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60年代油价变化_美国60年代油价变化表
1.美国原油产量
2.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3.储量增长阶段
4.近十年国际石油价格
美国原油产量
3.2.1.1 原油总产量
美国是世界现代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经过近150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本土资源探明程度和采出率均较高。1952年之前,美国的原油年产量还占世界年产量的50%以上,但随着其他国家的产量逐渐增加,美国原油产量在世界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初,所占比例已降至20%以下。虽然目前美国的油气产量仍排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受到国内能源政策影响及资源情况的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达到产量高峰之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图3.13)。2004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占世界产量的7.54%,累计产量占世界累计产量的19.6%,居世界第三位。
20世纪初期是美国原油生产大发展的时期。沿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到西部的落基山脉,原油生产基地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不断扩展。俄亥俄、印第安纳、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州先后进入了产油州的行列。在这期间,原油产量迅猛增加。1901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0.09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1%;到1918年,产量已增至0.46亿吨,比1901年增长了4倍,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比例上升到70.69%,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大产油国;到1926年,美国原油产量已超过1亿吨。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油价一度跌至1美圆以下,美国的原油产量相应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下跌。随着经济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原油产量重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虽然中间有所波动,但是在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量高峰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总体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1940~1970年之间的年均产量增长率约为3.5%。
1970年,美国的原油产量达到4.8亿吨,但在接下来的6年里,原油产量以2.7%的速度递减,到1976年,已降至4.06亿吨。从1977年开始,美国原油的产量出现反弹,这种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1985年,平均水平维持在4.31亿吨。从1986年开始,美国的原油产量恢复递减的趋势。在1986~1999年间,美国原油产量平均递减率达到2.9%,但是在2000~2004年期间,美国的原油产量递减速度降低,平均递减率仅为0.16%。
图3.13 美国原油年度产量
从美国原油产量的区域构成来看,在1958年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全部来自于本土48州。从1958年起,阿拉斯加开始产油,但是产量并不大,直到1968年,阿拉斯加的产量仅占全美产量的2%,1969年,阿拉斯加的产量超过1000万吨。从1975年起,美国在深水区域,特别是墨西哥湾的深水区域有了巨大发现,深水的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85年起,美国本土48州的产量逐年下降,阿拉斯加和深水区域的产量在全美原油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墨西哥湾深水区域和阿拉斯加(图3.14),其中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占全美总产量的65%,深水区域产量占18%,阿拉斯加产量占17%。到2004年,美国已累计采出原油260亿吨(图3.15)。
3.2.1.2 非常规原油与EOR 产量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采用EOR方法开采重油(API°<20°,粘度>1000厘泊)。目前的EOR方法中,蒸汽注入法和就地燃烧法处于商业应用阶段开采重油,而蒸汽注入法是最先进、最成熟的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方法。
美国重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斯加州和犹他州,但是由于成本原因,阿拉斯加和犹他州的重油产量不能经济开采,目前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主要的重油产地。在美国,5个大型重油产区的产量占了全国重油产量的70%。这些地区包括:南Belridge地区、Midway Sunset Monarch、Potter地区、雪佛龙公司的Cymric地区和克恩河(Kern River)地区[81]。
1978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29.5万吨,之后重油产量不断攀升。到1986年,重油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389万吨。近几年,美国的重油产量有所减少,到2004年重油产量为1721万吨,预计2006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502万吨[82]。
图3.14 1949~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区域构成
图3.15 美国原油累计产量
从开采方式来看,EOR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用于开采重油,1982年重油的产量占所有EOR产量的98.5%。随着EOR技术不断提高,目前美国EOR产量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图3.16)。近几年,重油在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到2004年,重油的产量在所有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降至52%。
图3.16 美国EOR产量与重油产量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石油价格飞涨曾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危机?但为什么近年的石油价格
70-80年代中, 两次石油危机。这一时期, 国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开始发生逆转, 石油价格不断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费国消费量日益上升, 但由于国内储量有限, 生产很难有较大突破, 从
而造成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际石油市场上进口石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已逐步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另一方面, 由于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反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中东政策, 自1973年开始两次对这些国家采取“ 石油禁运” 政策,从而导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两次大幅度攀升。儿大石油市场的价格都比前一时期明显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价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进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过30美元的水平。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放宽了对能源产业的限制,采取了多项措施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对乙醇的大力利用和开发。近年来,美国燃料乙醇加速发展,美国乙醇汽油消费总量已超过汽油消费总量的20%,全美玉米产量有12%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加上现有的完备的石油战略体系使得西方国家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性不如以前。同时中东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训,意识到了石油上涨会迫使主要消费国减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说这是双方共赢的一个局面
我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口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受到国际石油市场的波动和影响。尽管尚未有遭遇大规模的石油危机,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下高涨的油价与石油紧缺依然对我国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少影响,具体体现为:
1.石油短缺对工业与经济的影响重大
石油作为用途广泛的重要工业和化工原料,其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对于国家
经济发展异常重要。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
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石油的依赖度明显增加。2003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消费弹
性系数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比重达到22.7%比1991
年高5.6个百分点;2003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35%。严重石油供应短缺一旦发
生,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并可能会形成通货膨胀作为工业社会的基础性燃料与原材料,石油构成了工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的上涨伴随着生产成本向消费成本的转移,全社会物价水平就会提高,会加速通货膨胀的形成。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本来就高于其他国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将使我国承受更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只考虑油价因素,石油价格从30美元涨至60美元,CPI将上涨1.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我国国内石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调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价格上涨也需要消化,那么,国内物价的上升或许会更多。
3.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渐提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将打破
我国原有的贸易平衡。2004年,我国为石油价格上涨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
当年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2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为高价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汇。
2004年的贸易顺差能够达到520亿美元2003年我国进口石油约9100万吨。而
当年的平均油价每桶29.6美元,即使进口保持1亿吨的水平,我国仅为高油价
支付需要200亿美元。总之,在世界经济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际原油价格上涨
可能使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4.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抑制居民消费
石油价格越高,产品成本越大,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将阻碍原有消费需求的扩大,新的消费需求热点形成也将受阻。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汽车消费,油价升高使得居民购车的意愿受到压抑,许多人担心买得起车,养不起车,因而选择持币观望。高油价也会改变大众的住房消费模式,但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扬,房子和工作地点间的距离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旅游业也因于油价持续上涨带来航空、长途汽车等交通费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进而影响到部分消费者的旅游需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储备的效益,不仅仅体现在对石油价格的平抑作用上,更应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和生产间接和潜在损失的弥补作用上。
储量增长阶段
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储量增长的历史来看,根据20世纪以来原油年度资源探明率、原油储量增长速度、新增可采储量的平均水平、勘探工作量,以及各时期的理论与技术条件和政策,可以将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储量增长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900~1919年的起步阶段;1920~1945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46~1970年的稳定增长阶段;1971~2004年的递减阶段(图3.33)。
图3.33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储量增长阶段划分
3.3.2.1 起步阶段(1900~1919)
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美国开始从“煤油时代”进入“汽油时代”,内燃机的兴起推动着人们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之后,对石油的需求更加旺盛。这都推动了石油公司开始寻找更多的原油,促进了勘探工作的发展。
1900~1919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平均每年新增可采储量0.56亿吨。原油新增可采储量以平均每年4.71%的速度递增,但是绝对增长量并不大,从1900年的0.63亿吨增至1919年的1.20亿吨。
从资源探明率指标来看,年度资源探明率从0.19%增至0.36%,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17%。到1919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累计资源探明率为4.42%。
从勘探工作量来看,本阶段是美国石油工业的起步阶段,探井密度不大,到1919年,探井密度约为3.34口井/万平方千米。在本阶段内,美国本土48州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大油田,这些油田主要集中于加利福尼亚州、俄亥俄州和俄克拉何马州。根据EIA的统计结果,到2004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剩余原油储量最大的100个油田中有10个油田是在本阶段发现的[28]。
在理论与技术上,本阶段内主要以地面地质工作为主,背斜理论是当时主要的地质理论。随着勘探实践经验的积累,石油地质学开始成为地质学中的一个分支。
从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来看,政府认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实施了《无形钻井开发费用扣减》的政策以促进勘探再投资。
3.3.2.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45)
1920~1945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原油每年平均新增可采储量2.13亿吨。新增可采储量从1920年的1.29亿吨增至1945年的2.85亿吨,新增可采储量增长速度达到4.84%。1929~1935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1931~1933年期间最为严重,油价甚至一度低于1美圆。在1928~1930年连续发现了俄克拉何马城油田和东得克萨斯两个巨型油田的情况下,1932年的新增可采储量仅为0.12亿吨,这表明受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影响,当时的勘探活动急剧减少。若不计入1931~1933这3年的新增可采储量数据,本阶段的年均新增可采储量将达2.35亿吨。
本阶段内的年度资源探明率从0.39%跳跃式增长至0.85%,其中1929、1937 和1938年的年度资源探明率都超过1.20%。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64%。若排除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1931~1933年的数据,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71%。到1945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累计原油资源探明率已达到21.40%。本阶段内的新增可采储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勘探工作量的快速增长。本土48州的勘探井密度从1920年的3.79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1945年的70口井/万平方千米。
从勘探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现代石油地质学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已经基本形成,圈闭找油理论成为主要理论,并明确了有关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等基本概念。本阶段的勘探技术方法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1923年美国开始出现试验纽秤和折射地震仪,并在墨西哥湾地区应用获得成功。从1925年起,这些勘探方法在美国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广。30年代以后,地震反射法被成功应用在俄克拉何马州、墨西哥湾、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40年代开始,地震技术继续改进,提高了复杂地区和深层的勘探能力。
本阶段内,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发现油田个数也显著增加。在本阶段的26年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共发现了27个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位于全美前100位的大油田。
美国政府为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从1924年起实行《耗减百分比津贴》政策。这一优惠措施曾为美国石油工业维持了大量的勘探风险资金。1935年的《科那里豪特石油法案》有效防止了各产油州以低于规定价格销售超过配额的石油,也制止了油田开发混乱的局面,保护了油田,并稳定了美国国内油价。
3.3.2.3 稳定增长阶段(1946~197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6~1970年期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继续带动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这25年间新增可采储量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的趋势。1946年的新增可采储量为3.63亿吨,1970年为4.19亿吨,其中1951年新增可采储量达到峰值,为6.02亿吨。本阶段年均新增可采储量3.88亿吨,新增可采储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64%。
从资源探明率来看,本阶段各年度的资源探明率大多稳定地保持在1%以上的水平,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1.16%。正是由于新增可采储量保持着高位稳定增长,累计资源探明率在此期间也大幅度提高,从1946年的22.1%增至1970年的50.79%。本阶段的勘探工作量增长迅速,探井密度从1946年的79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1970年的456口井/万平方千米。探井密度的迅速增长是新增可采储量高位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在这段时间内新发现的油田中有16个油田的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位于全美前100位。
在本阶段内,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理论上,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槽台说、生物地层学、海相生油理论;60年代诞生了革命性的板块构造和年代地层学。技术上,60年代初地震技术的数字化增加了地下覆盖的密度,提高了地震勘探精度。这些都为新增可采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从国家能源政策来看,美国在本阶段仍然继续实行积极的石油政策,美国国内油价在本阶段内始终高于国际油价。高油价政策保护了本国石油工业免受当时较低国际油价的影响,促进了美国石油勘探的迅速发展。
3.3.2.4 递减阶段(1971~2004)
1971~2004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原油年均新增可采储量为2.13亿吨。新增可采储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从1971年的3.16亿吨递减至2004年的1.53亿吨。本阶段新增可采储量年均递减率为1.6%。
从资源探明率来看,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64%。正是由于新增可采储量开始递减,累计资源探明率在此期间的增长也开始减缓,1971年为51.80%,到2004年为75.63%。
本阶段的勘探工作量投入仍然较大,探井密度从1971年的466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2004年的796口井/万平方千米。由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勘探程度已经趋于成熟,虽然勘探工作量的增长幅度较大,但是新发现大油田的数目与前三个阶段相比已经显著减少,在这段时间内新发现的油田中只有2个油田的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位于全美前100位。
在本阶段内,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理论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核心的全球大地构造理论迅速发展,加深了对油气与沉积盆地密切关系的了解,可以通过盆地的分类来整体动态地评价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90年代以后,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总趋势是向着精细、定量、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含油气系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而且还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全息地层学。技术上,70年代以后,多道地震采集系统和多种纵波可控震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其他非炸药震源的改进都大大增强了地震的勘探能力;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勘探成功率。90年代以来,提高油田采收率成为美国地球物理活动的重要领域。高分辨率地震、井间层析成像技术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从1971年以来,美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为保护美国经济,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政府采取了国内油价低于国际油价的政策;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批开采油田逐渐进入了衰减阶段,美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刺激石油工业的发展,如解除油价控制,免除低产油气作业者及矿区使用费所有者的原油暴利税,鼓励勘探开发新油田和非常规原油。
随着原油新增可采储量的递减,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注重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并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抵免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水油气资源成为美国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特别是1995年颁发了《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案》(DWRRA)后,深水新增可采储量巨大。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4年的报告,在1971~2004年期间,美国共新发现28个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排在前100位的大油田,其中26个位于外大陆架。
近十年国际石油价格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驱动油价持续暴涨。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价格为1.8美元/桶;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美元/桶;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原油价格首次突破20美元/桶;1980年,原油价格首次突破30美元/桶;1981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最高达到39美元/桶;随后,国际油价逐波滑落,从此展开了一轮长达20年的油价稳定期。1983——2003年初,20年油价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落至10美元/桶上方;1986年初——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基本上稳定在20美元/桶之下运行,只是在1990年9——10月间,油价出现过瞬间暴涨,并首次突破40美元/桶,但两个月后很快又滑落至20美元/桶之下;1998年底1999年初,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跌至10美元/桶以下。2000年,国际原油价格曾短时间内冲至30美元/桶上方,但很快又跌落至20美元/桶之下。.9月11日,世界经历的恐怖袭击,油价暴跌。 2002年市场油价很快回稳定到每桶25美元。 2003年初,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30美元/桶2004年9月,受伊拉克战争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再次突破40美元/桶,之后继续上涨,并首次突破50美元。2005年6月,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60美元/桶,并加速前行。2005年8月,墨西哥遭遇“卡特里”飓风,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70美元/桶。2006年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原油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2007年从年初每桶58.32美元迅速增长到年末的每桶98.6美元,上涨了69.1%,期间9月12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80美元/桶,随后,继续加速上场,到10月18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90美元/桶,并在年底直逼100美元/桶!2008年后油价更是一路狂飙,7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上涨到每桶147.50美元的历史高点。随后,由于美国爆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世界市场对原油的消费出现了大幅萎缩,国际油价也随即快速滑落,到2008年11月份,国际油价已经跌落到最低每桶37美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