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1840-1949年间中国所经历的历史和发展来看,你有什么感悟?

2.发动机舱缺机油冒烟的危害

3.世界淡水概况

从1840-1949年间中国所经历的历史和发展来看,你有什么感悟?

新加坡油价实时查询_今天新加坡轻循环油价

(一)时间在这一刻重新开始。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有屈辱和苦痛,封存在历史深处。一个新的纪元,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随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开启了。

从那时到现在,岁月的脚步已经走过60个年头。在中国流传了近五千年的“天干地支”计时系统中,60年代表一个轮回。然而,当新中国的历史即将迈入下一个甲子,俯仰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这个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古老民族,分明已经打破封建王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兴衰周期律。时间的指针,不可逆转地指向现代化,指向世界,指向未来。

历史的细节,时常内有乾坤。2009年春天的伦敦,很多人注意到,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新闻中心的时间显示墙上,只悬挂着3个时钟,依次为“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道路”。全世界都在适应这个重新走向舞台中央的大国,希望从它的足迹里,解读这条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正如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所说的,“中国在世界中地位更替的作用如此之大,恐怕须三四十年才能找到新的平衡。仅仅将它看成一个加入进来的大国是不行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

从贫穷走向富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6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的带领下,走过了其他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演绎了民族史册上自强不息的。它将一百多年的苦难和落后、几代人的迷茫和彷徨,甩到了身后,也将对一个新生国家的封锁和围堵、对一种新兴制度的质疑和敌视,甩到了身后。

6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瞬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改变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二)考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历史、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间。

这句话看似平常,仔细琢磨却并不简单。面对走过60年历程的新中国,我们该从何处去寻找历史的时间流变,又向何处确定地理的空间方位?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百余年的屈辱历史、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过去和现在,如何集合那万千点滴,在百转千回中汇成一个民族顽强生长的脉络?

古老文明的荣耀、“中央帝国”的迷梦、山河破碎的痛楚、“巨龙腾飞”的辉煌……中国与世界,如何统揽这千年巨变,在跌宕起伏间呈现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转身?

这正是考察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新中国60年,不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时间片段,却承载起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开天辟地的“历史单元”,标注了几近亡国灭种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空间坐标”。从内部说,这60年关乎一个延续几千年的古老文明的生死;从外部看,这60年涉及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东方大国的兴衰。这两大课题,恰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两大历史使命相呼应,与中国***人60年不变的治国理想相契合——

在前不久闭幕的中国***第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的伟大事业,再次强调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回首新中国60年历程,一个主题格外突出:中国***始终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一个路径相当鲜明:中国人民坚定地把现代化视作走向复兴的路径。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中国曾经被抛在这个过程之外。这是1949年之前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的缘由,也是在此之后一个甲子里神州大地所发生的变迁与进步的动力。尽管直至今日,人们对现代化的具体内涵还有不同认识,但三百余年世界近代史演进所锤炼的共识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共同目标,是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何应对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最终因素、成为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关键抉择。

就让我们沿着现代化这条主线,梳理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由此来看新中国改天换地的贡献,看60年沧桑巨变的意义。

(三)英国革命、法国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欧洲的世界近代史,都是以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节点作为时间标志。在这个时间体系里,中国是一个落后者。

“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黑格尔对“”近乎残酷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却表达了一种客观的真实。鲁迅先生慨叹,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循环往复的时间背后,盘桓着止步不前的社会进程。尽管也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当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人类向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之时,东方的老大帝国依旧沉浸在封建帝制的落日余晖里。战争的隆隆炮响,将沉睡几百年的中国,逼到现代化的大门口。在列强环伺瓜分豆析的民族生存危机之中,在落后了西欧工业革命一个世纪之后,中国被迫开始了现代化的“象征性”启动。

从1840到1949,这百余年的抗争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的各种抗争与探索,都是希望寻找中国现代化的捷径,获得走向现代世界的“入场券”。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虽然慷慨激烈,却都没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一个使马可·波罗惊叹不已的东方大国,一头拿破仑也不敢惊醒的睡狮,坠入危若累卵任人宰割的境地。

这是我们认识“新中国”最为清晰的时空坐标。为什么1949年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新纪元?因为,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用28年的时间,完成了自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献身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华民族的命运,扫清了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用60年的时间,推进了两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航程,让年轻的人民共和国伫立于世界文明的潮头。

以1949年为节点,这个新纪元把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进而把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时间开始了!

“一切愿意新生的/到这里来吧/最美好最纯洁的希望/在等待着你”——面对年轻的共和国,诗人这样书写新生的感受。新生的希望,美好的希望,凝聚着中国人民对中国***的期望,表达着人民群众对人民的信心。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既创造了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也承受着百余年山河破碎、丧权辱国的巨大痛楚。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有着如此强烈的复兴意志。这种只争朝夕的复兴理想,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最强大的凝聚力。

复兴,复兴。背负着这样的理想,年轻的人民共和国面对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现代化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个西方世界眼中轻轻一推就会倒下的“泥足巨人”,一个刚刚从百余年受压迫、受奴役、受欺凌的黑暗中走出的国家,一个拥有世界1/4人口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这是1949年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境况。

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没有远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成立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封锁、禁运”的组织“巴黎统筹委员会”。封锁者宣称,“***解决不了自己的经济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这是新中国诞生时严酷的国际环境。

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80%的人是文盲。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许多地方仍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或奴隶制阶段,不少地方还是“刀耕火种”。感叹:“我们除了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连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是共和国起步时面临的贫寒“家底”。

作为一个后发追赶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发展的困境典型地反映出人类现代化的困境。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现代化运动出现以后所拉开的巨大“历史鸿沟”,更深刻地包含着两个重要的逻辑——

一是先发国家的现代化运动不会像圣火一样自然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递,相反,早期现代化国家的进步还往往以牺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二是后发型国家通往现代化的路途,已经没有了早期先发国家的各种和条件,只有通过时间的加速度实现跨越性发展,才能追赶上现代化的时代潮流。

新中国必须用改天换地的双手,拨快走向现代化的“北京时间”。

(五)赶超,跨越。新中国这个现代化的后来者,既要在短期内完成西方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现代化任务,又要避免落入“现代化陷阱”;既要考虑同世界现代化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现实可行性;既要有统一的总体目标,又要与现代化的动态过程相适应。

60年之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交出的现代化答卷,令所有了解历史的人惊叹——1949年,我们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是“洋玩意儿”,现在,我们每五天创造的经济总量,就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经济总量。“两弹一星”发射、太空漫步、“嫦娥”飞天,我们已经跻身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这些高端技术的国家行列,成为“亚洲的新领头羊”、“世界经济的新引擎”。

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10.9%;六七十年代,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达到8%以上,新加坡1968—13年年均增长率为10.1%。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却以几乎同样的速度飞翔了整整30年。

当速度变快时,时间仿佛停止了流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许能够解释这样的观感:“西方国家在午餐后小憩的瞬间,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顺便让一半中国人摆脱了贫困”。

60年间,中国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在“北京时间”跳跃的数字中迈开奋进的脚步。世界,从“北京时间”铿锵的报时声中,感受青春中国的辉煌奇迹。

(六)奇迹是什么?

当今天的人们探询中国现代化动力,寻找“中国奇迹”发展秘笈时,往往会陷入矛盾和纠结之中。

有人分析,“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但选择市场体制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少见,为什么中国能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有人解释,是“中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吃苦耐劳”,但历史上中国人民从来勤劳,为什么只有在这新中国的60年造就了奇迹?有人认为,是“变革推动了发展”,但从拉美到前苏联,选择变革的国家不为少数,结局却是政治动荡甚至国家解体,为什么独有中国能在平稳中推动现代化巨轮破浪前行?

各种观点,对诠释中国的成功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却都不是决定乾坤的根本因素。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曾如此论证,“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因素。

发展政治学有关研究已经表明,一个强大的政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是新中国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有以人民利益为宗旨,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有着广泛社会基础、组织纪律严整、思想高度统一、社会动员能力强大的中国***。中国***的坚强领导,以及它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是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回首战争后百余年历史,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之所以充满迷茫和挫败,其根源就在于,它们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领导,都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建立集中统一、现代化导向的中央;都未能通过有效的社会制度变革,建立起一个支撑社会现代化变迁的制度框架。

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不仅结束了“四万万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局面,让中国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也第一次让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追求现代化,以强有力的国家机器保障现代化进程,这才开启了古老中国现代化的新纪元。

而改革开放之所以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也正源于中国***人能把亿万人民的迫切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创新认识,凝聚为国家意志。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到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现代化实践的先进理论,30年来,执政党永不停滞的开拓创新,启动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变革,最后各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塑造了我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画卷。这是“中国奇迹”的第一推动力。

奇迹是什么?歌德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

(七)只有中国***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才能把中国带入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人民的选择,也是现代化进程规律的选择。

新中国所创造的现代化“奇迹”,静态地讲,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中国***领导。动态地看,有一条道路贯穿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0年来,中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旧中国巨变的根源,新中国腾飞的动力。

正是这条由“信仰”铸就的道路,让中国***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启了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并在60年的岁月、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代化道路。自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浪潮让人类文明步入新的时空隧道。其后的二三百年间,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演绎的恢弘长剧中,现代化先发国家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并试图为世界历史定位。在这种格局下,现代化似乎是一元化的单向演进,后发国家只能做追随者。欧洲中心论、欧美模式是现代化的唯一归宿吗?这是人类文明必须面对的重大命题。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人类现代化的这幕长剧中,中国改变了的“剧情”,改变了现代化的“单向趋同”,它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促进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国开辟出的这条现代化道路向世界证明,中国不仅是现代化的追赶者,也可以成为现代化的引领者——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八)1601年,明朝万历年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京城街头。这是罗马天主教教士利玛窦送给中国皇帝的礼物。皇都北京,回荡起现代工业清脆的声音。

但在一个习惯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那是一个与世界无关的“北京时间”。远离世界的中央帝国,即使偶有现代化的声响扰乱清梦,却依然在沉睡中浑然不觉。中国远离着世界,世界却在现代化进程中突变。

短短60年,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它让人们想起十多年前,几十名前美国政要联合署名致国会的一封信:“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他们预测,中国不仅强大,而且伟大。

而一个伟大的中国,源于60年前那个开天辟地的时间。

发动机舱缺机油冒烟的危害

汽车保养常识:

一、机油更换常识

机油多久更换一次?每次需要更换多少机油?关于机油的更

换周期和用量是大家特别关注的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去查看自己的随车保养手册,上面一般都有很清楚的介绍。但也有不少人的保养手册早就不见踪影了,此时你就要多多了解打听了。一般说来,机油的更换周期为5000公里,具体的更换周期和用量要根据车型相关信息来判断。

不是所有的车型都适合车主自己动手换机油,但我们可以学会查看机油标尺,以此来判断机油是否到了该更换的时候。还有,更换机油的同时必须更换机油滤清器。

二、防冻液使用常识

防冻液最好全年使用,除了防冻冷却的功能,防冻液还有清洁、除锈、防腐的作用,减少水箱的腐蚀,保护发动机。注意防冻液的颜色要挑选正确,不要混用。

三、刹车油使用常识

刹车系统的功能与刹车油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检查更换刹车片、刹车盘等硬件时,不要忘记看看刹车油是否需要添加更换。

四、变速箱油

为了保证车子转向灵活,要经常检查变速箱油,不论是齿轮油还是自动变速箱油,都要注意油品的型号,通常来说都是就高的。

夏季保养:

保护漆面

夏季气温升高,阳光经常爆晒,汽车漆面明显恶劣,对于爱护自己爱车脸面的车主来说,一定要注意保护好汽车的漆面,经常洗车和打蜡。如果还想给自己的爱车漆面做到更彻底的保护工作,如果想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彻底,建议做个漆面封釉或镀膜,给车漆穿上一层“水晶保护衣”。

防止蒸发

夏季温度较高,油和水的蒸发都将增加,因此一定要把油箱盖盖严,油管要防止渗油;经常检查水箱的水位,曲轴箱的机油油面、高度,制动总泵内的制动液液面高度及蓄电池内电解液密度和液面高度等。不合规定时,要及时添加和调整。

防止爆胎

夏季路面温度较高,汽车轮胎的使用环境更加恶劣,因此一定要注意做好汽车轮胎的检查和保养工作,定期检查胎压,防止爆胎。

检查刹车系统

夏季是多雨季节,雨季路面潮湿造成轮胎和路面之间的摩擦系数降低,特别是轮胎花纹处有积水的情况下,摩擦系数更低,一个灵敏的刹车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要时常检查一下刹车系统,尽量做到有备无患。

保持车内干净整洁

在爱开车窗的夏天,各种有害气体及污染物更会附着在绒布织物面料的座椅、顶棚上,要经常清洗。仪表台、车门饰板等塑胶部位要用毛刷配合万能清洁剂清洁清洗。为了防止紫外线照射后造成表面龟裂、老化,清洗后可以涂上一层表板蜡。防机体过热:夏季环境温度高,发动机容易过热。因此,夏季应加强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保养,包括水箱、节温器、水泵、风扇等,及时加注冷却水。当水温超过100℃时,应在阴凉处停车降温,让发动机怠速运转,并掀开发动机罩以利散热。

自燃自爆

汽车夏季自燃的情况,除了一部分是某些车型的设计故障的原因之外,操作不当或存在隐患也是造成汽车自燃的主要原因,因为夏季气温较高,汽车自身的故障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应该做好汽车的检查工作,重点检查汽车的油电等线路,发现线路老化应及时送修,防止自燃现象的发生。

防润滑不良

夏季温度较高,汽车润滑油易受热变稀,使得其抗氧化性变差,易变质,甚至造成烧瓦抱轴等故障。因此应该经常查润滑油数量、油质情况,并及时加以更换,同时不同品牌的润滑油最好不要混合使用。

正确使用空调

夏季气温升高,空调的重要性一下子显现出来,在使用空调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否则容易损坏空调或造成不必要的油电浪费。

防混合气过浓

由于气温高,汽油容易流动,还因量孔膨胀,使汽油流量增加,且汽油容易蒸发,导致混合气过浓。因此,应调小量孔,调整加速装置与节气门摇臂连接的位置,适当降低浮子室油面高度,以减少供油量。

注意“防冻”

到了夏季,一些人认为防冻液用不上了,可以用普通的自来水代替,其实这种做法不妥。专业配制的防冻液不但耐低温,耐高温的特性也特别好。优质防冻液接近 200℃时才能被“烧开”。夏季使用防冻液,车主就不容易被水箱“开锅”所困扰了。除此之外,防冻液还有防锈、除垢作用。因此夏季仍需选用原厂防冻液,它能发挥“防暑降温”的作用。

巧用空调

进入车厢前先将窗户打开通风,同时打开外循环,待车内热气排出后再开空调,这样制冷效果更快更好。当车速低于25km/h左右时,应将空调置于较低挡位,防止发电量和冷气出现不足。下雨天行车,车窗玻璃容易起雾,影响视线,此时只要将风向调至挡风玻璃方向,打开压缩机送冷气,就可在数秒钟内达到有效除雾的目的。

秋天汽车保养注意事项之四大要素,一定要关注

汽车除霉妙招

在阴雨的天气,常常因为天气的潮湿,车内往往也会变得潮湿,有时还会出现一些难闻的霉气的气味。下面就有几个方法来帮你的爱车除去难闻的霉气,让你的爱车在绵绵雨季,也可以有个清新的车内环境。

阳光法

有一个最省钱的办法可以去除车内包括空调的霉味。可以找个晴天把车开到太阳底下,让空调系统处于暖风挡,然后将风量开至最大,在车门车窗全开的状态下晒上十多分钟。此外,注意检查一下空气滤清器的滤网是否清洁或需要更换。市场上有很多种用于清理空调风道的清洗剂,可以买上一瓶自己冲洗。

其内部孔隙的孔径在0.27-0.98纳米之间,呈晶体排列。同时具有弱电性,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的分子直径都在0.4-0.62纳米之间,且都是极性分子,具有优先吸附甲醛、苯、TVOC等有害气体的特点,达到净化室内空气的效果。

香水法

香水这个办法比较适合味道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可以在车内洒一点香水或是摆放一瓶香水,不仅可以减少异味,也很有浪漫的感觉。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大多数车主都喜欢柠檬味的香水,而这类香水多数呈酸性,散发出来后聚集在空调蒸发器里,就容易发霉变质,产生异味。如果很喜欢香水的话,最好选用中性的、味道较淡的一类比较合适。

空气清净机

这个是最直接,最省事的方法。直接开着机子,就永无忧心了。然而这个方法也是比较花钱的,因为市面上的空气清净机价格在几百到几千之间。但是想到自己以及乘客在雨季连绵里,车内都能保持一个空气清新的环境,这样也就值了。

植物法

首先较化学去除甲醛法植物安全无二次污染,比之化学去除法,由于它是植物提取的,所以安全性高。在亚洲发达国家,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已经率先使用该技术进行城市、家居,汽车内空气的净化处理。随着港澳台交流沟通的日益频繁,此技术也随之进入中国大陆。

1.空调最好来次大清洗

很多车主往往车辆使用未出现问题就不会进行大的动作。其中,比如说空调,整年不清洗的车主也不鲜见。但夏季车内空调将长时间使用,做一次彻底清洗还是很必要的。除了清除异味之外,空调进风口吸入的大量灰尘、脏物以及滋生的细菌等,都容易影响人的健康。需要注意重点清洗空调的部位包括:汽车冷凝器,这部分将影响空调的制冷效果,冷凝器通常安装在车头和水箱一起,清洗时要注意防止散热叶片被树叶等堵塞影响散热效果;空调滤芯起着过滤车内空气的作用,用了一段时间后就容易变黑,一般汽车美容店的工作人员都会建议车主更换,但其实空调滤芯可以清洗后继续使用。清洗过程中吸掉空调滤芯上的杂物和表面灰尘,然后再漂洗即可。

2.内饰彻底杀菌消毒

由于夏季炎热,很多车主不常开车窗,并且为了空调的风力大,常常只选择内循环。长久以来,车厢内的空气就会变得混浊,特别再碰上雷雨前高温湿热天气,细菌同样容易滋生。车主此时可以选择自购一些内饰清洁剂或到汽车美容店对爱车内饰进行一次彻底清理。

3.挥发快汽车防冻液不可少

夏季冷却液蒸发快,要经常检查冷却液是否缺少,如果缺少,要及时补充同一品牌的防冻液,不可补充其它品牌的防冻液或水。因为防冻液是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内的主要工作介质,其主要作用是使发动机冷却系统通过强制循环,使发动机保持合适的工作温度。

人们将其称为“防冻液”是因为该液中含有某些结冰点较低的化学成分,从而能保护低温下汽车的发动机和水箱不结冰。除了防冻作用外,用乙二醇等化学成分配制的防冻液不但耐低温,而且耐高温的特性也特别好。此种防冻液在接近200摄氏度时才能被“烧开”。夏季在水箱里灌装上此种防冻液,您就不容易被汽车水箱“开锅”所困扰了。此外,防冻液还有防锈、除垢的作用。

4.保护车漆停车停在阴凉处

虽然它似乎没有生命,但确实也怕晒,长期暴晒会发旧、起皱。普通的美容打蜡,虽然有些作用,但因为任何车蜡都含有矽的成分,久经紫外线照射会锈蚀车漆,留下点点黑斑。而且车蜡本身起不到增强硬度、抗紫外线的作用,会因温度过高而很快流失,因此,停车时应当把车停放在阴凉处。

—————————------------打字不易、升级不易、且看且珍惜 -----------—————————

—————————-------------- 还望你纳答案、给点动力信心 ------------—————————

————————----希望你新的一天,心想事成,工作顺利,生活欢乐美满--————————

世界淡水概况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问题描述:

有关淡水的开发和保护 已经出台的协定和议案

解析:

世界淡水生态系统评估

--------------------------------------------------------------------------------

占据着少于1%地球表面的河流、湖泊和湿地的世界淡水生态系统,仅容纳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0.01%。然而,据一些水专家估算,这个重要的系统却给全球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提供了相当于几万亿美元巨大价值的服务。

淡水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服务是以水的供给为中心的,它不仅通常保持较高的水质不断填充保证地下水供给的蓄水层,提供充足的水源供家庭日常生活和农业灌溉所需,而且也提供许多其他关键产品和满足其他需要,例如作为鱼的栖息地、调节洪水、保持物种多样性、分解和稀释废弃物、为休闲提供条件和运输物品的通道,通过运用水坝提供一种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可以再生的能源——水电等。

在20世纪以前,全球对淡水系统所能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不多,淡水也并未被人们认为是短缺。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灌溉农业的扩张,对与水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形成了对淡水生态系统承受力的巨大压力。

一、世界面临水危机

水作为人类生活必需品和社会生产力的要素,很显然是淡水生态系统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人类每年从河流中汲取4000km3的水,大约是全世界自然流动的水的44%,在干旱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这个比例更高。从1900—1995年,人类对水的汲取量增加了6倍,为同期人类增长速度的两倍,全球平均年径流总量大约为39500—42700km3。然而,这些水量绝大多数以洪水的形式出现或者不能为人类所利用。事实上,大约只有9000km3的径流可供人类使用,还有另外3500km3储存在各类水库中。

由于有限的淡水供给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世界人均可用水量正在日趋减少,已从1950年年人均可用水量的16800m3减少到2000年6800m3,这是基于全球计算所得结果。然而,这样的全球平均用量并不能确切地描绘出世界水量及其利用的现状。水的供给在全球是不均衡分布的,有些地区水量充裕,有些地区水却非常有限。例如,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尽管占据了世界上40%的面积,但仅获得全球径流的2%。全球约有1/3的人生活在面临从轻度到较高的“水需求压力”的国家,毫无疑问,随着人口和人均需水量增长,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水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有关专家使用了和先前的研究不同的方法,对水匮乏进行了一项新的分析。他们计算了在单个地域中而不是基于一个国家或者某一地区可供使用的水量和相应的人口,选择的目标是那些人均可用水量少于1700m3/年的地区。专家定义人均可用水量少于1700m3/年的地区为面临“水需求压力”地区。在人均可用水量少于1000m3/年的地区,这种水短缺的后果会更加严重:食品短缺,卫生状况和人类健康状况恶化,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然这种情况不包括那些足够富裕而能够使用新的科技来保存水或者循环利用水的地区。

据专家分析,世界人口的41%即23亿人,生活在“水需求压力”的地区。在这些人中,17亿人生活在高度“水需求压力”地区,即人均可用水量只有1000m3/年。随着人口的增加,预计在下一个10年,淡水匮乏问题将会更加严重。到2025年,至少有35亿人或者世界48%的人将会生活在“水需求压力”地区,其中24亿人将生活在高“水需求压力”状态。甚至一些通常水供给量在短缺水平以上的地区,在干旱季节也会面临严重的水短缺。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巴西的东北部、非洲南部、印度中部、土耳其东部、伊朗西北部和亚洲东南部大陆。

据联合国水世界评估项目2003年3月4日发表的一份报告,到本世纪中叶,将有60个国家的近70亿人口面临缺水问题。即便是最乐观的估计,也将有48个国家的20亿人口缺水。受水危机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依然是最贫困国家的人民,因为有50%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面临着已经被污染的水所带来的危险。

目前全球每天有200万t垃圾被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中,每1L废水正在污染8L淡水。此外,所有流经城市的亚洲国家的河流都已经被污染。在美国,1998年评估的有水的地方已经有40%的面积被加工食品的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与此同时,欧洲55条大河中只剩下5条河流目前还没有被污染。

世界上对水的需求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世界上可供消费的水正在急剧减少。可以预测,在今后20年中,世界上人均水消费量将会减少1/3。在目前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水储量位于前10位的都是人口较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寒带或热带国家和地区。而最后10位却包括了新加坡和一些储油丰富但却异常干旱的海湾国家和地区。

二、人为活动和系统的变化

人们通过改造河道、排干湿地、建筑水坝、灌渠以及运河来跨流域调水等方式来不断改变着河流湖泊。尽管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作物产量、预防了洪水泛滥和提高了发电量,但同时他们也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上多数水流域的自然水文系统。

人类为各种目的对河流施予的行为极大地改变了河道,诱发了洪水并改变了对地形冲积的方式。对淡水生态系统产生最主要影响的水坝减缓了河流系统中水流的速度,改变了泥沙沉积和营养物质流动的方式,影响了鱼类的迁徙及繁育规律,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为外来物种创造了新的迁徙路线,并对入海口、三角洲海岸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影响。

1、修筑大坝

从1950年到现在的50多年间,世界河流上的大型水坝(超过15m高)的数量增长了7倍多,从5750个增加到41000个。目前水库里所蓄的淡水占世界径流水量的14%。尽管水坝建设的速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放缓,但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亚洲诸多国家, *** 对修筑水坝仍具有很强烈的要求与愿望,该地域的许多河流还正在规划,有待开发。到1998年,全世界有3489座高于60m的水坝已建或在建。正在大规模修建水坝的地区有土耳其、中国、日本、伊拉克(由于美伊战争而暂停)、伊朗、希腊、罗马尼亚、西班牙和位于南美的Parana流域。在中国长江上建造的大坝是最多的,已达38座,位于中东地区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共有19座,欧洲的多瑙河上有11座。

有关方面的科学家在对227个主要水域研究中发现,大坝及人工运河对流域的分割程度使37%的水域受到严重影响,23%轻微地受到影响,惟一没有被人类活动影响的大型河流均处在北美及俄罗斯的苔原地带或在非洲及南美洲较小的滨海流域。

人工筑坝对河道水流的减缓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水的分流和汲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深深地影响了水的自然流动。几乎在每一块大陆上,主要河流的自然流动都减弱了,以至于在干旱季节形成长距离的断流,水流不能自然入海;科罗拉多河、黄河、恒河、尼罗河、锡尔河和阿姆河在干旱季节经常出现此种现象。阿姆河和锡尔河在1960年以前每年倾入咸海550亿m3水,但是在1980—1990年期间灌溉分流使这个数量减少到70亿m3,仅是原来的6%。

水库对水流及泥沙的蓄滞作用还影响到水质及水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在水库中缓慢流动的水流是分层的,这就使得上下层水流不能得到充分混合。因此,底层水的含氧量很低。这种含氧量低的水可能产生一种亚硫酸氢盐类气体。这种气体使水质降低。而且,由于河水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能力与其含氧量有直接的关系,这种含氧量低的水在流出水库后要经过100km的流程后才能恢复其原有的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能力。

2、湿地减少

湿地包括各种鸟类栖息地,从被洪水浸泡过的森林和平原到浅湖和沼泽地。它们是淡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湿地可以起到调洪、蓄积营养物质、存储碳元素等作用。同时湿地还为人类提供许多种食物及矿产,如鱼、贝类、木材、纤维等。

湿地被人们认为是潜在的农业用地,也有人担心湿地孕育着各种疾病,因此,现在全世界的湿地都面临着被改造的危险,其后果必将造成严重的生态及社会经济问题。基于各种历史的记录和资料,有关专家估计全世界大约一半的湿地在本世纪将消失。某些地区或国家已经开始对湿地的变化进行追踪调查,例如,从1780—1980年全部湿地的53%已在美国的48个州消失。在欧洲湿地消失更为严重;排干和转化为农业用地使湿地面积减少了60%。

3、水污染

全球对于水短缺的关注不仅仅包括地表水,也包括地下水。有15亿人口依靠地下水从事生产和生活,每年汲取大约600—700 km3的水,大约是全球水汲取量的20%。被硝酸盐、杀虫刘和化学物质污染的蓄水层也经常影响地表淡水系统的水质。

淡水系统,尤其是湿地,通过过滤污染物和帮助分解和分散有机废物,在水质保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湿地和其他栖息地的过滤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会因为人类生活废物、农业流出物或者工业污染物的过度排入而崩溃。实际上,水质通常被大量的垃圾污染而降低,这些垃圾包括污水、食品制造和造纸废弃物、肥料、重金属、微生物载体、工业溶剂、有毒的油和杀虫剂、冲洗的盐、酸雨和沉渣等。

100年以前,主要的污染是来自于人类未经处理的废物和早期工业的附带产品等排泄物污染和有机污染物。但目前传统污染源和新的污染物比如杀虫剂问题已经合并到一起,严重降低了水质,特别是靠近城市工业区中心和发达工农业区此类问题更为突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 樊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