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联的三夫改革是什么?过程如何?苏联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

2.初中历史复习提纲(100分)谢谢

苏联的三夫改革是什么?过程如何?苏联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

二战苏联石油产量_苏俄战争之前油价变化

苏联改革,是个老话题了。三夫改革,也就是著名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话说俄国的人名相似程度有些高,那么我们当然知道,三个人的改革最终都失败了,而且一代不如一代。那么它们的过程究竟如何呢?苏联又究竟能不能避免解体呢?

苏联改革的部分原因,来自于俄罗斯自身的传统。彼得大帝的改革非常著名,也成功地让俄国成为了欧陆强国。之后的历代沙皇都在不断进行改革,原因是俄国自身对于自己落后性的一种焦虑,担心一旦停止改革,就要被西方甩在身后,而且还可能被亚洲强国反超。

彼得大帝改革很成功,虽然没有让俄国加入西方,但是使俄国成为了强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就不是很成功,俄国之前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危机感很强的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动农奴制改革,结果修修补补,只是延缓了俄国的崩溃。从日俄战争、一战到苏俄内战,斯大林接手的是一个连年大战、民生凋敝的烂摊子,在不久后还要再接受二战的连续大战,于是斯大林也开始了改革,改革类似彼得大帝,在使俄国更加远离西方的同时使俄国强大了起来,并战胜了纳粹集团,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是战后,毕竟飞机坦克大炮不能当饭吃,也不产生经济效益,战争打赢了,但是总不能天天打仗,谁也受不了,还是得一心一意搞建设,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于是日渐暴露出来。

后人总是指责斯大林体制僵化,并且工业产能畸形,确实很僵化,分配也不合理,但是当时的背景是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发展重工业,不然纳粹带着各路法西斯来灭全家,到时候什么都没有。再加上俄国本身的自然条件恶劣,西方又搞封锁,当时的情况只能这么搞。

但是后来,战后苏联国际环境不说有多大优势,最危急的时刻总算消除了。斯大林的接班人想着总算可以改一改了。

赫鲁晓夫上台之后,首先对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清算,在最初的几年,斯大林几乎被打倒,后来虽然认可了斯大林的贡献,但是仍然对其颇有微词。

这样的一棒子打死的后果就是造成了苏联思想界的混乱,必须否认前任才能认可现在,精神分裂的现象是可想而知的。而且,赫鲁晓夫打倒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却又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崇拜,其内政外交缺乏方寸,最著名的就是与进行了“厨房辩论”之后,为了能实现他自己说的“让苏联吃上牛肉炖土豆”、“让苏联人均粮食产量超过美国”,于是不顾苏联气候条件有限的事实,强行在西伯利亚推广种植玉米,结果导致粮食大幅歉收,被迫增加粮食进口。

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是对斯大林体制小修小补,换了一个名头把斯大林体制大体继承了下来。其本人也最终被推翻被迫隐退。

之后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勃列日涅夫强烈否定赫鲁晓夫,在名义上又把斯大林请了回来。但是,与赫鲁晓夫不同,勃列日涅夫几乎正好相反,其做出的行为从根本上偏离了列宁、斯大林以来的苏联方针,走向修正主义道路。

在这一时期,苏联被称为“ 社会 帝国主义”,对外大肆扩张,大搞大国沙文主义,对美国和西方取攻势,把苏联的势力范围推向鼎盛,却越来越不得人心,日渐受到国际孤立。对内大力镇压东欧卫星国的自主权利,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勃列日涅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中的有限主权论特别突出,他认为东欧卫星国是主权有限的国家,应该接受苏联的领导并在事实上依附于苏联,苏联可以随意干涉它们的内政。苏联走向典型的大国沙文主义道路。

也是在这一时期,苏联病入膏肓,国内经济陷入了“石油陷阱”,油价高时飞速发展,油价低落一落千丈,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经济在达到鼎盛的相当于美国70%以后,开始拉大与美国的距离,之后越来越大,与现在已经成功转型的巴林等国相比,不由得让人唏嘘。

苏联在争霸的过程中消耗了太多的元气,本来之前的连年战争就透支了国力,之后又连年争霸,代价是俄罗斯的一蹶不振。在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为了突围,选择了印度洋方向作为突破口,着急忙慌地入侵阿富汗,勃列日涅夫当时年事已高,糊里糊涂,竟然提出了“正义在我,治安战想不打就不打”的奇葩理论,最终苏联深陷阿富汗治安战中,损失惨重。

随着勃列日涅夫年事已高,在其后期,已经没有什么改革可言。他前期的改革就是把苏联改成了 社会 帝国主义,完全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后期趋于守成,政策也越来越糊涂。没有演讲稿就不会讲话。

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指导工作,在大会上拿着演讲稿念到一半才发现,稿子拿错了。“这不是我的错,同志们让我们重新开始。”与之类似的事迹还有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勃列日涅夫在演讲台上忘了拿稿子,半天说不出话来,当拿到演讲稿之后,看到上面的五环标志,以为是五个o,脱口第一句竟然是“ooooo!”嗷嗷了五声。下面人赶忙跑上去,“书记,那是五环,从下面一段开始。”和现在的有一拼。

1982年,给自己颁发了大量勋章的勃列日涅夫去世,需要指出的是,戈尔巴乔夫并没有直接上台,很多人对当中的两个***不熟悉,安德罗波夫在位近两年,他的改革是受到了不少好评的,但他没有长期执政,过早的去世使苏联最后的机会丧失了。

然后是年纪更大的契尔年科,从他当时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来看,过渡的性质十分明显。他在位13个月,期间需要人搀扶才能进行活动,他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政策,做了一些具体工作,那一年苏联在巍巍颤颤中大体平稳。

1985年,戈尔巴乔夫终于上台,他当时年仅54岁,在政治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当时的他被寄予厚望。但是人们很快发现了不对头。

他的经济改革一塌糊涂,他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变本加厉地发展本来就已经高度畸形的重工业,使得工业结构更加畸形,以致于苏联人在最后几年中,到超市里买菜要排长队,货架上可能只有一个土豆或者一个地瓜,这还不是最离谱的。

在苏联和东欧国家,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要买车,按照经济的分配,你买的车需要15年以后才能到你家。买房子需要提前30年,30年以后你才能住上这套房子,已经完全脱离了正常的生活标准。

苏联走到戈尔巴乔夫时代,已经积重难返。如果你看看三夫改革,设苏联是个慢人,赫鲁晓夫小修小补,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得病入膏肓,戈尔巴乔夫直接把苏联改死了。实际上,他们别无选择。换成其他人大体也一样。不光是他们,现在的俄罗斯也没有好的选择。

俄国 历史 上在西方和东方、欧洲和亚洲之间反复横跳,跳来跳去连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就泛斯拉夫主义改革,苏联推翻沙俄,赫鲁晓夫又否认斯大林,然后勃列日涅夫又否认赫鲁晓夫,这样的反复显示了俄罗斯本身的尴尬。

德国也一样。德国 历史 上就是一个帝国跟着一个共和国,然后再度陷入重复的轮回。神圣罗马帝国后有德意志邦联,然后是第二帝国、魏玛共和国、纳粹、联邦共和国, 与俄国其实处于一个逻辑上,即每一个后来者都要靠否认前任维持自己的认同。

这是中欧和东欧 历史 造成的结果。并非人力可以改变。 如果安德罗波夫在位久一些,苏联也许能避免解体的悲剧,但俄国本身无论如何,都将在这条反复横跳,非欧非亚的道路上痛苦挣扎,因为这就是俄罗斯本身。

我是@蓝海动能,会经常与大家分享中外 历史 知识,欢迎 关注 并留言讨论。

初中历史复习提纲(100分)谢谢

二、经过:

1、爆发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结束标志:1918年11年11,德国投降

3、著名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役)

4、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5、影响:(1)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使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3)促进了各国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4)一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6、启示:(1)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灾难,我们应该反对战争爱好和平。(2)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3)加强团结合作,发展本国经济。(4)树立振兴祖国的信念,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备考建议

从近年来中考命题看,本单元多用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等题型考查,侧重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备考中需注意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一战这段历史。200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0周年,战争教育了人民,使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当今的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要求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警惕恐怖分子的威胁。

考点15:近代科技文化成就

一、启蒙运动(17—18世纪)

(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专制制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2)内容: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天主教会,宣扬民主、自由和平等。

(3)代表人物及主张:伏尔泰主张“自由”“平等”。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天赋

(4)性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

(5)影响:为法国大革命准备了批判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支援,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二、近代科学家及其成就

(1)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牛顿三定律”,使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极大的发展。

(2)达尔文: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出版。他提出了“进化论”思想,还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轰动,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3)爱因斯坦: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物理学相对论,为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还加深了人们对物质和运动的认识。

二、近代文化成就

(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是一位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热情歌颂者。《英雄交响曲》是他的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宏大。

(2)列夫?托尔斯泰:他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些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3)梵高:《向日葵》是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考点16: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 1917、2

A、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结果:①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②出现两个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掌握主要权力)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

原因:资产阶级临时依然进行罪恶的帝国主义战争,对内镇压人民。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号召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的统治

概况:1917、11、7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又称“十月革命”)

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列宁为)

意义:彼得格勒起义的胜利,推动了全国革命的胜利,苏维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

3、苏维的革命措施

目的:巩固无产阶级

内容: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④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⑤迁都至莫斯科

4、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的胜利 1918—1920年

措施:①组建红军;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意义: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巩固了

5、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政治上——建立苏联(1922年底—1991年)

组成:最初由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成;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2、经济上

(1)实施新经济政策 1921年开始实施

原因:①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②苏维埃首要任务是恢复发展经济

内容:①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③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意义:到1927年,国民经济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2)有的进行经济建设

概况:1928—1937年 依据是两个五年 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内容:①工业化建设;②农业化集体化

意义: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法制建设上

概况:1936年,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意义:①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②标志斯大林模式形成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

1、背景: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2、评价:(1)积极:便于集中了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消极: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③严重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粗放发展,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

备考建议

本考点考查多以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注意二月革命的成就、十月革命意义;注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对比。2007年是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2008年又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和改革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民主法制建设相关的考查。另外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改良等历史过程有较辩证和全面的认识,以便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改革起到借鉴作用。加强培养学生中外历史的学科内综合能力。

考点17: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战后的“新秩序”

1、巴黎和会 1919、1 巴黎 27国

A、原因: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

B、操纵者:法国总理克利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威尔逊

C、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D、内容:①与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A.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B.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C.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D.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E.殖民地:德国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②1919—1920年,与德国的盟国奥、匈、土、保签订和约

E、结果:由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土、保的和约构成的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2、国际联盟的建立 1920、1

总部:日内瓦;操纵者:英法(美国未加入)

实质:是英法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3、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921—1922年 华盛顿 9国

A、原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日美矛盾最突出)

B、倡议者:美国 操纵者:美、英、日

C、内容:①英、法、美、日签订《四国条约》;②美、英、日、法、意签订《五国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的吨位比;③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D、结果:由华盛顿会议内容构成的华盛顿体系,确定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秩序

二、经济大危机

1、“繁荣”及其崩溃

(1)“繁荣”: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孕育着严重的危机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①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罗斯福新政

A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B内容:①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以《国家工业复兴法》为指导;②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③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牲畜,补贴;④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C影响:①缓解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②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③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纳粹的建立

A、原因:①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矛盾;②纳粹党的欺骗宣传赢得人民支持

B、标志:1933年上台

C、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D、举措:①制造“国会纵火案”,迫害***和进步人士;②解散一切工会,取缔别的政党;③加强思想控制,焚毁进步书籍;④疯狂迫害犹太人

2、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 (最早建立的法西斯)

日 本:1936年,军部法西斯上台,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备考建议

本考点考查历来是中考考查的重点,选择、材料和问答等题型都有可能成为命题呈现方式,注意巴黎和会和中国五四运动的联系;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可和一战期间及其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相联系,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考点1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美国经济的繁荣

1、战后的繁荣

原因:①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③发展新兴工业;④改善人民生活

概况: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

2、危机和经济调整

危机:14—15年 原因是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 影响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

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经济形势好转,债务加重,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3、新经济出现

概况: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得到发展

特征: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展

1、欧洲的联合

(1)背景:西欧经济恢复发展(美国的援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先进科技、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联合:①组成欧洲共同体;②成立欧洲联盟(1993年;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③发行欧元

(3)影响:①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共体的国际地位和作用。②动摇了美国的霸主地位,随着欧盟、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③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重要一极。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美国的扶持;③引进科技成就,发展教育科技

(2)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击了两极格局。

(3)借鉴: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备考建议

本考点为命题的热点、重点,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大高速发展以及出现的危机与调整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之处都是改革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等。试题呈现方式多样,要高度予以关注。

考点20: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冷战中的对峙

1、冷战政策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2)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3)内容:①政治上:推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标志美苏冷战开始;

②经济上: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

③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1949年)

(4)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5)影响:①“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②长期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人类进步、世界和平。③“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3、美苏争霸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①实力对比: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②***:赫鲁晓夫、肯尼迪;③苏联意图: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④重要: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危机的解决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2)70年代:特点:苏攻美守

对策: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苏联取积极进攻战略,如12年12月出兵阿富汗

(3)80年代:特点:美攻苏守

苏联对策: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核心的全球缓和战略;原因:经济困难;: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

美国对策:实现有限的缓和;原因:因扩充军备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竞争

4、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制定了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2、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原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日益密切

2、表现: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强。②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3、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战争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问题、毒品问题、艾滋病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

4、面对全球性问题应取的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加强国际合作、重视落后地区的舆论宣传和科教工作等。

备考建议

本考点为命题的热点,试题呈现方式多样,复习时应注意冷战政策的含义和内容、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美苏争霸的概况、一超多强的局势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表现。

考点21:第三次科技革命

1、兴起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领域: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核心是基因工程)。

3、核心: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

4、特点:A、大大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B、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C、科技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

5、影响:A、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B、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C、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备考建议:利用时政材料(“嫦娥一号),把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结合起来,说明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注重把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