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岁丧母,15岁离家,身世坎坷的努尔哈赤是如何建立后金政权的?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起因及过程是什么?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在多少年_努尔哈赤建后金价值

沈阳,现今辽宁省的省会城市,在东北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至此处,继任者皇太极在1634年将沈阳改称为盛京,在满语中为"谋克敦",取义是兴盛。

满族的崛起

以努尔哈赤为代表的满族政权在进入沈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个不同于中原地区汉民族的少数民族,才可以更清晰的了解努尔哈赤为何迁都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寒冷的东北地区,冬季常年冰雪覆盖,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不同于中原的汉族的少数民族,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民族,分别是女真族和蒙古族。

在明朝后期,女真大体分为四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他们从北到南,几经迁徙,到达长白山、图们江一带地域,成为满洲族的发祥地。建州女真兴起后,其中的满洲部处于主导地位。

女真族在漫长的 历史 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明朝后期,得到了迅速的崛起。明朝后期,东北地区的各民族和不同利益集团进行明争暗斗,在这种混乱的形势下,建州女真逐渐登上了 历史 舞台。

在建州女真的发展中,其中功不可没的一位领袖就是努尔哈赤。早年生活的不幸,以及青年时期参军的经历使他渐渐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努尔哈赤为人坚忍,有极强的军事领导才能和政治智慧,也正是他带领这个偏远民族一步步走向中原,他的迁都路线也正是清朝一步步统治全国的路线。

努尔哈赤的多次迁都

努尔哈赤从起兵开始,最先是在费阿拉城。费阿拉是满语,在汉语中意思是"老城"。努尔哈赤在费阿拉城自立为王,之后组建军队,并制定了初具规模的礼仪。经过苦心经营16年,一直在进行着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势力逐渐壮大。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努尔哈赤放弃费阿拉城,携带家眷迁至赫图阿拉,兴筑新的都城。赫图阿拉被后人称为满族的崛兴之地,它是后金政权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向明朝示威的根据地。努尔哈赤在此十七年,对满族崛起起到重要的作用。

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六月,努尔哈赤迁往界凡城,在此仅居一年零三个月,次年(1620年)九月再次迁往萨尔浒城。迁都的原因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之后,开始把战争的矛头对准明朝,据文献《清太祖皇帝实录》记载:"今与大明为敌,我国居处与敌国相远,其东边军士路途更远,行兵之际时,马匹疲苦,可将马牧于近边地,西近大明国,于界凡筑城"。在此之后,爆发了著名的萨尔浒之战,界凡城成为战役的后方。努尔哈赤意识到萨尔浒的重要性,因而迁往萨尔浒。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四月迁都辽阳。因为随着女真族的发展,女真的领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对于东北地区的统治疆域增加,努尔哈赤决心对南部广大面积的明朝发起挑战。那么辽阳相较于之前的几个城市,不得不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在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八月,在辽阳城太子河以东创建宫室,兴筑东京城。

在辽阳的这四年,由于女真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激烈,冲突不断,汉族人纷纷逃亡或反抗。政权无法得到巩固和发展,努尔哈赤开始谋求另外的发展空间。

沈阳的位置

沈阳地处辽东半岛北端,东北大平原的南部,位于辽东与辽西、辽东半岛与东北大平原的连接点上,自古以来四通八达,战略位置重要,又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地质上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东北部的辉山属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西南部属于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沈阳的地理位置,作为进入中原的根据地,相比于之前的辽阳城,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沈阳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但由于地近边塞,长期以来城市功能以军事防卫为主。

迁都沈阳

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提出迁都沈阳,而这时距离东京城建好还不到四年,所以许多大臣和权贵都不同意,纷纷对努尔哈赤的这一做法进行劝谏。

据文献《清太祖传》记载到:"迩者筑城东京,宫室既建,而民之庐舍,尚未完缮。今复迁移,岁荒食医,又兴大役,恐烦苦我国!"

而努尔哈赤不听劝谏,表示坚持迁都,文献记载他的看法:"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明国,从都尔弼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口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沈阳浑河通苏克素浒河,于苏克素浒河上流处伐木,顺流而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水族亦可捕取矣。吾筹虑己定,故欲,汝等何故不从?"

在此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作为领导者的努尔哈赤有自己坚持的理由,并在之后的 历史 发展的结果看来,他的决定是正确的,有益于满族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在三月初三这一天,"辰时,出东京,谒父、祖之墓,祭扫清明。"在他们祭扫结束之后,前往沈阳,宿于虎皮驿堡。并于初四末时,进入沈阳城。

自此,清王朝在关外的迁都告一段落。

天命六年(1621),后金刚定都辽阳,仅仅过了四年,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赤正式定都沈阳(古称盛京)。要知道,当时的沈阳中卫城,面积还没都司城辽阳一半大,后者还是在原辽阳城东太子河畔新建的辽阳城,可见努尔哈赤当时真是急死了。这么着急地迁都,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离开辽阳,二是为什么选择了沈阳。

辽阳作为当时东北的大城市,就是女真人心目中的上海滩啊,可是定都辽阳后,由于“剃发”政策,把原住汉人互迁地域防止造反,以及清查粮食、征发差役等,导致各地汉人激烈反抗。后金占领辽阳仅两个月,就发现汉人向努尔哈赤驻城的各井投下毒药。周边多地汉民,聚众抵抗后金军队。离开汉人众多的辽阳,前往人口相对较少的沈阳,对女真族的食品安全来说比较有保障。

其次,辽阳的地理位置比较尴尬,需要在耀州向北沿辽河岸筑边城,防御明军和蒙古察哈尔部的偷袭。辽阳城距海较近,时时要防备皮岛(即朝鲜椴岛)毛文龙,还要驻守辽南四卫沿海,防备天津、登莱的明朝海军。在进攻明军时,大后方容易被牵制住。

选择沈阳作为都城,首先因为沈阳地理位置重要,是辽东半岛与松辽平原来往的要冲,是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通枢纽。沈阳北边的铁岭、开原、抚顺等地是建州女真故地,是最可靠的大后方。

努尔哈赤意识到沈阳去辽东更通达,“沈阳形胜之地,西征大明,由都儿鼻(今彰武县)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以进。”

努尔哈赤打仗时,一贯喜欢迁都到战线附近。从赫图阿拉迁都至界凡后,赢得萨尔浒之战,在辽沈之战前迁回萨尔浒,迁都辽阳后发动广宁之战,尽占辽西。接下来要进攻锦州一带的明军主力,战略重心从辽东转移到辽西,从辽阳出兵要渡过辽河,没有沈阳来得方便,对于女真骑兵来说,绝对是兵贵神速。

其次,沈阳城在地形上易守难攻。《盛京通志》中说,“辽东根本之地,依山负海,其险足恃,地实要冲,东北一都会。”“长白峙其东,医间拱其西,巨流、鸭绿绕其前,混同、黑水萦其后,山川环卫。”

第三,努尔哈赤意识到,“浑河苏克苏浒河(苏子河)之上流伐木顺流下,以之治宫室为薪,不可胜用也;时而出猎,山近兽多,河中水族,亦可捕而取之。”在沈阳,上游的大量木材可以顺流运到,修筑宫殿。在辽阳建都的4年间,许多族人跟着汉人赚利润更丰厚的生计——种地,渔猎少了,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弓了,沈阳未开发的山林比较多,可以让族人回归“野性”。

向敬之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改元天命,建国大金(史称后金)。

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但他还只是一个大部落首领而已。除了有明朝的军队驻守辽东外,与建州女真有着不少恩怨情仇的叶赫还很强大。

努尔哈赤画像

1618年,努尔哈赤迫于明朝关闭与女真的边市贸易所带来的军事压力,以及明朝保护叶赫所存在的军事维修,决心进军辽东,直接与明军对抗。他分兵两翼,亲率大军,一举拿下抚顺,第二年以少胜多,击溃明朝辽东经略杨镐集结的四路大军。此后,努尔哈赤又连败熊廷弼、袁应泰,占领辽河以东、锦州以北的全部地区。

吞并辽东后的努尔哈赤,不再满足于以前讨伐征战的简单意义:抢夺奴隶、牲畜、粮草、钱财等战利品,而是想带着部众占据辽西平原,建立新的都城,却遭到了一些女真贵族的反对。

努尔哈赤强令在界凡建造宫室,继续西进,在萨尔浒大战后,对反对迁都的议政大臣进行严惩,处死反对最激烈的侍卫堂弟阿敦,将五大臣之一的扈尔汉下狱,并以囤积并隐藏珍宝之罪处死创建老满文的额尔德尼。

天命六年三月,努尔哈赤大举进攻沈阳,而在四年后将都城迁至沈阳。努尔哈赤先后五次建都,而这次却是定都,改名为盛京。这完全是配合他的扩张战略而定的。

他之所以最后选择从辽阳迁至沈阳,原因有四:一、辽阳经济实力下滑,而沈阳的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二、沈阳地势平坦开阔,粮食出产富足,有林有兽,有水有草,符合女真人狩猎的生活条件。三、辽阳出现了激烈的满汉族群间的骚动,而沈阳只是一个中等城市,人口便于管理,迁都可以使他进一步推行防止汉人反抗的歧视政策。四、沈阳一直是一个军事要地,是所谓的形胜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既便于护卫新宾老家和铁岭、开原等国土,又便于轻快地渡过辽河,南下进攻明朝,还可以控制东南的朝鲜,向北两三天可以抵达蒙古。

兴京(赫图阿拉城)、东京(辽阳)、盛京(沈阳)这三座都城,分别代表了清前政权发展的三个阶段。兴京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新宾永陵镇,为清朝开创时期建造的首座都城。它依天然险势而建,与中原王朝都城建造形制不同,以强大的军事防御功能为主。

辽阳东京城是清朝开创时期建造的第二座都城。天命六年(1621)后金占领辽阳城后,迁都于此,并在城东新建了具有女真人特色的平原城--东京城。为什么不直接迁都沈阳呢?那是因为,辽阳为明辽东都指挥使司治所,是东北地区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中心。

辽阳城为明代永乐年间重修,天命六年(1621)四月,努尔哈赤进驻辽阳城后,因城内积聚了汉人强大的反抗力量,且难以固守,同年八月,努尔哈赤以辽阳城“大而破旧”为由,选定太子河东岸的山岗另建新城即东京城。天命七年四月初四,努尔哈赤未等城工全部完成,就从辽阳城内迁到东京城。因有长期居住的打算,努尔哈赤大兴土木,筑造宫室,城市功能也逐渐完备。

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初三早朝时,努尔哈赤突然召集众臣和贝勒议事,提出要迁都沈阳。虽然王公、贝勒竭力反对,但努尔哈赤君意已决。祭过父祖之后,即刻率领大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行军,迁进沈阳城。

 历代王朝选定都城,都不外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考虑,辽阳虽然在当时是辽东的军政中心,但因明廷的腐败,其经济已开始下降,而沈阳的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沈阳地势平坦开阔,粮食出产富足,有林有兽,有水有草,符合满族人狩猎的生活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讲,沈阳一直是一个军事要地,既便于护卫新宾老家和铁岭、开原等国土,又便于西征、北伐。

我家乡流传这这样的传说,他一开始定都辽阳,有一天努尔哈赤出去遛弯看见一只金凤凰他就追呀追,追过浑河就追到沈阳地面,只见那只金凤凰落在一个树枝上停了一会就飞走了。回去之后他的某士告诉他那金凤凰的意思是告诉你沈阳上风水宝地,应该在沈阳建都方能保大清平安万年!于是他就迁都沈阳了。

泻药。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关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原因解释有二:

一是军事战略上的缘故。“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 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也就说,定都沈阳,保证了后金可以向三个方向进攻,威慑大明的同时威慑朝鲜和蒙古。

二是经济上的原因。“沈阳浑河通苏苏河(苏子河),于苏苏河源头伐木顺利而下,柴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也就说,定都沈阳可以打猎捕鱼,可以砍伐树木出售,保证后金在经济上的来源。

当然,努尔哈赤迁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形势所迫。后金占领辽东后,将都城迁移到辽阳城,后金的八旗军民也随之迁移,与汉人杂居,导致双方矛盾日益激化,汉民逃亡、抗争、不断持续,努尔哈赤不得不告诫八旗军民:(吃东西)注意尼堪(汉人)粮物放毒;行走(时)要提高警惕,注意不要陷入那罗网中;我们出征后,防守的人要很好地警戒。在东方有朝鲜国,北方有蒙古国。这两国对我们并未驯服,如果放下这个去代西方大尼堪国(明朝),对后方的家就不放心。

既然在辽东形势如此紧迫,如果有更好的都城自然再好不过,而沈阳当时恰恰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战略地位好,进可攻退可守,可以让后金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因此就不难理解努尔哈赤为什么迁都沈阳了。

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我想是大家陷入了一个误区,都觉得放弃辽阳东北当时最大的城市,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可惜了。其实理由很简单,当时辽阳的战略地位已同鸡肋,西边锦州的威胁非常大,东边的朝鲜是大明的小弟,时不时背后弄点小动作,不咬人膈应人。

从大明这边看,辽阳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前有衍水(太子河)阻敌,旁有高山掩护。所以第一步,努尔哈赤把都城从太子河西岸挪到了东岸,就是要利用衍水之利。这仍不能令高祖高枕无忧,于是迁都沈阳成为最重要的一步棋,沈阳小小的一个中卫所,但是可以利用浑河抵御大明,又可从容应对朝鲜的威胁。

所以别再提辽阳人下毒给后金人带来的这点不痛不痒的问题,这都是小事情。打下辽阳以后,后金的家底已经非常厚了,有钱也是一个原因,可以轻松再造一个辽阳。多少年以后,证明努尔哈赤老爹的眼光确实非常厉害,古往今来,东北土著里面,战略眼光当属第一,往前看还有个完颜阿骨打也很厉害,都给当时的政权带来了很多麻烦的主儿。

努尔哈齐选择沈阳为迁都对象是从许多方面考量的。

沈阳在唐朝时期叫沈州,是各个部落战争后俘虏居住的主要聚居地,因此也俗称“俘城”。努尔哈齐第一着想的可以大量使用这些部落俘虏进行战争。二是沈阳是女真各部落与大明朝联系的必经之路,占据沈阳可以使各女真望靡一统。三沈阳周围都是贩马马市,马是军队战争的必须军备,定居沈阳北方战马供应有了很大保障。四沈阳从古至今是战略要地,进可攻一路扫荡辽东辽西直逼宁远城,攻占山海关即可进京,退可到长白山地区,使清朝鞭长莫及难于围剿。五沈阳周边河流较多便于农业灌溉,发挥八旗兵战时用兵、安时务农,浑河、苏子河、蒲河、辽河等等,河道分布均匀。六努尔哈齐经相宅师确定沈阳是风水宝地,能奉天庭之意谋取大业,开始祖之灵能承载天地之运,于是努尔哈齐不听大臣和其他人的反对从辽阳迁都沈阳。

于是,清朝从沈阳开天辟地开始了十三代帝王,成功当政近300年的清王朝,这也许和努尔哈齐当时迁都沈阳有很大关系。

历史 是有沉重感的,同时我有太多的解读,更重要的是术语太多,让 历史 迷们苦恼不已。

咱们轻松说 历史 。

努尔哈赤这次迁都的原因肯定有其政治、经济、交通等战略上的考虑。

都城是国家之根基所在。

我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说自己的观点:

第一:努尔哈赤对明朝实力的预估要比实际高很多。

虽然后金在和明朝的交战里,胜多败少。

但是在万历年间,前期由于张居正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明朝呈现了中兴之气。

即便是萨尔浒之战后,努尔哈赤依旧有清晰的认知。

原本辽阳是当时辽东第一大城,但是努尔哈赤要选择进可攻退可守的城市。

沈阳最适合,你不能说努尔哈赤当时选择不对,如果不是明朝内部不断的内斗,后金也不会后来建立大清。

说明努尔哈赤是战略家,不会因为多数人的反对而改变自己的看法,也不会因为一时胜利就冲昏了头脑。

第二:沈阳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龙兴之地。

沈阳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

这里说的就是沈阳的富庶,咱们现在最流行的就是看前景,区域位置和资源优势。

人家努尔哈赤那时候就明白了区域优势的概念了。

而且从古代帝王陵墓的选址大家都要知道,风水宝地对于他们的重要性,何况是龙脉呢?

当时努尔哈赤认定了沈阳浑河与天柱山结合,相交理气是龙脉所在。

所以,当时沈备的就是天时地利。

第三:后金的常年征战,需要稳定的后方。

一个马背上的名族兴起之后,就会不断的进行征伐,在战争里慢慢的会丧失对时局的判断,过于乐观。

事实也证明努尔哈赤的英明,因为明朝真的直到崇祯皇帝时期才被攻占都城,而且如果不是因为崇祯帝不愿南去,可能还会继续的交战僵持。

说白了战略性的调整,稳固实力最重要,当时最强大的仍然是明朝,明白了吧?

这就是我的回答。

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到沈阳主要是为了女真族人的安全。当时在辽阳的时候城里大多数人是汉族人,他们对于女真族的做法很不满意,努尔哈赤不知道怎样管理汉族人,不听话的人都杀了,所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再加上蒙古和明朝军队时不时的骚扰,所以只有迁都到沈阳才是最好的方法。

另外,沈阳距离抚顺老城比较近,交通方便,利用运兵。

10岁丧母,15岁离家,身世坎坷的努尔哈赤是如何建立后金政权的?

努尔哈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奠基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纵横捭阖,功勋赫赫。为满族的进步和强盛、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历史贡献主要包括统一女真各部、东北地区;创制满族文字、八旗制度,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奠定大清基础;丰富军事经验、推进社会改革等。统一女真各部。金亡之后,女真各部,纷争不已,强凌弱,众暴寡,元、明300年来,未能实现统一。努尔哈赤兴起,采用“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经过30多年的征抚,实现了女真各部的大统一。

努尔哈赤也作了不少错事,如残酷屠杀辽东军民;大规模编立农奴制拖克索,使辽东大多数汉民沦为封建农奴;确立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形成了破坏统一的君权、削弱后金国力的倒退的落后制度;怀疑汉官、疏远汉官,影响了满族贵族与辽东汉族地主阶级的联合,加剧了辽东的。这些弊政大大地破坏了辽东地区的生产,造成人民的苦难。努尔哈赤“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不应该起的消极作用”。“但毕竟是瑕不掩瑜,功大于过”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起因及过程是什么?

努尔哈赤,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将后金从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变成了后面强大的清朝。虽然当初建国时还并不叫清王朝。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的时候,女真族还是一个处于奴隶社会的落后的民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女真族开始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他将女真族统一之后统一了东北地区便建立了后金政权。

史料上记载,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曾经给辽东总兵李成梁当过书童,每当李成梁出征的时候,都会提拔努尔哈赤给他立战功的机会,就是在李成梁的帮助之下,努尔哈赤通宵了蒙古语和汉语,并且丰富了视野,增长了智慧。因此,当他统一了女真组之后,他又主持制定了满族的文字,创建了八旗制度,这也就是后面清朝八旗子弟的来源。在他统一了东北之后,他将都城迁到了沈阳,尽管当时的贵族和王公大臣都反对迁都,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想法,并且为之后金国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大的基础。

努尔哈赤还非常有智慧的一点在于它很巧妙地保持着和明朝的关系,按理来说,当时的女真族已经非常强大了,明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努尔哈赤对明朝是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并且亲自去北京进贡大量的金银珠宝,在打其他部落的时候,他优先选择和明朝关系不好的部落打仗,明朝政府则认为努尔哈赤是很有诚意的,还对他加官进爵。

明王朝政治越来越腐败,边防也越来越松弛,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趁机扩大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它的领袖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出身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被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从小就练习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十岁那年,母亲死去;他的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不得不离开家庭,和当地小伙伴在一起,在莽莽林海里打猎、挖人参、采松子、捡蘑菇,然后把这些山货带到抚顺去卖掉,挣钱维持生活。抚顺的集市很热闹,女真人常在那里用山货跟汉人交换铁器、粮食、盐和纺织品。努尔哈赤接触了很多汉人,学会了汉文。

建州女真有好几个部落,互相残杀。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的矛盾来加强统治。努尔哈赤25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带引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得到消息,带着塔克世到古勒寨探望孙女。正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战中都被明军。努尔哈赤痛哭了一场,葬了他的祖父、父亲,但是想到自己的力量太小,不敢得罪明军,就把一股怨恨全集中在尼堪外兰身上。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说:“杀我的祖父、父亲是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尼堪外兰交给我,我也就甘心了。”明朝官吏只把他祖父、父亲的遗体交还他,但不肯交出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满腔悲愤回到家里,翻出了他父亲留下的十三副盔甲,分发给他手下兵士,向士伦城进攻。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尼堪外兰人不是他的对手,狼狈逃走。努尔哈赤攻克了土伦城,继续追击,趁机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一些部落。

尼堪外兰东奔西窜,最后逃到了鄂勒珲(今齐齐哈尔附近),请求明军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明军看他不肯罢休,怕因此引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灭了尼堪外兰,声势越来越大。过了几年,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有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海西女真中有个叶赫部最强。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九个部落,结成联盟,合兵三万,分三路进攻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听到九部联军来攻,事先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在敌军来路上,埋伏了精兵;在路旁山岭边,安放了滚木石块。一切安排妥当,他就安安稳稳睡起觉来。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敌兵人数众多,将士们听了也有点害怕。努尔哈赤就解释说:“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兵虽然多,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如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二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

九部联军到了古勒山下,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先派出一百骑兵迎战。叶赫部一个头目冲来,马被木桩绊倒,建州兵士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看到这情景也吓昏过去。这一来,九部联军没有统一指挥,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击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基本统一了女真族各部。

为了有利于作战和生产,努尔哈赤把女真人编为八个旗,即红、黄、蓝、白、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分别以不同的旗帜颜色命名和作为标志。作为军队最高统帅努尔哈赤还亲自统领黄旗、镶黄旗,其余六旗由其子、弟统领。同时在经济和文化上,也都有所建树,开矿冶铁、制造兵器,发展手工业、放养柞蚕,种植粮食,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称为满文。

1608年起努尔哈赤停止向明朝进贡。万历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原是建州县,在今辽宁新宾)建都,自称大汗,定国号为后金,年号天命。161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商议如何对付明朝的大计,尔后与将誓师,宣布与明朝为敌,说有七件事同明朝结下了冤仇,叫做“七大恨”。这第一恨就是明朝无端挑畔,杀了他的祖父和父亲。因这最大仇恨,要与明朝不共戴天,决定出兵讨伐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