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价1955美元_金价突破1765美元
1.美林公司的大事记
2.刚解放时期多少钱兑换一美元
3.纸币和货币关系
4.高中历史老教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具体哪一个时间形成?
5.中国货币发展史
美林公司的大事记
美国银行2008年9月15日发表声明,宣布以接近500亿美元总价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以下为美林公司大事记:
1885年 公司前身成立
1914年 1月查尔斯·梅里尔开办查尔斯·E·梅里尔公司,埃德蒙·林奇加盟。当年5月,公司在纽约华尔街7号设立办公室。
1915年 更名“美—林公司”。
1930年 公司将业务集中在投资银行领域
1938年 林奇去世;公司更名“美林公司”。
1941年 成为华尔街上第一家发行企业年报的公司
1946年 公司建立资金管理学校,就是现在的金融咨询公司
1955年 公司年签约额突破10亿美元
1956年 帮助福特汽车公司上市,当年为其融资10亿美元;梅里尔去世。
1958年 更名“美林—皮尔斯—芬纳—史密斯公司”。
1960年 在英国首都伦敦设立办公室
1961年 在东京开设代表处
1964年 在日本首都东京设立办公室,收购C·J·迪瓦恩公司,进军固定收益证券领域。
11年 在纽约证券上市。
13年 公司成为了证券投资公司
16年 资产管理部成立
1982年 在香港建立了地区总部
1985年 作为第一家外国证券公司进入日本证券市场
1993年 成为第一家在中国开设办事处的美国证券公司
1999年 最后一次荣膺世界最大股票和债券承销商头衔,次年把这一头衔拱手让给美国花旗集团,同年进入数字时代,在网上开始业务经营
2002年 斯坦利·奥尼尔任首席执行官(CEO)。
2006年 收购美国国民城市银行公司旗下“第一富兰克林金融公司”。这家公司主营次级抵押业务。
2007年 10月抵押业务亏损累加迫使奥尼尔卸任董事长兼CEO。
2007年 12月纽交所—泛欧证券CEO约翰·赛恩接任公司董事长兼CEO。
2008年 6月30日前一年时间内,公司抵押相关业务净损失大约190亿美元。公司开始从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投资者处募集资金,出售风险资产。
2008年 9月15日美林公司同意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
2013年4月12日和15日两个交易日,国际现货金价暴跌超过150美元,一度跌至1385.5美元/盎司,跌幅超过10%。这次黄金暴跌的“幕后黑手”,坊间认定的“头号嫌疑犯”是美林公司。
刚解放时期多少钱兑换一美元
第一阶段: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这一阶段是指自天津解放到全国实行财经统一以前.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汇价不断上升,人民币对外不断贬值.
华北解放后,为了开展对外贸易及国际汇兑业务,迫切需要解决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价问题.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1月18日人民币对西方货币汇价最先在天津公布,$1=?80(旧币),随后上海、厦门及广州相继解放,由于各地物价不一致,上述四个地方取分别挂牌办法,牌价也不一致,直到1950年7月8日全国汇价才统一.
由于当时我国还不能控制通货膨胀,物价不断上周,149年6月上海批发物价指数为100,到1950年3月该指标为2242.93.之后人们汇价不断调整,到1950年3月13日,$1=?4200(旧币),共调高49次,平均每月调高3.5次.
由于人民币没有规定含金量.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能以金价作为计算标准.当时计算与确定人民币汇价时用的是物价对比法.物价对比法包括三部分:(1)出口物资理论比价;(2)进口物资理论比价;(3)侨汇购买力比价.其中主要的是出口物资理论物价,侨汇购买力比价适合用于测定汇价是否有利于侨汇.
当时人民币汇价制定的原则是"奖励出口,兼顾进口,照顾侨汇".由于当时进口业务中有大量私商的存在,因此在汇价制定上使私商有利可图,无暴利可得,符合中央对私商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在照顾侨汇方面,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尚未制止,物价仍在不断上涨,我国取"原币汇款"的方法,其内容是银行结汇当日不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而以"原币汇款"的方法通知侨眷,侨眷到接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银行按结汇日当天牌价折算支付人民币,这种做法保障了侨眷的利益.当时确定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后,其其他货币的比价是通过各自与美元的比价套算出来的.
第二阶段: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这一阶段指从全国贯彻统一财经工作的决定起,到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这一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不断下跌,人民币对外币不断升值.
1950年3月全国贯彻统一 财经工作的决定后,迅速制止了物价上涨,物价转为下跌.1950年6月至7月,为了照顾私营工商业,取了调整物价法、调整工商业的措施,物价出现调整性回升,之后全国物价走向稳定.1952年,上海批发物价指数每月下跌0.65.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3天后美国参战,美国在国际上大量抢购战略物资,刺激了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当时美元及西方货币迅速贬值,我国必须加速进口,否则将遭受西方货币贬值的损失.朝鲜战争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范围广,措施严,所以我国也必须大力推动进口.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币制定的原则改为"进出口兼顾,照顾侨汇".1952年12月人民币汇价为$1=?26170.
由于物价下跌,汇价下跌,在照顾侨汇上取了"人民币汇款"方法,其内容是银行在结汇日当天按结汇日外汇牌价折算人民币,然后按人民币数额通知侨眷,所以侨眷到结汇日去银行结汇领取人民币时,所得到的人民币是以银行结汇日牌价计算时,而不是按已经下跌的结汇日牌价计算的,从而保障了侨眷的利益.
第三阶段:1953年1月至13年3月.这一阶段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份、建设时期开始,到西方国家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结束,该阶段人民币汇价的特点是,除对个别外币外,汇价基本保障稳定不变.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金融及物价基本稳定走向全面稳定.1955年3月1日,我国发行新人民币,以1:10000的比率回收人民币.这一时期,我国对私商改造完成,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因此,在制定汇价时与前两个阶段不同.前两个阶段由于私营进出口商的存在,在汇价制定上必须结合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老驴私商的利益.但外贸由国营公司统一经营后,国营公司所考虑的是如何完成国家所制定的进出口的问题,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人民币逐步与进出口贸易实际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了.
这一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副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而轻工业、重工业产品出口比重上升.由于农副产品出口换汇成本较低,而工业品出口换汇成本较高,在当时情况下出现了出口普遍亏损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部门取进出口统算方法,也就是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外贸部与财政部统一结算的方法.再加上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所以制定人民币汇价时要参考西方国家所公布的汇价.只有西方国家实行法定贬值时,人民币汇价才做调整.例如1967年11月18日,英镑贬值14.3%时,人民币汇价从?1=?6.893改为?1=?5.908.
第四阶段:13年3月至1980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使人民币不再可能继续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汇价水平.
13年3月,西方国家实行浮动汇率制,从而西方国家不再公布汇价,中央银行也不再有义务维护汇价而进行干预,汇价随市场供求关系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制定人民币汇价时不再以各国的汇价作为参考.另外,从1968年起,我国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国际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对外也使用人民币结算,而且口径扩大.因此,在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避免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的影响,为了贯彻对外经济往来中的平等互利原则,从而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援助及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汇率的制定改为参照国际市场上的汇价变动的情况进行经常调整.
第五阶段:1981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是指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及贸易内部结算价的时期.
从1953年起,人民币汇价逐步与物价相脱节,汇价起不到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作用,同时也起不到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作用.长期以来形成出口赔钱、进口加成赚钱,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奖出限入,促进外贸企业内部经济核算,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从1981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公布牌价,适用于非贸易外汇,另外实行贸易内部结算价,适用于贸易外汇.贸易内部结算价是调节进出口贸易的一项经济措施,是一个平衡价.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1=?2.80)高于非贸易外汇兑换牌价($1=?1.50),但由于我国在13年后实行了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钉住汇率,因此,虽然人民币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1981年对美元贬值,但美元对其他西方主要国家货币相对升值,因此我国从其他国家进口货物的价格并未相对上升,出口价格竞争优势无法体现,实行双重汇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六阶段:1985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这一阶段从我国实行公布牌价开始,直到1994年进行外汇体制改革才结束.
当年12月底公布牌价与贸易内部价趋于一致时.即$1=?2.80时,贸易内部价取消.但是,由于这几年国内物价的调整及外贸商品收购价的提高,从1985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价取逐步调整的方针,到1985年10月达到$1=?3.20.
1985年10月至1986年7月5日,人民币汇价$1=?3.20,1986年7月5日宣布调到$1=?3.70,主要原因是人民币对外价值与国内物价相比,仍然是高估的,因此必须调整,1986年7月5日调高0.50元,目的是逐步向正真的对外价值靠拢.
1986年7月5日调整到$1=?3.70后,三年多没有变动,1989年12月16日及1990年11月17日,分别提高1.00元及0.50元,达到$1=?4.72,$1=?5.22,这时期的汇价调整与我国外贸体制实行承包制有关.从1991年4月9日起,根据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取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1993年12月31日的人民币汇价为$1=?5.80.
纸币和货币关系
1、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由金属货币演变而来,没有金属货币,就没有纸币。
2、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货币有价值,就能够以自身的价值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其次,货币有使用价值,就能够去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所以,把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的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是在基本职能上衍生出来的。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则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扩展资料: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百度百科-货币
百度百科- 纸币
高中历史老教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具体哪一个时间形成?
政治体系是雅尔塔体系,形成于1945年
体系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下的1959年世界冷战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编辑本段体系的特点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有: 1.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 2.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 3.德国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4.朝鲜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朝鲜和资本主义的韩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编辑本段体系的合作
雅尔塔体系中的合作主要表现在: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两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 3.战后对德国法西斯的纽伦堡审判和对日本法西斯的东京审判,也是美、苏合作的重要体现。
体系的对抗
雅尔塔体系中的对抗主要表现在: 1.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格局的形成。 2.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马歇尔的制定。 “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的总构想;马歇尔是杜鲁门主义关于援助西欧的实施和应用,它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讲是控制西欧的政治。 3.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其特征是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件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军事危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则是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于1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政策达到顶点。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出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调整。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代表件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
体系的解体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体系的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经济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3年宣告结束。
体系介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融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提出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 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协商
相贬值,动荡不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两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和“凯恩斯”。“怀特”和“凯恩斯”同是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但运营方式不同。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实力得到稳固,双方于1944年4月达成了反映怀特的“关于设立国标货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
会议召开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 布雷顿森林会议
怀特”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世界银行(简称WB)。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需协同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特别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第六,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也越多。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体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 第一,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第二,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货币区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宗主国、联系国的法令。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的统一性在于把资本主义国家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第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监督制度、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度等。体系特点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第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取限制措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在外汇储备上,战前包括英镑、美元与法国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五,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第六,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也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运转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与美国的经
济实力和黄金储备分不开。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第一,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第二,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第三,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
体系支柱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 黄金
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体系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汇价的波动界限狭隘。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第二,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国内经济比较稳定,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 布雷顿森林体系
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一,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业务迅速增加,重点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其二,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体系缺陷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其一,美国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其二,美国承担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责任。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 第二,储备制度不稳定。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数量充足、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危及国际货币制度。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种制度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第四,内外平衡难统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这一行为导致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货币发展史: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出现过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牺牲品类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
2、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3、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扩展资料
明清货币
明“银”,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
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清朝货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
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开始自己铸造银元。
百度百科-中国货币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