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的实质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2.美元明年的走势预测如何?金价还有多少上涨空间?金价会崩盘么

3.金本位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给我说明下吗?谢谢

4.简述金本位制演变过程。手打谢谢。

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的实质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恢复金银本位_如果恢复金本位金价多少

交易,压低金价,美国国库亏空,财政支出少,货币流通少。所以通货膨胀严重,这是我个人见解。下面是别人的解释,网上摘录,希望对你有用! 放弃金本位制的目的是实现美元贬值,刺激商品出口。罗斯福放弃金本位制,刺激出口是主要原因或目的吗?首先让我们要了解金本位制,所谓金本位制是指:“金币可自由铸造,银行券可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自由输入输出”。在一战后的世界,金本位制起到稳定货币,促进贸易增长的作用,在当时金本位被看做是发达国家的标志,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落后国家”则主要实行银本位体制。那罗斯福为什么要放弃这一传统的货币政策呢,其实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危机使原有货币政策失灵,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国民收入锐减,大家普遍都感到没钱花。美国史学家阿瑟·林克等总结道:美国“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8亿美元,降为1933年的402亿美元,和生活费联系起来计算,每人收入由681美元减为495美元。薪金下降40%,红利下降近57%,制造业工资下降10%。因此,这些灾难年代的总画面,是一种除债务结构外遍地都是极端不景气的画面”这种情况的形成与胡佛政府的货币政策分不开的。因为在美国急需大量货币供应,急需大力提高广大群众购买力的时候,胡佛政府却顽固地坚持所谓“健全货币”政策,反对赤字开支,坚持救济工作由地方政府、私营企业和慈善机构负责,甚至让贫穷人自力更生,反对国家救济。这样的货币政策,只能使经济危机日益恶化。 罗斯福上台后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形势迫使其实行通货膨胀,运用联邦赤字开支以促进就业,实行救济。要实行通货膨胀,就必须摆脱金本位制的束缚。1933年4月19日,美国宣布取消金本位制,放弃金本位制使华尔街上的股票价格上升,华尔街的股票交易异常活跃,这一天所进行交割的股票总额达500万股,是过去6个多月来最活跃的一天。在这一政策实施以后,美元如预期般的实现了贬值,从而对内提高了商品的价格,起到稳定就业的作用,对外一方面由于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变化,美国商品保持了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刺激了出口,同时还在无形中减轻了美国的债务。在出口方面,1933年美国出口比1932年增加了4%,而1934年出口额比1933年增加了27%;到1935年,美国对各大洲的出口额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这主要是由于1933年放弃金本位及美元贬值的效果在1934年开始体现出来。《罗斯福传记》的作者弗雷德尔评论道:这样,“罗斯福就对联邦经济政策(按:主要是货币政策)造成一种重大变革,放弃了金本位的僵硬制度,代之以管理通货的灵活制度。货币主义(Monetarism)成为新政混合体的关键组成部分。”摩根有一个老搭档叫做莱芬威尔的,写信给罗斯福说:“你放弃金本位制,挽救了我国免于全面崩溃。”摩根本人也在一篇罕见的公开声明中说:“据说总统放弃金本位,我表示欢迎……看来很清楚,要扭转大萧条的局势,就要驳斥并战胜那些主张收缩通货的人。”可见罗斯福放弃金本位体制是为了应对危机带来的货币紧缩、物价下跌、就业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刺激出口当然是美元贬值的一个重要目的,但绝非唯一目的,可以说当时放弃金本位是一种灵活的货币策略,使美国无论在应对国内局势还是纷繁的国际竞争中均拥有了广阔的空间,可谓是成功之举。 本篇文章来源于 骆驼论文网( www.luotuo.net.cn ) 原文出处: 满意请采纳

美元明年的走势预测如何?金价还有多少上涨空间?金价会崩盘么

1、没在大型战争失败的情况下美元是不会走下神坛的,但目前美元的国际信用气数已尽,很大的可能性就如宋鸿兵所言:推出金本位,推倒重来。明年的走势应该是走强(最后疯狂),但这种只需要数字连印刷机都不用开,就能收割别人劳动成果的强盗货币,用不了几年就会退出历史!

2、金价的上涨空间最次是跑羸通涨,别玩什么乱七八糟的金融产品,金子都玩了几千年了,纸币才几十年就风雨飘摇,有闲钱就拿出一半买实物黄金放家里, 放上十年再看看。

3、金融数字的金价还真有可能崩盘(黎明前的黑暗),但那时会出台法律限制民间交易实物黄金,但那时也是真金白银价值的历史回归。

纸币就是国家信用,金融就是钱生钱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神马都是浮云。真诚的对待家人、朋友和自己,种个三、五亩地(拒绝转基因),健康、充实的生活吧!

金本位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给我说明下吗?谢谢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金本位是一种贵金属货币制度,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金本位制度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含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值-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

金本位制总共有三种实现形式: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兑汇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最具有金本位制的代表性。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将黄金铸币作为法定本位币,而银币则退居辅币地位,它的自由铸造和无限法偿能力受到限制。

黄金作为本位币就有无限法偿能力,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向国家造币厂申请将其所有的黄金铸造成金币或将金币熔成金属块。黄金的输入和输出在国与国之间可以自由进行转移。

金币本位制的统治地位长达100年,其间对资本主义的生产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世界黄金产地分布不均匀,金币磨损等原因,金币本位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逐渐被金块本位制和金兑汇本位制所取代。

2、在金块本位制。

在金块本位制中,可以兑换黄金的银行券代替金币,任何人都可以将所持有的银行券兑换成等价的黄金。虽设有兑换上限,但一般人的财富很少会超出此限,这种制度可以舒缓黄金产量不足和损耗等问题。

3、金汇兑本位制。

金兑汇本位制也称做虚金本位制,当一个国家实行这种货币制度时,需要将黄金存放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本国货币与之实行固定比例率,只有当此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存放国的货币时,才能再兑换成黄金,这是一种殖民地性质的货币制度。

上述两种货币制度基本上到1970年代已逐渐消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于1797年实施金本位制,宣布铸币条例,发行金币,规定了含金量,银币处于辅币地位。

扩展资料:

经过漫长时期,金本位制始于19世纪的英国,到19世纪末,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金本位,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受到通货膨胀、物价飞速上涨的影响,加之黄金分配极不均衡,已经难以恢复金币本位制。

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实行金砖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在金砖本位制度下,各国央行发行的纸币货币单位仍然规定含金量,但黄金只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而不再铸造金币和实行金币流通,流通中的货币完全由银行发行的纸币货币单位所代替。

由各国的中央银行掌管和控制黄金的输出和输入,禁止私人买卖黄金。保持一定数量的黄金储备,以维持黄金与货币之间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正式在1919年停止实行金本位制度,于1926年恢复使用金砖本位制度。但只允许中央银行及各国政府之间进行黄金交易活动。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

60年代,美国由于陷入越战泥潭,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出现不可抑制的通货膨胀,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

同期战后的欧洲国家经济开始复苏,为了资产保值黄金就成了最好选择,于是各国为了避险美元危机和财富保值需求而纷纷抛出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使美国政府承诺的美元同黄金的固定兑换率日益难以维持。

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了60%以上。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各西方国家货币也纷纷与美元脱钩,金价进入由市场自由浮动定价的时期,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1976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议》,废除黄金货币化,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虽然废除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不过由于黄金的金属属性并没有被世人抛弃,依然受到国家和个人投资的青睐,

百度百科——金本位

简述金本位制演变过程。手打谢谢。

看本文

1、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对本位制。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由于维持金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条件逐渐遭到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现并禁止输出,金本位制陷于崩溃。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各国已无力恢复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它是以存放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外汇资产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殖民地国家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无力恢复金本位制但又未采用金块本位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推行金汇兑本位制。

由于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与某一国家货币保持着固定比价,金汇兑本制国家的对外贸易和金融政策必然受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因此,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削弱了的极不稳定分金本位制度。

2、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国际金本位制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

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全部瓦解。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后,30年代的国际货币制

度一片混乱,正常的国际货币秩序遭到破坏。主要的三种国际货币,即英镑、美

元和法郎,各自组成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

结果国际贸易严重受阻,国际资本流动几乎陷于停顿。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之后,国际金本位制已经推出历史舞台。各个货币集团的建立和各国外户管理的加强,使国际金融位置更加不稳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改变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局面,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思计划”。

以美国财政部官员名字命名的“怀特计划”是在1943年4月提出的,全称为“联合国外汇稳定方案”。“怀特计划”反应了美国的经济力量日益强盛,从而试图操纵和控制基金,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对此,尚有相当经济实力的英国当然不甘示弱。为了分享国际金融的领导权,英国于“怀特计划”发表的一天抛出了“凯恩思计划”。

“凯恩思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清算联盟”方案,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思提出的。这一计划的内容明显对英国有利。经过长达3个月的讨价还价,英美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宣布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与此同时,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必须确认美国政府在1934年规定的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的官价。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按此价格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当黄金官价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炒家冲击时,各国政府要协同美国政府进行干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基金组织各会员国的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美国政府根据上述黄金官价,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各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按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确定固定比价,或直接规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但不得轻易改变。汇率波动幅度应维持在固定比价的上下1%以内。如果货币含金量的变动超过1%,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使美元等同于黄金,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发生联系,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一货币制度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许多国家还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有的甚至还用美元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因此,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但与战前不同,主要区别是:(1)国际储备中黄金和美元并重。(2)战前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储备货币有英镑、美元和法郎,依附于这些通货的货币,主要是英美法三国各自势力范围内的货币,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而美元却是惟一的主要储备资产。(3)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而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所以这是一种大大削弱了的金汇兑本位制。(4)虽然英国在战前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但没没有一个国家机构维持着国际货币秩序,而战后却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运转对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双挂钩原则,结束了战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动荡混乱状态,使得国际金融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这为战后50~60年代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弥补了国际清算能力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黄金供应不足带来的国际储备短缺的问题。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了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汇率的波动受到严格的约束,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对于国际商品流通和国际资本流动非常有利。

第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些工业国家,尤其是一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会员国家的国际收支困难,使它们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得以正常进行,从而有利于世界的经济的稳定增长。

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国际货币合作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事例,它为稳定国际金融和扩大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事实上,该体系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

1、美元享有特殊地位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资产,享有“纸黄金”之称,美国就可以利用美元直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企业,或利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美国货币金融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将波及整个世界金融领域,从而导致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2、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战后,由于黄金生产的停滞,美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国际储备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储备的增长需要仰仗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但这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3、汇率机制却反弹性,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极地实行外汇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前者必然阻碍贸易的发展,后者则违反了稳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原则,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见,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自20世纪50年代始,上述种种缺陷不断地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从而终于在70年代使其陷入崩溃的境地。

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1949年美国拥有但是世界黄金储备的71.2%达245.6亿美元。但是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日本为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法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黄金储备开始流失,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已经恢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出口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从而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伦敦金融市场的金价暴涨到41.5美元1盎司,高出黄金官价的18.5%。

美元危机的爆发严重动摇了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汇率的措施,包括“君子协定”、“巴塞尔协定”、“黄金总库”以及组成“十国集团”签定“借款总安排”等等,目的在于当汇率波动时,运用各国力量共同干预外汇市场,尽管如此,也未能阻止美元危机的再度发生。

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更加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对外债务急剧增加。1968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巴黎市场的金价涨至44美元1盎司,美国的黄金储备半个月之内流失了14亿美元。“黄金总库”被迫解散,美国与有关国家达成“黄金双价制”的协议,即黄金市场的金价由供求关系自行决定,35美元1盎司的黄金官价仅限于各国政府或中央一那还能够向美国兑换。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971年爆发了新的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储备降至102美元,不及其短期债务的1/5。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之一就是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停兑黄金以后,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极度混乱,西方各国对美国的做法表示强烈的不满,经过长期的磋商,“十国集团”于1971年2月通过了“史密森协议”。其主要内容是,美元贬值7.89%,黄金官价升至每盎司38美元,西方主要通货的汇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并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为不超过货币平价的上下各2.25%。此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未好转,1973年1月下旬,国际金融市场又爆发了新的美元危机。美元被迫再次贬值,幅度为10%,黄金官价升至42.22美元。

美元第二次贬值后,外汇市场重新开放。抛售美元的风潮再度发生。为维持本国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欧共体作出决定,不再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实行联合浮动。各国货币的全面浮动,使美元完全丧失了中心货币的地位,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彻底瓦解。

三、牙买加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安,各国都在探寻货币制度改革的新方案。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第一次修正案是1968年,授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特别提款权),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

(一)牙买加货币协定的主要内容

1、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根据该协定,会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即增长33.6%,各会员国的基金份额也有所调整。

2、汇率浮动合法化。1973年后,浮动汇率逐渐成为事实。修改后的基金协定规定,会员国可以自行选择汇率制度,事实上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制并存。但会员国的汇率政策应同基金组织协商,并接受监督。浮动汇率制应逐步恢复固定汇率制。在条件具备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实行稳定但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3、降低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新的条款废除了原协定中所有的黄金条款,并规定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之间可以在市场上买卖黄金;会员国间及其与基金组织间,取消以黄金清算债券债务的义务;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部分出售,部分按官价退还原缴纳的会员国,剩下的酌情处理。

4、规定特别提款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新协定规定,特别提款权可以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也可以供有关国家用来清偿对基金组织的债务,还可以用作借贷。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用按市价出售的黄金超过官价的收益部分,设立一笔信托基金,向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最优惠的条件提供援助,帮助解决国际收支问题;扩大基金组织信用贷款的额度;增加基金组织“出口补偿贷款”的数量。

(二)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在诸多储备货币中仍居主导地位,但它的地位在不断削弱,而德国马克、日元的地位则不断提高。在这个体系中,各国所采取的汇率制度可以自由安排。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实行单独或联合浮动。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盯住汇率制,把本国货币盯住多种形式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另外,在这个体系中,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节。除了汇率机制以外,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也发挥着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