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专家解读_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专家解读
1.中国的综合实力怎么样
2.《延展》精华解读
3.全国两会治理雾霾议案话题提案解读
4.“燃油宝”真的有用吗?你用了燃油宝之后有什么变化?
5.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中国的综合实力怎么样
中国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世界排名多少? 2008-07-16 22:03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政治模式及千差万别的广阔疆域。不正视中国的特殊性,不懂中国的国情,就不可能办好中国的任何事情。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对中国现有经济实力的评价多种多样,在时甚至截然相反。对中国这样一个变化中的大国,要在短时期内做出恰如其分地经济评价,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关于中国的经济规模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主要是指该国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俗称GDP。由于各国产品、服务的品种和质量差异很大,不便于直接汇总比较,所以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国际标准,这个标准以前是黄金,现在是美元;还由于制定国际标准的方法不同,有汇率法、购买力评价法等多种方法,用不同方法计算一国的经济规模,往往结论不一致,甚至会得出相去甚远的结果,尤其对中国、俄罗斯这样转型过程中的国家。1、按汇率法计算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中,有7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美国仍居首位,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0.9万亿美元;日本,4.3万亿美元;德国,2.4万亿美元;英国,1.8万亿美元;法国,1.7万亿美元;意大利,1.5万亿美元;中国以1.42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七。值得注意的是,在2000-2002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中,中国的GDP始终排在第六位,位居意大利之前。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1%,雄居世界前列,而根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意大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93.67亿欧元(以1995年的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只增长0.3%,创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新低。为什么在中国经济增长率远高于意大利的情况下,2003年中国的排名反而下滑了呢?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迪帕克表示,世界银行在解读不同年度的、换算成美元的一国国民生产总值时要受不同年度汇率变化的影响,具体而言,2002年平均1.06欧元才能兑换1美元,而到了2003年,不到0.9欧元就可兑换1美元,正是因为欧元对美元比价的升值导致了意大利和中国的位置变换,因为中国的人民币是直接与美元挂钩的,而意大利是欧元区国家,所以美元与欧元的此消彼长造成了意大利排名上升、我国排名下降。由此可见,由于计算依据的变化也可导致一国经济实力的升降,经济实力是可以“算”出来的。
用汇率法计算各国的GDP,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国家间经济实力的消长。汇率只是依据一国部分产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价格确定的,用这种方法计算GDP不仅要受国内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还要受参与国际交易的品种、规模、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对于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大国,用这种方法计算的GDP往往偏低。如2003年,用这种方法计算的中国GDP只占世界GDP比重的3.9%,俄罗斯的GDP只占世界GDP比重的1.4%,这不是中、俄两国经济实力的真实体现,因为中、俄两国都是以内需为主的大国,大部分经济部门的活动是直接为本国及本国人民服务的(如农业、基础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参与国际交换的产品和部门只占国民经济中很小一部分,而且由于经济不发达,极需外汇,所以在国际交易中产品价格定位很低,导致了偏低的汇率及按汇率法计算的GDP偏低。2、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一国的总产品和服务可以按去向划分为国内产品和出口产品,汇率是根据出口产品的状况制定的,只适应于各国出口产品之间的比较,对于服务于国内市场的产品(对于大国而言,这部分往往是经济的主体),各国之间很难用汇率比较。以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为例。比如1台在中国卖2000元的电视机和一套130平方米、市价20万元的住宅,在美国前者卖240美元,后者卖10万美元。当前的汇率是按两国间的贸易产品计算的,即以电视机折算的,2000元人民币=240美元,1美元=8.33人民币,用此汇率对中国的GDP(包括住宅等非贸易产品和服务)进行折算,就得出中国按汇率法计算的、以美元表示的经济规模(2003年排名世界第七);如按住宅价折算,就是20万元人民币=10万美元,1美元=2元人民币,按此汇率对中国的GDP(包括电视机等贸易产品和服务)进行折算,就得出中国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的、以美元表示的GDP(以此方法计算的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可见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中国GDP相去甚远,用电视机的汇率计算出的中国GDP远小于按住宅汇率计算的情况。当然,现实中的汇率法和购买力评价法的计算要比这复杂的多,但道理是一样的。购买力评价法,就是把各国的各类产品和服务都按照其在美国的同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折算,然后得出各国的GDP,用这种方法计算的各国GDP相对于单纯的汇率法要更接近实际,适用于反映各国的经济规模,而汇率法更适合于反映各国经济的竞争力。
国际机构对一国居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做评价的时候,通常使用按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的人均GDP,而不用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在联合国开发署最近的一个报告里,使用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中国的人均GDP为4580美元,以此为准,2003年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中国的GDP为5.9万亿美元。3、按实物量计算汇率法最大的缺陷就是把不参与国际交换的产品视同参与交换的产品,因此弱化了技术水平较低又极需外来技术的国家的经济规模;购买力评价法虽然对汇率法的缺陷有所校正,但由于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在技术上是很难做到一一对应比较的。所以,无论是汇率法还是购买力评价法,都很难准确反映一国的经济规模。按实物量对各国主要产品直接比较,可以直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大小情况。
目前,中国的谷物、肉类、棉花、水果、钢、煤、水泥、化肥、家用电器、手机、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布、化纤等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糖、原油等产量分别居世界第四、五位。我国纺织服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我国石油消费量已跃居世界第二,我国发电量占美国的50%,占世界的8%左右,世界基础工业原料的价格已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国因素”影响……,在绝大多数实物产品规模上,中国都居于世界前列,且位次大大高于GDP在世界的排序,如果用实物量来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中国的世界排名当在第二、第三位之间。4、大国贸易法则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参与世界贸易的状况与其国家(含人口、面积等因素)的大小密切相关,呈反比例关系。大国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其参与国际贸易的经济部门只是其经济总量的一部分,往往是很小的一部分,其绝大多数经济部门是为本国经济服务的,是内需经济。所以,一般而言,进出口贸易总额与GDP的比值,对一个小国而言,可以达到很高,如对荷兰、新加坡等国;但对一个大国,如美国、日本、巴西等国,这一比重在当前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下不可能太高,如2003年美国、日本虽然国际化水平较高,也就在20%左右,中国2003年这一比重高达60%,这不是真实情况,完全是扭曲的汇率因素所致。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当在20%以下,所以,与2003年850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相对应是GDP应当是4.25万亿美元左右。5、按评价-汇率法计算由于世界的多样性,各国市场化程度差异很大,各国的物价水平在很多领域具有不可比性,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的GDP都存在许多不足,用汇率法计算有弱化市场化程度低国家经济实力的倾向,用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也不完美,有强化弱国(这种强化是靠“计算”得出的,不是真实的)的嫌疑。评价-汇率法就是将汇率法与购买力评价法结合,取其平均值,这种方法既有一定的可比性,又有一定的完整性,虽然也存在许多固有缺陷,但用此方法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我认为比单纯的汇率法或购买力评价法更接近于实际。
2003年按汇率法计算的中国GDP为1.42万亿美元,按购买力评价法计算为5.9万元美元,按评价-汇率法计算为(1.42+5.9)/2=3.66万元美元。
上述计算方法中有4种是价值计量方法,其换算的汇率分别为:8.28:1(汇率法);1.:1(购买力评价法);2.75:1(大国贸易法则);3.48:1(评价-汇率法)。这些方法计算的前提是中国公布的2003年度GDP数据具有国际可比性。如果这一数据本身有误,则依此计算的任何结论都要大打折扣,而现实中这种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由于第三产业核算的不充分,中国的GDP存在严重低估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倒不是人为因素,而是经济转轨后造成的国民经济核算滞后现象。从世界经济发展演变趋势看,一国的产业结构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大国而言,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先是出现农业比重下降的趋势,进而出现农业、工业、建筑业等实体经济比重下降的趋势,伴随这种趋势而来的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目前美国、日本及西欧主要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在70%以上,世界平均水平在60%左右,印度也接近50%,中国目前公布结果为33%。如果中国还是经济时代,存在着严重的比例失调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但现实是,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5年,经济活动已经市场化了,的调配已经由市场看不见的手起作用,从宏观上讲,当前中国的经济活动是正常进行的,经济活动本身应当是符合世界趋势的,只是对经济活动结果的记录不真实。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都不会比印度低。从根本上讲,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一是为生产活动服务,主要是为实体经济部门服务(如商业、运输业、房地产经营业等),二是为人民生活服务,无论中国的实体经济部门总量还是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都远高于印度,为什么服务产出会低于印度呢?如果真如此,在中国的服务领域必然存在广泛的“服务难”现象,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吃饭难”“理发难”……,现在的事实不是这样,事实是中国的第三产业核算有严重的漏算,如果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与印度相同,中国2003年的GDP就不是11.7万亿,而是14.2万亿元人民币,依此当把依各种方法计算的中国GDP再放大22%。二、关于中国经济的效率尽管对中国经济规模的评价有多种结论,但其趋势是一致向好的,相对于此,对中国经济效率的评价更象观看“万花筒”,一人一个结论。1、中国经济竞争力在中国的实体经济领域,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全世界是数一数二的。这个领域的劳动者承受着数倍于发国家的劳动强度,享受着世界最低的工资,提供了最丰富的廉价商品,保证了中国产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出口增长率及世界市场占有率方面得到见证。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奇迹就是中国出口商品价格的奇迹,这一奇迹是由中国最底层人民创造的,说中国经济奇迹就是中国民工奇迹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实体经济具有强大的世界竞争力,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虚拟经济,尤其是知识分子扎堆的领域,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服务等,在这些领域里,养尊处优者居多,付出的很少,得到的过多,享受了现行政策过多的偏爱,严重拖累了中国经济的后腿。下一步的经济改革必须从这里开始,什么时候这里的人们也能发挥出“民工”的精神,创造出民工们创造的投入产出比,什么时候中国整体经济竞争力就进入世界前列了。2、荒谬的误导经常可以从一些学术刊物上看到专家学者们对中国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这些评价中有一些是经不起推敲的。
如:据某董事长介绍,我国每万元GDP消耗原油0.42吨,这相当于世界经济和发展合作组织的2.3倍,比日本高出4倍,甚至比印度、巴西还高。
“2003年,我国GDP增长9.1%,占世界GDP总量的4%;钢材消费2.6亿吨,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3;水泥消耗8.2亿吨,占世界总消耗量的1/2;能源消耗(含石油)占世界总消耗量30%。我国增长1万美金GDP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法国的7倍,日本的14倍(若按此翁的计算,美国只有日本的1/4强!)。由此可看出,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之低、浪费之严重。
中科院某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指出,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照此翁的计算,美国还是日本的2.7倍,表明美国已大大落后于日本,这岂不是国际笑话!)……
去年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为4%,但是消耗全世界7.4%的石油,31%的原煤,27%的钢铁,25%的氧化铝,40%的水泥。
……
从这些文字反映的潜台词看,我国的经济活动效益太低了,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到1/6,若与欧美日相比,更是天壤之别。不仅如此,如果用这种方法比较,多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效益是每况愈下的态势,现在不如过去,将来还不如现在。事实并非如此糟糕,问题出在不同类别的“比较”上。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4%没有错,但那只是指按现行汇率计算的结果。用汇率法计算国家实力有许多的不足,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有大大偏低之嫌,这已是世人共识。中国水泥消耗占世界40%,钢铁消耗占世界27%,这些是实质性消耗,主要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和实力,用汇率法计算的GDP与此相比并不贴切。如果非要比较的话,用GDP的购买力评价值较为妥当。中国当前的GDP购买力评价值约占世界的12%,由此比较我国的经济活动效益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到1/2,当然大大低于美日欧,但并没有大大低于美日欧之外的世界其余部分。
事实上,过去20年,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GDP翻两番而能源消费仅翻一番、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2002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为14.8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二位。1980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7%,而相应的能源消费量年均仅增长4.6%,远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仅为0.47。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按2000年不变价计算,中国每万元GDP的能耗从1980年的4.28吨标准煤下降到了2000年的1.45吨标准煤;相应地,每吨标准煤所创造的GDP,也由1980年的2335元(2000年价)提高到2000年的6880元。20年时间单位产值能耗下降64%,年均节能率达4.6%。而同期全世界单位产值能耗平均下降19%,经合组织国家平均下降20%。从趋势上看,谁都不能否认中国宏观经济效益与中国经济实力一样,都在上升的轨道中前进。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每年公布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受到各国的关注,是世界上比较权威的评判之一。IMD最新公布的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排行榜显示,2002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居世界第31位,比2001年上升了两位;经济竞争力从上年排名的第七位升至第三位。IMD用的评判标准内容包括:经济表现、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个方面,共314项指标,评判的国家和地区为49个。从IMD公布的情况看,2002年国际竞争力平均水平为59.034分,高于平均水平的有26个国家,基本为发达国家;低于平均水平的有23个国家(地区),基本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得分为52.199分,比上年有所提高,总体排名也随之提高两位。IMD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客观反映了中国经济竞争力不断上升的事实。3、脆弱的服务业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实体经济竞争力空前提高,细分析,主要是靠这一领域劳动者的低工资创造的;中国的服务业也不是整体缺乏竞争力,其中市场化程度高的领域,如饮食业、居民服务业、商业等竞争力并不低,中国竞争力低的领域正是那些知识分子扎堆的领域,如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大专院校、社会文化部门等等。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最低,有些还处在经济的阴影中,有些处于非驴非马的状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优点不吸收,缺点发扬光大了不少。这些领域的人,虽然提供的服务缺乏竞争力,但他们凭借特殊的地位和手段,所获得的收入远高于实体经济领域的劳动者。中国工人的收入只有美国同行的1/30,所以中国产品极具竞争力,但中国律师的收入、中国医生的实际收入、中国公务员的实际收入与他们在美国的同行相比可不是1:30的关系。相对于中国的产品,中国的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律师费用偏高,所以这些领域没有竞争力。尽管中国的知识分子改革的呼声最高,但在他们扎堆的领域改革最不彻底,也最缺乏社会公平公正,为什么?中国缺少医生吗?中国缺少教师吗?中国缺少公务员吗?真正缺少的是机制,市场机制的需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无数个供给者。中国最需要改革的领域必须彻底打破保护壳,尽快见阳光、除霉气、露生机,只有将实体经济领域通行的法则贯彻到虚拟经济中,中国的服务业才能挺起腰杆,具有竞争实力。三、几点结论1、中国的经济规模当在4万亿美元左右,居世界第二,按年率8%增长,再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估计2025-20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将与美国持平。
2、中国现行汇率提供的信息不可用于宏观分析,尤其不适合用于国际比较研究,由此得不出客观反映中国实际的结论。
3、中国经济最脆弱的领域是正是知识分子群聚的部门,也是中国最需要大刀阔斧改革的地方。
4、中国进入了充满希望的历史机遇期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谁都不能藐视的国家。事实上,在中国***的领导下,20 世纪的中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百年为阶段,大跨度地对比20世纪头、尾百年的世界大国排序,就会发现:在这些国家中,进步最突出的是美国,它从一个单纯的经济大国成长为当今世界上惟一一个超级大国,在所有的领域中遥遥领先于任何国家;英、法、德、日的原有地位大体上没有变化;在19 世纪末的几个庞大帝国中,奥匈帝国早已四分五裂、不复存在;俄罗斯帝国经历了两起两落,元气大伤,正面临着19世纪大清帝国的命运;昔日雄居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瓦解得更加彻底,残留的土耳其早已不为世人所注目;印度帝国分为印、巴、孟三个相互不和且经常交战的国家;横向比较,惟有中国在原有疆域基本完整的基础上实现了现代转型。纵观历史,得出结论:中国在20 世纪所取得的进步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各国成绩榜的前端。用历史的眼光看,中国正在发生着由弱到强、由贫至富的转变,是历史性的回归,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而且有助于我们客观公正地与世界各大国交往。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实力,有利于我们端正心态,面向未来。
《延展》精华解读
关于作者
斯科特·索南沙因,美国莱斯大学教授,他获奖的科研项目、教学方法、咨询服务已经帮助了《财富》全球500强的管理人员、企业家、专业人士成功解决问题。
关于本书
我们往往不思索地认为,“获得更多”是成功的关键。个人想要更多的财富,公司想要更多的,国家追求富国强军——多就代表成功。但这本书告诉我们,达成目标,不一定要依赖更多的,办法可能就隐藏在你手头的里,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创造性地使用它们。
核心内容
延展首先是一种习惯,其次是一种能力。要想成为出色的延展者,一共要经历两个难关。第一个难关,是扭转观念,重塑我们的观,从崇尚追逐到信奉延展。从物资短缺的远古时代起,追逐就是人类的天性,这是我们基因里的默认设置。改变习惯,首先得向本能宣战。第二个难关,是掌握方法。延展就像直觉灵感,它不能靠从外界直接学习获得,而是日积月累的修炼之后,从自我内部生长出来的能力。这本书将告诉你如何修炼这种能力。
前言
有个老师,给学生一人发了一个气压计,让他们去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最科学的做法是,分别测量地面和顶层的大气压,然后利用物理公式算出高度。但是这个办法,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到。有的学生去借尺子,一层层测量,最后把层高加在一起;稍微聪明点的学生去找绳子,把绳子从楼顶垂到地面,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只有一个学生,既没有去请教物理老师,也没有寻找别的工具。他的做法是,把气压计送给大楼管理员,让管理员直接告诉他高度。
你看,达成目标,不一定要找更多的工具,求更多的人,办法可能就隐藏在你手头的里,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创造性地使用它们。
延展两个字,有点类似我们经常说的深耕,也就是垂直发力,把一个开发到极致。善用现有的高手,在书里被称为延展者,相对应的,那些习惯水平发力,追求额外的人,被称为追逐者。注意,这两者并不是反义词,只是观念的优先级不同。延展者并不拒绝追逐,他们只是把深耕内部的优先级放在了扩展外部之上。反过来说,追逐者也一样。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管理学教授斯科特·索南沙因。他认为,延展首先是一种习惯,其次是一种能力,要想成为出色的延展者,一共要经历两个难关。
第一个难关,是扭转观念,重塑我们的观,从崇尚追逐到信奉延展。从物资短缺的远古时代起,追逐就是人类的天性,这是我们基因里的默认设置,改变习惯,首先得向本能宣战。
第二个难关,是掌握方法。延展就像直觉灵感,它不能靠从外界直接学习获得,而是日积月累的修炼之后,从自我内部生长出来的能力。
接下来,我就从这两个关键问题出发,为你解读这本书。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咱们先来给自己把把脉,说说人为什么会习惯于追逐?追逐思维会带来哪些弊端?把这两个答案连在一起,你就明白了为什么延展比追逐更有用,也就完成了关键的第一步,重塑观。
人为什么会倾向于追逐?我们普遍以为,发展就必须要获取更多的:要长得更高,就要吃得更好;要变得更美,就得用更贵的化妆品;想把事业做得更大,就要投入更多的成本。我们对的渴望,是出自发展需求。但是在作者看来,这只是真相的一部分,对的占有欲,也有非理性的一面。把这些隐藏的真相逐一揭穿,你会发现,你苦心追求的东西,有时未必是必需品。
首先,追逐是一种本能,没有任何动机,我们只是单纯地想要得到更多。书里介绍了一个巧克力实验。实验员把一群人组织到一起,让大家回答问题,答对的题目越多,获得的巧克力就越多,但有个限制,赢得的巧克力必须当场吃完,不能带走。在实验初期,题目很简单,每个人都赢得了不少巧克力。实验后期,题目越来越难,参赛者赢得的巧克力也早就超过了他们的饭量,但他们为了赢取更多的巧克力,还是绞尽脑汁,继续答题。
这个道理就跟吃自助餐往往会吃撑差不多,我们明明知道吃多了难受,而且不利于健康,但是,我们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其实是人类的基因决定的。在上百万年前,食物稀缺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停地捕猎,获取更多的食物。直到一万年前,农耕时代到来,我们才有了稳定的食物源,但是,追逐的基因,却并没有退化掉,我们大脑里天然就有多多益善这个默认设置。这些真的对你有用么?未必。
其次,追逐的心理,源于心理学上的上行社会比较。其中的上行,就是向上行走的那个上行,说白了就是攀比心。就连身经百战,内心强大的运动员也不能免俗。
美国西北大学的几位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2012年的奥运会比赛,他们观察了几十位运动员在领奖台上的细微表情,结果发现,最沮丧的,是银牌得主,而铜牌得主的喜悦程度往往不亚于金牌。因为铜牌得主想的是,至少我做到了,他们注重的是自己已经获得的成果,而银牌得主想的是,我差点就赢了,他们在意的是自己没有获得的成就。
这种攀比的心态,其实源自一个更深层的情感,就是人类的自我评价需求。著名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经说过,所有人都想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是人类的基本倾向。但是,我们无法在与人隔绝的情况下完成自我评价,必须得参照他人,才能感知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存款、住房面积、车子价格等等。
一个东西越是容易测量,它就越容易被拿来比较,我们也就越渴望得到它们。简单说,我们先是有自我评价的心理需求,然后有不甘落后的攀比欲,两者共同作用,就使我们对外部产生强烈的占有欲。
最后,追逐的心理,还源于一种更底层的情感需求,安全感。这并不是说,占有更多的,会让人感觉衣食无忧,而是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会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世间万物的基本规律,这种掌控感和确定性,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安全感。比如你认为,想更快地完成某个项目,那就要增加人手;你想在工作上有更大的影响力,那就要有个更高的头衔;要挽救一个销量下滑的产品,就要增加营销投入;学校要增加教学成果,就要加强师资力量;要改善你的恋爱关系,那就买个更昂贵的礼物。
总之,在追逐的链条上,你会认为,一切问题都有解决方案,每件事都可以通过追加来解决。我们会沉浸在确定性和安全感中,不停地追逐。
安全感需求,还有刚才说的上行社会比较和本能的追求更多,这是我们面对时的三种非理性情感,它们会加强我们对的占有欲,去追求一些我们原本不需要的。当然,占有更多的,好像也没什么不妥,作者真正担心的,并不是本身会带来什么危害,而是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陷入一个叫做正反馈游戏的思维陷阱。这才是追逐思维带来的最大危害。
正反馈游戏,就是消耗和获取之间,形成了正向激励,消耗的越多,你能获取的就越多,接下来你为了获得更多,就会消耗更多,直到把所有的消耗殆尽。这个解释可能有点抽象,我们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正反馈游戏最典型的模型,就是早些年的互联网产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互联网产业看重的是增长,只要一个企业能获得更多的用户和流量,它的估值就会水涨船高。
美国的电子商务网站 Fab 就是一个典型。这家网站成立于2010年,经过了11轮融资,募集到了3亿多美元,然后就进入烧钱模式,开了90家线下分销中心。每当他们花掉一笔钱,公司的市值就会上涨,他花得越多,投资人给他的钱就越多。这家公司市值最高的时候,达到了10亿美元,他们最终的野心,是成为仅次于亚马逊的电子商务平台。但是,好景不长,因为缺少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投资人没多久就失去了耐心,纷纷撤资。公司的情况急转直下,很快就没落了。
早期的硅谷,有很多这样的企业,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共享单车。一旦陷入正反馈游戏,你会发现,获取比有效利用它们要容易得多,你会在舒适区里流连忘返。随着参与这场游戏的玩家越来越多,你会陷入攀比中,获取只是为了超过对手,刷出更强大的存在感,最初的目标,反而被抛在脑后。就像大海上的万吨巨轮,装载着宝贵的物资,却找不到航向。
换句话说,追逐或许可以带来短期的奖励,但从长期来看,过度迷信追逐,会让人迷失目标,而且看待的方式会变得越来越狭隘。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每种的用途是固定不变的,比如回形针只能用来固定纸张,它绝不会成为明信片上的装饰;竞争对手只会对自己的公司产生威胁,而不可能与他们合作;用户的意义只是带来流量,而不是提升产品的口碑。
这些都是追逐思维引发的副作用,也就解释了作者为什么强调,延展比追逐更有效。追逐者的逻辑是,获取更多的,等于取得更好的结果,但显然,外部是不可控的,一旦正反馈游戏中断,玩家就出局了。而延展者的逻辑是,更好地使用,等于取得更好的结果。他们会创造性地使用已有的,并且始终秉持清晰的目标,这就意味着,延展者始终占据主动。
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我们回答的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看待?追逐的冲动,从某种程度上源于非理性的本能,一旦任由追逐思维主导,就很可能陷入正反馈游戏,迷失最初的目标,丧失创造力。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会做一名延展者,学会创造性地使用现有的。
第二部分
那么,怎么成为一名延展者呢?第二部分,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延展不是一种可以直接从外部获取的经验,而是基于长期锻炼之后,从自我内部生长出来的能力。具体怎么锻炼?作者观察了很多善用的高手,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听起来可能有点反常识,但是作者认为,只要坚持,一定有用。
第一个方法,叫做主动放弃,限制自己。提起创新,我们总觉得,它最大的敌人就是约束,创新的土壤应该是自由。但是,作者认为,在很多情况下,人为设定一些限制,反而有利于激发创新。比如开发一个新产品,如先给出明确的预算限制,再着手设计,结果往往比没有预算限制要好得多。因为在有限的条件下,你不得不对现有开发新的用法,这个新用法往往更有创造性。如要什么有什么,可以用新来实现新功能,那就根本没必要研究现有的新用法,也就谈不上创新了。在以创意为主导的艺术领域,这种规律尤其明显。
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菲尔·汉森,少年时因为神经损伤,留下了一个手抖的后遗症,抖到画不出直线。但是,汉森的艺术生涯并没有画上句号,“既然我只能画出弯弯曲曲的线条,那么我就用它们来作画。”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创造出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但是,在小有名气之后,汉森的日子变得富足,他开始追求更好的颜料,更高级的画笔,想用这些外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结果事与愿违,他发现自己反而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最终,汉森又放弃了高级的工具,并主动给自己设置了更多限制,比如不依靠任何画笔,把颜料涂抹在手上,徒手作画。很快,汉森又找回了灵感,并且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还被选定为格莱美的官方艺术家。
你可以把这个激发创造力的过程,想象成利刃刺破铠甲。设每个人的潜能是固定的,当你把注意力分散到很多上,你的创造力也随之分散。但当你聚焦在某一个点上,创造力就会凝聚成一把锋利的宝剑,刺破目标。所以,作者认为,主动给自己设置一些局限条件,反而会引导我们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
这是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成为延展者的修炼方法,主动设限。
第二个方法,叫做先当刺猬,再当狐狸。刺猬和狐狸的说法,来源于犹太学者以塞亚·柏林,刺猬指代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崇尚一元主义,也就是做某一个领域的专才。狐狸指的是涉猎广博的杂家,他们奉行多元主义,也就是每个领域的知识,都要了解一点。
以往我们都认为,社会需要的是专家。在那本著名的《异类》中,曾经提出过1万小时法则,也就是掌握某一项专业技能,大概需要1万小时的训练量。换句话说,你要在某个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要把全部精力花在自己的领域。但是作者发现,1万小时法则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它只适用于那些有固定规则的竞技项目,比如曲棍球或国际象棋等。对于没有固定规则的领域而言,1万小时训练并没有多大用处,因为规则总在不断变化。比如互联网、艺术创作、市场营销,想有所作为,光通晓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不同的专业背景,从多元的维度审视。
比如最近几年特别火的一个职业,产品经理。它不属于任何一个专业,产品经理可以不是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但是他必须什么都懂一点。比如一个互联网产品,它首先是一个技术产物,这就要求产品经理得懂 IT,它同时也是服务产品,这就要求你得懂一点用户心理学,它还要开拓市场,你得懂点市场营销。
作者认为,要想在一个领域内获得更大的作为,要先了解这个领域的基本知识。但是,你不需要当一只彻头彻尾的刺猬,在对本专业的知识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应该调转方向,去涉猎别的领域。其他领域的知识,会提供更多元的视角,反过头来帮助你解决自己领域的问题。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要想多样性地利用,自己得有多样性的知识积累。这是成为一名延展者的第二个修炼方法,学着做一只广博的狐狸。
前面这两条,主动设限和狐狸式学习,属于思考的心法,接下来,作者给我们带来的第三个建议,则是行动的身法,叫作放弃,即兴行动。也就是在不周全,甚至是没有的情况下,马上开展行动。
我们一直认为,有效的行动离不开缜密的。但是,书里面有个研究很颠覆。有人调查了将近2500家公司,结果发现,这些公司成功与否,和它们是否善于制定,两者之间关系并不大。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没有用,而是我们高估了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的本质,就是在精度和速度之间做出妥协。制定,是追求行动的精确度,同时,也拖延了动身的时间。在我们制定的过程中,周遭的环境可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制定的过程,本身也是储备外部的过程,这种心态,也会加深我们对外部的依赖。相反,即兴行动,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激发我们创造性地使用现有。
书里引用了这么一个故事。一队侦察兵在阿尔卑斯山迷路了,士兵们都很绝望,这时,一个士兵从兜里掏出了一张地图,大家马上根据地图,制定,两天之后,他们平安返回营地。
这个故事好像很普通,但注意,接下来才是重点。这张地图,根本就不是阿尔卑斯山的地图,而是另一座山的地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当我们迷路时,什么地图都管用,因为地图能让他们迅速冷静下来,并且马上行动。我们会主动去探查周围的环境,寻找水源,发现身边一切能够利用的,这么一来,生存就得到了保障。然后,大家再根据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太阳的方位,光照的角度,来找到正确的方向。
的真正作用,在于让团队之间达成共识,并且迅速行动,一旦行动起来,我们就会本能地调动已有的。所以,迅速行动的意义,其实是激发我们使用的创造力。这是作者给我们提供的第三个修炼方法,培养即兴行动的习惯,来激发我们创造性使用的潜力。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怎么成为一名延展者。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思考的心法,分别是自我限制和狐狸式学习,还有一个行动的身法,也就是即兴行动。把这三者加到一起,我们的延展能力就会得到有效地开发。
总结
到这里,这本《延展》中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
回顾一下,我们一共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应该怎么看待?追是人类的本能,但过度追逐,有可能让我们陷入正反馈游戏,并且削弱使用的创造力,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做一名延展者,而不是追逐者。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成为一名延展者?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三种自我培养的方法,分别是主动设置局限、掌握多元知识和即兴行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作者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考策略。我们都能感受到,周围正在呈现出两个趋势。
第一个趋势是,的边界越来越清晰,那些我们以为是无穷无尽的,其实是有限的。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产业,早些年,公司都在追逐流量,似乎流量红利永远不会结束。但是最近两年,智能手机彻底普及,几乎人手一部,流量已经接近封顶了,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战场不再是扩张用户规模,而是深耕用户价值。谁能有效地服务用户,解决用户的深层次问题,谁才是未来的赢家。
第二个趋势是,红利消失的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以前,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可能会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比如石油产业、天然气产业。但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领域从兴起到没落,可能只需要几年,甚至更短。红利的窗口期越来越短。
这两个趋势都告诉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有效使用比扩展更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树立延展优先的观,并且提供一套自我培养的方法。
最后,跟你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2001年参加高考时,化学试卷里,有一道压轴的大题,很多化学不错的人,都栽了跟头。这道题其实并没有多难,关键在于,解题里有一个步骤,用的不是化学公式,而是物理公式。如你有兴趣,可以上网查查,我还记得这个物理公式叫盖吕萨克定律。但是,很多人没有想到要运用物理公式,他们还在化学课的知识里寻找答案,结果错失了这道大题。
这段经历恰好验证了这本书的主题,面对难题时,解题方法很可能就在自己手里,你拥有的,要比你想象得更多。
全国两会治理雾霾议案话题提案解读
全国两会关于治理雾霾议案话题提案解读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是我带来的全国两会关于治理雾霾议案话题提案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到底,提案、议案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代表、委员是否牢记自身职责、时时事事以人民权益为重、态度是否认真、平常是否做足了功课。代表、委员若关心一件事、一群人、一项政策、一个课题,就应多方学习、仔细思考、深入调研,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写起提案、议案来自然不会只有三言两语。也唯有如此,才能不负群众重托。
北京两会:多位政协委员带“治霾”提案上会
大气污染究竟是怎么造成的需要科学的解释,治理大气污染要科学,不能只用行政手段,不能影响大家生活。对于治理措施,减排不能只考虑车,还要考虑综合的因素。大气污染治理也不是哪个行政手段能解决的。
也要传递一个信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污染是长时间积累的,也不是一日能治好的。要有一种信心,不能光去埋怨。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
北京冬季大气污染比其他季节都要严重,主要在于冬季的取暖。建议冬季取暖能否尽快推行各家各户安装热力计量表。因为现在是按平米收取集中供暖费用,这种形式热量浪费比较大,比如长期不住、天气变暖也不会关闭闸门。这边有热量消耗,另一边就要消耗能源,产生污染,所以应该大力推行让每户都安装热力计量表。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
此次市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大气污染治理是不少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部分委员还将就此提交相关提案。
市政协委员朱良今年带来了7个提案,其中有两个都与大气污染治理有关,分别是对高排放车加强监管和红色预警时监测并公布PM2.5组分含量;北京市政协委员张强斌提交提案建议调动之外其他主体参与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完全依靠来治理是要打折扣的。
朱良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红警时应公布PM2.5组分含量
近年来北京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时有发生,虽然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起到了相当的效果,PM2.5的年均浓度在逐年下降,但正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所言,“最大的问题是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多少改善”。
北京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大多在暖季,排放情况肯定不同于其他季节,此时PM2.5的主要来源很有可能不同于全年主要来源。而且为了开发针对红色预警状况下的净化产品,厂家也需要污染物组分及其含量的数据。
因此建议,北京市环保局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对PM2.5进行强化监测,追溯红色预警期间PM2.5主要来源,及时公布强化监测结果,并对红色预警期间PM2.5主要组分的化学性质、危害程度、防护办法等公众关心问题,提供准确科普知识,及时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解读。
张强斌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应调动之外其他主体治霾积极性
在重污染严重时取车辆限行、企业停产等措施,公众和企业仍是被动接受,并没有调动之外的其他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但大气污染的性质决定了对它的防控是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的过程。目前环境问题的解决都在指望,从长远来看,完全依靠来治理是要打折扣的。
为此建议出台各类促进社会各主体参与大气污染防控的相关法律政策文件,明确公众参与,尤其是各种民间环保组织、地方团体参与的权力与范围,切实在规划、监测、执法等环节赋予公众知情权和参与监督权。
只有知情,公众才能参与进去。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大气治理工作一开始是从上到下主导的,逐渐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型。
此外,建议建立专门的、常设的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组织机构,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视为一个整体,由该机构制定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控的总,分配联防联控的总任务,同时由环保部门牵头组织或作为第三方开展有关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
耿晓冬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恒丰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应加大城市清洁能源利用
空气质量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首先从地形上说,北京三面环山,而且北京有东南、西北季风。这几年北京的大气污染问题,也跟近年来城市建筑高度的突破有关,过高的建筑客观上把北京出风口、进风口堵住了,例如北京西北方的不少高楼,挡住了西北季风进风口,风没法顺利进入市区,污染物不易扩散。其次,北京城市人口规模急剧扩大,人口密度大、燃煤取暖、工业污染等因素,加剧了热岛效应。
应加大城市清洁能源利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并配合京津冀城市一体化,联防联控。节能减排重点还是应该从技术层面入手,并非一味关停企业。目前北京有三大能源公司,都可以为北京提供清洁能源;但目前国内的天然气仍不算充足,还需要开展多个渠道,使能源结构多样化、市场化,降低价格,从而使清洁能源能够真正普及。
常纪文北京市政协委员、院发展研究中心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建议高排放企业错峰生产
目前的.治霾措施还是不到位,有些还是治标不治本,比如精细化考核方面。同时,城市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努力的空间。“大气十条”提出的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这不是北京一个城市的问题,与周围城市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建议北京把措施做到位。
我提出的五项建议分别是,建立季度空气质量目标考核机制;实行暖季错峰生产;加大机动车、扬尘等低矮源防控力度;协调天津市减少煤炭下海,减少过境运煤大货车污染;以及要用优化城市管理的方法缓解和解决区域污染问题。
北京要参照国家做法按月通报各区环境空气质量同比变化情况,按季度对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排名和公布。依据考核结果,建立市级党委对区级党委的约谈问责机制。
同时,北京市应该在每年初制定《高排放企业错峰生产方案》,建立高排放企业错峰生产企业名录,明确名录企业在暖季和非暖季的生产规模。
“三两句话提案”担不起群众重托
三两句话也能算提案?当下,正值全国各省市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但在一些地方,少数政协委员的提案仅寥寥数语。对此,深圳市政协有关人士介绍,撰写提案是有要求的,内容空泛、没有具体建议的提案将不予立案。
拓展阅读
预防措施
雾霾天气少开窗。出门在外一定要戴口罩,平常多饮水,可多泡饮菊杞茶这类中医茶饮,预防疾病,多食用水果,从外回家后要深度清洁皮肤和头发,此外喜爱晨练以及买菜遛弯的老年人要注意减少出门,因为雾霾对老年人的身体危害极大。
外出戴口罩
多喝茶
适量补充维生素D
饮食清淡多喝水
多吃蔬菜
在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出门
开车注意车速
出门时,做个自我防护,佩戴专门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过滤PM2.5,随时随地呼吸新鲜空气。
避免雾天锻炼。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
患者坚持服药。呼吸病患者和心脑血管病患者在雾天更要坚持按时服药
别把窗子关得太严。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
尽量远离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
补钙、补维D,多吃豆腐、雪梨等
具体危害
航班上拍摄南北雾霾(5张)
雾气看似温和,里面却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20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与雾相比,霾对人的身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由于霾中细小粉粒状的飘浮颗粒物直径一般在0.01微米以下,可直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所以,霾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呼吸系统,造成的疾病主要集中在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疾病、鼻腔炎症等病种上。同时,灰霾天气时,气压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骤增、空气流动性差,有害细菌和向周围扩散的速度变慢,导致空气中浓度增高,疾病传播的风险很高。
2014年2月20-26日,持续7天的重度雾霾天气更是北京市数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空气质量最严重的一次。部分站点PM2.5小时浓度超过每立方米550微克,达到空气质量指数AQI评价的浓度上限,即所谓的“爆表”。国外对此空气的评价是,“有毒!”
美国环保署2009年发布《关于空气颗粒物综合科学评估报告》指出,有足够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大气细粒子能吸附大量有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据北京市卫生局统计,每次出现重度雾霾的天气,来市属各大医院的呼吸科就诊的患者就增加2-5成。更爆出来北京参加国际**节的法国演员、以《这个凶手不太冷》闻名的让·雷诺被爆因为呼吸道疾病入院治疗,专访也被临时取消。
更为严重的是,空气污染还能影响人类的生育和婴幼儿的健康。专家称,在胚胎和婴幼儿时期暴露在高浓度空气污染物的动物,相比较成年时期暴露在污染环境里的群体的生育力有显著下降。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副主任高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莹,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PM2.5级别的空气细粒子包括对婴儿的致畸率和早产率是有着显著的影响。”
雾霾的主要危害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是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二是对交通产生的危害。
1、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1)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化学颗粒物质。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燃料和汽车废气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尤其是亚微米粒子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急性鼻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对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雾霾天气可使病情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另外,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再一方面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心脑血病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小心应对。
(3)雾霾天气还可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使空气中的传染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
(4)不利于儿童成长。由于雾天日照减少,儿童紫外线照射不足,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对钙的吸收大大减少,严重的会引起婴儿佝偻病、儿童生长减慢。
(5)影响心理健康。
专家指出,持续大雾天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影响,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6)影响生殖能力。
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高浓度污染的空气中的人群,其精子在体外受精时的成功率可能会降低。研究人员还发现了有毒空气和男性生育能力下降之间的关联。
2013年11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雾日数呈明显减少,霾日数明显增加,且持续性霾过程增加显著。
雾霾天气现象会给气候、环境、健康、经济等方面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例如引起城市大气酸雨、光化学烟雾现象,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阻碍空中、水面和陆面交通;提高死亡率、使慢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的免疫结构等。
(7)易引发老年痴呆症。
2017年2月6日报道,根据一项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Maher及其团队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最新研究发现:“雾霾等空气污染,损伤的不仅是我们的肺,还有我们的大脑。”
2、对生态环境和交通造成的危害:
(1)影响交通安全。
雾霾天气时,由于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在日常行车行走时更应该多观察路况,以免发生危险。
(2)阴霾天气更易致癌。
雾霾天气时光照严重不足,接近底层的紫外线明显减弱,使得空气中细菌很难被杀死,从而传染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在某论坛上指出,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
(3)影响生态环境。
雾霾天气对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供电系统、农作物生长等均产生重要影响。雾、霾会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影响生态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危害。
“燃油宝”真的有用吗?你用了燃油宝之后有什么变化?
燃油宝 又叫燃油添加剂, 是为了弥补汽油在某些性质上的缺陷并赋予汽油一些新的优良特性,具有清洁系统积碳、提升辛烷值、改善雾化、减少磨损、保护引擎等 功效。
在国际上 ,先看在美国,全美国汽油和汽油清净剂均依法由EPA(美国环保局)进行注册登记。未登记的不得销售。EPA委托第三方中立机构进行定期抽样检测,方法为BMW车台架试验。实践证明,美国的管理方式行之有效地解决了汽油清净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是一种合理的管理方案,有借鉴价值。 如今,在许多国家与地区,燃油清净剂早已被普遍使用。有数据显示,全球清净剂用量到2012年已达到30万吨/年。北美添加清净剂的柴油占了汽油总量的90%以上,西欧为70%~90%,日本约80%。
可见燃油宝确实是有用的,并且全世界应用范围很广。
在我国 ,2014年8月10日至9月5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 汽车 技术研究中心,在天津和杭州两地分别开展了燃油清净剂行车实验,实验用车加油前分别添加了正品中国石化“海龙”燃油宝和网络购买的冒中国石化“海龙”燃油宝。每辆车分别累计行驶约3000公里,对实验前后发动机内部积碳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显示:使用真中国石化“海龙”燃油宝的实验车发动机积碳明显减少;使用中国石化“海龙”燃油宝实验车发动机进气阀积碳增加。
2014年9月1日-9月20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发动机台架报告表明:依据国家标准GB/T 19230的试验方法,在奔驰M111发动机上进行标准台架试验,使用燃油宝后, 汽车 发动机进气阀表面的积碳减少率达98%。中国 汽车 技术研究中心的发动机台架报告表明:依据国家标准 GB/T 182和GB 18285的试验方法,使用燃油宝后, 汽车 发动机的最大净功率和最大净扭矩均增加了2%, 汽车 有害物排放中一氧化碳减少了40%,碳氢减少了30%, 汽车 发动机节油率2%。
以上数据表明燃油宝可以大幅减少发动机内部的积碳,提升 汽车 的动力,减少 汽车 尾气有害物的排放量,改善 汽车 发动机燃油经济性。
但是在我国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感觉燃油宝没有用呢?甚至有媒体认为燃油宝就是一种忽悠呢?
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有关燃油宝的市场建设方面还不够健全,一些冒伪劣的燃油宝不时混进市场进行销售。
权威专家的解读:
中国 汽车 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主任常开孝在接受媒体访时表示,“真的燃油宝由很多有效成分组成的,例如清洗剂、防锈剂等。而的燃油宝中加入了 一些不明的成分,或者没有添加防锈剂,如果误加了冒的燃油宝产品就会可能使发动机遭受腐蚀,而一旦腐蚀出现,整个发动机和进气系统等都将产生严重问题。”
资深油品专家冯明星也曾表示,“真正的燃油宝,如果按照规范的方法使用,肯定有效果。如果没效果,有两种可能,一是买到了燃油宝产品,二是使用的方法有问 题。”
对于专家的解读,消费者还是有几个使用燃油宝的常见问题需要请教:
1燃油宝真的能去除积炭吗?
资深行业专家的回答是: 汽车 发动机内部的积炭很多,这个时候发动机噪音会增大,传输会变慢。这个时候加一支燃油宝可以缓解积炭(但无法完全去除)。如果想要彻底清洗积碳,还是建议去修理厂等专业的地方把零件拆解下来彻底清洗一下会比较好。
2 为什么使用燃油宝后感觉去除积炭效果不明显?
资深油品专家冯明星还指出,消费者应掌握燃油宝的正确使用方法。由于旧车发动机内部的积炭很多,燃油宝清洗积炭需要有一个过程,一般需要连续使用3-5瓶后,才能明显的感觉到效果,若仅使用一瓶,不能完全清除积炭,因此消费者感觉效果不明显。如果不使用燃油宝, 汽车 发动机内部又会产生积炭。
3 新车是否需要加注燃油宝?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车用燃料及清净剂实验室主任岳欣表示,所有车都应该使用燃油清净剂,无论新车还是旧车。使用燃油清净剂一方面对自己的车发动机保护和节油都有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使用燃油清净剂降低尾气排放颗粒物,也是为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做出贡献。但连续使用燃油宝能够很好的抑制积炭的形成,会使发动机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状态,这一点,消费者感觉不到。
4 有人说现在的汽油中已添加了清洁剂,就没有必要加燃油宝,是这样吗?
针对油品中已经添加了清洁剂,就没有必要加燃油宝的说法。专业媒体访了有关中石油的专家,专家的解释是油品中虽有清洁剂,但由于发动机等种种复杂因素,油品在发动机中燃烧仍然会产生残留下来的碳(积碳),这还是需要另外清洁的。
5 使用燃油宝能省油吗?
这个问题与其说“能省油”不如说是“能恢复油耗”,对于一些积碳比较严重的车型,在使用清洁型燃油添加剂后,会恢复一些由于积碳影响的油耗;对辛烷值调整 型燃油添加剂来说,可以缓解因为辛烷值不够导致的油耗增加,所以想要达到真正的省油目的,单单只靠燃油添加剂是不能实现的,还要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6 燃油宝的使用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燃油添加剂的包装瓶上会注明使用量,比如:雪佛龙特劲汽油添加剂注明每5000公里使用一次燃油添加剂,一瓶355毫升的添加剂最多可混合50升的汽油;而STP燃油
添加剂1号(红色)一瓶155毫升可混合40升至79升汽油。由于各个品牌的包装不同,每次使用量的规定也不一样,所以在使用燃油添加剂前,要先仔细阅读产品的说明书 ,千万不要以为燃油添加剂加的越多越好,因为如果加少了顶多是起不到添加剂应有的作用,但是加多了很可能影响燃油的性能,甚至对发动机造成伤害。
那么消费者如何分辨真燃油宝呢?根据专家介绍的经验是:
一、摇
真的燃油宝摇晃后,泡沫少,不会出现浑浊现象。而的燃油宝则泡沫多,有点像肥皂水。
二、看包装
真的燃油宝包装精细,不反光,而的则是包装褶皱有反光材质。
三、查资质
应看其是否有专利号,同时产品是否有交通部、环保部等权威机构的检查报告。
四、建议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购买燃油宝,网上销售的燃油宝要十分注意,任何人都无法强制消费者购买。
总体来说燃油宝对于预防积碳产生、清洁车内积碳、提高燃油性能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还是要提醒大家,在购买燃油添加剂时,需要针对车辆的情况和自己的 需求来选择,不要盲目购买和使用,即使是正牌的燃油宝其成分作用也不尽相同,建议大家在购买使用前一定要看看使用说明——避免添加的比例不正确或功能不适合自己车辆而造成浪费。
燃油宝有用!这点没什么好怀疑的,但前提你要在加油站买,网购的基本是货。
燃油宝新车不建议使用,一般车龄在两年或以上可以考虑用了,一箱油用一瓶。
很多常用燃油宝的车主,说的最多的是感觉油门变灵敏了,其实这点我到是觉得应该说发动机的响应更积极了,这点我自己也有所体会。还有些车主说发动机的声音轻了点,这点我到没什么感觉,因为自己也加过,声音方面没多大区别。
燃油宝现在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一些加油员不具备专业知识,靠着主传的手艺,即摸排气管,说你油箱气压高等等,所以会被大家讨厌,不过实话实说,真有有用。
“哎,燃油宝要伐,加了可以省油,很划算的。”
去加油站总会遇上工作人员推销燃油宝,功能说得神乎其神: 清洁、省油、保养发动机 ……小小一瓶价格也不便宜,然而到底有没有用?众说纷纭。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燃油宝?
燃油宝其实是燃油添加剂的一种俗称,它的出现号称是可以弥补汽油在某些性质上的缺陷,并神一样地赋予汽油一些新的优良特性,例如: 提升动力、清除积炭、清洁油路、节省燃油、防锈等。
早期的燃油宝主要成分是 清净剂, 作用是清洗积炭,随着成品汽油中加入清净剂和洁汽油,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燃油宝”主要成分由清净剂逐渐增加了 助燃剂 ,它可以将汽油充分雾化,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减少排放,增加发动机缸内压力和提高发动机功率的作用。
那么,到底燃油宝有没有用?
应该说,目前汽油添加剂市场较为混乱,鱼龙混杂。
首先要明确,正品燃油宝确实能对清除积碳起到一些作用,但作用有多少,个人感觉就像是我们平时喝红牛——有的人觉得确实提神,有的人喝完跟没喝一样。因为每一辆车的车况不同,积碳程度程度不同,出现各种不同感受也是正常。
燃油宝到底有没有用? 它本身更像是一种保健品,不加,不会对发动机有损伤,加了,或许能对发动机有一些好处。但是指望它彻底根除积碳是不现实的。
我到底该不该用燃油宝?
根据不同车辆的使用状况以及教授的实际经历,简单说说都有哪些情况需要用,哪些情况不用。
一、 缸内直喷发动机的车就别用了。 燃油宝都是经由喷油嘴的高压喷射与汽油一同进入气缸内部,所以无法清洗到积碳最严重的进气门。并且直喷发动机一般的工况下燃烧都比较充分,不会在气缸内产生太多积碳。因此,直喷机型用燃油宝的效果不明显。
二、普通歧管喷射发动机视情况而定。 如果出现怠速抖动冷车启动困难,可以加注清洁型添加剂并观察效果。有改善,就按照间隔周期连续使用,没有改善再看其它解决办法。
三、5万公里以上的老车可以用清洁型,每半年或者5000km用一瓶即可。 具体可参照添加剂说明书来使用。发现启动和发动机性能有改善就持续使用。
四、由于燃油宝有机会接触到机油慢慢造成机油污染, 所以我们可以在临近保养之前直接加注一瓶大剂量的清洁型燃油宝并跑完这箱油再更换机油。
真正的燃油宝使用后一定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持续使用一段时间才能看出是否有效。
这也是一些人认为燃油宝添加剂无用的原因所在。
我们用燃油宝的目的,就是希望延长发动机寿命,保证发动机工作 健康 正常。 只要是正品燃油宝,都能满足这两点。
日常生活中,燃油宝是没有用的。
1、在加油站,我们经常能遇到推销类似“燃油宝”产品的,但实际上,这种燃油宝的添加方式,很难有效,因为油箱管道很长,而燃油宝的管子很短,几乎都把燃油宝挤在了管道壁上,而油抢的枪管又很长,直接超过燃油宝挂壁的位置,直接冲向油箱里,因此这一点点燃油宝基本上不会被汽油冲进油箱。燃油宝再好用,这种灌入的方式也是无济于事。
2、另外,燃油宝最主要的还是让汽油充分燃烧作用,本身并不能情理油箱积碳,如果你希望你的发动机通过燃油宝的作用而不产生积碳,至少从第一箱油开始就得添加。如果你都开了几万公里了,这个时候怎么添加燃油宝也是枉然。
3、燃油宝的另一个作用是通过刺激汽油充分燃烧,提高发动机动力,适合那些上赛道的赛车使用,如果你是日常在都市里堵堵停停,基本上啥也感受不到。我换过几台车,都送过类似“魔胜”“燃油宝”之类的添加剂,但添加进去后,啥感受都没有。
4、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发动机、不同的机油对燃油宝类添加剂有不同的反应,如果爱惜你自己的车,就最好不要自己随便添加任何添加剂,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添加剂的数量与你油箱里的汽油稀释比例、以及作用在发动机与机油的化学反应。相信原装才是最好的,用添加剂,也要用专用的,而不是通用的添加剂。
马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下吧
如果燃油宝好,为什么加油站不直接把燃油宝加到油里面,稍微提升一点油价呢?
据马哥所知,加油站一瓶燃油宝卖到50+
然后说一瓶燃油宝可以搭配50升油
那么也就是说一升油变相加了一块钱,或者说我们买了燃油宝就少加8升多的油(上周马哥加92号油是5.9一升)
那么问题来了,我每升油多花一块钱,燃油宝是否可以给我省下一块钱来呢?
一般城里开车,三万公里清一次积碳,花费差不多1000,可以清理的很干净
燃油宝按照城里10升左右的油耗,三万公里需要烧3000升油,按照一升油加燃油宝多一块钱来算,我的花费是3000块钱,而且燃油宝只能减少积碳,不能完全避免积碳
所以马哥想说的是,如果是我,我会选择两万到三万公里去清理一次积碳,而不会用所谓的燃油宝
很多车主都会接触过这样一个名字——燃油宝,比如在加油的时候,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会热情的推荐,或者去做保养的时候工作人员也会推荐使用燃油宝,他们的话术基本上都一样像什么清除积碳啊,节省燃油啊,提高动力啊等等,燃油宝真的有这样的作用吗?或者燃油宝真的有用吗?
严格来说燃油宝是有用的,但是唯一的作用只有两个——清除积碳和净化燃油。那为什么有人说燃油宝可以节省燃油和提高动力呢?这还是因为积碳这个东西。
车开久了自然而然会有积碳,这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积碳车辆的动力会下降,油耗也会增加。那么当使用了燃油宝之后,积碳被清洁了那么以前的这也车辆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同时如果加入不清洁的汽油,不仅会让车内积碳快速增长,同时也会提升油耗和降低动力。因此这个时候使用燃油宝的话也会改善这种情况。因此很多人误以为燃油宝是有节油和提升动力的功效的。
因此,如果想要体验到燃油宝省油、动力提升的功效,正常来说是要车辆开过一段时间的,一般来说是15000公里以上才能感受的出来。如果前期加入燃油宝的话,是能起到延缓积碳生成的作用的,但是车主基本上都感觉不到,毕竟没有人每天拿个内窥镜看自己发动机是不是有积碳吧。
总体来说,燃油宝是有用的,而且用处还是很大的,关键是买到正品,现在国家对于燃油宝是有标准的——GB19592-2004,只要瓶身上有这个标准基本上就是合格的,当然首先还是要保证自己的购买渠道哦。
相信不少朋友去加油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会向你推荐燃油宝,并且告诉你加入燃油宝的种种好处。在笔者看来,燃油宝确实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要不要加燃油宝还是要分情况来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燃油宝。燃油宝也就是第三代汽油清净剂的一种俗称,起到润滑和保护发动机的作用。一般来说燃油宝主要的作用有:第一就是改善雾化,因为燃油宝可以凭借纳米分子材料攻击汽油中的长链碳键,所以汽油燃烧得就可以更彻底;第二是可以清除积碳,这也是很多人乐意加燃油宝的原因之一;第三是可以保护引擎;第四是可以减少磨损,这样便可以降低发动机使用时候的噪音,并且延长发动机使用的寿命;第五则是降低排放。所以说燃油宝还是有一定作用的。
不过如果你的车辆是新车,那么就不需要加入燃油宝了。因为新车的话,积碳少,所以车内发动机在工作时候的磨损也很小,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么这时候你加入燃油宝,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反而提高了你的用车成本。但是如果你的车辆已经驾驶很多年了,那么车内的积碳肯定比较多,那么这时候你就需要使用燃油宝来清除积碳了。按照常规来说,一般的话,行驶里程数在五万公里以上的车辆需要使用燃油宝,同时每半年或者是每5000km加一次燃油宝就足够了。需要注意的是,用缸内直喷方式的 汽车 是不能加燃油宝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现在燃油宝市场鱼龙混杂,所以我们一定要加正规厂家的燃油宝,不能贪图小便宜。
有车的朋友都知道,做保养的时候经常会有服务顾问推荐各种发动机养护剂和机油添加剂。有的朋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自己的爱车用了用,有的呢则觉得这是纯粹的骗子忽悠,说到底其实是大家对机油添加剂没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车主之家这次正好解您所需,带来最深度的机油添加剂解密。究竟是骡子是马,咱们一起来看。
机油添加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最早的机油添加剂其实是用在拉力赛等赛车的发动机上,帮助更好的润滑和保护发动机的。不过随着民用车越来越多,机油添加剂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我们知道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机油添加剂,品牌和价格也参差不齐。不过几乎都标榜拥有多重功效:抗磨损、降噪、修复烧机油、修复缸压、节油、冷启动保护等。
看完它标榜的这些功效,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机油添加剂的成分。通过上图可以看到,机油添加剂其实就是一种化学用剂,它通过加入不同化学成分的配比,可能会拥有抗磨损、清洁发动机、防腐防锈等功能。但无论怎么配,请记住添加剂标榜的诸如治理烧机油、恢复缸压等功能纯属无稽之谈。其实仔细想想就能明白,烧机油和缺缸压都是气门、缸筒等机械件的配合间隙变大导致,要修复只能靠机械调整,一瓶添加剂肯定是不起作用的。
说到添加剂就必须说说机油,很多人对机油其实不甚了解。其实,我们平时保养用的机油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基础油和添加剂,其中基础油占95%左右,添加剂占5%左右,这里面含量5%的添加剂其实就是上述所讲的化学制剂。也就是说您平时所使用的机油里面,已经按比例加入了调配好的机油添加剂,并且经过了严密的试验验证其不会因为高温高压而发生变质。比如像壳牌、美孚、嘉实多等大牌机油厂家都会用到润英联、路博润等大添加剂厂家的添加剂。所以我们只要按时做保养,给爱车换上合适标号的新机油,就已经完全能满足保养发动机的需求,不需要再花冤枉钱在单独的机油添加剂上了。有的朋友会问,我多加点添加剂不是更好吗?有句话叫物极必反,多加添加剂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由于没有验证的融合性导致发动机的其他问题。
还有的朋友会问,我在4S店做保养的时候都用的是矿物机油或半合成机油,但是我想为发动机提供更好的保护,是不是在此基础上加入机油添加剂就能达到全合成机油的效果呢?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机油是怎么分类的吧。其实普通矿物机油和合成机油的区别只在于基础油。基础油全是矿物油就是普通机油,基础油全是化学合成的就是全合成机油,那么基础油是矿物油和化学合成油勾兑的就叫半合成机油。也就是说,加入机油添加剂的普通矿物机油并不会变成全合成机油,甚至连半合成机油也算不上。想通过使用机油添加剂来达到合成机油的效果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在某宝上搜索机油添加剂,出来的结果玲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各种品牌各种价格的添加剂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都打着抗磨、修复烧机油、节能降噪等多重功效。先不说这价格上的差异,我们来看看这些功能是不是真如宣传所说。我随即点进一个价格偏高的、看起来还不错的添加剂品牌的淘宝主页,弹出来的产品介绍就是上图右侧所示的,那么这个里的这个机器是什么?要表达的又是什么呢?容我给大家细细道来。
里的这个东西全名叫润滑油抗磨试验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单独上网详细了解。我在这里简单给大家讲讲它的作用:这种抗磨机在左边杠杆处加上砝码模拟发动机的负载,在右边杠杆处放上受力轴承与抗磨机转子进行接触磨损,在下方油槽处加入试验用的机油和机油添加剂,最后通过受力轴承不同的磨损情况来展示出机油添加剂的效果。
很多添加剂厂家在4S店推广自己产品的时候,都喜欢用这种抗磨机做试验。而试验的结果一般都是上图中的效果:仅用机油而没有使用该品牌机油添加剂的轴承被磨出各种凹坑,而使用了该添加剂的轴承表面很光滑,几乎看不到磨损痕迹。
我没有单独加添加剂!
吃我这枚安利,赶快买一瓶机油添加剂压压惊。
那么,抗磨机上展示的这个效果在发动机内同样适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发动机内的运行工况是一种高温、高压、高速的近乎密封的工况,润滑油在发动机内的衰减机理是非常复杂的。并且发动机内的运动方式有往复、旋转,施力方式也千变万化,仅用这种抗磨机的简单试验来证明添加剂在发动机内的抗磨效果,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其实,国际上通用的润滑油质量标准体系共由理化指标、模拟实验、台架试验和行车试验四部分组成,作为使用在发动机内的添加剂,不经过这些标准的评定,仅凭抗磨机试验来验证效果就像江湖游医行骗一样。
我在国内权威的学术网站中国知网上搜索抗磨机和机油添加剂相关学术论文和期刊时发现,有论文直接指出了用抗磨机来检测添加剂的品质是不科学的。而在研究机油添加剂功效的几篇论文期刊中,试验装置都用的是标准的发动机台架测试系统,这说明在学术界这种抗磨机是不被承认与使用的。
再给大家普及一下:上图一是把塞尺,常用来测量各种精密机械件的间隙,当然也会被用来测量发动机各零件的配合间隙,它的单位一般叫丝,1丝=0.01毫米。如果发动机各零件的配合间隙有多几丝的出入,那么发动机轻则会噪音变大,重则会烧机油敲缸异响。这说明什么?说明如果你的发动机重要零件如果被磨出抗磨机轴承那种清晰的凹坑,那你发动机早就离大修报废不远了。所以完全不要被抗磨机试验吓着,也不要被所谓的添加剂效果给震住。
还好没事!长舒一口气
这些杂牌添加剂厂家向4S店推广的添加剂和淘宝上卖的大部分添加剂,销售价格可能从几十到一两百元不等,鉴于成本原因不可能像赛车使用的机油添加剂那样含有石墨烯、有机钼等昂贵成分,基本还是一些基础添加剂成分甚至就是伪劣产品,我们前面也提到基本的添加剂机油里面本身就有,所以还不如直接换机油来得实在和安全。
其实现在细分市场竞争激烈,除了加价爆款的车,4S卖车的利润是很低的,所以4S就想办法在金融和售后上赚钱。那么像机油添加剂这种“无用无害"又高利润的东西4S店肯定会在售后大力推广使用啦,并且他们在给大家推销时喜欢用厂家专用或者XX车型专用的话术来糊弄大家。又或者在给你保养换机油时推荐你使用发动机清洗添加剂,清洗之后放出黑色机油说成是清洁添加剂的作用。其实放出的黑色机油是发动机内的脏东西被机油里面一种叫分散剂的东西分离并且溶解在机油内,随着放机油而排出。也就是说本身所加的机油就具备了清洗发动机的功能,当然你如果要彻底清洗发动机,还是得进行拆洗才行。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在市面上买到的添加剂几乎都是无效的。那么我们要保养好发动机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只需要按厂家规定的正常保养周期来做就行了。在现行三包法解释含糊不清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发动机三包,质保期内我们基本还是只能选择跟4S店商量着来进行保养,不过添加剂并不是厂家规定的保养必须项目,切记不要被4S忽悠加了添加剂。而在车子脱保后,我们可以选择自己买稍小众(太大众的油较多)的合成机油进行保养,保养周期可以适当延长至10000公里甚至更长。
燃油宝的作用作用是什么?节油?省油?都是错错错,真正作用是在油管里,油道内作用的是清洁作用。汽油从油箱出来后,通过喷油器喷射的,到此来到重点。歧管喷射的发动机是喷在进气道,随之进行清洗,溶解积碳,特别是气门导管下端的积碳和缸内积碳,为什么发动机使用久了,都觉得气门噪音大,就是积碳造成的气门卡滞造成的,不要不信,可以自己拆下喷油器来检查。而对于缸内直喷发动机,是清洗不了的,作用不明显,所以很多人觉得没用。我个人是燃油宝的用户(G17的),使用后,发动机噪音降低,油门踏板变轻,不是动力有多强,至少能接近新车状态,我估计这才是燃油宝的作用。至于加油站说的能省油,节油是因为不懂乱宣传的。其实一瓶也不贵,如果是多点电喷发动机完全可以试试,就好比用糖水喝药,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所说的东西应该叫燃油添加剂吧,最早的应该是美国雪佛龙的一款产品,可以清除发动机内的积碳、清洁油路等功能的。在宝马4S店的展柜里曾经看到过,如果没记错的话。
这个东西市面上很贵的应该是不到二百块钱,并且是需要持续使用才会有效。而加油站推得燃油宝几十块钱,很便宜,这个是没有很多功效的,最多是一个助燃的效果,其他的最重要的清除发动机内积碳是很难的。
汽车 方面带有技术的东西还是国外要好一些,国内的厂家照猫画虎总是做出便宜的不太好用的东西。如果效果真的能跟国外的产品比的话,那国外的产品早就应该降价了,电脑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所以建议不要用,因为用处并不大,真正的好东西最好是去正规的地方买,买好牌子的,否则花了钱,虽然不多,但是也没必要。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 于利强解读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 | 于利强解读
建议WiFi环境下播放
关于作者
爱德华·索普本身是一名数学家,但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却是在和投资领域。他是横扫各大的赌神,也是量化投资的教父级人物,彻底改变了全球证券投资行业。
关于本书
这是爱德华·索普的回忆录。在这个看似不理性的世界里,索普始终理性思考,从校园、到、再到华尔街,全都是大赢家。他证明,、投资,甚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可以简化为科学问题,只要通过一套简易的算法就可以破解。索普在书中揭秘了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思维模型,这些模型将会帮你在人生各种难题面前,更聪明地思考和决策。
核心内容
不管是还是股市,都有个主流观点,就是你没法战胜庄家和市场。如果你做投资,业绩还不错,大概率只能算运气还不错。但只有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优势并能重复获利,才称得上“战胜市场”。那么这可能做到吗?如果能,那应该怎么做?其中要用到哪些思维模型?
本期音频,会通过三个问题的解答过程,带你了解索普的思维模型。
一、怎样才能击败?
二、怎么才能战胜市场?
三、怎样进行风险管理?
,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首页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解读的书是《战胜一切市场的人》。这本书是爱德华·索普的自传。索普本身是一名数学家,但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却是在和投资领域。他是横扫各大的赌神,也是量化投资的教父级人物,改变了证券投资业的格局。
不管是还是股市,都有个主流观点,就是你没法战胜庄家和市场。注意了,业绩优于市场与战胜市场不是一回事。业绩好可能只是因为运气好,只有找到有统计学意义的优势并能重复获利,才叫战胜市场。所以,如果你做投资,业绩还不错,大概率只能算运气还不错,不一定就算战胜市场。
但是本书的传主、也是本书作者,爱德华·索普认为,和投资,都可以简化为科学问题,更准确地说,是数学问题。他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玩家可以击败庄家,投资者也可以击败市场。他在理论上证明后,又一一实践验证:他先是在大杀四方,赢了一大笔钱,还把方法公布于众,成千上万的赌客用索普的方法去淘金,迫使不得不修改规则。随后,他又成功运营了一个对冲基金,获得的投资收益堪比股神巴菲特,而且29年的职业生涯中没有一年是亏损的,这点巴菲特都没做到。
正因如此,索普敢说自己是“战胜一切市场的人”。他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型和方法,不仅可以用在和投资领域,在人生的其他领域也同样能用得上。
本期音频,我会通过三个问题,带你了解索普的思维模型。
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击败?
第二个问题,怎么才能战胜市场?
第三个问题,怎样进行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索普是怎么击败的。
很多科学家都注重研究理论,不太注重理论的应用。但是索普不一样,他研究理论,但更关心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索普从小就聪明过人,最感兴趣的是做各种化学实验,十几岁就自己配玩。他家境贫寒,为了能上大学,通过几个月时间自学,就得了全国物理竞赛第一名,拿下了大学奖学金。他读完物理学的本科和硕士,又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因为写论文要用到很多数学知识,索普在自学数学的时候兴趣再次转向,转而拿下了数学博士,并一路成为了数学教授。
大学教学之余,索普热衷于研究实际的数学问题,尤其是跟概率相关的问题。他中学时,就听到过这么一个说法,玩家不可能战胜,因为从概率来说,长期是的。所有赌局的概率设计,一方获胜的概率要略大于50%,比玩家高几个百分点。只要你一直玩,就能最终把你的钱赚走。
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热衷于研究游戏中的概率问题。但在索普之前,这些数学家的结论也基本都是,你不可能击败庄家。
但索普这个人有个特点,别人说的不作数,可不可能,得自己试过才知道。研究了一圈项目,索普发现,所有游戏中庄家优势最少的、对玩家最友好的,是一个叫21点的游戏。但这个游戏中,庄家的胜率还是比玩家略高。
21点的规则说起来真的很简单:每个人先拿到两张牌,然后选择继续要牌还是不要。手中的牌点数相加,玩家尽量让自己手上的牌接近21点,21点最大,但不能超过21点,超过就“爆牌”出局了。
他通过研究这个规则就发现,玩家获胜的概率不固定,而是随着而发生变化。一副陆续,如果先出小牌,那么在剩下的牌堆里大牌较多,而大牌多对庄家不利。因为规则是玩家可以随时停止要牌,但庄家在17点以下,则必须继续要牌。剩下的大牌越多,庄家越可能爆牌,赌客的胜率就越高。
这还是1959年,索普利用当时运算能力还极其有限的IBM大型电脑,推演了所有情况下的概率分布,发现玩家比庄家的胜率最高能多5个百分点。理论上,只有在胜率高过庄家的时候才,那就一定能击败庄家。
但是要去实战,只算出理论概率显然是不够的。不允许你带电脑,也不允许你拖延时间,玩家只能凭借自己的大脑来快速算牌。索普将这个问题进一步简化,并得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算牌方法,叫“高低法”。我简单给你介绍一下:低牌是2、3、4、5、6,算加1;中牌是7、8、9,算0;高牌是10、J、Q、K、A,算减1,总分加起来,结果越大,就表示前面出现过的小牌越多,剩下的牌对玩家越有利。
索普研究出致胜策略后,就跑去的小试牛刀,证明策略可行,随后他居然发表了论文,也引来了媒体关注。但这时,其实大部分人并不相信真的有击败庄家的方法,不仅有媒体质疑,也来嘲笑索普只是个书呆子。
但随后就笑不起来了。索普拿着1万美元,来到“”,只用了30个小时,就赚了一倍多。这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大的金额,引起了的注意。开始用各种方法刁难他,比如增加洗牌的频率,更换牌,不卖大额筹码给他,甚至还派上了的手。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干扰,索普仍然能。最后使出杀手锏,封杀这位常胜将军,请你出去,别在我这里赌了。索普陆续登上了多家的黑名单。
但的噩梦才刚刚开始。索普随后写了一本书,揭秘自己的21点致胜策略,书名就叫《击败庄家》。这本书在1962年出版后,迅速成为畅销书。成千上万的算牌玩家用索普的方法去,只玩21点,这动摇了的根基。大佬们开会,有人提出直接做掉索普,但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更文明的方式,修改游戏规则,重新掌握概率优势。
之后索普乔装改扮,陆续去过多次。但连续的他,总是免不了逃脱的重点关照。他在书中记录了两次惊险的经历:一次是连续之后,喝了送的酒水,出现了中毒症状;另一次是在回程途中,下坡路上,车速高达100多迈,刹车失灵,差点翻车。
当然很好,但要冒着生命危险,这就不值得了。索普本人仍然是个数学教授,还要上课搞科研,于是放弃了,况且策略得到充分验证,他已经心满意足了。
除了21点,索普还用数学方法去研究了其他游戏。比如轮盘赌,去猜轮盘上转动的小球会最后停在哪个数字格里。
轮盘赌本来是个纯粹的游戏,占据绝对的概率优势。但是索普认为,小球从高处下落,最终停止运动,这其实是一个物理问题啊,只要能记录小球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就能算出落到哪个区域。
索普跟同事克劳德·香农,就是那位“信息论之父”,两位科学家合作研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可穿戴电脑。这个电脑只有香烟盒大小,被嵌在鞋里,脚指头控制按键,电脑会计算出轮盘赌小球的轨迹,给出预测的结果。这个设备他们带到去实战过,证明可行,但是碍于当时的技术、设备不成熟,比较容易出故障,就收起来了。
顺便说一下,与索普合作的香农教授,是信息论及通信理论的奠基人,电脑中的二进制应用就是由他提出的。香农和索普一样,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科学家,每天听本书还解读了《香农传》,解析了香农的思维方式,推荐你找来听听。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索普运用概率思维,成功地破解了21点的秘密,实现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击败庄家。
同时我们也知道了,也在不断地打补丁、修bug,重新确立概率优势。总体来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想不输给,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赌。
第二部分
击败之后,索普的兴趣开始转向,那就是金融市场。
有人说股市就是,这个话虽然不一定对,但投资和确实有相通的地方。两者都基于数学和概率分析,都需要平衡风险和收益,都需要管理仓位,都需要高度的理性。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简化版的投资。既然在这个博弈市场中可能通过数学获胜,那在华尔街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博弈市场中,数学家还能取胜吗?
索普初次接触金融投资的经历并不美好。他一边继续教学工作,一边把在打牌和出书挣的钱投入了股市。但就像大多数散户一样,他主要是看报纸听专家选股票,也像很多散户一样,很快就亏掉了一半钱。痛定思痛,索普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怎么样才能投资成功、实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战胜市场?
经济学界盛行一套理论,叫有效市场论。这个理论认为,市场能充分反映所有已知的信息,股价也能立即反映所有新的信息,市场上的任何投资优势都是有限、微小并且短暂的。结论就是,除了少数儿,投资者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收益;想要高收益,只能承担高风险。
但对于索普来说,“市场无法战胜”这种说法,同样需要自己来试一试。他这次仍然用的是数学方法。
索普的思路是这样的:选股票,需要研究公司基本面、消息面、技术面,还需要看宏观微观经济,这些我都不擅长。那我擅长什么呢?当然是数学。那投资有没有可能变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有没有办法既不用选股,又能抵御股市大起大落的风险,还能获得满意的回报呢?
答案就是两个字:对冲。对冲是指,你预测到某种风险的存在,就用另一种方式去抵消和降低这种风险。棺材铺卖药,死活都赚钱,这就是一种对冲。
金融投资中的风险对冲,就是用一项投资去降低另一种投资的风险。一般来说,这两种投资需要相关度比较高,才能有效对冲掉风险。举个例子,如果你要选股票,通用汽车和可口可乐两家公司,差异性很大,遇到的风险也不同,这两者之间很难做对冲交易。但如果一个是可口可乐,另一个是百事可乐,两家公司面对的外部风险非常类似,你就只要判断在同等外部环境下,哪个公司更好,然后买入好的那个,卖空差的那个,就能对冲掉大部分外部风险。
而索普的策略把这种风险对冲做到了极致,根本不用选公司。他只要找同一个公司发行的不同证券产品。这两个产品高度趋同,同涨同跌,但是定价又有差价。这相当于同一个东西,在两个地方,换了两个名字,就卖出了两种价格。有了这两种产品,一边买入便宜的那个,另一边做空贵的那个。随着时间的变化,市场长期来说还是会有效,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这种定价错误,资金像水一样,会从高处流向低处。两者间的差价逐渐消失,投资者就可以收获利润。
索普用这种方法,对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的新旧两种股票进行了交易,大赚了一笔。当时,通信巨头AT&T公司将要分拆,成为一个“新的”AT&T公司和7个“子公司”,原股东会收到新的8家公司的股票。但市场不喜欢老公司、更追捧新公司,所以同等的旧股票价格比新股票要低。索普于是借了一大笔钱买了原AT&T公司500万股股票,同时做空相应数量的8家新公司股票。这是笔不赔的买卖,索普因此轻松赚到了160万美元。
这种投资策略跟股市是否涨跌并没什么关系,所以被称为是“市场中性”的策略。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索普在29年中没有一年是亏损的,包括几次大股灾,投资年均复合收益率堪比巴菲特。
当然,这个策略最大的难点在于,你得知道这两种证券的定价,才能判断它们之间有没有机会。
比如最常出现的机会是在股票和期权之间。期权就是一张合约,有了它,你就有权在某个时间段里,以某个固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种资产。比如股票期权,就类似赌未来股价的一张**,跟股价同涨同跌,走势完全相同。
但是做对冲交易之前,你必须知道这个**实际值多少钱。这又是一个数学问题。经过一番计算,索普找到了这个**定价公式。经过计算,索普发现市场上存在大量定价错误的期权,只要有效利用它们,就能战胜市场。这种借助数学的方法,从海量数据中寻找投资机会的投资方式,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量化投资”。在《击败庄家》后,索普又写了本书叫《击败市场》,这本书是量化投资的开山之作,也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投资指南之一。
后来,索普仿照巴菲特的模式,建立了全球第一家用量化投资策略的对冲基金。如今,量化投资已经是全球证券投资市场最重要的几大派别之一。作为量化投资理论和实践的先驱,索普彻底改变了证券投资行业。
索普后来又进一步完善了期权的定价方法,但他这次没有公开,而是留下来闷声发大财。后来,有另外三位数学家受索普的书启发,也发现了这个期权定价公式,公开发表后,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错过诺奖的索普并不后悔,选择本来就有得有失。
从1969年成立,到1988年意外关闭,索普管理的两支基金,在19年里的总回报率分别为27倍和15倍,年化平均回报率分别为18.8%和15.1%。作为对比,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5倍,年均增长率为10.2%。他的收益是远远跑赢标普指数的。在这19年期间,分别发生了13年第一次中东石油危机,19年第二次中东石油危机,还有历史上单日跌幅最惨重的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灾,但是索普管理的基金从来没有一个季度发生过亏损,更没有年度亏损。索普再次证明,自己可以击败市场。
总结一下第二部分内容,索普使用风险对冲的策略,击败了市场,在风险极低的情况下,取得了高额投资回报。
不过索普的经历,也证明了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同样的投资策略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和使用,投资收益率会逐渐降低,并趋近于市场平均水平。长期来说,击败市场还是很难的。索普也建议普通投资者,买指数基金,跟上市场平均收益,就能战胜大部分人了。
第三部分
在本书的最后几章,索普给普通投资者提了很多建议,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风险管理的方法。
索普本人极度厌恶风险。你别看他去,后来又在华尔街管理资金,动不动就是几亿美元的大手笔。但他都是基于理性分析的策略,对于他来说,和投资都不是运气游戏,而是一种科学实验,风险都很低。
作为数学家,索普的优势是能在理论上推导出最优的策略。但实践和理论之间还有一道鸿沟,就是现实的不确定性。输的概率虽然低,但输了之后结果会很严重。
20世纪60年代初,索普做了一笔白银投资。当时他预计到白银价格会大幅上升。在银行的建议下,他借钱买入白银。随后白银果然持续上涨,索普短期内赚了很大一笔钱,但这笔钱并没有收进。在随后白银短期的波动,价格下跌达到1/3,在杠杆的作用下,亏损超过了本金,索普爆仓了,这笔投资全部亏光。这件事情,让索普在之后的50年职业生涯,始终把风险管理当做最主要的事。
判断对了,但是却亏光了钱。问题出在哪里?对于赌徒和投资者来说,如果投资策略没问题,那主要的关键就是怎么,或者叫仓位管理,这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
赌注太小,赢得不够;赌注太大,随时爆仓。一旦输光,即使遇到100%能赢的机会,也没法再翻盘了。
那有没有一种最佳的策略呢?既能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又不用冒太大的风险。
还真的有。在共同完善21点策略时,索普经香农教授提醒,了解到了凯利公式。
凯利公式的发现者是物理学家约翰·凯利,这是一个关于如何的策略。这个公式是这样的:比例 = 胜率/。胜率是你能比庄家多的优势;是每1块钱的预期收益。根据凯利公式,你只要计算出,计算出获胜的概率,那么你就能知道要拿当前资金的多少比例去。
索普就是这么玩的。他带着1万美金,去。胜率不利时按的最小额,胜率有利时增加,最大500美元,也就是总金额的5%。在,赢的人总是迷信手气而加大赌注,输的人则期望下一把翻本。可索普不相信手气,只相信数学,始终坚持用凯利公式。这是他每次都能的秘密。数学证明,根据凯利公式,有两大好处:一是在长期中能获得最高的复利增长率;二是永远不会输掉全部本金。
凯利公式这么重要,但在本书中,索普甚至没有在正文中列出凯利公式的方程式。我推测,这是因为公式背后的思维方式比公式本身更加重要。在生活中,概率和并不可能像赌桌上那么清楚,但你可以通过凯利公式的两条原则,提升决策的有效性:
第一,根据胜率和,胜率越大、风险越小,赌注越大;
第二,除非有100%的胜率,别全部押上。
索普把这个公式运用到自己之后的赌局和投资中,也正是因为他的使用和推广,凯利公式成了金融界的香饽饽。股神巴菲特、股神搭档查理·芒格、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等人,都曾明确表示,自己在风险管理中,使用到了凯利公式。
查理·芒格说过:“当世界给予你机会的时候,聪明的投资者会下重手。当他们具有极大赢面的时候,他们会下大注。其余的时间里,他们做的仅仅是等待,就这样简单。”芒格的话,其实就是凯利公式所表达的意思。
但在华尔街,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到处都是用高风险博取高回报的案例,其中不少惨痛的教训。长期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个经典的反例。
长期资产公司一度是华尔街的超级梦之队。合伙人中包括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其中就包括发现期权定价公式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长期资产的人,还曾问过索普是否有兴趣参加,或者投资,索普拒绝了。他认为长期资产的领头人偏好高风险,自己并不喜欢;而且他认为长期资产的合伙人们,缺乏实际投资经验,难保不是纸上谈兵。
长期资产创立于1994年,在前几年每年收益都高达30%以上。但它的高收益建立在高杠杆高风险上。它的杠杆率在30倍到100倍之间浮动,不到1%的利润可以放大到约40%的利润。但是一旦市场下跌3%,本金就会全部亏光。据这帮经济学家的测算,亏光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一,但这种小概率恰恰就发生了。1998年,长期资产公司在不到四个月内亏掉46亿美元,几乎亏光了本金,随后倒闭。索普的评价是:“这帮人太多,酿成了大祸。”
想要完完全全应用凯利公式,需要知道收益结果的确切概率。在大部分中你预先可以估计到自己的胜率。而在现实投资中,这种胜率很难估计,而投资者天生又会过度乐观和悲观。你认为70%胜率的投资,可能实际只有55%的胜率。面对这种情况,索普的办法是,再保守一些,用比凯利公式算出的结果更小的比例去。
索普警告,对于那些声称100%赚钱、而且收益率还很高的项目,尤其要睁大眼睛。
索普就亲自揭露过这样一个。1991年,有一家投资公司请索普来帮忙,检查公司的投资组合有没有问题。索普经过梳理发现了组合中有个基金不太正常。这个基金持续10年每年收益都高达20%以上,而且每个月都是赚钱的。索普详细询问了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后断定,这是个。根据他的计算,按照这种策略,基金不可能每个月都赚钱,肯定应该有赔钱的月份。
带着自己的怀疑,索普将这位基金经理的买卖记录与市场上当天真正的交易量做了对比,发现交易记录是伪造的,很多交易根本不存在。投资公司在索普的建议下,把钱拿了回来。由于监管机构的漠视,这起后来又持续了17年,而且越来越大。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因为资金链断裂,骗子才被正式揭露。这就是“世纪巨骗”麦道夫,这起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受害客户4800名,其中还有很多名人政要。
总结一下第三部分,索普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工具,是凯利公式。简单来说,胜率越高,越大,但别全押。公式背后的思维方式比公式本身更加重要,因为生活中面临的选择,胜率和都不那么容易算清楚。
总结
好的。总结一下本期音频,我们用三个重点问题,带你了解了索普的故事和他的思维模型。
第一、怎么击败庄家?索普主要的思维模型是概率统计。索普从不轻信已有的结论,而是亲自去验证;他也不相信什么运气,而是寻找统计学意义上的解决之道。
第二、怎么击败市场?索普主要的思维模型是风险对冲。排除无法判断的情况,对冲掉自己无法掌控的风险,用自己最擅长的数学方法,成功获利。
第三、怎么控制风险?索普主要的思维模型是凯利公式。胜率越高,越大;除非有100%的胜率,千万别全押。最大的风险不是输钱,而是爆仓。
爱德华·索普的故事,此前王烁老师在《大学·问》和《30天认知训练营》中都曾讲述过。王烁给索普总结的打法中有一条,就是:始终保持理性,不是只在某个科学领域里保持理性,而是在与世界打交道的所有方面都保持理性。所以,索普才能从校园、到、再到华尔街,全都是大赢家。甚至在找寻伴侣的过程中,他也是用理性的思考,得出了结婚的结论,并换来了长达60年的美满婚姻。
无独有偶,查理·芒格也曾说过,自己成功的秘诀如果只用一个词来说,就是“理性”。你必须先维持理性,才能够让知识得到有效的应用。没有理性,知识、耐心这些东西,都没有用。尽管我们很难复制索普和芒格的奇迹,但我们却可以学习他们生活中的理性。
撰稿:于利强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孙潇
打开得到App听更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