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东战争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两伊战争 阿富汗战争 科索沃战争 印巴战争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2.为什么美国要攻打利比亚?我想知道深层次的原因,谢谢!

3.科索沃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4.简述"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

5.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发动者和目的?对哪些国家打击?

中东战争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两伊战争 阿富汗战争 科索沃战争 印巴战争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科索沃战争石油价格_科索沃战争伤亡对比

第一点,中东战争指以色列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所开展的一系列战争(五次,好像2006年的黎以冲突一般没正式算作。)。中东地区的战争的话,主要的你基本都写出来了。另外,印巴战争不是中东地区,印巴冲突在克什米尔,到了南亚了。科索沃是东欧的,也不属于中东的战争,这个是东欧剧变引发的。

第二,直接关联的战争其实没有。除了中东五次是连续的之外,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这都是美国发动的,强要说也就是美国为了和战略发动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了。两伊战争的话是伊朗伊拉克的战争,两个半斤八两,打了八年除了烧钱还是烧钱,主要是边界和宗教冲突。

第三点,根源并不是以色列建国因其不满。如果是这个,两伊战争不会打响,美国不会几次打入中东。中东地区的和宗教还有历史问题都是根源。水土地的稀缺,人们会争;石油矿产还有苏伊士运河,人们也会争。分配的不平衡是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宗教方面,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中东战争),伊斯兰教内部什叶派和逊尼派(两伊战争);历史方面,以色列自古就在中东,被阿拉伯人灭了然后被迫流离,二战以后复国,引起了阿拉伯国家的不满,但是阿拉伯人打不过以色列人,一次两次都不服。以色列建国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根源,是中东战争的起点,但是大部分战争本质上还是和宗教的问题。

第四,说这些恐怖分子的性质,其实也不外乎宗教和本能的排外。不满意美国的入侵,渴望独立和自由,但又打不过美国。所以这些极端分子用了极端的手段来抗议来斗争。

当代的战争其实都是为了和信仰(古代基本也不例外)。领土争端说白了也就是争端,因为有利益在。中日为什么整一小小钓鱼岛?周边的油气,还有可以扩大的海端领土

为什么美国要攻打利比亚?我想知道深层次的原因,谢谢!

利比亚局势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三个问题来看。一是当前的世界局势。二是利比亚问题的实质。三是利比亚局势的走向。

一、当前的世界局势。

在过去文章中我讲过,近代世界格局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欧洲称霸格局,欧洲利用工业革命优势,在全球建立了殖民地体系,主导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这一阶段一直到二战结束。二是美苏称霸格局。二战葬送了欧洲的霸权地位,美苏通过二战顺利成为世界新的霸主。美苏各挟两大阵营,展开了全球争霸风云。那家伙,搞得全球乌烟瘴气。最后以苏联崩溃为结局,促成了新的世界格局产生。三是美国一超独霸格局。美国获得战略优势后,即开始穷兵黩武,先后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发起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四场大规模战争,而且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是新殖民主义的方式,进行了军事占领。这四场战争,不但没有巩固美国一超独霸的世界地位,而且使美国逐步失去了对多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面临崩溃的险境。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美国失去了政治、经济、金融、军事、文化霸权,美国全球的霸权体系,将面临地区大国的强烈挑战。自2008年以来,世界各地的热点问题,实质是美国主导的区域霸权与本区域大国的主导权之间的博弈结果。东北亚也好,亚丁湾也好,南亚也好,中亚也好,中东内乱也好,乃至北非内乱也好,外表看是其内在矛盾,实质是美国与区域大国博弈的火花而已。这种碰撞后的结果,将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新秩序的产生。

能和美国博弈的世界性大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政治上足以自立。这需要在联合国,具备常任理事国资格。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中、俄、欧,其中欧盟必须以联合姿态出现,否则也无法自立。二是军事上足以自立。这需要是导弹大国、核武器大国和国防工业自立的国家,符合这一条件的,只有中、俄、欧、巴基斯坦、印度。三是经济上足以自立自保。这需要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有丰富的各种、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有独立的经济政策,有门类齐全比较先进的工农业体系,符合这一条件的,有中、俄、欧三国。所以,能够有资本有实力与美国进行全球博弈的国家,只有中俄欧三国。中俄欧三国的影响力将随着美国的全球影响力消退而逐渐增长,在全球发生的所有热点矛盾中,中俄欧都将积极参与,不会袖手旁观。

二、利比亚问题的实质。

法英美等西方列强对利比亚大打出手,在于以下三大原因:

(一)在多极化战略态势下,欧美想继续主导世界事务,杀利比亚这只“鸡”,吓唬第三世界的众多“猴子”。

说实在的,法英美意为主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大打出手,这一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因为美国刚有侵略伊拉克血的教训,北约正在经受阿富汗战争的煎熬,在联合国不授权的情况下,法英美是无法对利比亚进行军事侵略的。我意外的不是发英美不对利比亚取军事行动,而是为什么中俄等没有投反对票,而是投弃权票,无形中给了法英美军事行动以某种“师出有名”的理由。

近几百年来,从中国的战争到现在利比亚战争,主导世界的一直是西方的炮舰政策。所谓的国际法和仁义道德,不过是西方列强嘴里的遮羞布和而已。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深刻认识。从近代世界格局的演变中,先是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主导世界;后是美苏主导世界;后演变成美国主导世界;现在是欧美有联合趋势,想争夺世界主导权。这次法英美联合行动,对利比亚取军事行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世界主导权的争夺,杀“利比亚”这只鸡,来吓唬第三世界的众多猴子。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千万不能低估了法英美意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力度,如果可能的话,卡扎菲可能面临着米洛舍维奇的同样命运,以显示欧洲的权威。

(二)利比亚是一块肥肉,是西方列强在新世纪进行新殖民主义的开始。

利比亚的特点是:一是北非国家,是欧美列强登陆非洲的前进据点。二是石油大国。石油是工业化国家的血液,美国需要石油价格猛涨,欧洲需要稳定石油来源,具备侵略价值。三是地中海国家,对控制地中海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利比亚的这三个战略价值,注定了它是列强掠夺控制的对象,而卡扎菲这个民族主义者,注定成为欧美列强的挡脚石、拦路虎。这才是美英法为什么一定出手,用武力推翻卡扎菲的原因所在。什么大于主权,什么人道主义援助,都不过是列强入侵的借口和遮羞布而已。从战争到利比亚战争,欧美列强主导的世界历史,从来没有改变过侵略战争的性质。相信欧美嘴里的仁义道德,那无异于与虎谋皮、与狼共舞。

(三)法英美意各怀鬼胎,战略意图和利益不一致,将在军事行动后,矛盾凸显。

这次军事行动,是举着联合国允许设立禁飞区的旗帜去打的,但参与的法英美意各大国都心怀鬼胎,心思不一。法国想通过打利比亚这只鸡,吓唬地中海的众多猴,获得整合地中海联盟的主导权;美国想通过打击利比亚,打击欧元区后院,挽回自己在世界影响力下降的颓势,同时搅动石油价格暴涨,缓解美元霸权被挑战的压力;英国是打酱油,既讨好美国,又讨好欧盟,同时想趁机渔利,获得一杯羹。

所以,法国想速战速决,甚至不排除和卡扎菲和解谈判的可能,促使卡扎菲下台,达到主导北非局势的目标;美英则想持久战,倾向于科索沃模式来塑造利比亚危机,彻底摧毁卡扎菲基础。在第一阶段目的达成后,法美英对利比亚的战略分歧将日趋凸显,同时欧元和美元的战略冲突矛盾也会凸显,同时中俄德等大国在联合国层面、非盟层面、阿盟层面的互动,也会对利比亚局势走向形成制约。

三、利比亚局势的走向。

如果没有外来大国力量的武装干涉,利比亚问题就只是国内内乱问题。从力量对比和民心对比看,卡扎菲胜算在望。但是法美英现在武力干涉了,利比亚局势的走向将由大国博弈的结局来决定。利比亚的内乱问题,已经上升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层面上来。论法英美与利比亚的军事力量对比来说,利比亚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法英美的军事力量相抗衡。因为信息化水平太低,沙漠地带最有利于法英美武器威力的发挥。所以,卡扎菲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法国倾向于通过“以打促谈”,来扶持反对派力量获得,从而获得利比亚的主导权;反正利比亚是欧盟后院,美英倾向于“越乱越好”的意图,想用“科索沃模式”来瓦解利比亚,甚至将卡扎菲送上西方海牙国际法庭。中俄德,则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利比亚内乱问题,不赞成武力干预,非盟、阿盟也是如此观点,更不主张用科索沃模式、或者伊拉克模式来解决利比亚问题。所以,利比亚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之间博弈的战略问题。目前还只处于第一阶段,随着纵深发展,牵扯到大国的全球利益,大国之间的博弈会日趋明显。

个人认为,利比亚局势很难用伊拉克模式来解决。即法美英意等列强,如同入侵伊拉克一样入侵利比亚,夺取利比亚的石油和财富。这种侵略行为,中俄、非盟、阿盟等世界大多数国家不答应,利比亚人民也不会答应。美英入侵伊拉克,已经制造了大量的灾难。伊拉克人民现在所承受的苦难,就是利比亚人民的未来,这活生生的血的历史,必将迫使利比亚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法英美意等列强的入侵。美军在伊拉克的失败,使美国对地面占领一个国家将投鼠忌器。法国如果坚持这样做,那么法国将失去在欧盟的主导地位。

利比亚也很难用科索沃模式来解决,因为中俄德、非盟、阿盟不会支持。作为欧盟来说,战略目的在于收服地中海区域国家,杀了一个卡扎菲,可能将迫使地中海周边诸国都纷纷寻找其他大国庇护,造成战略上的被动。科索沃是过去苏联的势力范围,本不是欧盟的地盘,欧盟出兵,是在抢地盘。利比亚本是欧盟后院,对欧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欧盟想主导北非、地中海,但不想搞乱北非、地中海,区域的不稳定,将使欧盟经济雪上加霜。所以,目前卡扎菲具有一定的谈判资本,通过中俄出面和欧盟谈判,应该可以达成目标,局势可能会很快趋于稳定。通过中俄出面,是给卡扎菲做担保用的,也可监督停火协议的真正实行。

所以,利比亚局势走向,关键点在于卡扎菲战略思维的转变。卡扎菲要认识到,自己是处于欧盟腹地的小国弱国,是处于美国掌控的地中海区域的小国弱国,抵挡不了法美英的高科技武器打击。而要善于借势,就是借助大国的势,来最大限度维护本国的利益。作为欧盟来说,战略思维也要转变,要深刻认识到,北非内乱,最受损伤的是欧盟经济,美英是外来户,唯恐此地不乱,想依仗美英力量来狐虎威,最后只能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会造成自己战略上的被动。我还是那句话:北约不瓦解,欧盟难自立。欧元和美元,斗争会日趋激烈,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

科索沃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战争起因

科索沃战争的内在原因是由来已久的。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有200万人,其中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塞尔维亚人不到10%。由于阿尔巴尼亚分离主义分子主张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并且想与阿尔巴尼亚合并,他们的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残酷虐杀塞尔维亚族军民,塞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坚决镇压了阿族分离主义分子,由此引发了科索沃危机,并最终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介入发展为战争。

科索沃战争的外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寻求各自战略利益的必然。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种力量加速重组,多极化得到新的发展,但美国的“一超”地位尚未受到动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战略失衡加大,干涉与反干涉的矛盾更加突出。世界军事领域发生着深刻变革,发达国家从中获取的军事优势已成为其推行强权政治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欧洲推行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全面扩张战略,与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统一的巴尔干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形成了尖锐的战略冲突。随着南联盟内部科索沃独立问题的出现,西方国家借机大举介入,导致双方矛盾全面激化。南联盟坚持反对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同时反对北约支持该地区阿族分裂势力独立和干涉南联盟内政,但遭到北约的拒绝。

3月23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下达了对南联盟大规模空袭的命令,科索沃战争爆发。战争的本质是一场北约集团以新干涉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北约由此开了一个危险的先河。

◎战争经过

这场战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首轮空袭与全国总动员阶段,增大空袭强度与支持持久作战阶段,扩大空袭规模与继续顽强抗击阶段,继续猛烈空袭与接受停火条件阶段.

⒈战争第一阶段(1999年3月24日至3月27日,历时4天)

北约:对南联盟发动首轮空袭,基本夺取制空权。

南联盟:实施全国总动员,奋力抗击敌人。

1999年3月24日晚19时55分,北约发动了首轮空袭,对南联盟军队的防空导弹阵地,雷达站,机场,指挥控制中心和通信系统等军事目标实施了重点打击,企图迅速瘫痪南军的防空体系,全面夺取作战地域的制空权,以确保北约飞机在南联盟上空活动的安全,为后续阶段的大规模空袭创造条件。

在这一阶段,北约对南联盟共进行了四轮空袭,主要目标是摧毁南联盟各地的雷达和发电站。南军民在米洛舍维奇的领导下,立即进行全民战争动员,奋勇进行反侵略战争,使用萨姆-3型防空导弹击落一架F-117A飞机。这是该型号飞机自问世以来首次被击落,极大地鼓舞了南军民的士气。同时,南军飞机也升空作战。但由于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南战机无力与敌机抗衡,损失严重,先后有5架先进的米格-29型战斗机被击落。

北约共出动飞机1300多架次,发射巡航导弹400余枚,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比例高达98%,基本取了战场制空权,但并未完全达到作战目的。南军防空设施虽受到严重破坏,但指挥系统仍在运转,南军通过机动防空等方式保存着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

⒉战争第二阶段(1999年3月28日至4月4日,历时8天)

北约:重点打击南联盟防空系统,并不断增大空袭强度。

南联盟:适度调整作战方针,坚持持久作战。

3月28日下午,部署在亚得里亚海的美国战舰首先向南联盟黑山共和国的波德戈里察地区的场发射了2枚巡航导弹,进而开始了北约第二阶段的作战行动。随着南联盟天气状况的好转,北约扩大了空袭规模,由过去的间歇式空袭改为24小时不间断打击。

在这一阶段,北约空袭的决心与强度远远超出了南联盟方面的预料。南军调整了作战方针,取保存自己,持久作战的方法,将飞机,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装备隐藏在各战略要地的战备工程和防空设施里,并巧妙设置大量目标,阵地,使敌人难辨真伪;进一步加强要地防空;继续进行地面作战准备,在科索沃边境地区重要通道埋设大量地雷,加强南马,南保边境的防御力量 ;继续执行“马蹄铁”,向“科索沃解放军”发起猛攻;加强情报工作,防奸反特。在作战中,南军继续取得新战果。3月29日,俘获3名美军特种部队士兵。与此同时,南联盟积极开展政治外交活动,争取外援和世界舆论的同情和支持。由于南联盟的军民的抗敌意志十分坚强,北约原数日内用军事手段解决科索沃危机的企图彻底破产,被迫向战区增派兵力,其中包括一个航母编队和B-1B战略轰炸机在内的130多架作战飞机。

⒊战争第三阶段(1999年4月5日至5月27日,历时53天)

北约:扩大空袭规模。

南联盟:继续顽强抗击。

北约为了加强对南联盟打击的力度,尽快实现其战争目的,继续向战区增派兵力,到本阶段作战行动结束前,北约部署在亚德里亚海海域的作战舰艇已达40余艘,参战飞机达到1100余架。北约重点打击的目标,一是南军的指挥控制系统和雷达站,导弹阵地,机场等防空体系;二是南军的军事基地,有生力量和坦克,火炮,装甲车辆等重武器及运输设备等;三是南联盟的通讯系统,重要的交通运输干线和枢纽,重要的工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但是南联盟的内务部,国防部,空军防空司令部甚至总统官邸等重要机构。

北约在这一阶段还加紧实施对南联盟的海上石油禁运等经济制裁措施,并广泛取了心理战,电子战,情报战和特种作战等多种作战样式。

南联盟在整体防空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仍能依靠小规模的防空游击群打击空中之敌。在顽强抗击的同时,南联盟继续加强外交斗争,取国际社会支援与援助。尽管南联盟竭尽全力抗战,却难以扭转战争态势,面临的形式越来越严峻。一是损失巨大。到5月22日,北约出动的25万架次的空袭行动,已造成南联盟6000余人伤亡,财产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大量桥梁,道路,电厂,油库等基础设施,严重影响民众的生活。二是外援无望。俄罗斯等国对南联盟的支持仅限于道义上的声援和人道主义救援。三是周边安全环境恶化。自战争爆发以来,与南接壤的所有国家都站在北约一边。四是国内悲观失望情绪。有的部队士气低落,发生了数起兵变或叛逃,反对党也乘机发难,要求尽快同北约就科索沃问题达成协议,早日结束战争。南联盟不得不正视面对的严峻形势,在继续抗战的同时,积极寻求其他途径结束战争。

⒋战争第四阶段(1999年5月28日至6月10日,历时14天)

北约:继续保持猛烈的空袭势头,削弱南作战势力和战争潜力。

南联盟:难以继续抵抗,决定有条件接受北约的和谈条件。

1999年5月28日,北约实施了自战争爆发以来最猛烈的一次空袭,共出动飞机792架次,击毁或摧毁南军几十处军事目标及桥梁,电厂等基础设施,致使几个大城市断电停水。6月1日起,北约主要集中打击科索沃境内的南军地面部队,警察部队,重型武器装备,防空阵地,机场等军事目标。同时,北约扬言,如果南联盟在未来3周内仍不接受北约提出的条件,将考虑实施地面作战的可能性。

北约两个多月的狂轰滥炸,给南联盟造成极大的战争灾难,使其蒙受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面对这场以空袭为主的战争,南军取疏散,隐蔽,机动等战术,有效地保存了相当程度的作战实力。但由于国力弱小,缺少反击武器,南军御敌乏策,退敌无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打击。在这种局势下,南联盟举行高级军政会议,决定接受八国集团就解决科索沃问题提出的协议,与北约举行停战谈判。6月10日,南军按照撤军协议开始大规模撤离科索沃。当晚,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克拉克下令暂停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78天的科索沃到此结束。

简述"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baike.baidu/view/889.html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

://baike.baidu/view/288526.htm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发动者和目的?对哪些国家打击?

海湾战争发动者是北约,因为当时伊拉克侵占了科威特,并将其划为第19个省,多过联合部队打着恢复科威特国家主权的旗号,侵占伊拉克;

科索沃战争发动者北约,对南斯拉夫(南联盟)进行打击(原因是原属南联盟几个国家,如黑山、塞尔维亚宣布独立,南联盟盟主不同意,发动军事行动,导致科索沃战争);

第一次阿富汗战争发动着苏联,意图干涉阿富汗内政;第二次阿富汗战争发动者北约,意在打击塔利班恐怖组织;

伊拉克战争(又称第二次海湾战争)发动者北约,以伊拉克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入侵伊拉克,推翻萨达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