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仅用几亿就套走苏联所有财富28万亿美元

2.依旧王者风范——试驾广汽丰田汉兰达

3.融媒体中心是什么机构

美国仅用几亿就套走苏联所有财富28万亿美元

嵩县融媒油价查询表_嵩县融媒油价查询

导读: 在看似光鲜且迷离的金融世界中,长久以来存在着不为大众所知的一些事实,在这些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角落里,隐藏着极其强大的力量,在金融黑幕后的博弈才真正决定我们现实世界中金融的运行。

 苏联卢布的

苏联卢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货币之一,自沙皇俄国到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其影响力随着其国际地位的变化几经沉浮。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89年的时候,卢布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就是在这一年,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后,卢布的使命在俄罗斯联邦得以延续,但是其地位已经摇摇欲坠,大不如前了。再次发生动荡是不可避免的。果然,1993年俄罗斯 *** 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卢布改革,以新版的卢布代替旧版的卢布,1961年开始发行的旧卢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融不设防的莫斯科,在毫无准备和监管的情况下开始金融自由化,就是这一举措给苏联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奉为西方经典的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实施,毫无和标准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开始逐渐推广。在看似公平的条件下,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万——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万——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当苏联人民集体狂欢的时候,他们却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拿到的只是账面的证券化的财富,而且更可怕的是,这些证券都是以卢布——苏联卢布计价的,看吧,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苏联开始了无序的金融开放。各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开始蜂拥而入,其营业网点和机构在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各个外资银行通过在发达国家市场磨炼出来的一整套的营销手段,高息揽存和收买拉拢苏联企业的卢布储蓄。永远需要排队的苏联国有银行被抛弃了,苏联人民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苏联解体后,变本加厉的金融投资者又通过其他工程从俄罗斯各金融机构大肆借贷卢布,并支付高额的利息。

当俄罗斯人民、企业、金融机构甚至俄罗斯中央银行都短暂地享受了“免费的午餐”和香浓的咖啡,并呼吸了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后,一场真正的金融掠杀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收网了。当为大肆做空卢布而借贷来的俄罗斯储户和国有银行的卢布到位后,卢布的悲惨命运便开始了。大规模唱衰卢布和前苏联国有企业的“研究报告”开始充斥国际金融界——“前苏联国有企业根本没有自生能力”,“前苏联国有企业债券被严重高估”,“卢布需要重新定价”,“卢布应该取更加自由的市场化浮动”。

一面是国际金融机构精准的研究报告和国际金融媒体铺天盖地的负面报道,一面是不断快速下跌的前苏联国有企业证券价格。前苏联人民惊呼“怎么了”,但是已无力回天,只能加入卖出的大军当中,不停地“卖出、卖出、卖出”,而市场则“暴跌、暴跌再暴跌”。就这样,微笑的外资和金融投资者用借来的别人的钱(前苏联人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钱)收购了前苏联的国有企业。

在卢布汇率市场崩溃后,原来设下金融的国际资本劫掠者仅仅用少得可怜的美元就结清了原来的巨额卢布债务,并且低价买入了前苏联的国有资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了,而且是大赚,是疯狂的掠夺。就是这样,美国仅仅动用了几亿美元就把前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价值28万亿美元的财富赚到了手。

 石油峰值与日本工业命断

让我们一起重新回顾日本被金融殖民的整个过程。在第一个层面上,利用美国石油需求的转移,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了日本工业的衰落。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3~14年、18~1980年以及1990~1991年。对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而不经常被人提及的则是美国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对油价的涨跌进行分析,或许将获得不同于成见的全新认识。从世界石油贸易史的角度看,1859~10年,美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了1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了顶峰,年产量达4.8亿吨。在这一石油产量峰值后,美国开始人为地降低本国的石油开量,通过进口中东地区的石油来替代本国的石油生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向海外转移的石油需求,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这才是中东战争背后真正的经济推动因素。

“两伊战争”打开了中东战争之门,直接引发了之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随后的海湾战争以及对伊拉克10年的石油出口制裁,一直到后来的伊拉克战争。这些危机和动荡的背后,始终如一的是来自美国的巨量石油需求。在前两次石油危机时代,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稳占世界总需求量的30%,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但是美国石油消费量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换言之,世界石油的1/4依然是美国消费的。当石油危机产生后,美国的石油需求其实已经转移到日本,日本实际上为石油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直接提高了日本的生产成本,挤压了日本的利润空间,而在美国需求转移之外,其货币政策也对石油价格上涨进行了“推波助澜”。

大宗商品价格一般是以美元计价的,降息促使美元贬值,促发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在资本寻找增值的过程当中,石油无疑是最理想的品种。大量对冲基金的炒作是石油一路走高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全球经济的血液,石油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兴衰。正本清源,其实历次世界石油危机都来自两大推动力量——美国的需求转移和美国过于放松的货币政策,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可能也在于这两大推动力的走向。打一个比方,美联储打开利率的水龙头开始放水,美国财政部通过发债,不断将美元注入世界金融体系,导致石油期货价格越涨越高。这种图景下,石油就像是地震中形成的“堰塞湖”,而“堰塞湖”的下方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样,石油价格高涨形成的“堰塞湖”冲击下来,最终受损最大的就是当时的日本。日本在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核心的位置。美国的石油需求主要转移到了日本,促使日本的石油需求高涨。这种转移的石油需求全面推高了日本的通货膨胀。之后美国又不负责任地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最终高涨的石油价格全面摧毁了日本的货币汇率体系,这相当于牺牲了日本的利益,最终解决了美国的问题。而美国付出的只是多印了些钞票。美国放任货币政策和巨额的金融救援,转移的石油需求成为石油价格高涨的背后推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减产的行为“火上浇油”。通过石油价格高涨,带动粮食价格高涨,这一切最终摧毁了日本的经济。

 金融

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何美国投资银行高盛能借机发财?难道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美联储前格林斯潘真的不知道危机会到来吗?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全新年代,美国统治力量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这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出现了。是巧合吗?不,次贷危机就是这样的替代品。金融“ *** ”——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实际上是一种有杠杆效应的外汇汇率契约,而它将自己伪装成为一种债券,通过各种复杂的方式将对购买者不利的对赌汇率隐藏起来。它们的发行人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 *** 机构。与其他债券不同的是,这种债券到期的时候不是直接偿付全部本金,而是通过一个复杂得不能再复杂的与各种汇率连接的公式来计算得出应付金额,这就为贩卖金融,坑害投资者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由于本金与汇率连接证券经常被金融殖民者包装成AAA级或者 *** 债券,这样对于手上握有大量现金需要投资的 *** 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大公司的财务投资部门吸引力巨大。这种金融毒品已经让中东、日本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深受其害。金融“”——非美元债券实际上也是一种结构性票据,金融殖民者会把这种金融毒品特别诱人地描绘成“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工具。在泰国发生经济危机前,金融殖民者就贩卖非美元债券-“泰铢联结结构性票据”,这种金融毒品在当初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后来买了这种金融毒品的人,无不“粉身碎骨”。更为可叹的是,你不可能通过法律去追诉那些金融殖民者。在你签订购买上述金融毒品的时候,在厚厚的文件中,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地方,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字早就已经写好了免责条款,愿赌服输。

金融“可卡因”——美元保证票据是专门针对那些有大量美元的国家的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这种产品是以美元支付的,可以大量消耗一个国家的美元储备。它投资的是当初看起来最好的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券,但是其实后来都会变成一钱不值的垃圾债券。以当年的墨西哥比索为例。当年的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PLUS)就是这样一种害人的金融。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之前,比索联结美元保证票据看起来是多么美好的一种金融产品——可以用美元购买,又能分享新兴市场的成长,这一点欺骗了许多投资者,尤其是握有大量美元的投资者。记住,美丽的包装下其实是剧毒的金融。

金融“***”——利率掉期交易是借利息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债权或债务的结构,双方签订契约后,按照契约规定互相交换付息的方式,如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或是将某种浮动利率交换为另一种浮动利率。订约双方不交换本金,本金只作为计算基数。这本来是一个避险的工具,但是一旦卖给了对其不熟悉的并非从事金融业务的实体公司,它的杀伤力就十分巨大。

依旧王者风范——试驾广汽丰田汉兰达

每个人选择车都有自己的标准。如果有人说:我想选择一款车,首先、它要大尺寸、外形霸气、这样开出去才有面子; 第二、要有7个座椅能满足二胎家庭全家出行,并且车内空间够大每个人的乘坐都不委屈; 第三、它一周5天工作日可以作为商务车使用,周末2天可以带家人去郊区乡下出游,这就要求车辆既要舒适还要有一定的通过性,能实现5+2的生活方式; 第四、动力要够强劲,毕竟谁都不喜欢小马拉大车,大车自然要强动力;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现在油价这么贵,一定要省油。还别说,这个选车难题还真是能够解决,答案就是今天试驾的主角:全新第四代汉兰达。

2007年,汉兰达以整车进口的形式引入国内,2009年开始由广汽丰田生产。彼时汉兰达视觉上既宽大又大,肌肉感十足,就如同一个彪悍的壮汉,车主们也贴切的称呼它“大汉”。2015年3月,国产第三代汉兰达上市,外型上做出了很大改变,全新设计的巨大前格栅,线条更加复杂,车身显得高而且瘦,就像一个高大的身着西装的白领精英,彪悍的感觉基本消失。改变了外形的汉兰达依然销量领先,但很多老车主还是留恋上一代车型狂放粗犷的不羁外形。

众口难调是每个成功车型换代时都会遇到的问题,汉兰达自然也不例外。直到全新第四代汉兰达出现,它的外形设计迎合了绝大多数人的审美。车的正面不再用大嘴设计,小号的梯形前格栅配合两侧向上挑起的大灯让车的前脸有一种向下俯冲的感觉,动感十足;从侧面看,车顶从A柱向车尾的延伸有一个明显的下沉,这让汉兰达4965mm的车身视觉上十分修长;细长的尾灯位置偏下了一点,使车尾显得更加宽大。

全新第四代汉兰达的外形符合了当下最流行的运动风格,精致中充满动感,内敛中尽显高级。全新第四代汉兰达在外型上也找到了平衡。

来到车内,全新第四代汉兰达不仅将提升内饰精致感和科技感作为了本次换代的重点,同时也延续了老款车型在储物空间以及被动安全配置这两方面的优势。而实用性和易用性的提升,也使定位在家用中型大7座SUV的全新第四代汉兰达越来越挑不出毛病了。第四代汉兰达车内的12.3英寸屏幕能够轻松实现智能语音导航系统、面容ID识别系统、HiCar/Carplay/Carlife等在内的车载智联系统。支持地图导航、在线音乐、语音识别、家电连携、生活服务、小程序、支付等丰富的生态服务功能,打造“车机即手机”交互界面,提供全新“智能座舱”豪华享受。除此之外,全系标配“丰云悦享”智行互联服务,实现手机对车辆的远程控制。通过「丰云行APP」获得包括:车况查询、悦享停车、远程空调、防盗提醒、车辆定位等14项智能远程服务,24小时365天“Just in Time”服务。

全新第四代汉兰达全系都实现了混合动力搭载,这套TNGA 2.5L全新第四代增强版THSⅡ丰田混合动力系统,电池容量更大,综合功率更高。TNGA 2.5L Dynamic Force发动机,达到41%世界顶级热效率,再加上新一代E-CVT电子无级变速系统,三效合一,全新汉兰达在提升了行驶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油耗。

对于熟悉丰田车的朋友来说,E-Four虽然算不上“新朋友”了,但在大电池包的加持下,让其有了更多发挥空间。全新汉兰达后轴上的那台体积小巧、布局紧凑的电机,可以提供最多40kW/121N·m的动力输出。加上前轴电动机的动力加持,全新汉兰达在你刚开上车的起步阶段,就可以表现出强大的底气。相比同级那些纯燃油的2.0T车型,电气化给全新汉兰达带来的优势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这里,全新汉兰达终于展示出了诞生于TNGA架构下的优势。更低的重心、更高的车身刚性、更平衡的车身配重,都让我开着它会觉得有点好玩甚至有点上瘾。切换至Sport模式后,油门踏板也切换到了“无延迟”模式,加上电机满扭力释放的特性,虽然谈不上什么推背感,但至少让这台自重2090kg以及坐满4个人的“大块头”不像上一代车型显得那么笨重。再切换到Eco模式,这时的整台车就仿佛进入了贤者时间,传达给驾驶员的就只剩平静。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汉兰达全系标配了TSS2.0丰田智行安全系统,诸如PCS预碰撞安全系统、DRCC动态雷达巡航控制系统、LTA车道循迹系统、AHB自动调节远光灯系统、BSM并线盲点监测系统、RCTA倒车侧后方盲点警示系统等功能的加入,更让全家男女老少都能够享受智能科技带来的安全保障。

如今的汉兰达已是一位行销十余年,保有量超百万的王者,每一代都能在市场中找到最大公约数。在保持自己体贴、全能、可靠的本色同时,全新汉兰达与时代浪潮同行,变得更加精致、更加经济、更有乐趣、更具质感,把那些本已挑不出短板的短板做成了新的长板。在7座中大型SUV的细分领域,汉兰达依旧是王者般的存在。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世界汽车融媒体,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融媒体中心是什么机构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将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