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为什么会粮食匮乏以至于造成解体是否有美国人的阴谋

2.美国农业排世界第几?

3.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4.美国历史

5.为什么国内没人开着美式全尺寸越野车去越野?

6.除了喷字和贴条,玩皮卡我们比美国人差了什么?

苏联为什么会粮食匮乏以至于造成解体是否有美国人的阴谋

美国农场油价走势最新_美国农场出售信息发布

令人担忧的粮食产量

我们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先进的一个标准,便是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因为城市化水平越高,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工人数量越多,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但在此消彼长之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所占比例也就越低。

而在农业反哺工业的情况下,农场工人工资待遇远不如城市里的工,这导致成为工人是每一个农村下一代的梦想,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不但拥有城市,乡村人沦为老年人的居所,农业生产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前苏联的粮食产量也逐年递减,这正是赫鲁晓夫上台时的历史背景。

很多人无法想象,在整个20世纪前苏联的时间是粮食产量高峰是在1913年,自此以后粮食产量便一路下滑,最初的表现是,前苏联对外出口的粮食越来越少,由此换取用来补贴公寓的外汇数量也越来越少,工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咱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粮食产量的减少,让前苏联不得不从国际上购买大批粮食,才能养活逐渐增多的城市人口,原本捉襟见肘的外汇节余和黄金储备就雪上加霜了。

治标不治本,进口粮食开启了噩梦

对此前苏联也并非毫无解决办法,其实只需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粮食匮乏的问题,但这无疑是承认之前的集体化经济防范是错误,进而否定苏联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道路,这是赫鲁晓夫不想看到的。于是他想到了前苏联广袤的土地储备,于是另辟蹊径,开始鼓励农民进行大规模开荒。

在最初的几年,这一政策的确产生了一些作用,前苏联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紧接着便停滞不前了。这是指的苏联开始尝试另一种方法,但是大规模引进现代化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牵引机等农业大型机械,所以到了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粮食产量小有提高,在以快速增速的消耗量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

于是前苏联终于在1963年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开始终止向东欧附属国出口粮食,正是这一次决策,让很多附属国家失去了对前苏联的信任,为后来的前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但单纯的节流已经难以挽回国家缺粮的局面,就在在同一年中,苏联动用了1/3黄金储备,从国际上购买粮食,那他主要购买的对象便是他的竞争对手美国。

到了80年代,苏联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遥想20世纪初,苏联一度是国际上粮食出口最多的国家,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当时苏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是这个危机既非美国的航母境界,也不是遥远的核威慑,而是关乎老百姓吃饭问题的粮食。

粮食危机中的解体

由于集体经济体制的僵化,苏联生产的商品,已经全线落后于国际水平,这意味着他很难将自己本国生产的商品在国际上推销,想要购买粮食,只能依赖真金白银。不过好在俄罗斯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加上70年代的高油价,缓解了前苏联面临的粮食困境。

但当时的前苏联领导,错判了国际油价的形式,没有趁这段时间积极储备外汇,反而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军备竞赛,所以当上世纪80年代油价下跌时,前苏联之前面临的粮食窘境,变本加厉的袭来,而1989年至1990年,又是全世界粮食歉收的一年,国际粮价大幅上涨,此时的前苏联已经没有钱再从国际上购买粮食了。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允许农场以市场价格自由销售粮食,通过利润激励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轻松人的粮食产量。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苏联解体了。

美国农业排世界第几?

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实例来说明问题:

初到华盛顿时,外国记者中心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华盛顿并不代表美国,如果没有到过农村,对驻美记者来说就不算是真正了解美国”。日前,在美国农民协会的帮助下,记者到北达科他州河谷市的一家农场,与主人格雷格夫妇,着实体验了一次现代化的美国农村生活。

美国农民住得不比城里人差

北达科他州位于美国北部,与加拿大接壤,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亚麻籽、小麦、大麦、葵花籽等11种农作物产量均名列全美第一,农业产值在全州经济中所占比重高达25%(约为美国平均水平的4倍),农民占该州就业人数的24%(美国的平均比例还不到2%)。河谷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沿途所见都是一望无际的农场和高大的储粮罐,由于正值春季,地里没长庄稼,露出黑黝黝的土地。记者按着行车路线图的指引,循着109大道的标牌,在当地农民指点下,终于来到了格雷格家。与想象的不同,格雷格的“家”并不是农家小院,而是一栋普通的两层民居,看上去跟美国城镇里的大多数私人住宅没有任何区别。

美国家庭都很注重厨房和餐厅的装饰,格雷格家也不例外。厨具整齐地摆放在壁橱里,操作台整洁而明亮,冰箱、洗碗机、电磁炉、烤箱、微波炉等一应俱全。最让人感兴趣的是电动垃圾处理器,这台机器能将大量的生活垃圾压缩处理。格雷格家的餐厅宽敞明亮,可以看到外面的树林和田园,突然有几十只鹿闯入记者的视线,它们成群结队嬉戏跳跃。格雷格说:“那是野生鹿群,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格雷格家每个房间都挂着具有浓郁田园色彩的装饰画。格雷格的办公室与客厅相连,里面是全套的现代化办公设备,除了打印传真一体机外,还有一台通过卫星连接上网的电脑。

有丹麦血统的格雷格今年47岁,生长在河谷市,比格雷格小3岁的玛茜具有挪威血统。他们的女儿叫莎拉,今年23岁,在该州一个印第安保留地当老师。儿子叫亚当,今年21岁,在河谷市一家建筑公司当木匠。玛茜在河谷市一家公司干了23年会计,公司已经为她全家购买了医疗保险。在美国,购买一般的医疗保险,每月需要支付800到1000美元,这对农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钱,光靠农场的收入难以支撑,这算是“一家两制”的好处。平时家里的农活都由格雷格承担,休时玛茜就帮着丈夫干一些农活。玛茜的父母就住在附近,也经营着自己的农场,都还没有退休。跟美国城市家庭成员之间少有走动不同,格雷格全家虽然都已经分开过日子,但仍走动频繁、互相照应。

1人耕种3000英亩土地

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3000英亩(1英亩约合6市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格雷格夫妇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牧场上,许多牛在悠闲地“散步”,每头牛的两只耳朵上都戴着一个橘**的塑料卡片。格雷格说:“这是牛的,上面有牛的出生日期、亲属关系及编号等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电脑一览无余。”

格雷格说,他的全部家当包括农场、牧场、房屋、牲畜、农机具等在内,总价值约为120万美元。为了打理这120万美元的家产,他平时忙得不亦乐乎,需要同时扮演许多种角色:农民、经理、会计、机械师、焊工、木匠、兽医、化学家、农艺师、教师(向帮工演示如何当农民)、市场营销师、投资者、餐馆老板(格雷格一家与别人合作在华盛顿开了一家高档餐馆,专门经营北达科他州的本地菜)、电工等等。格雷格根本就没有时间休。

农场里高科技无处不在

仅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01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如果离开了高科技,这样的农业奇迹根本就不可能!

格雷格的仓库里堆放的农业机械令人眼花缭乱,早听说美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高,看来确实名不虚传。联合收割机、四轮驱动拖拉机、风钻机、农用轨道拖车、捆草机、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很多大型农机是格雷格从别的农民手里买来的"二手货",小型农机具则大都是原装货,很多还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格雷格十分珍爱他的"秘密武器"---一台安装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大型拖拉机。这套自动驾驶和卫星定位系统是他今年春天花7500美元买的,可以使拖拉机由电脑控制作业,无需人工操作,而且耕地质量高。在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方面,格雷格算是后来者。实际上,已经有20%的美国农场开始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很多美国中等规模的农场和几乎所有大型农场都已经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农业机械每个都有特定用途,正是它们把格雷格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格雷格告诉我,美国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独立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美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高于工业,上网、读报已成为美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美国农业将无所适从。

补贴、保险保障农民利益在美国,农业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的传统行业。与其他行业如工业、服务业相比,农民所交纳的税明显要少,额度相对较低,也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税种。除了税收优惠,联邦还直接对农业进行补贴。2002年布什颁布的新农业法规定,在今后10年里,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和财政支持达到1900亿美元,平均每年投入190亿美元,正好低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每年农业补贴不得高于191亿美元的上限。美国农业补贴的集中度很高,90%以上的农业补贴集中在大约20种农作物中的5种:小麦、大豆、玉米、大麦、棉花,这有利于提高大宗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表面上看,格雷格似乎很富有,但由于油价飞涨,化肥、农药也越来越贵,高科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等原因,农场的利润实际很小。格雷格每年在农业上投入39万美元,收入约40万美元。格雷格说,之所以还能够赚到1万美元,是因为联邦对农业进行补贴。如果联邦取消农业补贴,他的农场只能维持一个不赔不赚的局面。对的补贴,格雷格并没有记者预想的那样有感激之情,反而有很多不满。他认为,把最大的实惠都给了大农场主,中小农场主所得有限。

农业属于高风险行业,天气、病虫害、化肥和农药价格、油价、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会影响收成。大部分美国农民都欠了银行一大笔,所以有句话在美国农民中很流行:"在美农就像,也许到的几率比种田还大!"格雷格家买了名目繁多的保险,如农业总收入保险(只保总收入的75%)、房屋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事故保险和牲畜保险等。玛茜开玩笑说,记者如果不小心在农场摔倒,保险公司也要承担治疗费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农村保险体系覆盖范围广,保障水平高。据统计,美国目前农作物可保品种已达100余个。在全美200万农户中,有近150万户投保了农业险。

美国农民的两大忧虑

美国农民有没有特别担心的事情呢?格雷格夫妇异口同声地回答"有"。他们最担心两件事情:一是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当农民,农村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二是工厂化农业对传统家庭农业的威胁越来越大。

美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本来就很低,但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到城市谋生,农业人口一直在下降。北达科他州农民协会甚至把"增加农业人口"作为头等大事。格雷格说:"老一代农民对农业的感情非常深,如果中了巨额**,我会把钱都捐给慈善机构,然后回到农场继续当我的农民。当农民收入不高,而且农村缺少,年轻人喜欢追求刺激,所以不愿意留在农村。"格雷格把10头牛的所有权放到儿子名下,每到农忙时节,格雷格就会打电话给儿子,"快回来,这里还有你10头牛呢!"格雷格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城里的儿子继续保持与农场的联系。

农民数量的减少只是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势,尚未对农业构成致命威胁,但工厂化农业对传统农业的威胁可以说迫在眉睫。不少媒体认为工厂化农业"是现代农业、畜牧业和水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家庭农业的好处再次被专家们提及。世界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约翰·伊克尔德认为,工厂化农业违背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公开提出了反对工厂化农业,尤其是工厂化养猪业的十大理由。《北达科他州农民协会2006政策与行动指南》的序言指出:"我们国家的农业政策必须远离目前的工业化,保护家庭农业,争取扭转家庭农场数量日益减少的局面。"格雷格夫妇提起工厂化养猪,都露出鄙夷的神色,"那哪里是养猪!那分明是虐待猪!成千上万头猪挤在一起,好得了吗?"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几乎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几十年甚至百年以后,还会再有格雷格和玛茜这样的美国农民吗?还会再有他们那样凌乱却不失亲切的美国农场吗?虽然访结束了,但记者在返回华盛顿的旅途上,一直在思考着。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拟订了“一五”(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0~1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年,即从三个年度,经过“四五”、“五五”、“六五”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1969~1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为18.7%)。“六五”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著,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美国历史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此时,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先后把13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归美国,美国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约占现在美国本土面积的30%。1789年,美国联邦成立。刚刚成立的美国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除了用战争,金钱成了获得领土最常用的方式。

拿破仑的盘算便宜美国

1800年,法国刚刚上台执政的拿破仑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区。路易斯安那地区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相当于现在美国中西部的13个州。强大法国的存在使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国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拿破仑极有可能会盘算北边的加拿大,然后还会让美洲印第安土著人骚扰美国边境。1802年,当时的杰斐逊与法国谈判,希望以高价买到这一大片土地。美国也作了最坏打算,如果谈判失败,就伙同英国孤立法国。

结果,谈判出乎意料的顺利和迅速,拿破仑竟以8000万法郎(当时约合1500万美元)的价格把如此大片的土地卖给美国,连美国都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拿破仑有难言的苦衷。当时,拿破仑派2万人入侵海地全军覆没,急需要资金来重整旗鼓。另外,拿破仑盘算过,如果美国和英国结盟,与法国开战,英国必将进攻路易斯安那地区,与其让它们落入宿敌英国之手,不如卖给美国,而且卖了这个地区,法国可解除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控制欧洲。1803年4月,美法签订和约,美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2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

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国扩张领土的欲望。毗邻路易斯安那的佛罗里达便成了下一个目标,因为,那里是发展种植园经济的理想区域。美国一度曾提出路易斯安那的购买也包括佛罗里达,但遭到了佛罗里达的拥有者西班牙的严词拒绝。

美国正在考虑是否要对西班牙动武时,1808年,西班牙本土被法国拿破仑占领。趁此机会,大批美国人迁入佛罗里达。1809年,当地效忠于美国的居民已占总人口的90%,西班牙在佛罗里达的统治摇摇欲坠。1814年,美国人大规模进军佛罗里达。终于,西班牙意识到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已力不从心。1819年2月22日,美西签订条约,美国仅花了500万美元就获得15万多平方公里的佛罗里达。美法、美西这两项交易使美国在不到20年之内,领土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倍多。

“买”走墨西哥一半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的扩张使美国尝到了甜头,接着,美国又相继通过策反与威胁的方式从墨西哥和英国手中得到了得克萨斯和俄勒冈地区,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此时,加利福尼亚又勾起了美国的兴趣。1542年,西班牙雇用的葡萄牙探险家首先发现加利福尼亚。之后,墨西哥从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下独立时,将其变为一个省。1841年,美国陆续向加利福尼亚移民。这些移民以农为生,成为墨西哥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一直不受当地人欢迎。但是,美国人还是源源不断地进入加利福尼亚。为了得到这块土地,美国政要屡屡出高价购买。当时的美国卿韦伯斯特甚至在一封信件中说,为了得到加利福尼亚,美国愿意付出高于得克萨斯州20倍的价钱。不过,墨西哥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礼的要求。

于是,美国萌生了以武力满足领土欲望的念头。美国先在舆论造势,一会宣传英国企图来争夺这块土地,一会又宣传墨西哥正在秘密策划反美运动,目的就要把美国民众引上战争之路。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同时,美国又开始了军事挑衅行为。1846年,波尔克派军队进入两国边境有争议地区。墨方提出强烈抗议,却没有任何效果。4月24日,墨西哥军队与美军发生小规模冲突,打死3名美国人。这一正好给美国以开战的借口。5月,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宣战,派出5万军队从陆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墨西哥军队缺乏训练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很快就败下阵来,加利福尼亚顺理成章地归并美国。

1848年2月2日,美国与墨西哥签订条约,美国只象征性地支付1500万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在内的近140万平方公里土地。接着,在1853年,美国驻墨西哥公使加兹登又以1000万美元购得美墨边境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后以“加兹登”命名此地)。在这次美墨战争中,墨西哥丧失了大半领土。墨西哥战争之后,美国本土已经比1783年刚刚被承认独立时的领土扩大了两倍。不过,美国扩张道路并没有停止。

卿的远见使美国受益无穷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过程非常滑稽。19世纪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国人接连进行了两次战争,最终被火力强大的俄国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他把买主锁定在美国人的身上。

由于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俄国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一些新闻记者和政客,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1867年3月,俄国派官员到美国洽谈出售阿拉斯加问题。当时,美国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在同俄国谈判时,开始出价500万美元,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同俄国在一夜之间达成了购买协议,并且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凌晨在协议书上正式签字。终于,美国以绝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岛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

当时在美国,只有少数渔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权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商人谋求在那里从事毛皮贸易的特权,而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西沃德签订购买阿拉斯加协议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一阵反对声,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西沃德被国内舆论骂得躲在家里许多天。

精明的西沃德还是坚持不懈地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现在看来,美国人的确应该感谢西沃德这位政治家的远见。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现在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升高,它的身价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俄国人一定为当初这个鲁莽的决定悔断了肠。

19世纪末,美国还通过战争等许多方式获得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如夏威夷。这样,美国在100多年中,只用5000多万美元,却夺取了相当于独立初期3倍多的领土。领土扩张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今天“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国内没人开着美式全尺寸越野车去越野?

美国全尺寸SUV那么多,为啥没有谁用他们进藏。

很多人纳闷,美国SUV文化如此盛行,全球也只有美国有全尺寸SUV,轮动力论越野能力,绝对不必日系德系车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为哈国内很少有人用这些车攀登高峰,过好汉坡越死亡岭呢?

美国SUV文化跟国内不同

中国人的SUV文化最早都来自三菱帕杰罗,上世纪80年代,在路上只能看到两种SUV,一种是212。但人们认为只有帕杰罗才是真正的越野车,随后90年代开始有了丰田霸道,国人又开始对丰田霸道趋之若鹜。

美国的SUV来自皮卡文化。之所以有全尺寸SUV,是因为最早的SUV来自于厢式皮卡,也就是皮卡后斗加了个罩子,从拉货变成了拉人。因此美国的全尺寸SUV,性能就算再强大,承担的也是拉货以及MPV的工作。跟越野不沾边。

美国和中国的地理环境不同

另外,美国是个平原国家,山地集中在西部地区,中部和东部地区都是平原,越野车的越野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上。即便是休,越野车也不会往高原去跑。而中国不是,中国虽然也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实际上山地占了几乎一半的国土,去哪儿都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对SUV的要求就变得有所不同了。

全尺寸SUV不适合越野

美国全尺寸SUV动辄就是6.2L V8发动机,马力强劲。四驱能力也不低。但要知道全尺寸SUV的轴距过长,这使得底盘拖底变得更为容易。你可以看到,丰田普拉多车身无论多长,轴距也才2.79米,还不如Q5的轴距长,这就是为了越野性能所牺牲的数据。

另外,由于车重的原因,美系全尺寸SUV的油耗控制也都得依靠发动机的先进技术。然而越先进的发动机,对油品的适应能力越差。玩儿越野的人一定知道,无论是帕杰罗劲畅还是丰田普拉多,他们的发动机动力数值都很差劲,4.0L的发动机,动力输出不如一台2.0T发动机。但正是这种发动机才能适应高海拔、低油品的使用环境。

美系全尺寸SUV代表着美国的 汽车 文化,大部分车型并不是专门为越野而打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车型有:凯迪拉克凯雷德、林肯领航员、雪佛兰萨博班,以及最近比较火热的福特征服者等等。美系的全尺寸SUV基本都用了皮卡的底盘而打造,排量比较大、车身比较宽大,轴距比较长,看上去十分威猛。但是它们的接近角、离去角并不是很高。

越野车除了对车辆的动力和机械性能有较高的要求之外,车辆的离地间隙和轴距也非常重要。轴距越长的车,行驶在一些驼峰路的时候就越容易磕到底盘,严重的情况下,车辆还会被卡在驼峰路上动弹不得,像跷跷板一样。凯雷德加长版的轴距已经达到了3302mm,而丰田陆巡的轴距只有2850mm,多出这将近50厘米的差距大家应该可想而知了。

而且美国人对于全尺寸SUV的需求主要是大空间和拖拽能力、其次才是通过性。他们喜欢那种内部乘坐空间巨大,能同时坐下7个人,而且后备箱空间还能装一些大件物品的车。而且他们还喜欢在周末或者休息的时候,带着一家人,带着行李,车尾再拖着一个平板车,把自己的摩托艇放在上面,后者后面直接拖拽一个移动的房车,开车去湖边或者海边玩。所以很多全尺寸SUV上面都有拖拽模式。

岩哥的观点:全尺寸SUV的重点不是越野能力,而是拥有超大的乘坐空间、储物空间、以及拖拽能力。这些全尺寸SUV虽然体型庞大,但是由于轴距较长,所以并不适合去越野,购买他们的消费者,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通勤使用。

首先要知道美式全尺寸越野车都有哪些,凯迪拉克的凯雷德,林肯的领航员,雪佛兰的萨博班,福特征服者,GMC Yukon。大部分都是V8大排量。美国人钟爱大排量,健硕的块头就适合大块头的车为座驾,动力充沛,空间大,装载能力强,为什么同样的车在国内很少有人那它们去野地里撒欢?

这些美系全尺寸车进入到中国售价很高,一般买他们图气派,当你驾驶大家伙停在等红绿灯的路口,回头率还是杠杠的。空间大,无论是开着还是乘坐,那是其他车体验不到的,感觉是把自己家的沙发搬进了车内。可美国本土买这些车,价格划算的太多,对于人家就是“国产车”,人家的油价也便宜,所以你到了美国,见到6.0以上的排量都很平常。

老美的文化也不同,休闲时间大部分都是去郊游,一家子出行,带的行李也非常多,向这种大家伙就很适合,国内买这些车真正作为家用的,几乎没有,就是开出去气派,开出去让人感觉到“贵”。再加上美系车做工方面确实跟日系车有差距,耐造程度上也比不了日系车,导致国内这些车的保有量太少,越野跟是没有他们的身影。作为越野车,一定是可靠为第一位,即使坏了好修,维修成本低,零配件充足且价格便宜,你不能开个凯雷德去越野结果杠刮扯了或者轴承有问题了,一个配件等三个月,谁还会去玩。反到是日系车的皮实耐造的口碑在国内玩车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保有量很大,所以无论零配件方面,还是可靠程度,只要买越野车肯定首选日系,丰田霸道,陆巡,途乐等。即使美系车全尺寸是非承载车身,可以去越野的,可他们的车主不会舍得的,他们定位变了,变成城市用途,高端的配置,意味着电子程度高,故障率就高,真要开美系车去越野,也是开着jeep牧马人,那些“娇气”的大家伙都是服务大老板,商务人士,可悲也可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看的出你对越野方面、对车都有很深的了解。

你提到进藏,想必你也清楚,目前进藏的道路那是修的越来越好,一般的家用轿车也可以进藏,所以进藏和越野性能没多大关系。

其次,你提到美式全尺寸越野车,在我看来这类车型在美国本土是有很大需求的,但是目前国内消费市场里,选择它的人群不多。如果仅仅是说到越野这个需求,大多数人会第一时间考虑到“日系派”,因为可靠性是越野的基本保障。再一个,全尺寸这个纯种大家伙,对于中国人而言,看中的还是极少数,选择它的一般还是喜欢它的那个“气势”,一个“大”,而不是它的越野性能。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

一般在玩越野的时候,我们发现好多都是日系的硬派越野车夹着Jeep牧马人,很少有开着美国全尺寸SUV去越野的,这是为什么呢?

顾名思义,全尺寸SUV是SUV细分市场中尺寸最大、排量最大以及超大空间的一种车型。虽然此种车型给人一种非常霸气、大块头的印象,但其实全尺寸SUV在越野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大的缺点,那就是笨重。通常来说全尺寸SUV的车长都是5米左右,不论是场地越野还是沙地越野,都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说,翻沙梁,由于车身长且轴距长,非常容易“担”在沙梁上,比较容易被困。

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美式全尺寸SUV已经逐渐褪去了越野的属性,更多的偏向于豪华SUV了。虽然说现在大多数全尺寸SUV还有一些越野的性能,但相对来说的确有限,反而是舒适性的配置多了,电子元件也多了,这在越野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故障,反而适得其反了。

最后我觉得还是价格的原因。像美国一些全尺寸SUV的价格动辄百万左右,那么为什么消费者不选择性价比更高的FJ酷路泽或者Jeep牧马人,他们可以花更少的钱,而获得更好的越野性能。所以市场就会分类,喜欢大尺寸的豪华的SUV,那么就去选择美式全尺寸SUV,而喜欢硬派越野车且乐于越野车的消费者呢,他们就会去选择FJ酷路泽等硬派越野车,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发现很少有人开着全尺寸SUV去越野了。

李老猫说车为你非专业解答各种选车用车问题

为什么没人开着美式全尺寸suv去越野,在进藏路上最多的是什么车,无非就是普拉多,陆巡,三菱帕杰罗,吉姆尼这些车。不难发现在穿越途中,日系越野车的占比最高。

为什么越野玩家会偏爱日系,其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品质高,小毛病少,抗造,不用担心会被丢在路上。越野车所有的属性和稳定性比起来都显得无足轻重,什么你有几把锁,有多大的排量,什么6缸8缸,低扭能放大多少倍,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试想一下,在举目无边的高原山脉间,你的车在半路坏掉了,那真的是一种绝望,真特么后悔闲得淡疼出来越什么野。此时即便你有十把锁也无济于事了,只能干瞪眼。

那么这些所谓的美系全尺寸suv能满足人们对车高品质的要求吗。凯迪拉克凯雷德,雪佛兰suburban这种车的可靠性实在不敢恭维。美国车的口碑一向比较差,各种小毛病不断,即使向福特猛禽这种硬货也和坦途在品质上相差甚至。又有几个人愿意去冒这样的的风险呢。

品质是一方面,在说销量,这些美系全尺寸越野车在保有量上更没什么优势了。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路虎,陆巡,途乐,霸道,甚至是牧马人,却很少能看见这些美国全尺寸越野车。买它的都很少,更不要说开它去越野了。除了在美国之外,世界范围内这些车也只能算非主流,市场认可度也很低。

再说这些车的价格,凯雷德,育空,和萨博班售价都在100万以上,在除了个性,尺寸大之外也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优势,尤其在品牌影响力上,这样高昂的价格消费者没有理由不选择路虎揽胜,奔驰G500,陆巡这样的车。

美国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大平原,地广人稀,道路宽阔,油价便宜,所以他们更喜欢这样的大越野车,大皮卡。这些车空间大,装载能力强,尤其是一些农场主经常需要运送东西,再加上美国人喜欢郊游,家庭人口又多,所以这些车还是为他们而定制的,在国内并不实用。

总结

美系全尺寸越野车在品牌影响力,市场保有量,实用性,价格和品质上都没有优势,所以国内消费者对这些车也并不买账,更谈不上开它们去越野了。

美国车一向都是大排量的油老虎,进入中国市场关税和排量税都高得不行,本来在国外看似只要约5-7万美元的车型,引入中国可想而知。

牛车评自知见识短浅,就单单对雪佛兰Suburban至今很少进入中国市场发表一下观点。

雪佛兰Suburban问世至今已有80多年,最新都到了12代车型了,在美式全尺寸SUV车型中算是鼻祖级别的车型。美国人喜欢的全尺寸SUV,车长动辄5米以上,宽度超过2米,高达1.9米左右。该车尺寸长5.7米,搭载5.3L的V8发动机,比林肯领航员、凯迪拉克凯雷德更符合美式全尺寸SUV爱好者的胃口,而且售价只要5-7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3万到45万元左右,当然引入国内肯定高出一倍的价格)。

为什么不引入国内呢?

雪佛兰品牌的豪华车溢价相对较低,在大黄蜂引进中国以后,纯美系车原装引进显得没有必要了。在中国市场,雪佛兰的定位是低于同为通用 汽车 集团的别克的,相同级别的车型价格也没有别克高,雪佛兰只能负责占领相对低端市场。

如果雪佛兰Suburban引入国内,它的价格应该在60万左右(不过分吧?),这个价位有 大切诺基,JEEP牧马人rubicon ,两款车的性能在同级别都是非常出色的。

还有 路虎极光、沃尔沃XC60、奔驰GLK 这些深入人心的SUV车型(可能很多人并不在乎是不是全尺寸)可以入手,雪佛兰Suburban在价位上没有优势,更何况雪佛兰的品牌影响力还不能支撑它来到中国以后的售价。

说实话,在我国有钱人看不上雪佛兰Suburban,即使在出行以及美国大片中都能见到Suburban的身影,而真正喜欢它的人又消耗不起,所以它只能在美国“扛把子”了。

你好 我是石门车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专注日系德系车型,有问必答!!给您最专业的的购车指导~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令您满意,解决了您的问题,点赞加关注,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谢谢!!

其实越野不光看车辆的性能,我觉得车辆的通过性,接近角离去角通过角和车辆的性能一样重要,越野是考验车辆综合性能的,不是单一性能优秀就可以拿去越野。

全尺寸SUV的话,首先比较吃亏的一点就是尺寸太长,轴距太长,导致的通过角不会太大,轴距长了,两轴之间容易托底,这种情况在非铺装路面上太常见了,不是说车辆的性能好就可以拿去越野,其实我觉得和车辆性能同样重要的就是车辆的接近角、离去角和通过角,以及最小离地间隙,这几个都缺一不可,越野是考验车辆综合性能的,不是单一性能优秀就可以的。

基本上没有专业的玩家,开着这种全尺寸的SUV去越野,而且这种车辆一旦陷车,因为本身自重太重,别的车根本没法救援,或者说很难救援,当然,我说的全尺寸也包括皮卡,皮卡越野的也很少,没有人开这种车去挑战极限越野,主要是局限在了这种车辆的通过性上,并不是这种车型的性能不够好,而是车的尺寸太大了,在非铺装路面上就是累赘,完全不如小型车体来的简单,就像铃木的吉姆尼,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

以上内容是我对于这个问题个人的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不同意见的朋友们在下方留言点赞关注,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非常,因为在美国的缘故,这两款车我都租用过,1月底在alaska还租了台yukon但是这两款车并不适合极限越野,因为车的轴距太长,自重大,通过性并不是太理想。从Anchorage到fairbanks的路上,我为了风景特意绕行GLENNALLEN,走Ak01公路,这边山路更多,yukon在路上因为车身庞大轴距过长的缺点暴露无遗,虽然我开了4H,但每次过弯均会出现甩尾的趋势,只能不断的降低车速,特别是在某些风口路段,简直是龟爬。这类车型,完全是因为美国人的体型及地大,停车容易而诞生的。真的不是为了越野。

国内实际道路情况跟美国完全不一样,我们熟知的美系全尺寸SUV,几乎都是偏公路舒适性取向,例如凯雷德,GMCyukon,领航员这类车型,目前在市场上都是尺寸及其夸张的全尺寸豪华SUV了,整车除了大,离地间隙也不高,悬挂行程长,根本就不是为了越野而设计的车型,再美国国内,这类全尺寸SUV通常用作自驾游的巡航用车,有些家庭甚至在车后面还会放拉钩式的房车车厢,以此来满足长途旅行的需求,而国内连旅行车都没法让消费者接受,这种大尺寸车也基本买来充门头赚面子了,国内消费者理解的大跟国外的产品概念出入还是蛮大的

美国本土消费者即便真要越野,也会拿猛禽,雪佛兰等廉价入门的高性价皮卡来玩,或者选择吉普,而猛禽这类车型引入国内的方式都是纯进口,国外的农厂拉货车来国内就成为真豪车了

仅看配置,美系的全尺寸SUV确实可以满足轻度越野需求,不过你要说越野的四驱,它们也只是入门级,百万级的车四驱还是适时四驱,多片离合器式中央差速器,什么低扭放大,差速锁等硬派SUV该有的配置基本都不会上,厂商压根就没准备将这种坦克一样大的车用作越野车,更多还是安全家用车为主,讲究实用性跟舒适性,就问你,3米多点轴距,200mm的离地间隙真想越野够吗?想玩越野还是老老实实买硬派越野吧,美系大车到国内都是企业老板用来接待客户专用的,被想太多

以上为个人看法,不喜勿喷,希望对你有帮助

除了喷字和贴条,玩皮卡我们比美国人差了什么?

皮卡喷字和贴反光条其实算是一个美丽的错误,“皮卡”实际上是“pickup”的音译,虽然外国也会对一些尺寸较大的皮卡叫pickup?truck,其本意也并不是将这一车型归类为货车或卡车。但进入到中国市场,由于名字的含义、包括其特殊的造型,皮卡便成了“轻型普通货车”。

当然,政策的实施可能只是影响我们购买和使用皮卡车的一个具象表现,和皮卡在我国保有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就是美国,两个在纬度、地形地貌、甚至连国土面积都差不很多的国家对皮卡态度却相差甚远绝不只是政策一项原因影响,那么喜欢玩皮卡美国人真的有他们自己的原因。

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期的绿色革命开始,美国逐步成为机械农业大国,皮卡作为一类客货两用的车型极大迎合了家庭农场主的需求。彼时的美国超过半数的家庭都会有一辆皮卡车,有的是为了便于在大面积农场中奔波、有的城市居民则是受到机械化农业文化形象迫切需要一辆皮卡来融入其中,因此我们后来看到关于“美国梦”的**,多数都会有皮卡形象的出现。这时候中国市场几乎还没有皮卡车型的存在,甚至包括几十年后国人都开始嘲讽美国人偏爱“工具车”,其实不明白美国人对皮卡有着特殊的情怀。

喜欢一类车叫情怀,痴迷一类车就得叫信仰了——无疑现阶段的美国人对于皮卡就存在一种信仰,就像中国人无理由的偏爱大空间、日本人无理由偏爱小型车、中东人无理由偏爱越野车一样。这时候美系车企倒是找到了一条发财路,既然本国用户这么钟爱皮卡,那就围绕皮卡这一核心制造各种类型的皮卡,仅福特一个F-150系列就囊括了从猛禽到国王牧场版多个偏向越野、偏向舒适、偏向家用、甚至偏向豪华的车型。

就算在全球环保压力越来越大、油价越来越高的现状下,皮卡车型依旧在北美市场存活了下来。还是福特F-150,提供新的2.7L或3.5L?V6?Ecoboost发动机,技术更新让皮卡的经济性有了大幅提升,由此可见美国市场本身就不允许皮卡没落。

当然并非所有美国人对皮卡都有情怀,但就以实用而论,皮卡车似乎也是不二之选。北美地广人稀且地形复杂,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款耐用、能力强、通过性强的皮卡车显然比一款豪华舒适的轿车适用。换句话说,中国虽然也幅员辽阔,但人口密度大,下楼就是超市、到公司十分钟车程、周末出去玩也很少翻山越岭,因此没有拖曳房车的需求、没有远途载货的需求,皮卡在国内对于多数人来说尚属“鸡肋”。

综合来看,现在高呼皮卡解禁的用户,在皮卡解禁后多半也不会选择买它,皮卡在中国就是一种看起来和偶尔开起来都很不错的车型,但于情怀、于实用、于用车开销皮卡在中国市场终究不会成为主流车型,这一点从中美车企所产车型也可以看出来:美国皮卡更偏越野用、中国皮卡更偏工具用。这无关乎国内外用户与车型的高低贵贱,现实如此,随着我国的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情怀车型出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