危机,但俄罗斯现在仅仅是回到其固有的长期经济滞胀状态中,而唯一的区别只在于今日俄罗斯的经济规模小了很多。
2016年,俄罗斯的经济情况或许还会变得更糟。俄罗斯央行政策不利,已经让银行业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这不禁让人联想起199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对于俄罗斯来说,2016年最好的情况就是像俄联储银行行长赫尔曼·格列夫预测的那样,10%的银行会被吊销执照;而最坏的情况则是一到两家大型银行倒闭,并引发连锁反应,使整个银行系统产生恐慌情绪。
俄罗斯政府已经公开表示,他们一度为俄罗斯经济找的两个救心丸——进口替代和向中国靠拢——都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进口替代的不可行性在于俄罗斯的失业率低于5%且产能利用率高达90%;与此同时,俄罗斯在亚太地区贸易额中只占1%,而中国显然有更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
如此一来,俄罗斯政府只能对经济继续保持观望态度。从2016年的预算来看,俄罗斯毫无改革的希望,也无力寻求除自然资源之外的其他经济增长方式。当然,政府预见了这一年可能会面临的危机,所以也公开讨论过是否要向企业和个人增税或大幅削减社会开支(前者可能会加剧经济衰退而后者则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对政府而言,摆脱货币主义政策,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市场汇率,并对现金问题加以限制将会愈加困难。
当然,俄罗斯资金储备充足,经济发展仍具惯性,尚能撑过2016年,所以这一年并不太可能立刻发生任何剧烈变化。但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或将见证俄罗斯两大利益群体的幕后角力:其中一方能够通过产业国有化牟利;而另一方则可以从从国外投资中获利。前者推动国有化的努力会面临后者——即想要廉价购买俄罗斯企业并将其私有化的群体的竞争。迟早会有一方会赢得胜利,但或许不会在2016年就见分晓。
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受哪些因素影响
趋势一:全球经济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的新阶段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时间,但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国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大多数经济体仍需将“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15、2016年的全球增长率预期分别下调为3.5%和3.7%,全球将进入低于趋势增长的“新常态”。
全球贸易增长则更为缓慢。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全球贸易增长预测,2014年和2015年全球贸易额增长预期分别下调为3.1%和4%,远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10年平均贸易年增长率6.7%的水平。
趋势二:全球廉价资本时代可能将趋于结束
目前全球利率仍处于低位,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依然疲软,高负债居民信贷需求低迷,央行普遍执行刺激性货币政策。然而,廉价资本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
以往经济全球化中的过度消费、过度借贷、过度福利、过度出口的失衡关系正在被打破:一方面,外部需求疲软,贸易汇率风险、激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降低了新兴经济体的贸易盈余水平,全球贸易收支开始趋于平衡;另一方面,投资回报率、储蓄-投资组合、风险偏好水平等趋势性改变,也将影响全球资金流向,特别是随着美联储将进入加息进程,这种局面将推动全球长期实际利率上升。
趋势三:主要国家主权债务压力较大,“去杠杆化、去债务化、去福利化”进程还将持续数年
全球债务水平处于持续上升之中。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2007年中旬、金融危机前全球债务总规模仅为70万亿美元;但截至2013年底,这一规模就已攀升至100万亿美元,涨幅逾42%,全球债务负担占国民收入比例升至212%,其中政府及相关平台已成最大债券发行者。截至2013年6月,公共债务有价债券所占份额增至43万亿美元,相较2007年同期增长80%。除发达经济体之外,新兴市场在金融危机后通过各种刺激政策推动经济,信贷大幅投放带动了投资增速,相伴随的是私人部门债务大幅增加。
各国“去债务化、去杠杆化、去福利化”必然需要经历财政紧缩过程,将公共债务降低到可持续水平,公司和家庭部门必须提高储蓄,修补资产负债表。这个过程仍将持续数年,并对经济增长动力形成负面影响,抑制总需求增加。
趋势四:美国从宽松周期转向紧缩周期,恐引发全球金融格局大分化和主权货币洗牌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后,美元、美债再次成为全球资本的“避风港”和“安全资产”,特别是如果参考美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美元周期的关系,美元强势周期可能会持续4~5年左右,美元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是全球追逐的安全资产,增强全球,特别是新兴市场溢出风险。
当前新兴经济体企业外债高达2.6万亿美元,其中3/4以美元计价。目前,美联储结束量宽和美元升值已使新兴经济体企业偿还美元债务的成本开始走高,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风险上升,并可能传导至本国经济金融体系。
此外,美元升值也将导致其他非美系货币、新兴经济体货币出现一轮贬值潮,未来几年全球主权货币将面临新一轮洗牌过程。
趋势五:大宗商品繁荣周期结束,全球价格总水平趋于下降,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根据IMF评估数据,在1990~2013年之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2014年该数值预计为3.9%,其中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1990~2013年之间年均通胀率为2.3%,2014年仅为1.7%。2014年12月,美国CPI环比下跌0.4%,创2008年底以来最大跌幅。欧元区2014年12月CPI五年来首次转负,技术性通缩来临。
全球已有多家国际机构就此发布警告。IMF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将此视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大威胁,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结构性因素:一是大宗商品繁荣周期趋于结束引发价格危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特别是国际油价下跌势头2015年将延续;二是全球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供需出现缺口。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增量需求从美欧主导开始转变。中国成为全球需求主要支撑者,而随着近几年中国去杠杆化和去产能化,增量需求放缓,产出缺口开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场资源成为各国竞争焦点直接导致全球价格总水平下降;三是强势美元回归引发全球“输入型通缩”压力,另一方面加剧新兴经济体外债压力。四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处于劳动人口周期变化拐点。从长期因素看,2008~2014年叠加了美系国家和中国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人口周期拐点。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消费增长趋于停滞,这是导致供给失衡,并进一步引发价格总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趋势六、国际贸易“规则之争”已超越“市场之争”,成为新一轮全球化博弈角力点
全球贸易投资结构正处于调整时期。新一代国际贸易规则演进趋势将是以区域贸易规则创建为基础,辅以规范某一领域的诸边贸易规则的发展,通过货物贸易、投资、服务贸易规则的融合后逐渐形成新的多边贸易规则,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会更加激烈和隐蔽,从自由贸易转向规则贸易。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一是区域自贸协定竞争趋于激烈。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主导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诸(多)边服务业协议(TISA)等贸易投资协定谈判,力图推行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规则。
二是贸易与投资日趋融合发展。新规则体系强调货物贸易、投资和服务规则的整合。在投资领域,强化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在服务贸易领域,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建立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
三是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当前,世界服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从以自然资源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为主。如美国希望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的、高标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金融服务自由化及电信自由化,包括电子商务,促进软件、影音光盘等数字产品的贸易自由化。
趋势七:全球跨境投资总体趋缓,中国“走出去”步伐加快,将成全球主要资本输出国
全球FDI流量有望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进一步上升至1.6万亿美元和1.8万亿美元。但鉴于主要经济体增长的不均衡性、脆弱性、不确定性,以及美国及其他一些大国货币政策分化,也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影响全球FDI流向。
总体而言,全球FDI短期内不会出现强劲增长,但中国可能是一个特例。未来几年中国正面临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新阶段,通过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带动资源配置全球化拓展。据测算,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未来十年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6万亿美元,未来25年内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比重达70%。
趋势八:再工业化与新技术革命步入孕育期,将导致全球产业格局重组和重构
未来十年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正在启动“再工业化”周期,“再工业化”的本质是产业升级和“归核化”(即向设计、研发、标准等价值链高端抬升)。一方面,宽带、智能网络将继续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快速兴起。另一方面,集成电路将逐步进入“后摩尔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兴起也是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的一场变革。受此影响,“工业4.0”和产业物联网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颠覆性重构。
此外,全球制造业出现“制造业服务化”新趋向: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两个“70%”的现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国际制造业跨国巨头都在推进制造服务化转型,这意味着制造业服务化时代正在到来。
趋势九:全球资源能源面临新供给冲击,初级矿产资源、基础大宗商品需求将趋下降
全球资源能源领域的长期传统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并出现三大新趋势:需求增长的趋势性放缓、新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消费增长重心转移。
一、结构因素持续影响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变化。《2035世界能源展望》预计,从2012年到2035年,全球能源消费将增长41%,年均增长1.5%。增速将从2005~2015年的2.2%降至2015~2025年的1.7%,再之后十年降至仅有1.1%。
二、全球资源能源格局面临“新供给冲击”。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趋向低碳化,以新能源、环保、高附加值制造业、生产服务性制造业以及能够提高能源效率的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将成为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初级矿产资源、基础大宗商品,以及化石能源需求会趋于减少。
三、资源能源消费重心“由西向东”转移。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重心“由西向东”转移,全球资源能源消费重心也随之转移。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对全球经济和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趋势十:未来全球仍须高度警惕财富分配失衡加剧风险
未来十年全球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仍需高度警惕由于社会分配不公、财富分配失衡、新技术以及货币超发贬值致财富隐形再分配等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恶化的风险。
09年,中国用250亿美元“救”了俄罗斯,自此打开能源合作新局面
对于老股民来说,2007年股票熊市可谓是记忆深刻,从那一年开始,股市遭到重创,股票暴跌,无数人破产。起因就是2007年美国乃至全球遭受到了“百年一遇”的巨大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到信贷,再从银行到金融,美元主导的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崩溃。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危机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其中,那次的经济危机对俄罗斯打击最为严重。
对于美国经济危机,俄罗斯的一些专家从一开始对于此事带来的影响是 过于乐观 的,他们认为俄罗斯所依赖的实体经济是十分稳定的,不会被金融危机所击倒。
的确,俄罗斯土地辽阔,国库充盈,是世界第三大外汇储备国,同时石油天然气这种所有国家都十分需要的天然资源储备丰富,似乎无须担心经济危机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 俄罗斯甚至可以看作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 金融状况一度积极发展,俄罗斯的股市持续增长,似乎并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然而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
2008年8月,俄罗斯证券市场就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9月16日,一日之间,俄罗斯股票大跌,俄罗斯交易指数(RTS)下跌11.47%,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指数(MICEX)下跌17.75%。到了第二天,9月17日,股市再次暴跌,RTS指数下跌超过9%,MICEX指数更是大跌15%, 两家交易所被迫停牌 ,防止股市进一步下挫。
20天之后, “黑色星期一”再次上演,股市又一次大跌,交易所又一次被迫停牌。 同时,俄罗斯政府为了挽救低迷的股市多次向银行系统注资,然而投进去的钱就像是水滴遇到了火焰,快速蒸发,阻止不了总体上持续下跌的股票。
RTS指数一度从2008年5月中旬的最高点2478.87回落到10月31日盘中最低点758.71,短短5个月跌幅高达69.39%。
俄罗斯的经济政策缺陷导致的巨大隐患被彻底爆发。
因为欧美市场的银行利率比较低, 所以很多国外的投资者都会把钱存到俄罗斯银行里,这让俄罗斯银行的外债逐年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也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岛”。然而等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安全岛”并不安全,很多国外投资者抽资出逃,把自己以前存的钱取出来,这样持续的 资金外逃,后果就是俄罗斯银行面临破产。
要知道,银行的资金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它要靠资金的流动性来获得收益, 只出不进,银行最终会有没钱的那一天,对它的客户无钱可付。
俄罗斯银行在2008年面临的这个问题,让大量资金外逃的同时,没能有新的资金进来,因为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就是严重短缺的,此时没有人想要存钱,也就不会有贷款给银行,与此同时以前的贷款又面临赔偿问题,这样让俄罗斯银行根本支持不下去。
另外,因为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俄罗斯本国居民也开始大量从银行里取出钱财,短短几个月俄罗斯银行流失千亿卢布存款。
为了自家的银行能够支撑下去,俄罗斯政府倒是积极地在进行拯救, 不仅政府用国库储备多次注资,注资金额达11万亿卢布。
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同时召开紧急经济会议,帮助银行获得了巨额信贷,据估计, 银行从国家的反危机资金中获得了84%。 然而救下的大部分还都是储蓄银行、外贸银行、天然气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 其他中小银行还是摆脱不了破产、并购的命运。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就像多米诺骨牌,俄罗斯国内的经济一个接一个受到影响。
首先就是,银行带来的问题直接影响了 卢布的贬值 ,资金外逃,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迅速减少,新的外资进入缓慢,卢布持续贬值。同时,俄罗斯经济过于依靠能源出口,卢布的价值与能源价格息息相关。
然而此时国际油价持续性下跌,油价愈加下跌,卢布就愈加贬值, 恶性循环让俄罗斯经济是雪上加霜,状况不容乐观。
金融危机的扩散同时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减少, 俄罗斯的油气公司纷纷面临破产危机 ,公司经营资金短缺。不仅俄罗斯银行需要钱,这些公司同时也需要大笔资金来维持稳定。2008年,俄罗斯4家天然气巨头致信时任普京总理, 要求俄罗斯政府拨款偿还所欠的外债800亿美元。
除了油气公司之外,俄罗斯的 建筑企业,不动产价格, 汽车 制造业,冶金公司,零售企业都出现了大量的资金短缺,失业人数暴增, 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俄罗斯面临巨额偿债,一切在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2009年,一切发生了转机。
俄罗斯其实是不止一次发生过金融危机了,早在1991年和1998年就发生过两次金融危机,所以即使面临如此困境,俄罗斯政府也是有过去的一些经验去应对的。
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场打击,但同时也是一次俄罗斯改变的机会。西方资本早就对俄罗斯优厚的天然资源眼红,他们也想要分一杯羹,俄罗斯面临经济危机恰好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他们想要 蚕食掉俄罗斯的能源企业。
此时,俄罗斯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决定, 向东看,是时候与接邻的东方大国——中国,合作了。
俄罗斯早就开始计划 “远东开发计划” 了,而这次卢布贬值反而会让俄罗斯加快融入 “亚太经济圈” 。同时,俄罗斯与中国合作,也可以让俄罗斯避免过于依赖西方市场,缓解自身的压力, 在政治上达到制衡的目的。
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的经济有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自身,俄罗斯经济状况不好,中国对于俄罗斯的出口贸易等也会受到冲击,所以帮助俄罗斯尽快回复自身经济,也对中国有利。
所以与其说当时是中国向俄罗斯“输血”拯救了俄罗斯,不如说是趁此机会 双方达到了互利合作 。
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同时因为中国的众多人口,中国一直是 能源消费大国 , 进口大国 ,而这次经济危机恰好是 中国大举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有效时机 。并且俄罗斯的油气勘探开发 历史 悠久,也拥有丰富的资源储量,他们的技术和能源都是中国所需要的,这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虽然以前俄罗斯与中国也是拥有多次在石油上的贸易,并且贸易量也是与日俱增的,但大多都 是现货交易 ,中国购买俄罗斯开采好的石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可以长期合作的规模。
就这样,2009年2月17日,中国与俄罗斯正式签订著名的 “贷款换石油” 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总计 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 ,固定6%的利率,而俄罗斯则用石油换贷款,从2011-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段供给石油。
就这样, “贸易油”变成了“合同油” 。
2009年9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中国签署了《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再一次加强了 能源协作战略 的互惠互利。
同时, 2009年10月中俄成立第一家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象征着中俄对于能源领域的合作更为紧密。
“贷款换石油”中的250亿看似很少,毕竟俄罗斯政府此前为了拯救自家银行、企业,注资就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但是却给了西方资本家一个信号,不仅仅是西方有钱款储备,东方也一样。 如果西方资本家不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停手,让彼此之间能够 相互制衡 ,那么俄罗斯与东亚联手对抗,最后的结果就是 两败俱伤 。对于国家目前这个情况,俄罗斯并不会被搞垮。
最终,俄罗斯度过了这次金融危机,并且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仍然在继续,并逐步形成了 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的模式 ,直到现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 “一带一路” 的贸易发展模式,更好的应对油气、矿产资源对外进口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随着欧亚地区的紧密合作,有朝一日,“超级霸权”的国家也许不会存在,而 世界格局将会是多极化的 ,都拥有自主话语权的。
俄罗斯与中国的这一次合作,不仅改善了俄罗斯本国的经济环境,长远看, 更是俄罗斯在政治上对欧盟美国的一种牵制。
说起油气资源的合作问题,能源消费国与东道国的各种博弈中,不得不说各国都在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 中亚 。
中亚地区作为欧洲、亚洲和中东的中间地带自然是具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为权力真空地带,在大国博弈中主要形成了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相互竞争角力的政治格局。
俄罗斯一直都是中亚地区能源政治格局最核心的力量,中亚天然气管道和穿越里海的天然气管道等 欧洲能源走廊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均在俄罗斯的掌握之中 , 但是这种掌握自然不是美国想要看到的。
多年以来, 美国一直在利用资金优势打入中亚的能源圈,让中亚成为其自己的能源供应基地,打破俄罗斯对于中亚能源的垄断。 同时,美国还从政治军事等方面介入中亚事务,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 军事基地 ,还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获得了 多个中亚油田的勘探和开采权 。
中国经济发达之后,也在与中亚国家积极建设天然气管道和原油管道,并 成功打破了之前中亚各国对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依赖, 让中亚各国在大国平衡这一外交政策发挥到极致,更是在提升中国自身在国际上能源政治中的地位。
所以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也是 能源政治中博弈的结果 。
2009年,俄罗斯调整了能源出口的战略方向,能源战略开始向东亚蔓延。由于地理原因,亚太地区的石油煤炭产量有限,很大一部分都要依靠进口,所以整个亚太市场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是十分庞大的。
其中, 作为人口超级大国的中国,自然是对油气能源的需求量巨大,有着巨大的贸易空间。
俄罗斯与中国“贷款协议”的成功,让中国看到了另外一种关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的方式, 2009年,中国继与俄罗斯签订“贷款协议”之后由又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签订了 “贷款协议” ,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逐渐形成多元化, 从一开始单纯的油气贸易到后来的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和油气销售 等上中下游各个领域。
不仅如此,中国还发展出了 多种能源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就是 “贷款换资源”模式 ,这种贸易模式确定了未来的油气资源的供应,对于中国本身的油气需求来说,是一种保障。
对于能源供应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来说,能够缓解资金压力,是双赢的局面。但是由于签订的时候本质上还是“空头支票”,从本质上并没有实际控制到油气资源,还是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价格也是没有办法做到最优的。
继“贷款换资源”之后,中国又与俄罗斯发展出了 “双向合作”模式, 成立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俄能源资本开始合作。 中国能够学习俄罗斯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能让中国在俄罗斯境内的勘探开发合作打下基础,对于两国的能源政治来说,未来前景光明。
还有 , 与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经营模式 , 此模式的背景就是因为西方国际石油巨头已经在中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基础,同时中亚地区因为政治、战争、宗教等因素也是极其不稳定的。中国在中亚各国的石油勘探开发虽然相对稳定,但同时是有隐患的。 如果中国与中亚各国还有俄罗斯的石油公司直接组成战略联盟,就能够规避风险,进行有效的合作。
最后就是“油气-经贸”合作模式, 也就是 “一带一路”。
现如今,中国已经深入发展了 “一带一路” ,这不仅仅是在能源方面可持续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在其他方面,比如铁路、公路、航空、电网等互通网络,让资金贸易有了显著发展,同时中国也因为其消费大国的身份,在“一带一路”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保证了能源供应的稳定与持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