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油价下跌_世界油价下跌警报
1.日本大地震启示录的节目实录
2.怎么看油价与雾霾,政府以污染为
3.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4.地球资源的现状
5.急急急:全球经济危机对物流的影响求大神帮助
油轮不是邮轮,油轮是指在海上运载石油的船,而邮轮是海上航行的客运轮船。油轮能够将石油从一个港口运送到另一个港口,是主要的石油运输工具。现在油价时而涨时而降,跟这些油轮运输量也有关,那么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油轮有多大呢?中国最大的油轮是哪个?
现在世界最大油轮有多少长?
世界最大油轮:?诺克耐维斯号--KnockNevis?(原名?海上巨人号--SeawiseGiant?)是一艘超大型原油运输船(ULCC)等级的超级油轮,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船只,1976年12月由住友重机械工业(日本)起造,并被命名为海上巨人号(SeawiseGiant),船长458.45米,舷宽:68.86米,满载吃水24.61米能够容纳将近650,000立方米的原油(将近410万桶)。
诺克耐维斯号能够容纳将近650,000立方公尺的原油(将近410万桶),利用其3.5吋厚、由住友造船开发的双层船体(DoubleHull)技术,来防止原油意外渗漏污染环境的可能.然而,满载后的这艘船吃水超过24公尺,因此无法通过水深较浅的世界主要航道,例如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等人工河道,或甚至连英吉利海峡也无法穿越.另外,由於这样的吃水深,满载时的诺克?耐维斯号并无法进入世界大部分的主要港口,而需要特殊的接驳设施,在外海直接卸载原油.
虽然是世界上最巨大的船只,但因为高度的自动化设计与电脑辅助,诺克耐维斯号仅需用35至40名的船员就能顺利航行.
中国最大的油轮是?凯桂号?
由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建造并即将交付的全国最大原油轮?载重量达到32万吨的?凯桂?号轮,2014年11月5日在广州建成,并开始处女航。这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的最大油轮。
该船全船长333米,宽60米,甲板面积有4个足球场大,甲板面还设有直升机升降平台,主甲板面积与?辽宁?号航空母舰相当,但甲板长度比?辽宁?号航空母舰还要长,满载排水量是?辽宁?号航空母舰的7倍。
凯桂?号轮的上层建筑高7层,船总高度70多米,相当于23层大厦的高度。型深30.5米,设计吃水20.5米,货舱深达27米,货舱容积不少于360000立方米,装载量相当于150列40节的火车。该船航速为16.7节(31公里/小时),续航力约22000海里(4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中途也不用再加油。 凯桂?号轮由广船国际、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研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过去,国际船舶市场超大型油轮(VLCC)基本由日本、韩国垄断。?新埔洋?、?凯桂?号等超大原油油轮的交付,标志着我国造船工业迈入一个新的阶段,表明中国有能力设计、建造世界上最大型的油船。
凯桂?号驾驶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至少要安排一个人,以防有的小渔船误碰。整艘船只需要27个船员就够了。 凯桂?号的主机全凭电脑操控,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更高。甲板上的直升机升降平台,使得随时运送人员和物资成为可能。船上的淡水制造系统每天可通过海水淡化产生30吨生活用水。驾驶这样大的轮船,遇到了海盗怎么办?船上设有专门的防海盗舱室,如遇海盗袭击,船舶可在35秒内通过船舶保安警报系统以传真或电话短信的方式迅速向船舶公司和船舶主管机构发出报警。
日本大地震启示录的节目实录
2006年3月,伊拉克战争迎来了第三个年头。三年前,新保守主义为“9·11”之后陷入惶恐和不安的美国人民指了一条道:颠覆萨达姆政权,植入民主之花,改造中东伊斯兰世界。为了实现这个理想,美国抛开联合国的授权和国际社会的非议,用武力推翻他国政权,以自己的意志和模式改造了国际社会中的一个主权国家。这是一条披上了民主外衣的“帝国之路”。
伊拉克战争三周年
编者按:伊拉克战争过去3年了,发动战争的理由早已经成为谎言,伊拉克有改变也无改变。没有改变的是伊拉克人没有等来美国承诺的和平与民主,依旧战乱不断、贫困动荡。改变的是:伊拉克变得更加、贫困且民众时时面对爆炸的死亡威胁,伊国内两大教派的矛盾不断升级,内战就在眼前。如今,伊战受到了世界各地民众越来越多的质疑。
世界各地民众质疑伊战
全球掀起反战浪潮
回顾:各国反战示威 纪念伊战两周年>>
伊战一周年 全球再掀反战浪潮 >>>>
伊拉克战争3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世界各地于18日提前开始新一轮反战抗议游行。在美国“传统盟友”澳大利亚、日本和英国,民众以更加声势浩大的方式表达对伊战的质疑。
除英国外,希腊、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当天也将掀起反战浪潮。
另据报道,随着周年日期临近,越来越多的美国民众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表示质疑。美国哈里斯民意调查所17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认为,美国总统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处理不当。61%的被调查者对美国政府的伊拉克政策表示质疑,这一数字在今年年初时为55%。对美国在伊政策有信心的人数比例也从之前的26%降到20%。
战争带来了什么
虐待伊拉克战俘
在伊死亡美兵“棺材阵”
英军枪击伊警 民众怒焚坦克
伊拉克副外长遇刺身亡
宗教圣地阿斯卡里清真寺遭袭
参加抗议女孩手持伊国旗哭泣
被美军关押的伊拉克女囚
抗议者向英士兵投掷
美伊战结束首次大规模抗议
英军运输机在伊被击落
一意大利人疑在伊被
华盛顿民众反战游行
战争改变了什么
伊拉克人:战乱中度圣诞
爆炸中受伤的女子惊魂未定
血流成河的希拉市
费卢杰人:沧桑的回家路
伊战伤残美军归国后生活困苦
火箭弹爆炸留下的深坑
[央视网评]关于伊拉克战争的N个问号
央视国际 (2003年03月21日 16:24)
新闻背景:美国攻击伊拉克的战争在“最后通牒”到期一个半小时后爆发。巴格达上空突然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巴格达城南随即传来阵阵爆炸声。 巴格达市区多处遭到轰炸,火光映红天空,被炸之处浓烟滚滚。伊拉克的防空炮火也随之响起。空袭同时,美英飞机在伊拉克东南上空抛撒了近200万份传单,敦促伊拉克士兵不要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焚烧油田,并放下武器投降。
数月以来一直被我们密切关注的伊拉克战争于北京时间3月20日上午10:36打响了,电视和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让我们这些关心世界大事的老百姓受用不已。被美国命名为“伊拉克自由”的行动被一些港澳媒体称之为“第二次海湾战争”,而中国专家们的习惯讲法是“伊拉克战争”。无论提法如何,我们对战事的进展、世界格局的走向都投以问号,每一个问号的破解都意味深长。
问号之一: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士都在关注,战争能否速战速决?首轮空袭过后,巴格达街道又恢复了平静,市民们照常上街。可以说美国这一轮的行动基本上是一种试探,看看伊方的应战调动,看看萨达姆逃向何处?过一段时间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萨达姆的态度很强硬,但他究竟能坚持多久?在美国迫切希望速战速决的时候,将战事拖长就是伊方的“胜利”,对美方而言则是“败笔”。
问号之二:据报道,在地面战打响之际,美军第101 空中突击师将被空投到巴格达地区,迅速占领巴格达的重要目标。他们将与特种部队配合,阻止伊军抵达生化武器基地。伊会不会使用生化武器?这也是谜团之一。如果使用,美威胁以核武器回应,将伊拉克夷为平地。
问号之三:志在“倒萨”的美国恐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即便萨达姆最终是死掉或是跑掉,它的既定目标是不变的。但是,伊拉克的战后政治安排真能如美国所愿吗?伊国内的“反萨派”甘心成为美国的傀儡吗?
问号之四:恐怖主义始终是布什心中永远的痛,为此美国还开辟第二战场,试图捉拿本·拉登,恐怖主义分子会不会重演“9·11”式的袭击,也未可知。
问号之五:出于地缘政治和国际格局的利益考虑,法、德、俄等国极力反战,各地反战呼声不断,规模可及当年的越战。美国会完全置之不顾,继续他的“单边主义”之路吗?
问号之六:有人说,战争结束后伊民主力量在伊拉克欢呼之时,也就是联合国“武功全废”之日。联合国的作用被削弱,包括美国在内的五大常任理事国能置之于不理吗?伊拉克战争的人道援助,主要依靠联合国。考虑各方利益,联合国的权威会遭受沉重打击吗?
问号之七:战争打响,油价的下跌是暂时的,伊拉克的几座油井已经起火,萨达姆很可能会点燃一颗颗“巨型炸弹”——油井。美国和国际能源机构的成员国难免被迫动用石油储备,油价的上涨就成为必然。届时,经济增长减慢,失业率倍增,世界经济如何承受?
各国军事家、政治评论家、经济学家都忙于分析、解读这场战争,
乌姆盖斯尔之役>> 美英地面部队首次行动 攻陷伊南部乌姆盖斯尔市 英军在乌姆盖斯尔遭到顽强抵抗 美军遭顽强抵抗 星条旗升起又撤下 五名记者在乌姆盖斯尔受伤 三人失踪 英军官员称乌姆盖斯尔“安全且对外开放” ……[战事回顾]
纳西里耶之役>> 美军宣称已攻占纳西里耶 联军在纳西里耶遭遇顽强抵抗 美伊血战纳西里耶 103名美士兵在战斗中阵亡 乌姆盖斯尔和纳西里耶之战:伊正规军打游击 伊军与美军在纳西里耶展开激烈巷战 美军在纳西里耶以北遭伊军抵抗 北上步伐再受阻……[战事回顾]
纳杰夫之役>> 美英军队在巴格达重要门户纳杰夫与伊军激战 伊拉克纳杰夫地区发生激战说明什么 美军说72小时内在纳杰夫共打死1千名伊拉克人 伊新闻部长称美军被驱逐出纳杰夫 正向沙漠撤退 什叶派穆斯林在纳杰夫集会呼吁美英从伊撤军……[战事回顾]
巴士拉之役>> 美军发动地面进攻 兵分两路挺进巴格达和巴士拉 伊第51师8000人全部投降 巴士拉防御大大削弱 来自美法英的5名记者在巴士拉之战中命运未卜 美国空袭巴士拉造成77人丧生366人受伤 英军称已攻占巴士拉南部重要据点 俘获200伊兵……[战事回顾]
巴格达之役>> 对巴格达地面进攻将在48小时内打响 伊拉克国家电视台信号中断 驻守巴格达西南的美军遭袭 两名美军士兵被炸死 战争打响以来 巴格达首次大面积停电 “倒萨大军”兵临城下 巴格达不见备战场面……
怎么看油价与雾霾,政府以污染为
第一集《蝴蝶效应》
内容简介: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场发自自然的地震海啸灾难,轻易地跨越国界影响全球。日本大地震、大海啸和核泄漏事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直接导致经济波动,生产链的断裂,“蝴蝶效应”理论阐释了灾难全球化的现实影响。《日本大地震启示录》第一集《蝴蝶之翼》讲述了日本遭遇的三重叠加的灾难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到全世界的路径。
正文:
解说:2011年3月11日下午,中国A股市场经历惊心动魄的一幕。本来上证指数在2点35分一度翻红,且有上行的趋势,但在日本大地震消息传来的时候,股指立即掉头跳水、直线向下。这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对当天日本9级特大地震做出的直接回应。
采访向松祚:我们现在这个全球性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它是风吹草动,风声鹤唳。哪个地方出一点事,它会产生非常剧烈的动荡。
解说:向松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
采访向松祚:在这种背景下,油价大幅飙升,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每个人都会受到这个影响,所以这个灾难你应该把它理解为是一个全人类的一个灾难。
解说:几乎与海啸的巨浪冲向陆地的同时,恐慌情绪在全球资本市场弥漫开来——日经225指数恐慌性暴跌,韩国、香港和新加坡当天的股市紧随其后。日本大地震以这种金融市场急剧缩水的方式向世界传导出惨烈的第一波。
采访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在没有全球化的时代,你这个地方发生的灾难,你对其它地区的影响是非常小的。但是全球化它把整个这个全部都放大了,我觉得这是第二个,就是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灾害,它都会因为全球化的深化,它会使得这个风险,这个灾难这个影响急剧地放大。第三个大的问题我觉得是什么,就是全球化本身。就是它会创造出很多新的风险,就是没有全球化的时候,你没有这个风险。
串场:当我们说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全球化时代的时候,更多的指的是国与国之间在经济贸易上的相互依存。而3月11日,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大海啸提醒人们一场灾难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日本而是在向整个世界扩散。那么灾难在今天,也在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吗?它是如何成为和每个人都相关的全球性事件呢?
解说:从突如其来的9级地震,到最高40多米的大海啸;从福岛核泄漏的恐惧疑云,再到仍然悬而未决的放射性物质全球扩散。这场灾难的影响如何从日本一步步弥漫到全球?蝴蝶效应做出了最好的解读。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的研究表明:“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个理论阐释了,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被全球大气环流系统的不断放大之后可能出现的灾难性结果。后来人们发现,这一理论在天气、股票市场等许多领域也同样适用。而2011年3月11日13点46分、日本本州岛近海发生的剧烈的版块碰撞,推动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蝴蝶效应浮出海面。
这些场面已经被人们深刻记忆,这是有地震纪录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之一,来自地壳的力量通过海啸向人类展示它的破坏力,在这只巨大的灾难蝴蝶扇动翅膀的最初,人类付出的代价是数以万计的生命消逝和难以计数的财产损失,随后大海啸继续以800公里的时速,向环太平洋地区扩散。
采访高孟潭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在全球化的时代,这个灾害的影响,确实是一种非物理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来产生影响。
解说:高孟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采访高孟潭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主要是随着全球化的这种进展,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经济或者一些其它的情况发生联系,包括能源资源,在全球化时代肯定是全球配置,不是任何国家自己来解决问题。
解说:大地震刚刚发生三分钟后,日本政府就发出海啸预警信号。六分钟后,远在大洋彼岸正是深夜的美国也发出警报,同时中国、韩国、菲律宾、俄罗斯等国也有相同的举动,一连串海啸警报从太平洋东西沿岸蔓延开去。
解说:中国大陆,五百年来都没有发生过破坏严重的大海啸,但是这仍然不能降低我们对周边情况的警觉。在过去的五年里,全世界地震引发海啸的次数并不算少,而2004年震撼人心的南亚大海啸,更是人类无法忘记的梦魇。这是有记录以来破坏性最大的海啸,共导致30万人死亡或失踪。
采访史培军 :在全球相对孤立发展的那个过去的时代,一个技术的进步,对一个地方的受益和受害都是局限的。
解说:史培军,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
采访史培军:但是随着网络时代,全球化时代的推进,现在任何一个地方的极端事件,都有可能顺着全球化的这种信息链、信息网、供应链、生产链而影响到全球。
解说:在20世纪中叶之后,科技发展将人类加速推向“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应用”为标志的时代,似乎我们对自然的驾驭可以因此而得心应手。但每当人类得意于此,自然就总会以更大的力量向我们发出警告。
采访史培军:所以我们今天必须用另外一种思想去认识,今天任何一个地方的技术进步,很有可能受益于整个世界,然而任何一个技术进步形成的各种有利的同时,有可能它的意外造成的不利的时候,也就顺着这样一个利益链造成了一个风险链。
解说:一旦风险发生,灾难链条便迅速联动。福岛核电站离震中的距离大约是140公里,地震和海啸在第一时间重创了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核电站,被破坏的冷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反应堆温度持续升高,灾难的蝴蝶效应在被海啸推向陆地之后,在福岛核电站的上空开始按照自己的逻辑推进着。
采访尹稚:用中国一句老话讲就是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解说:尹稚,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尹稚:就是说你的一个任何一个点上,产生的这种全球性的污染也好,不良排放也好,它的影响会形成全球效应。
解说:3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发生两次爆炸,附近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的居民被迫撤离。
田原真司采访:和东北的人们比起来,自己很幸运。每天看电视,受灾的人真是好可怜,自己和他们比起来真幸运啊。
解说:田原真司,日本自由撰稿人。
田原真司:一方面觉得幸运,另一方面又非常担心,这种是否矛盾的心理,我发现不光是自己,朋友们大家都是如此。
解说:福岛核电站的危及状况在第一时间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陆续派出救援队赶到日本参与救援。美国更是要求参加韩美军演的“里根”号航空母舰立即驶往日本,国际救援力量按照惯常的国际援助模式,迅速集结到日本。
采访冯毅:这次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什么特点,就是多种灾害的这种综合的灾害的救援理念。
解说:冯毅,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研究员,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
采访冯毅:单独发生海啸,单独发生地震应该说日本是非常有经验的一个国家,单独发生海啸所有岛国也都有丰富的经验。问题是这三种灾害叠加的时候,甚至在福岛基地出现了群堆,第一核电(站机组),第二核电(站机组),十个核电(站机组)同时发生危机。法国核安全局的局长讲了一句公道话,他说自人类利用核能以来,我们从没遇到过如此高强度高密集的这种挑战,让我们日本同行给遇到了。
解说:3月12日之后,福岛核电站2号和4号机组又接连爆炸,避难半径骤然扩大到30公里。对于核弹爆炸的恐怖记忆,以及混乱的数据信息,考验着日本国民的心理承受底线。
采访冯毅:近期之内我们也看到,20公里半径之内是无人区,就是基本上没有居民,都撤离了。它的去污的难度太大,另外有这么一个心理的创伤,大家也不愿回来,这个就是我提过的一个就是所谓的社会学里面的污名效应。你政府给我除的再干净,我心理留下这种阴影是洗不干净的。
解说:随风飘散的核物质使前来救援的里根号航母迅速撤离,从福岛不断发生的爆炸声,使日本在不到24小时之内就要去承受地震、海啸与核物质泄漏的多重打击。灾难的蝴蝶效应随着大气环流和海洋的洋流向全球扩散。
采访向松祚:过去40年,整个人类出现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我刚才讲这个全球化的快速的深化。它把每一个人都卷到全球的体系里面未来你不管是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它都会影响到全球所有的人,所以我想这是我们人类现在面临的一个最根本的事实。
解说:3月16日,大连国际机场发现沾有超标放射性物质的日本飞机;3月29日,官方证实中国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均检测出极微量放射物,但含量不会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而与福岛近在咫尺的超级大都市东京,更多人为保险起见而出国或向南迁移。
机场采访乘客:很可怕的那种,每天都提心吊胆的,好像要发疯的那种感觉。
机场采访乘客:日本的建筑还是可以,一般地震震不倒。但是还是怕海啸,但是海啸的话也是去高地,我们起码可以逃。但是核电站一旦真泄漏,我们没有逃的地方。
田原真司采访:注意到自己这种矛盾的心理,我想许多东京人不是也是这样吗?虽然没有直接受灾,但是间接的受到非常大的震动。开始产生今后怎么办的不安情绪。
解说:成田机场里,满是返回自己国家避难的外国人。一场核危机,让许多身在灾区之外的人们变成“隐形灾民”。灾难的蝴蝶效应形成的第二波影响,以让人恐惧的核泄漏为标志,在人流中进一步被放大着。
记者:过去我们说全球化的时候主要指的是经济的全球化,在日本这次大的灾难出现以后,会给全球化这个概念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呢?
向松祚:你可以想象你的日常生活里面的每一样东西,你全部把它数一遍,你会发现这些东西来自全世界,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它生产的东西满足不了你的需求,它产业链首先已经全球化了。所以这个全球化已经是全方位的一个全球化,甚至深化到人们的精神层面。
解说:全球化让地球变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的体系。相互依赖、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在这个高度复杂的体系中,灾难的蝴蝶效应、开始利用它能够利用的所有工具和路径向全球扩散。
记者:而且现在来看这种放大还不是在日本本国一个国家发生的,现在已经是一种世界规模一个问题。
尹稚:没错。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后,特别是信息技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大家庭以后,那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现在全世界是一个犬牙交错的这么一个产业链关系,你的生产、制造、循环等等,你任何一个链条咔碴断了,整个这个体系,至少是效率下降。
解说:“蝴蝶效应”的复杂连锁效应,每天都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不可能回到以前去改变我们的过去来改变我们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正确地把握我们的现在。这次由地震引发的复合灾难发生在日本这样一个经济发达、国民素质较好,应对地震灾难经验极为丰富的国家,人们本能地想象也许这可以让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然而,人们始料未及的是、灾难的蝴蝶效应不仅没有停止它的运动,反而被全球化的连锁效应放大了。
采访高孟潭:并不是每一个蝴蝶都有效应,可能是一个特定的蝴蝶会产生。
记者:什么蝴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么大一个全球化的效应?
高孟潭:比如你在中东某一个地方,如果真正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地震,很多油田关闭或者石油设施遭到毁坏,那可能这个全球的这个油价可能会很快就上升到一个你不能承受的程度。那么再接着对于产业经济,产业商业的冲击马上就会反应出巨大的威力。
解说:随着日趋恶化的核泄漏,灾难的蝴蝶效应继续按照它自己的逻辑运行着,它的威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在全球更大的范围内显现着。尽管在福岛核电站内上百位勇士为阻断泄漏以命相搏,但依然未能改变灾难的整体走势。深层影响也紧随其后,食品就是这种连锁效应最为直接的体现。日本食品一直以品质和安全系数高广受世界欢迎。然而,在核事故发生后,日本福岛附近蔬菜和东京自来水里均检测到微量放射性物质,美国、中国、新加坡、韩国等25个国家地区限制进口日本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此时,福岛核电站和切尔诺贝利一起,被人类铭记在心。
向松祚:现在很多日本的产品,比如说大家都不敢进口了,尽管科学家讲说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危害,但是老百姓的心里,有时候和你这个科学的数据它不是完全成正比的
解说:日本政府向WTO成员国呼吁:不要对核泄漏反应过度,不要对日本食品设置壁垒。然而,出于对日本倾倒核污水入海的恐慌,一些主打国外进口食品的小食店,却都默契般的绝口不提“日本进口”,日本的食品安全危机正如核辐射般悄无声息却排山倒海般的到来。难道世界对日本海啸以及由它引发的次生灾害,真的是反应过度了吗?
记者:我们现在知道前一阵出现的情况是,随着空气碘-131在扩撒,现在如果说放射性物质进入到海里边,甚至流入到地下,这个危害是什么?
冯毅:这个危害是非常大的,它作为流体的话,它在地下的这样一个扩散某种程度上是不可控的。如果是作为海洋生态,高放射废液长期积累,会构成3到50公里海域的一个生态灾难,里面的一些瘀泥会高度的污染,以铯-137为例,它半衰期30年。
记者:这个铯-137是存在水里面的吗?
冯毅:它是可以溶于水的。
解说:全世界都在记挂着福岛核电站里正在拼命的勇士们,然而他们令人敬佩的努力、并没有能阻止灾难的蝴蝶效应开始进入一个更为复杂和庞大的系统,空气、水、蔬菜、牛奶都成了核物质传播的媒介。也正是通过这些跟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系统,这场灾难突破地震、海啸以及核泄露事故,直接从心理层面开始第三波全球蔓延的历程。
向松祚:我相信前一个礼拜不会有人想到说核危机会出现这么严重,也不会想到说未来对海洋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那现在这个问题也摆在我们中国人面前,不仅是摆在日本人面前,也摆在周边所有国家的面前,你以后怎么办?
解说:当互联网被灾难的蝴蝶效应利用的时候,难以理解的恐慌随之而来,起初,随着日本核泄露事件的信息不断更新发展,网络开始谣传BBC发布核扩散警报,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辟谣。
水均益同期:官方网站介绍英国广播公司专门出来有一个声明说,英国广播公司从来没有做出这样的报道。
解说:事实上,日本核事故发生后,全球出现了多起因恐慌情绪导致的“反应过度”的事件,美国在日本震后第二天就出现了抢购含碘食物的现象。六天后,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在电视讲话中说,不仅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的撤离区,包括东北部沿海的邻近地区,物资也被抢购一空。3月16日,中国各地市场,一场抢盐风波又毫无征兆地从天而降!
采访尹稚:其实从一个抗拒谣言的能力或者说抗拒恐惧的唯一的一个途径,那其实就是又回到一句老话叫知识就是力量。其实面对的是一个全民的相关各种类型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你只有知道这个你才不会感觉到恐惧。然后又激发出一种恐惧心态去传播这种心态。
记者串场:人们早就习惯了这种情形——资本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实现洲际的转移,而信息呢可以几乎实现零时差的传递,其实它也就意味着当世界某个角落发生一种灾难的时候,可以迅速地在全球蔓延。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多个国家出现的源于恐慌的那种过度反应,比如抢盐。而问题是人们的哪种反应是过度的,而哪种反应可能还远远不够?这也许是一个需要人们花很长时间才能够解答解决的问题。
解说:通过中国政府和主流媒体的积极应对,抢购潮才很快退去,这场始料未及的风波得以很快平息。然而,心理的恐慌通过及时辟谣可以在第一时间消退,一系列灾难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却才刚刚开始。
在全球化时代,当人们在获得全球化利益的时候,也会在某些特别的时刻体会到全球化的风险、甚至代价。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汽车制造业。日本是世界汽车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在地震后共有22家工厂关闭,如果不能尽快恢复正常,地震两个月后世界范围内汽车生产量可能下降30%之多。制造业对灾难的反应往往比直接的灾难来得晚些,但对全球化生活的影响却是最大的。
记者:说到汽车大家可能直观感觉会更强烈一点,因为在这个销售的末端,在4S店,在所有的销售商那儿已经体现出来了,日本车在涨价甚至合资车也在涨价。
向松祚:有些关键的零配件它是在日本受地震影响的地区生产的。现在停产了,现在是一个问题短期内,一两个月,甚至两个季度这个影响不会消除掉。
解说:如果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解释全球化的概念,产业链的全球化意味着“在融资成本最低的地方融资,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生产,在销售价格最高的地方销售”。日本汽车厂商一直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楷模,以丰田公司为例,丰田的管理理念是“以订单为中心的准时化生产”,“零库存”是丰田的追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制造业都在学习丰田的供应链管理,准时化和零库存成为所有企业的追求。然而在地震和海啸面前,完美的生产方式被无情地折断了。
向松祚: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都有坏的一面,没有完全好的。你再先进的科技它的风险,你再先进的管理方式也有你的风险,你再好的产品也有你的副作用。所以这个是全球化,把这一点更加放大,因为它把你整个风险和收益扩大到全世界。
解说:日本地震直接打击了日本的经济和制造业中心,这同时意味着对世界经济的打击,据《日本经济新闻》估算,这次地震至少使全世界的制造业损失了4760亿美元的产值,用日本人的说法,这是给“全世界添了麻烦”。
向松祚采访:现在看起来,日本的灾难对全球几乎所有的方面都会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不仅仅是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包括对产业链。
解说:美国苹果公司平板电脑iPad2至少有5种电子零部件由日本厂家生产,即使有部分零件可以交由其他厂家生产,但由于iPad 2电池非常薄,只有日本本土的技术才能生产。因此,苹果公司可能面临iPad 2多个关键零部件供应短缺问题。被地震破坏的物流体系,加上电力、燃料的供给不足,使得医治这次震灾的创伤可能要花费好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电子产品销售员:这次受灾的地区,比如说仙台、福岛都是日本的电子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现在市场上的货源现在是比较紧缺的,具体什么时候到货各个厂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答复。
解说:如果核泄漏危机迟迟得不到有效控制,核辐射污染物将无疑对日本的自然环境、农渔产业、旅游业、物流业和对外经贸活动形成严重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全球贸易往来。事实上,因为惧怕核辐射,许多国家的商船已经不再停靠东京港,灾难的蝴蝶效应以切断供应链的方式给全球制造业带来巨大震动,并在地震海啸、核放射物传播、食品恐慌之后,成为影响全球的第四波。
向松祚:日本的经济它在产业链上它处在相对比较高端的位置,比如说一些很核心的配件的生产,高科技的配件的生产,这样你马上转移到中国来,行不行?行,但是这是需要一定时间,不是马上就能。因为这里面牵涉到你除了买生产线设备以外,你还有管理的问题,你还有员工的培训的问题,所以这个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解说:日本大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东京电力公司和日本政府正在采用各种方式努力把核危机这个潘多拉的盒子尽快合上,一场在日本发生的地震、海啸引发的核危机,经过一连串蝴蝶效应的传递、放大和发酵之后,给人类抛出一系列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何及时阻断灾难效应的传递?人和自然要如何共生?也许,人类想要进步,这样的碰撞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记者:那么这种既是日本一个地方的某种灾难,同时也是世界范围世界规模的一种灾难,这种现在是这次的一种偶发的情况还是说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史培军:它是一个完全的趋势,主要是人类社会的互联性加强,从而导致的一个地方的灾害发生,对另外地方的影响明显加大。
解说词:
随着核危机的升级、经济和心理影响的陆续呈现,地震引发的后续影响仍在以各种方式扩大蔓延。这次灾难的发展轨迹,一步步突破人类现有的经验和想象,在逼迫着各国拿出应对之策的同时,也推动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和语言的人们对人类历史上所遭遇的全球性灾难做全面地梳理。为什么今天的这样一场区域的灾难、会演变为如此巨大的全球性事件?又是什么原因、让人越来越难以承受灾难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
央视将继续播出第二集《福岛救赎》和第三集《核电之鉴散》。
有关太阳系的资料
雾霾天气之下,人人都是受害者。因此,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很需要“同责任”,显然,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事实上,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并不是今年的新现象。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时不时会遭遇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说到底,不管是出现“雾霾天气”还是每分钟就有6人确诊为癌症,其根因还是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雾霾天气”该是和官帽挂钩,且该放在首位,当一个地区的“雾霾天气”超过规定的指标,相关官员理应“下岗”没商量。唯有和官帽挂钩,才有望使环境变得更好面对雾霾天严重污染,现在各地政府也只能是发发警报,而老百姓似乎也只能是戴爱卫,如此消极对待“雾霾天气”,有一种坐以待毙的嫌疑。
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说过N遍,可“环保”在官天猫帽考核中却没有被放置最重要的位置,也就无法真正得到有效地治理。减少“雾霾天气”的出路在于提高“责任”,需要“政府责任”引领“个人责任”,从而实现“共责任”。减少“雾霾天气”,人人有责,这需要体现在行动上。保护环境再也不能等了。
地球资源的现状
太阳系的领域包括太阳,4颗像地球的内行星,由许多小岩石组成的小行星带,4颗充满气体的巨大外行星,充满冰冻小岩石,被称为柯伊伯带的第二个小天体区。在柯伊伯带之外还有黄道离散盘面和太阳圈,和依然属于假设的奥尔特云。
依照至太阳的距离,行星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8颗中的6颗有天然的卫星环绕着,这些星习惯上因为地球的卫星被称为月球而都被视为月球。在外侧的行星都有由尘埃和许多小颗粒构成的行星环环绕着,而除了地球之外,肉眼可见的行星以五行为名,在西方则全都以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中的神仙为名。三颗矮行星是冥王星,柯伊伯带内最大的天体之一,谷神星,小行星带内最大的天体,和属于黄道离散天体的阋神星。
概述和轨道
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太阳系的主角是位居中心的太阳,它是一颗光谱分类为G2V的主序星,拥有太阳系内已知质量的99.86%,并以引力主宰著太阳系。木星和土星,太阳系内最大的两颗行星,又占了剩余质量的90%以上,目前仍属于假说的奥尔特云,还不知道会占有多少百分比的质量。
太阳系内主要天体的轨道,都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的附近。行星都非常靠近黄道,而彗星和柯伊伯带天体,通常都有比较明显的倾斜角度。
由北方向下鸟瞰太阳系,所有的行星和绝大部分的其他天体,都以逆时针(右旋)方向绕着太阳公转。有些例外的,像是哈雷彗星。
环绕着太阳运动的天体都遵守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轨道都以太阳为椭圆的一个焦点,并且越靠近太阳时的速度越快。行星的轨道接近圆型,但许多彗星、小行星和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则是高度椭圆的。
在这么辽阔的空间中,有许多方法可以表示出太阳系中每个轨道的距离。在实际上,距离太阳越远的行星或环带,与前一个的距离就会更远,而只有少数的例外。例如,金星在水星之外约0.33天文单位的距离上,而土星与木星的距离是4.3天文单位,海王星又在天王星之外10.5天文单位。曾有些关系式企图解释这些轨道距离变化间的交互作用,但这样的理论从未获得证实。
形成和演化
艺术家笔下的原行星盘
太阳系的形成据信应该是依据星云假说,最早是在1755年由康德和1796年由拉普拉斯各自独立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太阳系是在46亿年前在一个巨大的分子云的塌缩中形成的。这个星云原本有数光年的大小,并且同时诞生了数颗恒星。研究古老的陨石追溯到的元素显示,只有超新星爆炸的心脏部分才能产生这些元素,所以包含太阳的星团必然在超新星残骸的附近。可能是来自超新星爆炸的震波使邻近太阳附近的星云密度增高,使得重力得以克服内部气体的膨胀压力造成塌缩,因而触发了太阳的诞生。
被认定为原太阳星云的地区就是日后将形成太阳系的地区,直径估计在7,000至20,000天文单位,而质量仅比太阳多一点(多0.1至0.001太阳质量)。当星云开始塌缩时,角动量守恒定律使它的转速加快,内部原子相互碰撞的频率增加。其中心区域集中了大部分的质量,温度也比周围的圆盘更热。当重力、气体压力、磁场和自转作用在收缩的星云上时,它开始变得扁平成为旋转的原行星盘,而直径大约200天文单位,并且在中心有一个热且稠密的原恒星。
对年轻的金牛T星的研究,相信质量与预熔合阶段发展的太阳非常相似,显示在形成阶段经常都会有原行星物质的圆盘伴随着。这些圆盘可以延伸至数百天文单位,并且最热的部分可以达到数千K的高温。
一亿年后,在塌缩的星云中心,压力和密度将大到足以使原始太阳的氢开始热融合,这会一直增加直到流体静力平衡,使热能足以抵抗重力的收缩能。这时太阳才成为一颗真正的恒星。
相信经由吸积的作用,各种各样的行星将从云气(太阳星云)中剩余的气体和尘埃中诞生:
·当尘粒的颗粒还在环绕中心的原恒星时,行星就已经开始成长;
·然后经由直接的接触,聚集成1至10公里直径的丛集;
·接着经由碰撞形成更大的个体,成为直径大约5公里的星子;
·在未来得数百万年中,经由进一步的碰撞以每年15厘米的的速度继续成长。
在太阳系的内侧,因为过度的温暖使水和甲烷这种易挥发的分子不能凝聚,因此形成的星子相对的就比较小(仅占有圆盘质量的0.6%),并且主要的成分是熔点较高的硅酸盐和金属等化合物。这些石质的天体最后就成为类地行星。再远一点的星子,受到木星引力的影响,不能凝聚在一起成为原行星,而成为现在所见到的小行星带。
在更远的距离上,在冻结线之外,易挥发的物质也能冻结成固体,就形成了木星和土星这些巨大的气体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获得的材料较少,并且因为核心被认为主要是冰(氢化物),因此被称为冰巨星。
一旦年轻的太阳开始产生能量,太阳风会将原行星盘中的物质吹入行星际空间,从而结束行星的成长。年轻的金牛座T星的恒星风就比处于稳定阶段的较老的恒星强得多。
根据天文学家的推测,目前的太阳系会维持直到太阳离开主序。由于太阳是利用其内部的氢作为燃料,为了能够利用剩余的燃料,太阳会变得越来越热,于是燃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就导致太阳不断变亮,变亮速度大约为每11亿年增亮10%。
从现在起再过大约76亿年,太阳的内核将会热得足以使外层氢发生融合,这会导致太阳膨胀到现在半径的260倍,变为一个红巨星。此时,由于体积与表面积的扩大,太阳的总光度增加,但表面温度下降,单位面积的光度变暗。
随后,太阳的外层被逐渐抛离,最后裸露出核心成为一颗白矮星,一个极为致密的天体,只有地球的大小却有着原来太阳一半的质量。
[编辑本段]结构和组成
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是宇宙中的一个小天体系统,
太阳系的结构可以大概地分为五部分:
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也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成员。它有足够的质量让内部的压力与密度足以抑制和承受核融合产生的巨大能量,并以辐射的型式,例如可见光,让能量稳定的进入太空。太阳在赫罗图上的位置
太阳在分类上是一颗中等大小的黄矮星,不过这样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会,其实在我们的星系中,太阳是相当大与明亮的。恒星是依据赫罗图的表面温度与亮度对应关系来分类的。通常,温度高的恒星也会比较明亮,而遵循此一规律的恒星都会位在所谓的主序带上,太阳就在这个带子的中央。但是,但是比太阳大且亮的星并不多,而比较暗淡和低温的恒星则很多。
太阳在恒星演化的阶段正处于壮年期,尚未用尽在核心进行核融合的氢。太阳的亮度仍会与日俱增,早期的亮度只是现在的75%。
计算太阳内部氢与氦的比例,认为太阳已经完成生命周期的一半,在大约50亿年后,太阳将离开主序带,并变得更大与更加明亮,但表面温度却降低的红巨星,届时它的亮度将是目前的数千倍。
太阳是在宇宙演化后期才诞生的第一星族恒星,它比第二星族的恒星拥有更多的比氢和氦重的金属(这是天文学的说法:原子序数大于氦的都是金属。)。比氢和氦重的元素是在恒星的核心形成的,必须经由超新星爆炸才能释入宇宙的空间内。换言之,第一代恒星死亡之后宇宙中才有这些重元素。最老的恒星只有少量的金属,后来诞生的才有较多的金属。高金属含量被认为是太阳能发展出行星系统的关键,因为行星是由累积的金属物质形成的。
行星际物质
除了光,太阳也不断的放射出电子流(等离子),也就是所谓的太阳风。这条微粒子流的速度为每小时150万公里,在太阳系内创造出稀薄的大气层(太阳圈),范围至少达到100天文单位(日球层顶),也就是我们所认知的行星际物质。 太阳的黑子周期(11年)和频繁的闪焰、日冕物质抛射在太阳圈内造成的干扰,产生了太空气候。伴随太阳自转而转动的磁场在行星际物质中所产生的太阳圈电流片,是太阳系内最大的结构。
地球的磁场从与太阳风的互动中保护著地球大气层。水星和金星则没有磁场,太阳风使它们的大气层逐渐流失至太空中。 太阳风和地球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极光,可以在接近地球的磁极(如南极与北极)的附近看见。
宇宙线是来自太阳系外的,太阳圈屏障著太阳系,行星的磁场也为行星自身提供了一些保护。宇宙线在星际物质内的密度和太阳磁场周期的强度变动有关,因此宇宙线在太阳系内的变动幅度究竟是多少,仍然是未知的。
行星际物质至少在在两个盘状区域内聚集成宇宙尘。第一个区域是黄道尘云,位于内太阳系,并且是黄道光的起因。它们可能是小行星带内的天体和行星相互撞击所产生的。第二个区域大约伸展在10-40天文单位的范围内,可能是柯伊伯带内的天体在相似的互相撞击下产生的。
内太阳系
内太阳系在传统上是类地行星和小行星带区域的名称,主要是由硅酸盐和金属组成的。这个区域挤在靠近太阳的范围内,半径还比木星与土星之间的距离还短。
内行星所有的内行星
四颗内行星或是类地行星的特点是高密度、由岩石构成、只有少量或没有卫星,也没有环系统。它们由高熔点的矿物,像是硅酸盐类的矿物,组成表面固体的地壳和半流质的地幔,以及由铁、镍构成的金属核心所组成。四颗中的三颗(金星、地球、和火星)有实质的大气层,全部都有撞击坑和地质构造的表面特征(地堑和火山等)。内行星容易和比地球更接近太阳的内侧行星(水星和金星)混淆。行星运行在一个平面,朝着一个方向
水星
水星(Mercury)(0.4 天文单位)是最靠近太阳,也是最小的行星(0.055地球质量)。它没有天然的卫星,仅知的地质特征除了撞击坑外,只有大概是在早期历史与收缩期间产生的皱折山脊。 水星,包括被太阳风轰击出的气体原子,只有微不足道的大气。目前尚无法解释相对来说相当巨大的铁质核心和薄薄的地幔。假说包括巨大的冲击剥离了它的外壳,还有年轻时期的太阳能抑制了外壳的增长。
金星
金星 (Venus)(0.7 天文单位)的体积尺寸与地球相似(0.86地球质量),也和地球一样有厚厚的硅酸盐地幔包围着核心,还有浓厚的大气层和内部地质活动的证据。但是,它的大气密度比地球高90倍而且非常干燥,也没有天然的卫星。它是颗炙热的行星,表面的温度超过400°C,很可能是大气层中有大量的温室气体造成的。没有明确的证据显示金星的地质活动仍在进行中,但是没有磁场保护的大气应该会被耗尽,因此认为金星的大气是经由火山的爆发获得补充。
地球
地球(Earth)(1 天文单位)是内行星中最大且密度最高的,也是维一地质活动仍在持续进行中并拥有生命的行星。它也拥有类地行星中独一无二的水圈和被观察到的板块结构。地球的大气也于其他的行星完全不同,被存活在这儿的生物改造成含有21%的自由氧气。它只有一颗卫星,即月球;月球也是类地行星中唯一的大卫星。地球公转(太阳)一圈约365天,自转一圈约1天。(太阳并不是总是直射赤道,因为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时,稍稍有些倾斜。)
火星
火星(Mars)(1.5 天文单位)比地球和金星小(0.17地球质量),只有以二氧化碳为主的稀薄大气,它的表面,例如奥林匹斯山有密集与巨大的火山,水手号峡谷有深邃的地堑,显示不久前仍有剧烈的地质活动。火星有两颗天然的小卫星,戴摩斯和福伯斯,可能是被捕获的小行星。
小行星带
小行星的主带和特洛伊小行星 小行星是太阳系小天体中最主要的成员,主要由岩石与不易挥发的物质组成。
主要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距离.3至3.3 天文单位,它们被认为是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木星引力扰动而未能聚合的残余物质。
小行星的尺度从大至数百公里、小至微米的都有。除了最大的谷神星之外,所有的小行星都被归类为太阳系小天体,但是有几颗小行星,像是灶神星、健神星,如果能被证实已经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状态,可能会被重分类为矮行星。
小行星带拥有数万颗,可能多达数百万颗,直径在一公里以上的小天体。尽管如此,小行星带的总质量仍然不可能达到地球质量的千分之一。小行星主带的成员依然是稀稀落落的,所以至今还没有太空船在穿越时发生意外。
直径在10至10-4 米的小天体称为流星体。
谷神星
谷神星 (Ceres)(2.77 天文单位)是主带中最大的天体,也是主带中唯一的矮行星。它的直径接近1000公里,因此自身的引力已足以使它成为球体。它在19世纪初被发现时,被认为是一颗行星,在1850年代因为有更多的小天体被发现才重新分类为小行星;在2006年,又再度重分类为矮行星。
小行星族
在主带中的小行星可以依据轨道元素划分成几个小行星群和小行星族。小行星卫星是围绕着较大的小行星运转的小天体,它们的认定不如绕着行星的卫星那样明确,因为有些卫星几乎和被绕的母体一样大。
在主带中也有彗星,它们可能是地球上水的主要来源。
特洛依小行星的位置在木星的 L4或L5点(在行星轨道前方和后方的不稳定引力平衡点),不过"特洛依"这个名称也被用在其他行星或卫星轨道上位于拉格朗日点上的小天体。 希耳达族是轨道周期与木星2:3共振的小行星族,当木星绕太阳公转二圈时,这群小行星会绕太阳公转三圈。
内太阳系也包含许多“淘气”的小行星与尘粒,其中有许多都会穿越内行星的轨道。
中太阳系
太阳系的中部地区是气体巨星和它们有如行星大小尺度卫星的家,许多短周期彗星,包括半人马群也在这个区域内。此区没有传统的名称,偶尔也会被归入"外太阳系",虽然外太阳系通常是指海王星以外的区域。在这一区域的固体,主要的成分是"冰"(水、氨和甲烷),不同于以岩石为主的内太阳系。
外行星
所有的外行星 在外侧的四颗行星,也称为类木行星,囊括了环绕太阳99%的已知质量。木星和土星的大气层都拥有大量的氢和氦,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气层则有较多的“冰”,像是水、氨和甲烷。有些天文学家认为它们该另成一类,称为“天王星族”或是“冰巨星”。这四颗气体巨星都有行星环,但是只有土星的环可以轻松的从地球上观察。“外行星”这个名称容易与“外侧行星”混淆,后者实际是指在地球轨道外面的行星,除了外行星外还有火星。
木星
木星(Jupiter)(5.2 天文单位),主要由氢和氦组成,质量是地球的318倍,也是其他行星质量总合的2.5倍。木星的丰沛内热在它的大气层造成一些近似永久性的特征,例如云带和大红斑。木星已经被发现的卫星有63颗,最大的四颗,甘尼米德、卡利斯多、埃欧、和欧罗巴,显示出类似类地行星的特征,像是火山作用和内部的热量。甘尼米德比水星还要大,是太阳系内最大的卫星。
土星
土星(Saturn)(9.5 天文单位),因为有明显的环系统而著名,它与木星非常相似,例如大气层的结构。土星不是很大,质量只有地球的95倍,它有60颗已知的卫星,泰坦和恩塞拉都斯,拥有巨大的冰火山,显示出地质活动的标志。泰坦比水星大,而且是太阳系中唯一实际拥有大气层的卫星。
天王星
天王星(Uranus)(19.6 天文单位),是最轻的外行星,质量是地球的14倍。它的自转轴对黄道倾斜达到90度,因此是横躺着绕着太阳公转,在行星中非常独特。在气体巨星中,它的核心温度最低,只辐射非常少的热量进入太空中。天王星已知的卫星有27颗,最大的几颗是泰坦尼亚、欧贝隆、乌姆柏里厄尔、艾瑞尔、和米兰达。
海王星
海王星(Neptune)(30 天文单位)虽然看起来比天王星小,但密度较高使质量仍有地球的17倍。他虽然辐射出较多的热量,但远不及木星和土星多。海王星已知有13颗卫星,最大的崔顿仍有活跃的地质活动,有着喷发液态氮的间歇泉,它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行的大卫星。在海王星的轨道上有一些1:1轨道共振的小行星,组成海王星特洛伊群。
彗星
彗星归属于太阳系小天体,通常直径只有几公里,主要由具挥发性的冰组成。 它们的轨道具有高离心率,近日点一般都在内行星轨道的内侧,而远日点在冥王星之外。当一颗彗星进入内太阳系后,与太阳的接近会导致她冰冷表面的物质升华和电离,产生彗发和拖曳出由气体和尘粒组成、肉眼就可以看见的彗尾。
短周期彗星是轨道周期短于200年的彗星,长周期彗星的轨周期可以长达数千年。短周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被认为是来自柯伊伯带;长周期彗星,像海尔·波普彗星,则被认为起源于奥尔特云。有许多群的彗星,像是克鲁兹族彗星,可能源自一个崩溃的母体。有些彗星有着双曲线轨道,则可能来自太阳系外,但要精确的测量这些轨道是很困难的。 挥发性物质被太阳的热驱散后的彗星经常会被归类为小行星。
半人马群
半人马群是散布在9至30 天文单位的范围内,也就是轨道在木星和海王星之间,类似彗星以冰为主的天体。半人马群已知的最大天体是10199 Chariklo,直径在200至250 公里。第一个被发现的是2060 Chiron,因为在接近太阳时如同彗星般的产生彗发,目前已经被归类为彗星。有些天文学家将半人马族归类为柯伊伯带内部的离散天体,而视为是外部离散盘的延续。
外海王星区
在海王星之外的区域,通常称为外太阳系或是外海王星区,仍然是未被探测的广大空间。这片区域似乎是太阳系小天体的世界(最大的直径不到地球的五分之一,质量则远小于月球),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
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最初的形式,被认为是由与小行星大小相似,但主要是由冰组成的碎片与残骸构成的环带,扩散在距离太阳30至50 天文单位之处。这个区域被认为是短周期彗星——像是哈雷彗星——的来源。它主要由太阳系小天体组成,但是许多柯伊伯带中最大的天体,例如创神星、伐楼拿、2003 EL61、2005 FY9和厄耳枯斯等,可能都会被归类为矮行星。估计柯伊伯带内直径大于50 公里的天体会超过100,000颗,但总质量可能只有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甚至只有百分之一。许多柯伊伯带的天体都有两颗以上的卫星,而且多数的轨道都不在黄道平面上。
柯伊伯带大致上可以分成共振带和传统的带两部分,共振带是由与海王星轨道有共振关系的天体组成的(当海王星公转太阳三圈就绕太阳二圈,或海王星公转两圈时只绕一圈),其实海王星本身也算是共振带中的一员。传统的成员则是不与海王星共振,散布在39.4至47.7 天文单位范围内的天体。传统的柯伊伯带天体以最初被发现的三颗之一的1992 QB1为名,被分类为类QB1天体。
冥王星和卡戎
冥王星和已知的三颗卫星 冥王星(Pluto)(平均距离39 天文单位)是一颗矮行星,也是柯伊伯带内已知的最大天体之一。当它在1930年被发现后被认为是第九颗行星,直到2006年才重分类为矮行星。冥王星的轨道对黄道面倾斜17度,与太阳的距离在近日点时是29.7天文单位(在海王星轨道的内侧),远日点时则达到49.5天文单位。
目前还不能确定卡戎(Charon),冥王星的卫星,是否应被归类为目前认为的卫星还是属于矮行星,因为冥王星和卡戎互绕轨道的质心不在任何一者的表面之下,形成了冥王星-卡戎双星系统。另外两颗很小的卫星,尼克斯(Nix)与许德拉(Hydra)则绕着冥王星和卡戎公转。
冥王星在共振带上,与海王星有着3:2的共振(冥王星绕太阳公转二圈时,海王星公转三圈)。柯伊伯带中有着这种轨道的天体统称为类冥天体。
离散盘
离散盘与柯伊伯带是重叠的,但是向外延伸至更远的空间。离散盘内的天体应该是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过程中,因为海王星向外迁徙造成的引力扰动才被从柯伊伯带抛入反覆不定的轨道中。多数黄道离散天体的近日点都在柯伊伯带内,但远日点可以远至150 天文单位;轨道对黄道面也有很大的倾斜角度,甚至有垂直于黄道面的。有些天文学家认为黄道离散天体应该是柯伊伯带的另一部分,并且应该称为"柯伊伯带离散天体"。
此外,关于类似太阳系的天体系统的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探索其他星球上是否也存在着生命。
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太阳系的主要成员有:太阳(恒星)、九大行星(包括地球)、无数小行星、众多卫星(包括月亮),还有彗星、流星体以及大量尘埃物质和稀薄的气态物质.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其它天体的总和不到有太阳的0.2%。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引力控制着整个太阳系,使其它天体绕太阳公转,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距离
(AU)
半径
(地球)
质量
(地球)
轨道倾角
(度)
轨道
偏心率
倾斜度
密度
(g/cm3)
太阳 0 109 332,800 --- --- --- 1.410
水星 0.39 0.38 0.05 7 0.2056 0.1° 5.43
金星 0.72 0.95 0.89 3.394 0.0068 177.4° 5.25
地球 1.0 1.00 1.00 0.000 0.0167 23.45° 5.52
火星 1.5 0.53 0.11 1.850 0.0934 25.19° 3.95
木星 5.2 11.0 318 1.308 0.0483 3.12° 1.33
土星 9.5 9.5 95 2.488 0.0560 26.73° 0.69
天王星 19.2 4.0 17 0.774 0.0461 97.86° 1.29
海王星 30.1 3.9 17 1.774 0.0097 29.56° 1.64
冥王星 39.5 0.18 0.002 17.15 0.2482 119.6° 2.03
急急急:全球经济危机对物流的影响求大神帮助
地球资源编辑词条
目录
地球的矿藏在皮肤里 石油储备的真实性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 参考资料目录
联合国把2008年命名为“国际地球年”,我国是提案国之一。“地学为社会服务”是本次地球年的行动口号,它旨在让人们意识到,地球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相反,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一切资源都将逐渐耗尽吗?先是石油,然后是煤炭,最后是金属?
地球的矿藏在皮肤里编辑本段 地球的半径大约为6370千米。在海底,从地表到5—8千米深处是坚硬的玄武岩层;而在大陆,从地表到30~70千米深处是较松软的花岗岩层。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些矿藏、原材料在某些地区大量积聚。从而得以被开采?
以金矿为例。地壳中金元素的含量只0.0000005%。如果金元素被平分在世界各地,开采它们就是不可能的,它们必须富集在某一个地方。其他大多数的金属也是一样。金元素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熔炼或其他的一些物理化学手段将其分离出来。金元素有时甚至能溶于水。穿过石间缝隙。形成新的矿物。自然金常常形成于石英矿中。
石油是一种高温、柔韧、高度腐蚀的浓稠体,它的产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有机物、浮游生物、微小的海洋动植物必须在腐烂前沉积在海洋洋底。并快速与无机物混合,形成一种深海沉积物。这种沉积物逐渐变硬,成为所谓的母岩,并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沉陷软化。这种过程通常发生在距海面2~4.5千米深的地方。新产生的石油比母岩轻,逐渐向上移动。此外还需要储藏岩用来保存石油,当然还需要一层岩石作为遮盖。防止石油外泄。在不同的地质时期,这些条件极不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
石油储备的真实性编辑本段 石油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47美元/桶的价位;中国已经开始对柴油进行计划供应;国际能源机构第一次发布了石油供应危机的消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声称,如果美国发动新的战争,石油价格将上涨至每桶200美元……这一切,都是2007年冬季的真实情况。
现在真的已经达到原油开采的顶点了吗?石油地质学家休伯特对于美国甚至整个世界的石油采掘量不会再增加的预言是否成真?
马里昂?金?休伯特是壳牌公司一位传奇的地质学家。在1956年的一次大会上。他做了关于美国石油储备的调查研究报告,向与会者们呈示了他的“休伯特曲线”。预言美国的石油开采将在1971年到达顶峰。然后开始走下坡路。休伯特的预言遭致一片愤怒的反对声。但被现实证明是正确的。1970年后,美国的石油产品开始逐年递减。
尤尔克?辛德勒是德国路德维、希?博尔科系统技术咨询公司的研究员,他和他的小组一直关注着世界石油的生产情况。他在研究报告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油年产量自2006年就一直在衰减。”从上世纪80年代,以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为首的海湾石油输出国就不断上调各自的石油储备数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OPEC组织把每个国家的石油储备和开采份额挂钩。谁的储备多,就被允许生产更多的石油产品。阿联酋曾把它的储备量从310亿桶』下子提高到920亿桶。
一些环境组织成员和行业退休人员对石油输出国的欺骗手法进行了抨击。国际能源机构经济主管法提赫?比罗尔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回答了令人棘手的问题:那些石油国家所提供的石油储备报告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我没有官方的根据,说这些报告是不可信的,”比罗尔说,“但是我们有权知道,按照国际标准,有多少石油是我们还能利用的。”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石油作为最重要的燃料。在短短几代人的时间里就被耗去了大约一半。
淘金魔掌伸向油砂编辑本段 如果石油被耗尽。是不是一切都完了?人们对不同寻常的石油寄予了什么厚望?专家把油页岩、油砂等也称为典型的石油品种,但开采的成本较高。开采油砂取油,一桶的价格在15~20美元之间,而在沙特阿拉伯,开采石油的价格仅为l~2美元。然而。当石油价格上升到70、80甚至90美元一桶的时候,这笔花费便显得微不足道了。可见,石油价格对石油储备以及开采方式两者的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可以从加拿大北部亚赛巴斯卡油砂来了解这一点。
在亚赛巴斯卡,这些年开始了一股淘金热潮,亚赛巴斯卡河沿岸城市麦梅里堡是开采油砂的中心,这里的居民数量从十几年前到现在增加了近7万人。房地产价格暴涨,达到了州府埃德蒙顿的水平。导致这一淘金热的原因在于一种从原油、沙粒和水中分离出来的混合物。在这条沥青带上,储藏着大约17亿桶这样的混合物,算得上世界第二大原油储备地了。“我们拥有能源”成为麦梅里堡居民最自豪的寒暄用语。
麦梅里堡居民的生活希望,对于环境保护者来说却是一场灾难。在充满原油的沙地上充斥着大型挖土机和重载卡车。原油首先要通过炙热的蒸汽被液化,之后加人溶剂进行萃取,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对环境来说也是个极大的负担,因为整个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渣都被倾倒在低洼地中。如今,仅仅把水烧沸这一环节就需要消耗加拿大大部分的天然气能源。若想开采完这里的原油,人们必须建立一座原子能发电站。
这一例子清楚地说明,提高原油价格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可以保护环境,相反,一桶油的价格越高,人们想方设法进行开采的冲动就越大。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戈尔把开采油砂比作是患上了毒瘾。“这真是疯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每获得一桶原油所投入的天然气量,能保证一个家庭4天的供暖。”
节能和回收是生存之道
除了原油之外,其他一些地下资源在过去的几年间也经历了类似的涨价。不论是铜、铁、锌、铂、金,许多金属矿石都经历了一次价格拉力赛。铁矿石的供应价格自2002年以来翻了3番,铜矿石的价格比几年前贵了5倍。报纸上,偷盗钢材的报道不计其数,这在几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35年前。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的丹尼斯?米道斯写了著名的《成长的极限》,书中预言:地壳中蕴含的各种资源,包括石油,都将逐渐被耗尽。不幸的是,专家们后来解除了这一警报,他们认为,从地质学观点来看,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无穷的,金属原材料如铁、铝和铜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尽管地壳的5%由铁元素组成,8%由铝元素组成。但目前为止这些丰富的矿藏仍难满足人类日益增加的需求。
德国环保学者、化学家迈克?布朗嘉特倡导一种能提高原材料回收率的做法。他研发出一种办公椅。它的制作材料能重复利用60次而没有质量的损耗。
对于石油、天然气以及煤这些燃料。想要回收是件很困难的事。可行的办法就是节能,特别是交通行业存在着很大的潜力。绿色和平组织的能源专家安德里?波林认为,‘‘从技术层面上讲。在未来10年里将汽车的耗油量减半是完全有可能的。”油价的下跌。最终将改变全球经济,更有优势的燃料将成为全球经济的基础。
没有油的世界
当石油危机到来时。世界会变得怎样?一些人认为会带来诸如股票暴跌、市民、抢劫、饥荒等一系列的灾难场景;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将是一个从旧能源向新能源逐渐转变的过渡期。绿色和平组织警告说,燃料的一些加工过程会给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国际社会对于所有常规以及非常规的资源使用都应该有明确规定。
由于许多原油经营者和政治家根本不愿意想象一个没有油的世界,上述的设想还很不切实际。德国畅销书作家安德里亚斯?埃斯克巴赫在他的小说《燃油殆尽》中,描述了北美洲同欧洲相比,原油的衰减会造成怎样不同的影响:在美国,人人为了生存而斗争的场面要比在欧洲激烈得多。
在书的最后,作者描述了十几年后到叔叔家做客,餐具都是塑料的。从石油中提炼的人工材料制成的产品都成了珍品,人们只有在特殊的场合使用。侄儿问叔叔:“真的像爸爸说的那样,你们早就把油用完了?”
善待地球保护资源 恩格斯一个世纪前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列举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令人振聋发聩。人们对地球现状的极大关注被唤起。33年前,第一个地球日发起。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指出了这样的危机:如果现在的这种对大自然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和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奢侈生活方式不改变的话,人类早晚有一天会走上绝路。也许学者们对地球的未来过于悲观,但他们发出警告后,全世界都震惊了:情况真有如此严重吗?于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开始关注和研究人与资源环境的问题。 1992年,更严峻、更强烈的警告被发出: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话,前景就是毁灭!这呼声发自于由17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的、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 地球只有一个,它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有的不可再生资源都在用一分少一分。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场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战役开始打响。 在第34个世界地球日到来的时候,我国举起了“善待地球、保护资源”的大旗。它成为我国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 这无疑是明智的。 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权威数字显示: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2万亿立方米,钢铁缺口总量30亿吨,铜超过5000万吨,精炼铝1亿吨,即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将是不可持续的。预测今后20年中国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至5倍。有权威资料显示,我国已有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对2010年经济建设发展目标可以保证需求的只有23种;而到2020年形势更加严峻。相当部分矿产的探明储量对经济建设保证程度偏低。 再有,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据有关部门分析,就耕地而言,如果递减的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现存不到18.89亿亩耕 地将骤减,人均耕地将突破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 还有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不算少,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则占有水平很低,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耕地单位面积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0%。 一方面是资源缺乏,一方面是资源利用率低,使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30%工农业和民用水,均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无疑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球上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与物质的生产和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与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去谋求人类文明的目标。因此,善待地球,保护资源实质上就是关爱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持续发展。 面对这些,我们已经不能够仍然没有意识或者仅仅在口号上做文章。形势是如此地不容乐观,我们身边点点滴滴的资源都在减少,我们所在做着的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每一件事情也许都在影响着我们明天的生存环境。我们确实惧怕了没有洁净的水可供饮用、没有温暖可供汲取、没有各种工具用来生活。我们所依赖的东西太多了。失去这一切我们将如何生活? 真心地善待我们的地球母亲,努力去爱惜、去珍惜。哪怕只是从不多用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做起。在4月22日,这个地球的节日,让我们用行动来祝福她。
参考资料编辑本段研究地球 回到顶部
开放分类:
资源 合作编辑者
继续ˉ幸福 , ☆登峰造极☆ 百科欢迎您来学习如何编辑词条,积极参与创建词条。 词条统计
创建者: ☆702243419☆
最近更新:09.07.25
编辑次数:3次 全部版本
Copyright ? 1998 - 2009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刚有发展趋势的物流产业的影响很大,它也为将来物流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目前经济危机影响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业务量急剧减少,企业无货可运;一种是资金回收困难,造成资金链的紧张。 现如今,我国物流行业的业务量明显下滑,这对物流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对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许多以航海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汽车运输方式进行的物流企业正面临着破产的危险。据有关人员估计,今年对外贸易物流业务量下滑30%左右,对于许多经济对外型的城市,出口贸易及关联产业直接受到欧美市场需求放缓的影响,外围经济一萧条,各个行业的需求量随即减少,这也意味着进出口贸易量随之减少,下游的物流业必然也会受到冲击,深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飙升的油价今年上半年已经对行业造成冲击,如今外围经济危机对深圳物流企业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目前深圳港口码头都是以外贸为主,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工厂倒闭和生意不景气,造成整体货量下降,企业自然也就面临无货可运的境地。 这种影响会随着经济危机在中国不断渗透,且会变得更加严峻,整个行景不容乐观。并且由于经济危机使得整个行业不景气,现在物流企业贷款也很困难。银行放贷需要抵押,物流企业的资产大多是仓库、车辆等,银行不认同这些,因此物流企业的贷款问题越来越严重。在目前这种经济不景气、业务量锐减的情况下,企业急需资金的支持,资金链一断,也就基本面临破产。 那么针对目前的局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 首先是开源节流,通过积极挖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降低业务减少带来的冲击。过去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只关心运输等单项服务的价格成本,不太注重整体物流的概念。现在的工作就是加强将传统物流向综合物流转型,为他们提供优化整合的整体物流服务方案。这些方案从长远看会降低生产企业和采购商的成本,也为物流企业赢得了竞争力。 其次,物流企业可以与制造业联合发展。世界制造业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已经让位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企业加快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加速企业的现金周期,提高资金利润率。 最后,物流企业要增强服务创新能力,把创新内化到企业文化中,加强模式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对于规模大、实力强、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次危机可能是一个加快兼并扩张、做大做强的大好机遇;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可以发挥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做精做细特色领域,或者依托网络平台,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进行优势互补。 随着经济危机向实体经济转化,影响还会发生变化,只要我国的物流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这次危机,我们坚信我国的物流产业会变得更加的成熟,发展前景会更加乐观。 根据几家专业机构的研究分析,这种负面影响将会持续到2011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